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本與寫作
關燈
小
中
大
葉聖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種基本觀念》裡說:
其實國文所包的範圍很寬廣,文學隻是其中一個較小的範圍。
文學之外,同樣被包在國文的大範圍裡頭的還有非文學的文字,就是普通文。
這包括書信、宣言、報告書、說明書等等應用文,以及平正地寫狀一件東西載錄一件事情的記叙文,條暢地闡明一個原理發揮一個意見的論說文。
中學生要應付生活,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就不能不在文學之外,同時以這種普通文為對象。
這是對于現階段的國文教學的最切要的意見,值得大家詳細讨論。
本篇想就葉先生的話加以引申,特别着重在寫作的訓練上。
這得從閱讀說起。
現在許多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對于國文教學有一種共同的不滿意,就是教材和作文好像是不相關聯的,在各走各的路。
他們可隻覺得文言教材如此。
愛作白話文的,覺得文言文不能幫助他們的寫作,原在意中。
就是願意學些應用的文言的,也覺得教材的文言五花八門的,樣樣有一點兒,樣樣也隻有一點兒,沒法依據。
一般中學生對于教材的白話文,興趣似乎好些。
第一,容易懂;第二,可以學,他們的愛好卻偏重在文學,就是教材的白話記叙文(包括描寫文)、抒情文的部分。
欣賞文學和寫作文學似乎是一種驕傲,即使不足誇耀于人,也可以教自己滿意。
至于說明文和議論文,他們覺得幹燥無味,多半忽略過去。
再有,白話說明文和議論文适于選作教材的也不多;現在所選的往往隻是湊數。
這大概也是引不起學生興趣的一個原因。
◎葉聖陶在民國參與編纂的部分教科書 文言的教材,目的不外兩個:一是給學生做寫作的榜樣或範本,二是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
這後一種也可以叫做古典的訓練。
我主張現在中等學校裡已經無須教學生練習文言的寫作,但古典的訓練卻是必要的。
不過在現行課程标準未變更以前,中學生還得練習文言的寫作。
要練習文言的寫作,一面得按浦江清先生的提議,初中時代從單句起手;一面文言教材也當着重在榜樣或範本上,将古典的訓練放在其次,不該像現在這樣五花八門的,不該像現在這樣隻顧課程标準的表面,将那些深的僻的文字都選進去。
浦先生還主張将白話文和文言文分為兩個課程,各有教本,各有教師。
這個我也贊成。
我贊成,為的這樣辦可以教人容易明白文言是另一種語言,而且是快死的語言。
不管我的意見如何,這辦法訓練學生寫作文言,不緻像現在這樣毫無效果,白費教學者的工夫,是無疑的。
而施行起來,隻須注意教師的分配,并不要增加員額,似乎也沒有多少困難。
—無論怎樣,文言教材總得簡單化,文字要經濟,條理要清楚;除詩歌專為培養文學的興趣應該另論外,初高中都該選這種文言作教材,決不能樣樣都來一點兒。
這樣才容易學習,學會了才可以應用。
浦先生主張将《古文觀止》作為高中的文言教本,是很有道理的。
清末民初的家庭裡訓練子弟寫作文言,就還用《古文觀止》或同性質的古文選本作教本。
這些子弟同時也讀《四書》《五經》,那卻純然是古典的訓練。
他們讀了《古文觀止》,多數可以寫通文言,拿來應用。
一方面固然因為他們花的工夫多,教本的關系似乎也很大。
不過《古文觀止》現在卻不大适用了,或者說不大夠用了。
清末民初一般應用的文言還跟《古文觀止》的主要部分—唐至明,所選的文一貫的是唐宋八家的作風—差不多。
那時報紙雜志上的文字都還打起調子,可以為證。
現在可不然。
雜志上文言極少見,報紙雖還多用文言,但已不大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虛字來表情,也就是不打起調子了。
這從各報的文言的社論中最可見出。
現在報紙上一般文言實在已經變得跟白話差不多,因為記錄現代的生活,不由得要用許多新的詞彙和新的表現方式;白話也還是用的這些詞彙和表現方式。
這種情形從一方面看,也許可稱為文言的白話化。
在這種情形下,用《古文觀止》做應用的文言的範本,顯然是不大夠的。
但是《古文觀止》還不失為一部可采用或依據的教本,因為現在應用的文言的基本句式還是出于唐宋八家文的多。
我想再加兩部書補充《古文觀止》的不足:一是梁啟超先生的《常識文範》(中華版),二是《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新潮社版)。
這兩部書裡所收集的都是清末和民初的雜志文字。
梁先生的文字比較早些,典故多些,句式也雜些,得仔細選錄。
蔡先生的卻簡明樸素,跟現行的應用的文言差不多,初中裡就可以用。
這部書已經絕版,值得重印。
浦先生也主張“選晚清到民國的文言文”,作為另外一種讀本,給學生略讀。
我專舉這兩部書,是覺得就清末民初的文言文而論,也許這兩部書裡适宜于中學生的教材多些。
此外自然也可以選錄别的。
這兩部書裡大部分是議論文,小部分是說明文。
曾國藩說古文不宜說理,古文裡的說明文和議論文有不确切的毛病。
這兩部書的說理比古文強得多。
這也是我推薦的一個原因。
