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韻
關燈
小
中
大
間韻,但是詩行節奏的變化多,行又長,就沒有什麼毛病了。
間韻還可以跨句。
如上舉《酒泉子》的“起”韻,《水調》的“宇”韻,都不在意義停頓的地方,得跟下面那個不同韻的韻句合成一個意義單位。
這是減輕韻腳的重量,增加意義的重量,可以稱為跨句韻。
這個樣式也從詩裡來,鮑照是創始的人。
如他的《梅花落》詩道: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實”韻正是跨句韻;但這首詩隻是轉韻,不是間韻。
現在新詩裡用間韻很多,用這種跨句韻也不少。
任二北先生在《詞學研究法》裡論“諧于吟諷之律”,以為押韻“連者密者為諧”。
他以為《酒泉子》那樣押韻嫌“隔”而不連,《西平樂》後半阕“十六句隻三葉韻”,嫌“疏”而不密。
他說這些“于歌唱之時,容或成為别調,若于吟諷之間,則皆無取焉”。
他雖隻論詞,但喜歡連韻和密韻,卻代表着傳統的一般的意見。
我們一向以高響的說話和歌唱為“好聽”(見王了一先生《什麼話好聽》一文,《國文月刊》),所以才有這個意見。
但是現在的生活和外國的影響磨銳了我們的感覺;我們尤其知道詩重在意義,不隻為了悅耳。
那首《酒泉子》的韻倒顯得新鮮而不平凡,那《西平樂》一調和疏韻也别有一種“諧”處。
《詞律拾遺》卷六收吳文英的《西平樂》一首,後半阙十六句中有十三個四字短句。
這種句式的整齊複沓也是一種“諧”,可以減少韻的負擔。
所以“十六句三葉韻”并不為少。
這種疏韻除利用句式的整齊複沓外,還可與句中韻(内韻)和雙聲疊韻等合作,得到新鮮的和諧。
疏韻和間韻都有點兒“啞”,但在啞的嚴肅裡,意義顯出了重量。
新詩逐行押韻的比較少,大概總是隔行押韻或押間韻。
新詩行長,這就見得韻隔遠,押韻疏了。
間韻能夠互相調諧,從十四行體的流行可知;隔行押韻,也許加點兒花樣更和諧些。
新詩這樣減輕了韻腳的分量,隻是我們有時還不免重讀韻腳的老脾氣。
這得靠朗讀運動來矯正。
新詩對于韻的态度,是現代生活和外國詩的影響,前已提及。
但這新種子,如本篇所叙,也曾在我們的泥土裡滋長過,隻不算欣欣向榮罷了。
所以這究竟也是自然的發展。
作舊詩詞曲講究選韻。
這就是按着意義選押合宜的韻—指韻部,不指韻腳。
周濟《宋四家詞選》叙論中說到各韻部的音色,就是為的選韻。
他道: “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莫草草亂用。
這隻是大概的說法,有時很得用,但不可拘執不化。
因為組成意義的分子很多,韻隻居其一,不可給予太多的分量。
韻部的音色固然可以幫助意義的表現,韻部的通押也有這種作用,而後者還容易運用些。
作新詩不宜全押本韻,全押本韻嫌太諧太響。
參用通押,可以啞些,所謂“不諧之諧”(現代音樂裡也參用不諧的樂句,正同一理);而且通押時供選擇的韻字也增多。
不過現在的新詩作者,押韻并不查詩韻,隻以自己的藍青官話為據,又常平仄通押,倒是不諧而諧的多。
不過“諧韻”也用得着。
這裡得提到教育部制定的《中華新韻》。
這是一部标準的國音韻書,裡面注明通韻;要諧,押本韻,要不諧,押通韻。
有本韻書查查,比自己想韻方便得多。
作方言詩自然可用方言押韻,也很新鮮别緻的。
新詩又常用“多字韻”或帶輕音字的韻,有一種輕快利落的意味;這也在減少韻腳的重量。
胡适之先生的“了字韻”創造于新詩的“多字韻”,但他似乎用得太多。
現在舉卞之琳先生《傍晚》這首短詩,顯示一些不平常的押韻的樣式。
倚着西山的夕陽 和呆立着的廟牆 對望着:想要說什麼呢? 又怎麼不說呢? 馱着老漢的瘦驢 匆忙的趕回家去, 忒忒的,足蹄鼓着道兒— 枯澀的調兒! 半空裡哇的一聲 一隻烏鴉從樹頂 飛起來,可是沒有話了, 依舊息下了。
按《中華新韻》,這首詩用的全是本韻。
但“驢”與“去”,“聲”與“頂”是平仄通押;“陽”“牆”“驢”“頂”都是跨句韻,“麼呢”“說呢”,“道兒”“調兒”,“話下”“下了”,都是“多字韻”。
而“麼”“去”“下”都是輕音字,和非輕音字相押,為的順應全詩的說話調。
輕音字通常隻作“多字韻”的韻尾,不宜與非輕音字押韻;但在要求輕快流利的說話的效用時,也不妨有例外。
