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韻
關燈
小
中
大
新詩開始的時候,以解放相号召,一般作者都不去理會那些舊形式。
押韻不押韻自然也是自由的。
不過押韻的并不少。
到現在通盤看起來,似乎新詩押韻的并不比不押韻的少得很多。
再說舊詩詞曲的形式保存在新詩裡的,除少數句調還見于初期新詩裡以外,就沒有别的,隻有韻腳。
這值得注意。
新詩獨獨的接受了這一宗遺産,足見中國詩還在需要韻,而且可以說中國詩總在需要韻。
原始的中國詩歌也許不押韻,但是自從押了韻以後,就不能完全甩開它似的。
韻是有它的存在的理由的。
韻是一種複沓,可以幫助情感的強調和意義的集中。
至于帶音樂性,方便記憶,還是次要的作用。
從前往往過分重視這種次要的作用,有時會讓音樂淹沒了意義,反覺得浮滑而不真切。
即如中國讀詩重讀韻腳,有時也會模糊了全句;近體律絕聲調铿锵,更容易如此。
幸而一般總是隔句押韻,重讀的韻腳不至于句句碰頭。
句句碰頭的像“柏梁體”的七言古詩,逐句押韻,一韻到底,雖然是強調,卻不免單調。
所以這一體不為人所重。
新詩不應該再重讀韻腳,但習慣不容易改,相信許多人都還免不了這個毛病。
我讀老舍先生的《劍北篇》,就因為重讀韻腳的原故,失去了許多意味;等聽到他自己按着全句的意義朗讀,隻将韻腳自然的帶過去,這才找補了那些意味。
—不過這首詩每行押韻,一韻又有許多行,似乎也嫌密些。
有人覺得韻總不免有些浮滑,而且不自然。
新詩不再為了悅耳;它重在意義,得采用說話的聲調,不必押韻。
這也言之成理。
不過全是說話的聲調也就全是說話,未必是詩。
英國約翰·德林瓦特(JohnDrinkwater)曾在《論讀詩》的一張留聲機片中說全用說話調讀詩,詩便跑了。
是的,詩該采用說話的調子,但詩的自然究竟不是說話的自然,它得加減點兒,誇張點兒,像電影裡特别鏡頭一般,它用的是提煉的說話的調子。
既是提煉而得自然,押韻也就不至于妨礙這種自然。
不過押韻的樣式得多多變化,不可太密,不可太闆,不可太響。
押韻不可太密,上文已舉“柏梁體”為例。
就是隔句押韻,有些人還恐怕單調,于是乎有轉韻的辦法;這用在古詩裡,特别是七古裡。
五古轉韻,因為句子短,隔韻近,轉韻求變化,道理明白。
但七古句子長,韻隔遠,為什麼轉韻的反而多呢?這有特别的理由。
原來六朝到唐代七古多用諧調,平仄铿锵,帶音樂性已經很多,轉韻為的是怕音樂性過多。
後來宋人作七古,多用散文化的句調,卻怕音樂性過少,便常一韻到底,不換韻。
所以韻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随着意義變的;我們就韻論韻,隻是一種方便,得其大概罷了,并沒有什麼鐵律可言。
詞的句調比較近于說話,變化多,轉韻也多。
可是詞又出于樂歌,帶着很多的音樂性,所以一般的看,用韻比較密。
它以轉韻調劑密韻,顯明的例子如《河傳》。
還有一種平仄通押(如賀鑄《水調歌頭》“南國本潇灑,六代競豪奢”一首,見《東山寓聲樂府》)也是轉韻;變化雖然不及一般轉韻的大,卻能保存着那一韻到底的一貫的氣勢,是這一體的長處。
曲的句調也近于說話,但以明快為主,并因樂調的配合,都是到底一韻。
不過平仄通押是有的。
詞的押韻的樣式最多,它還有間韻。
如溫庭筠的《酒泉子》道: 楚女不歸, 樓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風又起。
杏花稀。
玉钗斜雲鬟髻, 裙上镂金鳳。
八行書,千裡夢。
雁南飛。
(據《詞律》卷三) 這裡間隔的錯綜的押着三個韻,很像新詩;而那“稀”和“鳳”兩韻,簡直就是新詩的“章韻”。
又如蘇轼的《水調歌頭》的前半阕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據任二北先生《詞學研究法》,與《詞律》異) 這也是間隔着押兩個韻。
這些都是轉韻,不過是新樣式罷了。
詩裡早有人試過間韻。
晚唐章碣有所謂“變體”律詩,平仄各一韻,就是這個: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歐鹭不嫌斜兩岸,波濤欺得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鸱夷高興固無邊。
(《全唐詩》四函一冊) 章碣“變體”隻存這一首,也不見别人仿作,可見并未發生影響。
他的試驗是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我想是在太闆太密。
