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

關燈


    爾才質不過中人,今歲試辄高列,吾以為學業頓進⑨耳。

    頃閱所呈試草,亦不過爾爾,且字句間亦多未妥适,豈非古人所謂“暴得大名不祥”⑩乎?爾宜自加省懼,斷不可稍涉驕亢?,以贻我憂。

     今譯 此前給你寄去一封信,由你郭二叔轉給你。

    信發出不久,就收到中丞及郭二叔的信,得知閏月初六公布科考名次,你幸運地獲取第三十二名的好成績,既為你開心,也為你擔憂。

    古人認為年幼時即顯聰明和年少顯達不是好事情,幾千年來,像晏元獻、楊文和、李文正這樣的人又有幾個?那些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卻沒有什麼才華的人數不勝數,我在現實中也親眼看見不少這樣的人。

    唯有孫芝房侍講稍微有點成就,但不幸懷抱着未遂的志願在中年就去世了,也并沒有取得早年大家所期待的那種成就,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天地間一切人與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成熟得早的必然凋零毀滅得早,因為積澱不夠深厚而提前發散了。

    讀書求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少年時期苦苦思索探求而有所體會的,到垂暮之年仍然能清晰無誤地背誦當年所學的内容。

    如果一讀就順口流暢,順口流暢就不會繼續誦讀,沒有幾個月就忘記了。

    因為容易得到,所以也容易失去。

    你的資質隻是中等,這次一考就名列前茅,我本來以為是你學業頓然長進的緣故。

    剛才我讀了你考試所寫的文章,才覺得你寫得不過如此,并且用字造句也還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難道不是古人所說“突然得到很大的名聲是不吉祥的”嗎?你應該更經常地保持敬畏之心,并反省自己的不足,千萬不能驕傲自大,讓我為你擔憂。

     簡注 ①晏元獻:晏殊,北宋江西臨川人。

    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谏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等。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谥号元獻,世稱晏元獻。

     ②楊文和:楊一清,明朝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籍雲南安甯。

    年少時被譽為神童,十四歲便參加鄉試,并且被推薦為翰林秀才。

    明憲宗命内閣選派老師教他。

    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

    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

    後又三任三邊總制。

    曆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内閣首輔,号稱“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華堪與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③李文正:李東陽,明朝湖南茶陵人。

    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

    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

    李東陽主持文壇數十年之人,其詩文典雅工麗,為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

    又工篆書、隸書。

    著有《懷麓堂稿》《懷麓堂詩話》《燕對錄》等。

    後有清人輯編的《懷麓堂集》和《懷麓堂全集》等。

    死後贈太師,谥文正。

     ④小時了了、大來不佳者: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卻沒有什麼才華的人。

    化用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中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對答。

    了了,聰慧。

     ⑤孫芝房:孫鼎臣,清善化縣(今屬湖南長沙)人。

    字子餘,号芝房。

    生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

    十七歲舉鄉試,選内閣中書。

    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

    二十九年充貴州鄉試考官。

    鹹豐二年(1852)擢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

    曾主講石鼓書院。

    閱古今論鹽漕錢币河渠兵制等書,撰成《番塘魚論》《河防紀略》。

    其刍論二十五篇,追溯治亂之源,深咎漢學家以私意分别門戶,多有痛切之言。

    又工詩古文,時有憂國之辭。

    所寫詩文,後輯成《蒼莨集》一書。

    鹹豐九年(1859)卒。

     ⑥赍(jī)志:懷抱着未完成的志願。

     ⑦皓首:白頭,指老年。

     ⑧上口:順口。

    指誦讀文章時熟練而流暢。

     ⑨頓進:急成;頓然長進。

     ⑩暴得大名不祥:突然得到很大的名聲是不吉祥的。

    語出《史記·項羽本紀》: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 ?驕亢(kàng):驕縱不遜。

    出自北宋範仲淹《讓觀察使第一表》:“臣輩豈不鑒前代将帥驕亢之禍。

    ” 實踐要點 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的沉澱才能綻放光芒,不能接受時間洗禮的必将早早退場。

    昙花一現又何如,臘梅寒香才是真。

    人生應該像一壇酒,愈陳愈香,要讓它在歲月中醞釀、成熟,才會是一壇好酒。

    像晏殊、李東陽這樣的神童,幼年聰慧過人,長大後又勤奮好學,才能取得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像他們這樣同時具備天才、勤奮和機遇的人物在曆史上屈指可數,拿普通人來與他們對比,缺乏可比性。

    更多的情形是像方仲永一樣,早年聰明過人後來卻默默無聞。

     左宗棠自己就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他在第一時間獲得兒子科考取得好成績的喜報,既為他感到高興,又擔心他少年有成後滋生驕惰之心。

