同治元年

關燈
侍奉照料,而且一家人目前在省城寄居,家中将無人經營管理。

    如果你真的到山中讀書,那麼家書的收寄也很不方便,你可以與你母親商量一下。

    如果能将二伯請來城内專門教你讀書學習,家中左邊宅子的一間可重新清理計劃,另外開一間私塾作為請老師來教授孝寬、孝勳、孝同三人讀書的場所,也是很不錯的主意。

    你跟着二伯讀書,能夠稍微增長學識,又可以就近管理家事,這是方便之一。

    你二伯年紀大了,還需要擔任家庭教師的話,如果能将他迎回家族私塾,他也不用長途跋涉,這是第二個方便之處。

    現在所愁的不過是缺錢。

    我在外每年寄二百兩銀子補貼家用,現在打算從明年開始多寄二百兩銀子回家(其中一百六十兩作為二伯教課的酬金)。

     簡注 ①僑寓:僑居,寄居。

     ②經理:經營管理。

     ③潤、勳、陽三兒:指左宗棠的另外三個兒子:孝寬、孝勳和孝同。

     ④家私:家務,家事。

     ⑤作館:受聘任家庭教師。

     實踐要點 二伯父左宗植是1832年壬辰本省鄉試解元,即第一名舉人,學問人品俱佳。

    左宗棠與他兄弟情深,時常書信來往。

    若能請二伯父在省城家裡開館授課,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所以左宗棠同意增加二百兩的家用花銷,其中一百六十兩作為二伯父授課的報酬,這次在教育上加大投入,還兼顧到親情,雖增加了開支,但并沒有違背“崇儉以廣惠”的原則。

     爾少年僥幸①太早,斷不可輕狂恣肆②,一切言動均宜慎之又慎。

    凡近于名士氣③、公子氣一派斷不可效之,毋贻我憂。

     九月十日龍遊城西書 今譯 你年少便獲得意外成功,絕對不能目中無人、狂妄放縱,所有言行舉止都應該更加小心謹慎。

    凡是帶有名士做派、公子哥習氣的那一些習慣絕對不可效仿,不要讓我為你擔憂。

     簡注 ①僥幸:意外成功。

     ②恣肆:放縱。

     ③名士氣:不拘小節的放達習氣。

    名士是指那些社會名望高而不做官的人。

    《禮記》孔穎達疏:“名士者,謂其德行貞純,道術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

    ” 實踐要點 短短幾句話,左宗棠對兒子用了許多表示程度的嚴厲詞語,如太早、斷不可、一切言動、均宜、慎之又慎、凡。

    可見他對孝威要求很嚴,非常擔心兒子自以為少年得志便沾染上名士氣和公子氣,所以一再強調。

    在這種嚴格的家教下,左氏家族近百年來确實沒有出現過有一點名士氣和公子氣的人。

     與孝威(宗、潘之留意正人,見義之勇,亦非尋常可及矣) 孝威知之: 吾以婞直狷狹①之性不合時宜,自分②長為農夫以沒世③。

    遭際亂離,始應當事之聘,出深山而入圍城。

    初意亦隻保衛桑梓④,未敢侈談大局也。

    文宗顯皇帝⑤以中外交章⑥論薦,始有意乎其為人,凡兩湖之人及官于兩湖者,人見無不垂詢及之。

    以未著朝籍⑦之人辱荷恩知如此,亦希世之奇遇。

    駱、曾、胡之保⑧,則已在聖明洞鑒⑨之後矣。

     官文因樊燮事欲行構陷之計⑩,其時諸公無敢一言誦其冤者。

    潘公祖蔭直以官文有意吹求?之意入告,其奏疏直雲:“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某人。

