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百讀不厭
關燈
小
中
大
的,朦胧的,可以獨立的訴諸感覺的,是不夠吸引人了;影象如果必需得用,就要配合全詩的各部分完成那中心的意義,說出那要說的話。
在這動亂時代,人們着急要說話,因為要說的話實在太多。
小說也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它的使命比詩更見分明。
它可以不靠描寫,隻靠對話,說出所要說的。
這裡面神仙、武俠、才子、佳人,都不大出現了,偶然出現,也得打扮成平常人;是的,這時代的小說的人物,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這是平民世紀啊。
至于文,長篇議論文發展了工具性,讓人們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說出他們的話,但是這已經成為訴諸理性的了。
訴諸情感的是那發展在後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藝術”,抒寫“身邊瑣事”的。
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圖着教人“百讀不厭”的,确乎也風行過一時。
然而時代太緊張了,不容許人們那麼悠閑;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謂“軟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東西。
文藝作品的讀者變了質了,作品本身也變了質了,意義和使命壓下了趣味,認識和行動壓下了快感。
這也許就是所謂“硬”的解釋。
“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經的讀,自然就不容易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
于是“百讀不厭”就不成其為評價的标準了,至少不成其為主要的标準了。
但是文藝是欣賞的對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訴諸情感的,怎麼“硬”也不能“硬”到和論文或公式一樣。
詩雖然不必再講那帶幾分機械性的聲調,卻不能不講節奏,說話不也有輕重高低快慢嗎?節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夠高度集中。
文也有文的節奏,配合着意義使意義集中。
小說是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但也總得有些契機來表現生活和批評它;這些契機得費心思去選擇和配合,才能夠将那要說的話,要傳達的意義,完整的說出來,傳達出來。
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義,才見出情感,才讓人樂意接受,“欣賞”就是“樂意接受”的意思。
能夠這樣讓人欣賞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讀不厭”,可以不論。
在這種情形之下,筆者同意:《李有才闆話》即使沒有人想重讀一遍,也不減少它的價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們的現代文藝裡,讓人“百讀不厭”的作品也有的。
例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茅盾先生的《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筆者都讀過不止一回,想來讀過不止一回的人該不少罷。
在筆者本人,大概是《阿Q正傳》裡的幽默和三部曲裡的幾個女性吸引住了我。
這幾個作品的好已經定論,它們的意義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這裡說的隻是它們讓筆者“百讀不厭”的因素。
《阿Q正傳》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鑄造幾個女性,但是這些卻可能産生讓人“百讀不厭”的趣味。
這種趣味雖然不是必要的,卻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
不過這裡的幽默決不是油滑的,無聊的,也決不是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決不就是色情,這個界限是得弄清楚的。
抗戰期中,文藝作品尤其是小說的讀衆大大的增加了。
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讀者,他們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
擴大了的讀衆,有着這樣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
長篇小說的流行就是這個要求的反應,因為篇幅長,故事就長,情節就多,趣味也就豐富了。
這可以促進長篇小說的發展,倒是很好的。
可是有些作者卻因為這樣的要求,忘記了自己的邊界,放縱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讀衆,這隻是迎合低級趣味。
而讀者貪讀這一類低級的軟性的作品,也隻是沉溺,說不上“百讀不厭”。
“百讀不厭”究竟是個贊詞或評語,雖然以趣味為主,總要是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
(《文訊》月刊)
在這動亂時代,人們着急要說話,因為要說的話實在太多。
小說也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它的使命比詩更見分明。
它可以不靠描寫,隻靠對話,說出所要說的。
這裡面神仙、武俠、才子、佳人,都不大出現了,偶然出現,也得打扮成平常人;是的,這時代的小說的人物,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這是平民世紀啊。
至于文,長篇議論文發展了工具性,讓人們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說出他們的話,但是這已經成為訴諸理性的了。
訴諸情感的是那發展在後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藝術”,抒寫“身邊瑣事”的。
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圖着教人“百讀不厭”的,确乎也風行過一時。
然而時代太緊張了,不容許人們那麼悠閑;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謂“軟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東西。
文藝作品的讀者變了質了,作品本身也變了質了,意義和使命壓下了趣味,認識和行動壓下了快感。
這也許就是所謂“硬”的解釋。
“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經的讀,自然就不容易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
于是“百讀不厭”就不成其為評價的标準了,至少不成其為主要的标準了。
但是文藝是欣賞的對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訴諸情感的,怎麼“硬”也不能“硬”到和論文或公式一樣。
詩雖然不必再講那帶幾分機械性的聲調,卻不能不講節奏,說話不也有輕重高低快慢嗎?節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夠高度集中。
文也有文的節奏,配合着意義使意義集中。
小說是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但也總得有些契機來表現生活和批評它;這些契機得費心思去選擇和配合,才能夠将那要說的話,要傳達的意義,完整的說出來,傳達出來。
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義,才見出情感,才讓人樂意接受,“欣賞”就是“樂意接受”的意思。
能夠這樣讓人欣賞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讀不厭”,可以不論。
在這種情形之下,筆者同意:《李有才闆話》即使沒有人想重讀一遍,也不減少它的價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們的現代文藝裡,讓人“百讀不厭”的作品也有的。
例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茅盾先生的《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筆者都讀過不止一回,想來讀過不止一回的人該不少罷。
在筆者本人,大概是《阿Q正傳》裡的幽默和三部曲裡的幾個女性吸引住了我。
這幾個作品的好已經定論,它們的意義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這裡說的隻是它們讓筆者“百讀不厭”的因素。
《阿Q正傳》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鑄造幾個女性,但是這些卻可能産生讓人“百讀不厭”的趣味。
這種趣味雖然不是必要的,卻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
不過這裡的幽默決不是油滑的,無聊的,也決不是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決不就是色情,這個界限是得弄清楚的。
抗戰期中,文藝作品尤其是小說的讀衆大大的增加了。
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讀者,他們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
擴大了的讀衆,有着這樣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
長篇小說的流行就是這個要求的反應,因為篇幅長,故事就長,情節就多,趣味也就豐富了。
這可以促進長篇小說的發展,倒是很好的。
可是有些作者卻因為這樣的要求,忘記了自己的邊界,放縱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讀衆,這隻是迎合低級趣味。
而讀者貪讀這一類低級的軟性的作品,也隻是沉溺,說不上“百讀不厭”。
“百讀不厭”究竟是個贊詞或評語,雖然以趣味為主,總要是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
(《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