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年

關燈
,也許有矯枉必須過正的想法,亦是“愛之深,責之切”的注解。

    今人教育孩子,多采用鼓勵教育,信奉釋放孩子天性的教育觀,哪怕稍微對孩子嚴厲一點,都會認為有“傷害”與“虐待”之嫌。

    不過,也不能一味鼓勵,如果面對屢教不改的情況,還是可以适當采用嚴厲批評的方法,但不宜多用,須把握時機适可而止,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嚴厲之後還要觀察反應,避免産生逆反心理,最好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量多用春風化雨的方法。

     讀書用功,最要專一無間斷。

    今年以我北行之故,親朋子侄來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誤工課,聞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館①,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者又去月餘矣。

    若夏秋有科考,則忙忙碌碌又過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谕爾: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工課按月各寫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閱。

    如先生是日未在館,亦即注明,使我知之。

    屋前街道、屋後菜園,不準擅出行走。

    如奉母命外出,亦須速出速歸。

    出必告,反②必面,斷不可任意往來。

     今譯 讀書用功,最重要的是心思專一,不能間斷。

    今年因為我出門北上的緣故,親朋好友子侄輩都來送别;先生又因為送考耽誤不少功課,聽說二月初三、初四才能過來開始授課,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又過去了一個多月。

    如果夏天和秋天有科舉考試,則忙忙碌碌又過了一年,怎樣才好呢?在這裡我對你特别提出要求:從二月初一開始,每天的功課按月寫一小本寄北京一次,以方便我查閱。

    如果哪天先生不在館,也需要注明,讓我有所了解。

    屋前的街道、屋後的菜園,不準擅自外出溜達玩耍。

    即使你母親要你外出,也要快去快回。

    出門的時候必須告訴母親,回來後也必須當面禀告,絕對不能随意外出來往。

     簡注 ①上館:塾師到東家授課。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四回:“孟傳義等到送過宗師,依然回到賈家上館。

    ” ②反:通“返”,回歸、返回。

     實踐要點 如何知道家中的孝威有沒有荒廢時日呢?左宗棠除了講道理外,還想了一個辦法:要求孝威按月将每天的功課作業寄到北京來。

    他想得很周到,如果塾師不在,個人自學也要注明,看看兒子是否自覺完成了作業。

    為了子女成才,他不怕自己勞累,在北京參加會試還要批閱兒子的作業,真是一個負責的父親!他的批閱可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認真批閱并寫下評語。

    這成為他觀察子女成長的重要依據,此後一直堅持,連孫輩的作業也遠程批閱。

    現在的家長也被學校老師要求在孩子作業本上簽字,能否做到像左宗棠這樣用心批閱和遠程批閱呢? 無論我們年齡多大,走得多遠,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

    而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平安,所以古人所說的“出必告,反必面”是基本的家庭教養規矩。

    及時了解你的行蹤,父母心裡才能放下時時牽挂之心,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今天同樣如此,關愛父母,就應該多将我們的生活近況彙報給父母。

    這不僅适用于兒童,也适用于“成人”。

     同學之友,如果誠實發憤,無妄言妄動,固宜引為同類。

    倘或不然,則同齋①割席②,勿與親昵③為要。

     家中書籍勿輕易借人,恐有損失。

    如必須借看去,每借去,則粘一條于書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書,以便随時向取。

     庚申正月三十日 (家中寄信到京,封面上寫“内家言一函,敬懇吉便帶至都中東草廠十條胡同長郡會館,确交四品卿銜兵部左大人開拆,司馬橋左宅寄”,背面寫年月日封。

    ) 今譯 同窗好友,如果為人誠實,讀書勤奮,沒有荒唐無稽的言語和輕率任意的行為,那麼就可以視為志趣相同的人。

    否則,即使同窗共讀也應該絕交,切勿走得過于親近。

     家中的書籍不要輕易借給他人,怕有損壞或遺失。

    如果必須要借出去,每次外借就在書架上貼一張小紙條,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本書,以便随時找對方取回。

     簡注 ①齋:屋舍,常指書房、學舍、飯店或商店。

     ②割席:出自《世說新語·管甯割席》。

    三國時管甯跟華歆同學,讀書時兩人合坐一張席,後來管甯鄙視華歆的人品,把席割開分坐。

    後世指與好朋友絕交。

     ③親昵(nì):非常親密,親近。

     實踐要點 交朋友的原則,在左宗棠看來,看重的是學問人品,而非社會地位,特别強調“誠實發憤,無妄言妄動”。

    隻有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