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與癸叟①侄(務實學之君子必敦實行,丈夫事業非剛莫濟)
癸叟侄覽之:
郭意翁②來,詢悉二十四日嘉禮③告成,凡百順吉,我為欣然。
爾今已冠④,且授室⑤矣,當立志學作好人,苦心讀書,以荷世業⑥。
吾與爾父漸老矣。
爾于諸子中年稍長,姿性近于善良,故我之望爾成立⑦尤切,為家門計,亦所以為爾⑧計也,爾其敬聽之。
今譯 郭意翁來軍中,我詳細地詢問他關于你的種種情況,得知你已于二十四日完成婚禮,諸事順利吉祥,我為你感到高興。
你現在已滿了二十歲,而且已經娶妻,應當立志做一個優秀的子弟,勤奮苦讀,繼承父輩或先輩的事業(将家族門風發揚光大)。
我與你的父親已漸漸衰老。
你在家族兄弟中年齡稍長,天性純良,所以我對你自立成人的期望更加迫切,這是為整個家族的未來考慮,也是為你的前途打算,你應該将我的話好好放在心上。
簡注 ①癸叟:左宗棠侄兒,二哥左宗植之子。
②郭意翁:郭崑焘,字仲毅,号意誠,晚年自号樗(chū)叟,郭嵩焘大弟。
兩家相距不遠,來往密切。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舉人。
郭崑焘與兄嵩焘,都以才名重一時。
郭崑焘的主要著作有《卧雲山莊詩集》八卷、《卧雲山莊尺牍》八卷、《卧雲山莊别集》(含試帖二卷、聯語三卷)、《詩文經字正誼》四卷、《卧雲山莊家訓》二卷。
③嘉禮:婚禮。
④冠:帽子,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代指成年。
⑤授室:把家事交給新婦。
語本《禮記·郊特牲》:“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授之室也。
”孔穎達疏:“舅姑從賓階而下,婦從主階而降,是示授室與婦之義也。
”後以“授室”指娶妻。
⑥以荷世業:繼承父輩或先輩的事業。
荷,繼承。
⑦成立:成人,自立。
如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⑧爾:你。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子侄輩同樣傾注了無限的關愛,對子弟中年齡較長的侄兒癸叟尤其如此。
他希望侄兒能自覺意識到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固守耕讀家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同輩中的好榜樣。
每一個家族成員的德行修養,都将關系到整個大家族的和睦相處和穩定發展,甚至能影響到整個大家族的命運,所以有遠見的長輩都特别重視對每一位家族子弟的教育和培養,以期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風。
讀書非為科名計,然非科名不能自養,則其為科名而讀書,亦人情也。
但既讀聖賢書,必先求識字。
所謂識字者,非僅如近世漢學①雲雲也,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學。
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
縱能掇巍科②、跻通顯③,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
馮鈍吟④雲:“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長者;得一貴仕,不如得一良農⑤。
”文人得一時之浮名,長者培數世之元氣;貴仕不及三世,良農可及百年。
務實學⑥之君子必敦實行⑦,此等字識得數個足矣。
科名亦有定數⑧,能文章者得之,不能文章者亦得之;有道德者得之,無行誼⑨者亦得之。
均可得也,則盍⑩期蓄道德而能文章乎?此志當立。
今譯 讀書不是為了博取功名,但讀書人唯有通過功名才能養活自己,因此為了功名而讀書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既然(追求功名)要讀聖賢書,就必須先識字。
所謂識字,不僅是指當今漢學家所指的訓诂或考據方面的内容,認識一個字就要踐行一個字,這才是會學習的人。
如果整日讀書,而言行舉止還比不上一個鄉野村夫,那不過是一隻會說話的鹦鹉罷了。
縱然能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優秀成績、成為高官顯貴,對這個社會又有什麼益處呢?對于家族有什麼益處呢?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處。
馮鈍吟曾經說:“子弟中培養出一個文人,不如培養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子弟中産生一名高官,不如培養出一名善于耕種的農夫。
”因為文人隻能得到顯耀一時的虛名,德高望重的長者則能培養數代的元氣;高官厚祿最多傳不過三代,善于耕種的農夫的傳授可延續數百年。
緻力于追求真才實學的君子一定要督促自己切實踐行,與之相關的文字認識一些就夠了。
科舉功名有一定的氣數,文章寫得好的人可以獲取,文章寫得不佳的人也能獲取;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獲取,品行不端的人也可能獲取。
(既然)都能夠得到,何不希望(自己)積聚道德品行的同時又能寫好文章呢?你應該有這樣的志向。
簡注 ①漢學:清代把研究文字、音韻、訓诂、考據這幾門學問統稱為漢學。
因繼承漢代學者注重文字和名物制度的研究傳統,故名。
②掇(duō)巍科: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優秀成績。