新詩裡常押這種
押韻不押韻自然也是自由的。
不過押韻的并不少。
到現在通盤看起來,似乎新詩押韻的并不比不押韻的少得很多。
再說舊詩詞曲的形式保存在新詩裡的,除少數句調還見于初期新詩裡以外,就沒有别的,隻有韻腳。
這值得注意。
新詩獨獨的接受了這一宗遺産,足見中國詩還在需要韻,而且可以說中國詩總在需要韻。
原始的中國詩歌也許不押韻,但是自從押了韻以後,就不能完全甩開它似的。
韻是有它的存在的理由的。
韻是一種複沓,可以幫助情感的強調和意義的集中。
至于帶音樂性,方便記憶,還是次要的作用。
從前往往過分重視這種次要的作用,有時會讓音樂淹沒了意義,反覺得浮滑而不真切。
即如中國讀詩重讀韻腳,有時也會模糊了全句;近體律絕聲調铿锵,更容易如此。
幸而一般總是隔句押韻,重讀的韻腳不至于句句碰頭。
句句碰頭的像“柏梁體”的七言古詩,逐句押韻,一韻到底,雖然是強調,卻不免單調。
所以這一體不為人所重。
新詩不應該再重讀韻腳,但習慣不容易改,相信許多人都還免不了這個毛病。
我讀老舍先生的《劍北篇》,就因為重讀韻腳的原故,失去了許多意味;等聽到他自己按着全句的意義朗讀,隻将韻腳自然的帶過去,這才找補了那些意味。
—不過這首詩每行押韻,一韻又有許多行,似乎也嫌密些。
有人覺得韻總不免有些浮滑,而且不自然。
新詩不再為了悅耳;它重在意義,得采用說話的聲調,不必押韻。
這也言之成理。
不過全是說話的聲調也就全是說話,未必是詩。
英國約翰·德林瓦特(JohnDrinkwater)曾在《論讀詩》的一張留聲機片中說全用說話調讀詩,詩便跑了。
是的,詩該采用說話的調子,但詩的自然究竟不是說話的自然,它得加減點兒,誇張點兒,像電影裡特别鏡頭一般,它用的是提煉的說話的調子。
既是提煉而得自然,押韻也就不至于妨礙這種自然。
不過押韻的樣式得多多變化,不可太密,不可太闆,不可太響。
押韻不可太密,上文已舉“柏梁體”為例。
就是隔句押韻,有些人還恐怕單調,于是乎有轉韻的辦法;這用在古詩裡,特别是七古裡。
五古轉韻,因為句子短,隔韻近,轉韻求變化,道理明白。
但七古句子長,韻隔遠,為什麼轉韻的反而多呢?這有特别的理由。
原來六朝到唐代七古多用諧調,平仄铿锵,帶音樂性已經很多,轉韻為的是怕音樂性過多。
後來宋人作七古,多用散文化的句調,卻怕音樂性過少,便常一韻到底,不換韻。
所以韻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随着意義變的;我們就韻論韻,隻是一種方便,得其大概罷了,并沒有什麼鐵律可言。
詞的句調比較近于說話,變化多,轉韻也多。
可是詞又出于樂歌,帶着很多的音樂性,所以一般的看,用韻比較密。
它以轉韻調劑密韻,顯明的例子如《河傳》。
還有一種平仄通押(如賀鑄《水調歌頭》“南國本潇灑,六代競豪奢”一首,見《東山寓聲樂府》)也是轉韻;變化雖然不及一般轉韻的大,卻能保存着那一韻到底的一貫的氣勢,是這一體的長處。
曲的句調也近于說話,但以明快為主,并因樂調的配合,都是到底一韻。
不過平仄通押是有的。
詞的押韻的樣式最多,它還有間韻。
如溫庭筠的《酒泉子》道: 楚女不歸, 樓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風又起。
杏花稀。
玉钗斜雲鬟髻, 裙上镂金鳳。
八行書,千裡夢。
雁南飛。
(據《詞律》卷三) 這裡間隔的錯綜的押着三個韻,很像新詩;而那“稀”和“鳳”兩韻,簡直就是新詩的“章韻”。
又如蘇轼的《水調歌頭》的前半阕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據任二北先生《詞學研究法》,與《詞律》異) 這也是間隔着押兩個韻。
這些都是轉韻,不過是新樣式罷了。
詩裡早有人試過間韻。
晚唐章碣有所謂“變體”律詩,平仄各一韻,就是這個: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歐鹭不嫌斜兩岸,波濤欺得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鸱夷高興固無邊。
(《全唐詩》四函一冊) 章碣“變體”隻存這一首,也不見别人仿作,可見并未發生影響。
他的試驗是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我想是在太闆太密。
新詩裡常押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