    ”于是蒙谕垂詢,而官文乃為之喪氣,諸公乃敢言左某果可用矣。

    鹹豐六年,給谏宗君稷辰之薦舉人才以我居首;鹹豐十年,少詹潘君祖蔭之直糾官文,皆與吾無一面之緣、無一字之交。

    宗蓋得聞之嚴丈仙舫?,潘蓋得聞之郭仁先?也。

    郭仁先與我交稍深,鹹豐元年,與吾邑人?公議,以我應孝廉方正制科?。

    其與潘君所言,我亦不知作何語。

    宗疏所稱,則嚴仙舫丈親得之長沙城中及武昌城中者,與吾共患難之日多,故得知其詳。

     兩君直道?如此,卻從不于我處道及隻字,亦知吾不以私情感?之,此誼非近人所有。

    而宗、潘之留意正人,見義之勇,亦非尋常可及矣。

    吾三十五歲而生爾。

    爾生七歲,吾入長沙居戎幕。

    雖延師課爾,未及躬親訓督,我近事爾亦不及周知,宜多謬誤,茲略舉一二示之。

     今譯 我因為倔強、狹隘的性格而與當前的社會思想、習俗等不相投合,自以為将一輩子做個農夫終身到老。

    沒想到遭遇戰亂而離散逃亡,(在時勢緊急的情況下)開始答應當局主政者(湖南巡撫駱秉章)的聘任(進入幕府),走出深山而進入被圍的長沙城。

    最初我的想法隻是保衛家鄉,從不敢奢望談論并參與國家軍政大事。

    文宗顯皇帝因為朝廷内外官員交互上書奏事都推薦和談論(我),(于是)開始各方留意我這個人,從此,凡是兩湖籍貫的官員和在兩湖任職的官員入見聖上,甚至凡是認識我的人,文宗顯皇帝都會一一詢問我的情況。

    (我)作為一個沒有進入在朝官吏名冊的人能得到皇帝的如此恩寵信任,也是曠世未有的奇遇。

    駱秉章、曾國藩、胡林翼的奏保舉薦,那已經是在英明的聖上對我深察了解之後的事情了。

     湖廣總督官文因為樊燮的事情設計控告陷害我,當時衆公卿中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為我說公道話。

    侍讀學士潘祖蔭直接向聖上上奏說官文是在刻意尋找我的毛病,并直接上書陳述直言:“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于是承蒙聖上谕旨垂詢,官文失去陷害我的勇氣而不敢再上奏,衆公卿在這之後才敢舉薦我左宗棠,認為我可以起用。

    鹹豐六年,禦史宗稷辰按朝廷要求舉薦人才,将我列于首位;鹹豐十年,少詹潘祖蔭直接上書矯正官文對我的陷害。

    他們與我都沒有一面之緣,都沒有一字之交。

    宗稷辰是從嚴正基(仙舫)前輩那兒聽到關于我的點滴情況,而潘祖蔭對我的了解則來自郭嵩焘(仁先)。

    郭嵩焘與我交情深厚,鹹豐元年,他與同鄉人一起評議,推薦我應舉孝廉方正特科。

    郭嵩焘與潘祖蔭私底下說過些什麼,我并不清楚。

    宗稷辰奏疏的内容,則是嚴仙舫前輩自己親自從長沙城和武昌城中聽到的,(那些人)與我共患難的時間長,所以能夠知道其中的詳細情況。

     他們兩位正直公心地做了這些事情,卻從來沒有在我這兒提及片言隻語,也深知我并不會以個人私情表示謝意,這種情誼并不是現在的人所能夠有的。

    而潘祖蔭和宗稷辰留心關注正派的人,面對合乎正義的事情表現出來的勇氣,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