還有,葉先生所說的書信、宣言、報告書、說明文等等“普通文”,也該酌量選錄。
這些一向稱為應用文,所謂“應用”是狹義的。
文學之外,同樣被包在國文的大範圍裡頭的還有非文學的文字,就是普通文。
這包括書信、宣言、報告書、說明書等等應用文,以及平正地寫狀一件東西載錄一件事情的記叙文,條暢地闡明一個原理發揮一個意見的論說文。
中學生要應付生活,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就不能不在文學之外,同時以這種普通文為對象。
這是對于現階段的國文教學的最切要的意見,值得大家詳細讨論。
本篇想就葉先生的話加以引申,特别着重在寫作的訓練上。
這得從閱讀說起。
現在許多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對于國文教學有一種共同的不滿意,就是教材和作文好像是不相關聯的,在各走各的路。
他們可隻覺得文言教材如此。
愛作白話文的,覺得文言文不能幫助他們的寫作,原在意中。
就是願意學些應用的文言的,也覺得教材的文言五花八門的,樣樣有一點兒,樣樣也隻有一點兒,沒法依據。
一般中學生對于教材的白話文,興趣似乎好些。
第一,容易懂;第二,可以學,他們的愛好卻偏重在文學,就是教材的白話記叙文(包括描寫文)、抒情文的部分。
欣賞文學和寫作文學似乎是一種驕傲,即使不足誇耀于人,也可以教自己滿意。
至于說明文和議論文,他們覺得幹燥無味,多半忽略過去。
再有,白話說明文和議論文适于選作教材的也不多;現在所選的往往隻是湊數。
這大概也是引不起學生興趣的一個原因。
◎葉聖陶在民國參與編纂的部分教科書 文言的教材,目的不外兩個:一是給學生做寫作的榜樣或範本,二是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
這後一種也可以叫做古典的訓練。
我主張現在中等學校裡已經無須教學生練習文言的寫作,但古典的訓練卻是必要的。
不過在現行課程标準未變更以前,中學生還得練習文言的寫作。
要練習文言的寫作,一面得按浦江清先生的提議,初中時代從單句起手;一面文言教材也當着重在榜樣或範本上,将古典的訓練放在其次,不該像現在這樣五花八門的,不該像現在這樣隻顧課程标準的表面,将那些深的僻的文字都選進去。
浦先生還主張将白話文和文言文分為兩個課程,各有教本,各有教師。
這個我也贊成。
我贊成,為的這樣辦可以教人容易明白文言是另一種語言,而且是快死的語言。
不管我的意見如何,這辦法訓練學生寫作文言,不緻像現在這樣毫無效果,白費教學者的工夫,是無疑的。
而施行起來,隻須注意教師的分配,并不要增加員額,似乎也沒有多少困難。
—無論怎樣,文言教材總得簡單化,文字要經濟,條理要清楚;除詩歌專為培養文學的興趣應該另論外,初高中都該選這種文言作教材,決不能樣樣都來一點兒。
這樣才容易學習,學會了才可以應用。
浦先生主張将《古文觀止》作為高中的文言教本,是很有道理的。
清末民初的家庭裡訓練子弟寫作文言,就還用《古文觀止》或同性質的古文選本作教本。
這些子弟同時也讀《四書》《五經》,那卻純然是古典的訓練。
他們讀了《古文觀止》,多數可以寫通文言,拿來應用。
一方面固然因為他們花的工夫多,教本的關系似乎也很大。
不過《古文觀止》現在卻不大适用了,或者說不大夠用了。
清末民初一般應用的文言還跟《古文觀止》的主要部分—唐至明,所選的文一貫的是唐宋八家的作風—差不多。
那時報紙雜志上的文字都還打起調子,可以為證。
現在可不然。
雜志上文言極少見,報紙雖還多用文言,但已不大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虛字來表情,也就是不打起調子了。
這從各報的文言的社論中最可見出。
現在報紙上一般文言實在已經變得跟白話差不多,因為記錄現代的生活,不由得要用許多新的詞彙和新的表現方式;白話也還是用的這些詞彙和表現方式。
這種情形從一方面看,也許可稱為文言的白話化。
在這種情形下,用《古文觀止》做應用的文言的範本,顯然是不大夠的。
但是《古文觀止》還不失為一部可采用或依據的教本,因為現在應用的文言的基本句式還是出于唐宋八家文的多。
我想再加兩部書補充《古文觀止》的不足:一是梁啟超先生的《常識文範》(中華版),二是《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新潮社版)。
這兩部書裡所收集的都是清末和民初的雜志文字。
梁先生的文字比較早些,典故多些,句式也雜些,得仔細選錄。
蔡先生的卻簡明樸素,跟現行的應用的文言差不多,初中裡就可以用。
這部書已經絕版,值得重印。
浦先生也主張“選晚清到民國的文言文”,作為另外一種讀本,給學生略讀。
我專舉這兩部書,是覺得就清末民初的文言文而論,也許這兩部書裡适宜于中學生的教材多些。
此外自然也可以選錄别的。
這兩部書裡大部分是議論文,小部分是說明文。
曾國藩說古文不宜說理,古文裡的說明文和議論文有不确切的毛病。
這兩部書的說理比古文強得多。
這也是我推薦的一個原因。
還有,葉先生所說的書信、宣言、報告書、說明文等等“普通文”,也該酌量選錄。
這些一向稱為應用文,所謂“應用”是狹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