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以文為詩”
關燈
小
中
大
陳師道《後山詩話》雲:
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說韓愈(退之)以文為詩,原不始于陳師道,釋惠洪《冷齋夜話》二雲: 沈存中、呂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澤,治平中在館中夜談詩。
存中曰:“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瞻,然終不是詩。
”吉甫曰:“詩正當如是。
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
” “以文為詩”一語似乎比“押韻之文”一語更清楚些,所以這裡先引了《後山詩話》。
這個詩文分界的問題,是宋人提出的,也是宋人讨論的最詳盡。
劉克莊、嚴羽的意見可為代表。
劉說: 後人盡誦讀古人書,而下語終不能仿佛風人之萬一,餘竊惑焉。
或古詩出于情性,發必善;今詩出于記問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
(《後村先生大全集》九十六,《韓隐君詩序》) 又說: 唐文人皆能詩,柳尤高,韓尚非本色。
迨本朝則文人多,詩人少。
三百年間,雖人各有集,集各有詩,詩各自為體,或尚理緻,或負材力,或呈辨博,少者千篇,多至萬首,要皆經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
(同上九十四,《竹溪詩序》) 嚴也說: 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為也;蓋于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
(《滄浪詩話·詩辨》) 他們都是以風詩為正宗的。
到了明代的李夢陽,他更進一步,主張五言古詩以漢、魏、六朝為宗,七言古詩以樂府及盛唐為宗,近體全以盛唐為宗。
他給詩立了定格,建了正統。
他的詩的影響不過一時,但他的詩格論的影響不是一時的;後來雖有許多反對的意見,卻并沒有能夠搖動他的基礎。
它的基礎是在“吟詠情性”(《詩大序》)“溫柔敦厚”(《禮記·經解》)那些話和“選體”的五言詩上頭。
為什麼到了宋代才有詩文分界的問題呢?這有很長的曆史。
原來古代隻有詩和史的分别(見聞一多先生《歌與詩》),古代所謂“文”,包括這兩者而言。
此外有“辭”、“言”、“語”。
“辭”如春秋的辭令,戰國的說辭。
“語”如《論語》《國語》。
“言”呢,諸子大都是記言之作。
但這些都沒有明劃的分界。
詩與史相混,從《雅》《頌》可見。
詩、史、辭和言、語相混,從《老子》《莊子》等書内不時夾雜着韻語可見。
至于漢代稱為《楚辭》的屈、宋諸作,不用說更近于詩了。
漢代是個賦的時代;那時所謂“文”或“文章”便指賦而言。
漢代又是個樂府時代;假如賦可以說是霸主,樂府便是附庸了。
樂府是詩,賦也可以說是詩,班固《兩都賦序》第一句便說,“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劉歆《七略》也将詩賦合為一目。
賦出于《楚辭》和《荀子》的《賦篇》,性質多近于詩的《雅》《頌》;以頌美朝廷,描寫事物為主。
抒情的不多。
晉以後的發展,才漸漸專向抒情一路,到六朝為極盛。
按現在說,漢賦裡可以說是散文比詩多。
所謂骈體實在是賦的支與流裔,而骈體按我們說,也是散文的一部分。
這可見出賦的散文性是多麼大。
賦是詩與散文的混合物,那麼,漢人所謂“文”或“文章”,也是詩與散文的混合物了。
樂府以叙事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
它發展到漢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詩。
可是純粹的抒情的五言詩,是成立在魏、晉間的阮籍的手裡;他的意境卻幾乎全是《楚辭》的影響。
魏、晉、六朝是骈體文和五言詩的時代;但這時代還隻有“文”“筆”的分别,沒有“詩”“文”的分别。
“有韻者文”,“無韻者筆”,是當時的“常言”(《文心雕龍·總術篇》)。
賦和詩都是“文”,和漢人意見其實一樣。
另一義卻便不同:有對偶、諧聲的抒情作品是“文”,骈體的章奏與散體的著述是“筆”(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
這個說法還得将詩和賦都包括在“文”裡,不過加上骈體的一部分罷了。
這時代也将“詩”“筆”對稱,所謂“筆”還隻指骈體的章奏與散體的著述,一部分抒情的骈體不在内,和後來“詩”“文”的分别是不同的。
