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二年

關燈
實處,而非空談理論。

    朱熹編纂的《小學》,記錄了大量聖賢君子的嘉言善行,是一本标準的體現儒家價值觀和言行規範的兒童啟蒙之書,其中許多聖人格言,短小精悍,便于兒童理解、學習和接受,在快樂的學習實踐中不知不覺得到教化。

     左宗棠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他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

    他要求孝威從小學習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友愛兄弟、與朋友交往誠實守信等立身處世的人倫之基,這說明左宗棠的教育觀始終以“孝悌仁義”作為思想和行動指南。

    左宗棠主講渌江書院時,根據朱熹《小學》中“撮取八則,定為學規,以诏學者”的要求制定學規。

    《小學》所強調的品行修養、立志向上,做一個有仁德的君子等,是左宗棠心目中好子弟的标準,其中的有益部分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早眠、早起。

    讀書就是要眼到(一筆一畫莫看錯)、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過)。

    寫字(要端身正坐,要懸大腕①,大指節要凸起,五指爪均要用勁,要愛惜筆墨紙)。

    溫書要多遍數想解,讀生書要細心聽解。

    走路、吃飯、穿衣、說話,均要學好樣(也有古人的樣子,也有今人的樣子,揀②好的就學)。

    此紙可粘學堂牆壁,日看一遍。

     廿三夜四鼓(父字) 久不作篆,偶為霖兒書千文仿本五紙寄去;須玩其用筆之意,以濃墨③臨之。

     今譯 早睡早起。

    讀書必須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每個字的一筆一畫都不要看錯;口到——每一個字的讀字吐音都不要模糊;心到——每一個字的含義都不要忽略。

    寫字——坐姿要端正,要将腕關節和肘關節懸在空中,大拇指的指節要用力凸起,五指要均勻用力,要愛惜筆墨和紙張。

    溫習功課時要多想幾遍理解透,沒有讀過的書要注意仔細聽老師講解。

    走路、吃飯、穿衣服、與人交談,都要學好樣——其中有古人的樣子,也有今人的樣子,選取好的樣子就要學會。

    這張紙可以貼在學堂牆壁上,每天看一遍。

     我很久沒有寫篆書了,抽空為霖兒你寫了五頁《千字文》篆書寄回。

    你好好琢磨寫字運筆時的筆法與氣韻,并學着用濃墨法臨摹。

     簡注 ①懸大腕:腕部和肘部離開桌面空懸起來,肘部略高于腕部。

     ②揀:挑揀,選取。

     ③濃墨:書法或繪畫中,落墨較重,可使畫面厚重有神。

    用濃墨要“薄”,即筆法靈活,隻有幹、濕、深、淺變化有緻,才能濃而不凝滞。

     實踐要點 左宗棠教育兒子注重從“小事”着眼,而非泛泛而談空洞的大道理。

    比如:早睡早起,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要常常溫故而知新;連走路、吃飯、穿衣、說話這些具體而微的行為舉止,均要學好榜樣,從小就開始培養他好學、上進、自律的良好習慣。

    這些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于細微處見精神”。

     他認為,兒子應該學習一切優秀的榜樣,不僅從古人那裡學,也要從今人這裡學,這是一種兼容并包的教育觀。

    叱咤沙場的左宗棠在家書中多有“碎碎念”,正透露出遠方慈父的細膩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