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雅俗共賞

關燈
是唐、五代、北宋的詞,元朝的散曲和雜劇,還有平話和章回小說以及皮簧戲等。

    皮簧戲也是音樂為主,大家直到現在都還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戲詞,所以雅化難以下手,雖然一二十年來這雅化也已經試着在開始。

    平話和章回小說,傳統裡本來沒有,雅化沒有合式的榜樣,進行就不易。

    《三國演義》雖然用了文言,卻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語的文言,後來的《水浒》《西遊記》《紅樓夢》等就都用白話了。

    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傳統裡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經的地位。

    雅化程度的深淺,決定這種地位的高低或有沒有,一方面也決定“雅俗共賞”的範圍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賞”的人越少,越淺也就越多。

    所謂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農家子弟。

    在傳統裡沒有地位或隻有低地位的作品,隻算是玩藝兒;然而這些才接近民衆,接近民衆卻還能教“雅俗共賞”,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會的兩橛了。

     ◎《水浒傳》英文版美賽珍珠譯MiguelCovarrubias插圖 單就玩藝兒而論,“雅俗共賞”雖然是以雅化的标準為主,“共賞”者卻以俗人為主。

    固然,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傷雅”才成;雅方看來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賞”的。

    但是在甚麼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雅人也能來“共賞”呢?我們想起了“有目共賞”這句話。

    孟子說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有目”是反過來說,“共賞”還是陶詩“共欣賞”的意思。

    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賞”了。

    孟子接着說:“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這說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

     但是這不相遠似乎隻限于一些具體的、常識的、現實的事物和趣味。

    譬如北平罷,故宮和頤和園,包括建築、風景和陳列的工藝品,似乎是“雅俗共賞”的,天橋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

    說到文章,俗人所能“賞”的也隻是常識的,現實的。

    後漢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說話,反對難懂而不切實用的辭賦,卻贊美公文能手。

    公文這東西關系雅俗的現實利益,始終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

    再說後來的小說和戲劇,有的雅人說《西廂記》誨淫,《水浒傳》誨盜,這是“高論”。

    實際上這一部戲劇和這一部小說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西廂記》無視了傳統的禮教,《水浒傳》無視了傳統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壓迫的人民所想望的。

    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還不太遠的,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

    這可以說是一種快感,一種趣味,可并不是低級趣味;這是有關系的,也未嘗不是有節制的。

    “誨淫”“誨盜”隻是代表統治者的利益的說話。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産生了我們的知識階級。

    這知識階級跟從前的讀書人不大一樣,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他們漸漸跟統治者拆夥而走向民間。

    于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的地位。

    還有種種歐化的新藝術。

    這種文學和藝術卻并不能讓小市民來“共賞”,不用說農工大衆。

    于是乎有人指出這是新紳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歐化,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

    他們提倡“大衆語”運動。

    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結果不顯著。

    抗戰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并已經在開始轉向大衆化。

    “通俗化”還分别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衆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隻有“共賞”的局面。

    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變罷。

     (《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