    我三十五歲時你才出生。

    你七歲那年,我到長沙在軍中幕府任事。

    雖然請來老師讓你受學,但很少有時間親自教育督導你,我近來的經曆你也未能全部知曉,(有些聽說的情況)可能有許多不準确的地方,在這裡略微舉些事例告訴你。

     簡注 ①婞(xìng)直狷狹:婞直,倔強;剛直。

    狷狹,偏急而狹隘。

    這裡是左宗棠自謙的說法。

     ②自分(fèn):自料,自以為。

     ③沒世:終身。

     ④桑梓:家宅旁的桑樹和梓樹。

    後借指故鄉、家園。

     ⑤文宗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即鹹豐帝,在位十一年。

    “文宗”是他的廟号,“顯”是谥号。

     ⑥交章:官員交互向皇帝上書奏事。

     ⑦朝籍:在朝官吏的名冊。

     ⑧駱、曾、胡之保:指左宗棠出山前,駱秉章、曾國藩、胡林翼的奏保舉薦一事。

     ⑨洞鑒:深察。

     ⑩官文因樊燮事欲行構陷之計:指樊燮控告左宗棠一案。

    湖南巡撫駱秉章奏參永州鎮總兵樊燮,樊燮遞禀湖廣總督官文和都察院,誣控“左某以圖陷害”。

    官文具折參劾左宗棠,奉旨查辦。

    因郭嵩焘、胡林翼等力解之,才免于難。

     ?吹求:吹毛求疵,指刻意尋找毛病。

    如宋代蘇轍《李谏議謝二府啟》:“雖循省之無瑕,顧吹求之已密。

    ” ?嚴丈仙舫:嚴正基,原名芝,字仙舫,湖南溆浦人,嚴如熤長子,清朝官吏。

    副貢生。

    少随父練習吏事。

    道光中,官河南知縣,有聲。

    後曆任鄭州知州、江甯知府、署理淮揚河道、河南布政使、湖北布政使(留廣西辦理糧台)、通政使司副使、通政使等職。

    同治二年(1863)卒。

    嚴正基同時與湘軍著名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江忠源、郭崑焘等有深交,他們之間經常有書信往來。

    嚴正基為人廉正勤謹,頗有政見,曾國藩贊其“名父之子,衆人之母,德行吾師,政事吾師”,為當時朝廷執政者所推崇。

     ?郭仁先:郭嵩焘,湖南湘陰人,字伯琛,号筠仙,或署雲仙、筠軒、仁先,晚号玉池老人。

    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邑人:同鄉的人。

     ?應孝廉方正制科:據羅正鈞《左宗棠年譜》記載:鹹豐改元,清廷頒發特诏,開孝廉方正特科。

    郭嵩焘等同縣人士推薦左宗棠應舉,左宗棠推辭未去。

     ?直道:猶正道。

    指正直之道。

     ?感:對别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

     實踐要點 左宗棠在這封家書中詳細回顧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曆,其用心有三:一是尊重兒子,莊重地講述家史,讓已經成年的兒子正面了解父親和家庭的過去,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成熟心态,也能消除一些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

    二是表明自己的一些觀點,幫助兒子樹立正确的是非觀念。

    對素無私交的宗稷辰、潘祖蔭二位公正無私的薦舉之恩,左宗棠報答的方式是忠心報國、盡瘁為民。

    講出這些心裡話也是在培養兒子高尚正直的見識和胸襟。

    三是盡到作為父親的教育督導責任。

    由于遠隔關山、聚少離多,沒有機會當面交流,隻有借助家書進行遠程教導,希望兒子能從父親的不凡經曆中汲取力量,更加發憤圖強。

    毋庸諱言,家書中流露出濃厚的忠君思想,但考慮到左宗棠所處的時代風氣、出山後快速上升的不尋常恩遇和從小所浸染的理學熏陶,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伯所言:“不願侄輩有纨绔①氣。

    ”此語誠然,兒等當敬聽勿違,永保先澤。

    吾家積代寒素,先世苦況百紙不能詳。

    爾母歸我時,我已舉于鄉,境遇較前稍異,然吾與爾母言及先世艱窘②之狀,未嘗不泣下沾襟也。

     吾二十九初度時在小淹館中曾作詩八首,中一首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