唐代的詩有了劃時代的發展,所以當時人特别強調“詩”“筆”的分别;
說韓愈(退之)以文為詩,原不始于陳師道,釋惠洪《冷齋夜話》二雲: 沈存中、呂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澤,治平中在館中夜談詩。
存中曰:“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瞻,然終不是詩。
”吉甫曰:“詩正當如是。
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
” “以文為詩”一語似乎比“押韻之文”一語更清楚些,所以這裡先引了《後山詩話》。
這個詩文分界的問題,是宋人提出的,也是宋人讨論的最詳盡。
劉克莊、嚴羽的意見可為代表。
劉說: 後人盡誦讀古人書,而下語終不能仿佛風人之萬一,餘竊惑焉。
或古詩出于情性,發必善;今詩出于記問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
(《後村先生大全集》九十六,《韓隐君詩序》) 又說: 唐文人皆能詩,柳尤高,韓尚非本色。
迨本朝則文人多,詩人少。
三百年間,雖人各有集,集各有詩,詩各自為體,或尚理緻,或負材力,或呈辨博,少者千篇,多至萬首,要皆經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
(同上九十四,《竹溪詩序》) 嚴也說: 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為也;蓋于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
(《滄浪詩話·詩辨》) 他們都是以風詩為正宗的。
到了明代的李夢陽,他更進一步,主張五言古詩以漢、魏、六朝為宗,七言古詩以樂府及盛唐為宗,近體全以盛唐為宗。
他給詩立了定格,建了正統。
他的詩的影響不過一時,但他的詩格論的影響不是一時的;後來雖有許多反對的意見,卻并沒有能夠搖動他的基礎。
它的基礎是在“吟詠情性”(《詩大序》)“溫柔敦厚”(《禮記·經解》)那些話和“選體”的五言詩上頭。
為什麼到了宋代才有詩文分界的問題呢?這有很長的曆史。
原來古代隻有詩和史的分别(見聞一多先生《歌與詩》),古代所謂“文”,包括這兩者而言。
此外有“辭”、“言”、“語”。
“辭”如春秋的辭令,戰國的說辭。
“語”如《論語》《國語》。
“言”呢,諸子大都是記言之作。
但這些都沒有明劃的分界。
詩與史相混,從《雅》《頌》可見。
詩、史、辭和言、語相混,從《老子》《莊子》等書内不時夾雜着韻語可見。
至于漢代稱為《楚辭》的屈、宋諸作,不用說更近于詩了。
漢代是個賦的時代;那時所謂“文”或“文章”便指賦而言。
漢代又是個樂府時代;假如賦可以說是霸主,樂府便是附庸了。
樂府是詩,賦也可以說是詩,班固《兩都賦序》第一句便說,“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劉歆《七略》也将詩賦合為一目。
賦出于《楚辭》和《荀子》的《賦篇》,性質多近于詩的《雅》《頌》;以頌美朝廷,描寫事物為主。
抒情的不多。
晉以後的發展,才漸漸專向抒情一路,到六朝為極盛。
按現在說,漢賦裡可以說是散文比詩多。
所謂骈體實在是賦的支與流裔,而骈體按我們說,也是散文的一部分。
這可見出賦的散文性是多麼大。
賦是詩與散文的混合物,那麼,漢人所謂“文”或“文章”,也是詩與散文的混合物了。
樂府以叙事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
它發展到漢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詩。
可是純粹的抒情的五言詩,是成立在魏、晉間的阮籍的手裡;他的意境卻幾乎全是《楚辭》的影響。
魏、晉、六朝是骈體文和五言詩的時代;但這時代還隻有“文”“筆”的分别,沒有“詩”“文”的分别。
“有韻者文”,“無韻者筆”,是當時的“常言”(《文心雕龍·總術篇》)。
賦和詩都是“文”,和漢人意見其實一樣。
另一義卻便不同:有對偶、諧聲的抒情作品是“文”,骈體的章奏與散體的著述是“筆”(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
這個說法還得将詩和賦都包括在“文”裡,不過加上骈體的一部分罷了。
這時代也将“詩”“筆”對稱,所謂“筆”還隻指骈體的章奏與散體的著述,一部分抒情的骈體不在内,和後來“詩”“文”的分别是不同的。
唐代的詩有了劃時代的發展,所以當時人特别強調“詩”“筆”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