掇,拾取,摘取。
爾今已冠④,且授室⑤矣,當立志學作好人,苦心讀書,以荷世業⑥。
吾與爾父漸老矣。
爾于諸子中年稍長,姿性近于善良,故我之望爾成立⑦尤切,為家門計,亦所以為爾⑧計也,爾其敬聽之。
今譯 郭意翁來軍中,我詳細地詢問他關于你的種種情況,得知你已于二十四日完成婚禮,諸事順利吉祥,我為你感到高興。
你現在已滿了二十歲,而且已經娶妻,應當立志做一個優秀的子弟,勤奮苦讀,繼承父輩或先輩的事業(将家族門風發揚光大)。
我與你的父親已漸漸衰老。
你在家族兄弟中年齡稍長,天性純良,所以我對你自立成人的期望更加迫切,這是為整個家族的未來考慮,也是為你的前途打算,你應該将我的話好好放在心上。
簡注 ①癸叟:左宗棠侄兒,二哥左宗植之子。
②郭意翁:郭崑焘,字仲毅,号意誠,晚年自号樗(chū)叟,郭嵩焘大弟。
兩家相距不遠,來往密切。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舉人。
郭崑焘與兄嵩焘,都以才名重一時。
郭崑焘的主要著作有《卧雲山莊詩集》八卷、《卧雲山莊尺牍》八卷、《卧雲山莊别集》(含試帖二卷、聯語三卷)、《詩文經字正誼》四卷、《卧雲山莊家訓》二卷。
③嘉禮:婚禮。
④冠:帽子,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代指成年。
⑤授室:把家事交給新婦。
語本《禮記·郊特牲》:“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授之室也。
”孔穎達疏:“舅姑從賓階而下,婦從主階而降,是示授室與婦之義也。
”後以“授室”指娶妻。
⑥以荷世業:繼承父輩或先輩的事業。
荷,繼承。
⑦成立:成人,自立。
如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⑧爾:你。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子侄輩同樣傾注了無限的關愛,對子弟中年齡較長的侄兒癸叟尤其如此。
他希望侄兒能自覺意識到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固守耕讀家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同輩中的好榜樣。
每一個家族成員的德行修養,都将關系到整個大家族的和睦相處和穩定發展,甚至能影響到整個大家族的命運,所以有遠見的長輩都特别重視對每一位家族子弟的教育和培養,以期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風。
讀書非為科名計,然非科名不能自養,則其為科名而讀書,亦人情也。
但既讀聖賢書,必先求識字。
所謂識字者,非僅如近世漢學①雲雲也,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學。
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
縱能掇巍科②、跻通顯③,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
馮鈍吟④雲:“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長者;得一貴仕,不如得一良農⑤。
”文人得一時之浮名,長者培數世之元氣;貴仕不及三世,良農可及百年。
務實學⑥之君子必敦實行⑦,此等字識得數個足矣。
科名亦有定數⑧,能文章者得之,不能文章者亦得之;有道德者得之,無行誼⑨者亦得之。
均可得也,則盍⑩期蓄道德而能文章乎?此志當立。
今譯 讀書不是為了博取功名,但讀書人唯有通過功名才能養活自己,因此為了功名而讀書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既然(追求功名)要讀聖賢書,就必須先識字。
所謂識字,不僅是指當今漢學家所指的訓诂或考據方面的内容,認識一個字就要踐行一個字,這才是會學習的人。
如果整日讀書,而言行舉止還比不上一個鄉野村夫,那不過是一隻會說話的鹦鹉罷了。
縱然能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優秀成績、成為高官顯貴,對這個社會又有什麼益處呢?對于家族有什麼益處呢?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處。
馮鈍吟曾經說:“子弟中培養出一個文人,不如培養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子弟中産生一名高官,不如培養出一名善于耕種的農夫。
”因為文人隻能得到顯耀一時的虛名,德高望重的長者則能培養數代的元氣;高官厚祿最多傳不過三代,善于耕種的農夫的傳授可延續數百年。
緻力于追求真才實學的君子一定要督促自己切實踐行,與之相關的文字認識一些就夠了。
科舉功名有一定的氣數,文章寫得好的人可以獲取,文章寫得不佳的人也能獲取;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獲取,品行不端的人也可能獲取。
(既然)都能夠得到,何不希望(自己)積聚道德品行的同時又能寫好文章呢?你應該有這樣的志向。
簡注 ①漢學:清代把研究文字、音韻、訓诂、考據這幾門學問統稱為漢學。
因繼承漢代學者注重文字和名物制度的研究傳統,故名。
②掇(duō)巍科: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優秀成績。
掇,拾取,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