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百讀不厭

關燈
前些日子參加了一個讨論會,讨論趙樹理先生的《李有才闆話》。

    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實:他讀了這本書覺得好,可是不想重讀一遍。

    大家費了一些時候讨論這件事實。

    有人表示意見,說不想重讀一遍,未必減少這本書的好,未必減少它的價值。

    但是時間匆促,大家沒有達到明确的結論。

    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沒有重讀過這本書,并且似乎從沒有想到重讀它。

    然而問題不但關于這一本書,而是關于一切文藝作品。

    為什麼一些作品有人“百讀不厭”,另一些卻有人不想讀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嗎?是讀的人不同嗎?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讀不厭”是不是作品評價的一個标準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索一番。

     蘇東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歸》詩,開頭兩句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就出在這裡。

    “舊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 人有從(董遇)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

    所謂“義自見”,“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着急的。

    這詩句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章惇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說“舊書”不嫌多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

    固然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裡着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

    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就着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

    這成語常跟另一成語“愛不釋手”配合着,在讀的時候“愛不釋手”,讀過了以後“百讀不厭”。

    這是一種贊詞和評語,傳統上确乎是一個評價的标準。

    當然,“百讀”隻是“重讀”“多讀”“屢讀”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讀下去。

     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曆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但是後來所謂“百讀不厭”,往往不指經典而指一些詩,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說;這些作品讀起來津津有味,重讀,屢讀也不膩味,所以說“不厭”;“不厭”不但是“不讨厭”,并且是“不厭倦”。

    詩文和小說都是文藝作品,這裡面也有一些語言和曆史的課題,詩文也有些注解和考證;小說方面呢,卻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這些課題,于是也有了種種考證。

    但是過去一般讀者隻注意詩文的注解,不大留心那些課題,對于小說更其如此。

    他們集中在本文的吟誦或浏覽上。

    這些人吟誦詩文是為了欣賞,甚至于隻為了消遣,浏覽或閱讀小說更隻是為了消遣,他們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

    這跟誦讀經典不一樣。

    誦讀經典是為了知識,為了教訓,得認真,嚴肅,正襟危坐的讀,不像讀詩文和小說可以馬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車輪船上都成。

    這麼着可還能夠教人“百讀不厭”,那些詩文和小說到底是靠了什麼呢? 在筆者看來,詩文主要是靠了聲調,小說主要是靠了情節。

    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意義的關系很少;隻要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弄不清楚也不要緊的。

    梁啟超先生說過李義山的一些詩,雖然不懂得究竟是什麼意思,可是讀起來還是很有趣味(大意)。

    這種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兒的影象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律詩的音樂上。

    字面兒的影象引起人們奇麗的感覺;這種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華麗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觸到的,所謂“七寶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