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形式

關燈
二十多年來寫新詩的和談新詩的都放不下形式的問題,直到現在,新詩的提倡從破壞舊詩詞的形式下手。

    胡适之先生提倡自由詩,主張“自然的音節”。

    但那時的新詩并不能完全脫離舊詩詞的調子,還有些利用小調的音節的。

    完全用白話調的自然不少,詩行多長短不齊,有時長到二十幾個字,又多不押韻。

    這就很近乎散文了。

    那時劉半農先生已經提議“增多詩體”,他主張創造與輸入雙管齊下。

    不過沒有什麼人注意。

    十二年注197陸志韋先生的《渡河》出版,他試驗了許多外國詩體,有相當的成功;有一篇《我的詩的軀殼》,說明他試驗的情形。

    他似乎很注意押韻,但還是覺得長短句最好。

    那時正在盛行“小詩”—自由詩的極端—他的試驗也沒有什麼人注意。

    這裡得特别提到郭沫若先生,他的詩多押韻,詩行也相當整齊。

    他的詩影響很大,但似乎隻在那泛神論的意境上,而不在形式上。

     “自然的音節”近于散文而沒有标準—除了比散文句子短些,緊湊些。

    一般人,不但是反對新詩的人,似乎總願意詩距離散文遠些,有它自己的面目。

    十四年北平《晨報·詩刊》提倡的格律詩能夠風行一時,便是為此。

    《詩刊》主張努力于“新形式與新音節的發現”(《詩刊》弁言),代表人是徐志摩、聞一多兩位先生。

    徐先生試驗各種外國詩體,他的才氣足以駕馭這些形式,所以成績斐然。

    而“無韻體”的運用更能達到自然的地步。

    這一體可以說已經成立在中國詩裡。

    但新理論的建立得靠聞先生。

    他在《詩的格律》一文裡主張詩要有“建築的美”;這包括“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要達到這種勻稱和均齊,便得講究格式、音尺、平仄、韻腳等。

    如他的《死水》詩的兩頭行: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兩行都由三個“二音尺”和一個“三音尺”組成,而安排不同。

    這便是“句的均齊”的一例。

    他也試驗種種外國詩體,成績也很好。

    後來又翻譯白朗甯夫人十四行詩幾十首,發表在《新月雜志》上;他給這種形式以“商籁體”的新譯名。

    他是第一個使人注意“商籁”的人。

     聞、徐兩位先生雖然似乎隻是輸入外國詩體和外國詩的格律說,可是同時在創造中國新詩體,指示中國詩的新道路。

    他們主張的格律不像舊詩詞的格律這樣呆闆;他們主張“相體裁衣”,多創格式。

    那時的詩便多向“勻稱”“均齊”一路走。

    但一般似乎隻注重詩行的相等的字數而忽略了音尺等,駕馭文字的力量也還不足;因此引起“方塊詩”甚至“豆腐幹詩”等嘲笑的名字。

    一方面有些詩行還是太長。

    這當兒李金發先生等的象征詩興起了。

    他們不注重形式而注重詞的色彩與聲音。

    他們要充分發揮詞的暗示的力量:一面創造新鮮的隐喻,一面參用文言的虛字,使讀者不緻滑過一個詞去。

    他們是在向精細的地方發展。

    這種作風表面上似乎回到自由詩,其實不然;可是規律運動卻暫時像衰歇了似的。

    一般的印象好像詩隻須“相體裁衣”,講格律是徒然。

     但格律運動實在已經留下了不滅的影響。

    隻看抗戰以來的詩,一面雖然趨向散文化,一面卻也注意“勻稱”和“均齊”,不過并不一定使各行的字數相等罷了。

    艾青和臧克家兩位先生的詩都可作例,前者似乎多注意在“勻稱”上,後者卻兼注重在“均齊”上。

    而去年出版的卞之琳先生的《十年詩草》,更使我們知道這些年裡詩的格律一直有人在試驗着。

    從陸志韋先生起始,有志試驗外國種種詩體的,徐、聞兩先生外,還該提到梁宗岱先生,卞先生是第五個人。

    他試驗過的詩體大概不比徐志摩先生少。

    而因為有前頭的人做鏡子,更能融會那些詩體來寫自己的詩。

    第六個人是馮至先生,他的《十四行集》也在去年出版;這集子可以說建立了中國十四行的基礎,使得向來懷疑這詩體的人也相信它可以在中國詩裡活下去。

    無韻體和十四行(或商籁)值得繼續發展;别種外國詩體也将融化在中國詩裡。

    這是摹仿,同時是創造,到了頭都會變成我們自己的。

     無論是試驗外國詩體或創造“新格式與新音節”,主要的是在求得适當的“勻稱”和“均齊”。

    自由詩隻能作為詩的一體而存在,不能代替“勻稱”“均齊”的詩體,也不能占到比後者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