間韻還可以跨句。
如上舉《酒泉子》的“起”韻,《水調》的“宇”韻,都不在意義停頓的地方,得跟下面那個不同韻的韻句合成一個意義單位。
這是減輕韻腳的重量,增加意義的重量,可以稱為跨句韻。
這個樣式也從詩裡來,鮑照是創始的人。
如他的《梅花落》詩道: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實”韻正是跨句韻;但這首詩隻是轉韻,不是間韻。
現在新詩裡用間韻很多,用這種跨句韻也不少。
任二北先生在《詞學研究法》裡論“諧于吟諷之律”,以為押韻“連者密者為諧”。
他以為《酒泉子》那樣押韻嫌“隔”而不連,《西平樂》後半阕“十六句隻三葉韻”,嫌“疏”而不密。
他說這些“于歌唱之時,容或成為别調,若于吟諷之間,則皆無取焉”。
他雖隻論詞,但喜歡連韻和密韻,卻代表着傳統的一般的意見。
我們一向以高響的說話和歌唱為“好聽”(見王了一先生《什麼話好聽》一文,《國文月刊》),所以才有這個意見。
但是現在的生活和外國的影響磨銳了我們的感覺;我們尤其知道詩重在意義,不隻為了悅耳。
那首《酒泉子》的韻倒顯得新鮮而不平凡,那《西平樂》一調和疏韻也别有一種“諧”處。
《詞律拾遺》卷六收吳文英的《西平樂》一首,後半阙十六句中有十三個四字短句。
這種句式的整齊複沓也是一種“諧”,可以減少韻的負擔。
所以“十六句三葉韻”并不為少。
這種疏韻除利用句式的整齊複沓外,還可與句中韻(内韻)和雙聲疊韻等合作,得到新鮮的和諧。
疏韻和間韻都有點兒“啞”,但在啞的嚴肅裡,意義顯出了重量。
新詩逐行押韻的比較少,大概總是隔行押韻或押間韻。
新詩行長,這就見得韻隔遠,押韻疏了。
間韻能夠互相調諧,從十四行體的流行可知;隔行押韻,也許加點兒花樣更和諧些。
新詩這樣減輕了韻腳的分量,隻是我們有時還不免重讀韻腳的老脾氣。
這得靠朗讀運動來矯正。
新詩對于韻的态度,是現代生活和外國詩的影響,前已提及。
但這新種子,如本篇所叙,也曾在我們的泥土裡滋長過,隻不算欣欣向榮罷了。
所以這究竟也是自然的發展。
作舊詩詞曲講究選韻。
這就是按着意義選押合宜的韻—指韻部,不指韻腳。
周濟《宋四家詞選》叙論中說到各韻部的音色,就是為的選韻。
他道: “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莫草草亂用。
這隻是大概的說法,有時很得用,但不可拘執不化。
因為組成意義的分子很多,韻隻居其一,不可給予太多的分量。
韻部的音色固然可以幫助意義的表現,韻部的通押也有這種作用,而後者還容易運用些。
作新詩不宜全押本韻,全押本韻嫌太諧太響。
參用通押,可以啞些,所謂“不諧之諧”(現代音樂裡也參用不諧的樂句,正同一理);而且通押時供選擇的韻字也增多。
不過現在的新詩作者,押韻并不查詩韻,隻以自己的藍青官話為據,又常平仄通押,倒是不諧而諧的多。
不過“諧韻”也用得着。
這裡得提到教育部制定的《中華新韻》。
這是一部标準的國音韻書,裡面注明通韻;要諧,押本韻,要不諧,押通韻。
有本韻書查查,比自己想韻方便得多。
作方言詩自然可用方言押韻,也很新鮮别緻的。
新詩又常用“多字韻”或帶輕音字的韻,有一種輕快利落的意味;這也在減少韻腳的重量。
胡适之先生的“了字韻”創造于新詩的“多字韻”,但他似乎用得太多。
現在舉卞之琳先生《傍晚》這首短詩,顯示一些不平常的押韻的樣式。
倚着西山的夕陽 和呆立着的廟牆 對望着:想要說什麼呢? 又怎麼不說呢? 馱着老漢的瘦驢 匆忙的趕回家去, 忒忒的,足蹄鼓着道兒— 枯澀的調兒! 半空裡哇的一聲 一隻烏鴉從樹頂 飛起來,可是沒有話了, 依舊息下了。
按《中華新韻》,這首詩用的全是本韻。
但“驢”與“去”,“聲”與“頂”是平仄通押;“陽”“牆”“驢”“頂”都是跨句韻,“麼呢”“說呢”,“道兒”“調兒”,“話下”“下了”,都是“多字韻”。
而“麼”“去”“下”都是輕音字,和非輕音字相押,為的順應全詩的說話調。
輕音字通常隻作“多字韻”的韻尾,不宜與非輕音字押韻;但在要求輕快流利的說話的效用時,也不妨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