    一般來說,突然獲得盛名,面對誘惑容易失去判斷力,難以把持自己,也不願再勤奮努力,常常出現江郎才盡光啃老本的現象,甚至因自身的實力與名望地位不相配而招緻不祥後果的事情也常有發生。

    左宗棠作為父親,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自己兒子身上,于是訓導孝威時刻謹記,讀書做人要謙遜自處,腳踏實地不偏離正道,切忌盲目自大。

    一般來說,教育孩子應以鼓勵為主,這樣能夠帶給孩子自信和力量,但适當的提醒和警策也不能少,這樣更能幫助孩子看到自身的不足而随時糾錯,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有助于孩子厚積薄發、行穩緻遠。

     爾昨抄錄闱作①,字畫潦草太甚,且多錯落,又未習行書,随意亂寫,緻難認識,殊不喜之。

    嗣後②斷宜細心檢點,舉筆不可輕率也。

     近來習俗最重同年,其實皆藉以廣結納耳,我素不取。

    當得意③時,最宜細意檢點,斷斷不準稍涉放縱④。

    人家當面奉承你,背後即笑話你。

    無論⑤稠人廣衆⑥中宜收斂⑦靜默。

    即家庭骨肉間,一開口,一舉足⑧,均當敬慎⑨出之,莫露輕肆故态,此最要緊。

     閏八月二十一日(父谕) 今譯 你昨天抄寫的鄉試文章,寫得太潦草了,并且還有許多錯誤和遺漏的地方,你還沒有學習寫行書,不按用筆規矩随便亂寫(行書),以至于寫出來不認識,我真是不喜歡你這樣子。

    今後你一定要仔細看清楚,下筆不能草率不謹慎。

     近年的風氣最推崇“同年”,實際上不過都是借這個由頭來廣交朋友罷了,我向來不贊成這種做法。

    當稱心如意的時候,最應該細心約束自己,千萬不能稍微有一點不遵循規矩禮節。

    别人當面吹捧你,轉過身去就會嘲笑你。

    更不要說人多聚會的時候,要約束言行盡量保持安靜沉默。

    即使在家庭親人之間,一旦開始說話,一旦開始邁開腳步,都應該抱有恭敬小心的态度,不要流露出輕率放肆的樣子,這是最要緊的。

     簡注 ①闱作:清代每屆鄉試會試的試卷,由禮部選定錄取的文章,編刻成書。

     ②嗣後:以後。

     ③得意:得志,稱心如意或引以為豪。

     ④放縱:不遵循規矩禮節。

     ⑤無論:不要說,更不要說。

     ⑥稠人廣衆:人數衆多。

    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稠人廣衆,薦寵下輩。

    ” ⑦收斂:思想或行為檢點約束,不放縱。

     ⑧舉足:提腳,跨步。

    意指行為舉動。

     ⑨敬慎:恭敬而小心。

     實踐要點 孝威中舉後,左宗棠從寄過來的文稿中發現了他有所放松的苗頭,于是列出要做到的四個方面:動筆寫字要細心,行書還要花大力氣去學;不要去結納同年,這不是好風氣;人多的時候要盡可能“讷于言”;對家人也不能随便,不能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

    同時也講明道理:“得意時,最宜細意檢點,斷斷不準稍涉放縱。

    人家當面奉承你,背後即笑話你。

    ”希望孝威在順境時保持清醒,能夠一如既往地勤學精進。

     左宗棠整日忙于家國軍政大事,對于春風得意的兒子,他絲毫沒有放松教育,反而更加嚴格,是在防患于未然。

    他對于兒子的言行舉止立下規矩、講清道理,具有不同流俗的遠見,飽含溫馨細膩的關懷,非常接地氣,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與孝威(請二伯來城專課爾讀) 阿霖知之: 兩書寄爾,均由郭二叔轉遞,想已接得。

     明年不須會試,前書已言之。

    爾意從二伯入山讀書,甚慰我意。

    惟念爾母衰病日甚,需人侍奉,且一家僑寓①省城,無人經理②。

    爾一入山,即家書亦難時得,殊為不便,爾可與爾母酌之。

    或能請二伯來城專課爾讀,而左邊住宅一所即退去,别開一塾以為潤、勳、陽三兒③延師課讀之所,計亦良得。

    爾從二伯讀書,得稍長學識,又可就近照料家私④,一便。

    二伯年老,仍須作館⑤,若迎之家塾,可無須遠涉,二便。

    所愁者不過無錢耳。

    我在外每年以二百兩寄家以敷家用,今拟明歲以後多寄二百兩可耳(以一百六十金為二伯脩金)。

     今譯 前面有兩封信寄給你,都由你郭二叔轉交,想必你們已經收到。

     明年你不必參加會試,在上封家書中我已經說過了。

    你想跟随二伯父到山中專心讀書,我為你有此想法感到高興。

    隻是擔心你母親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需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