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的欣賞
關燈
小
中
大
出該注釋的詞句也不易,有新義更不易。
此外還有一條路,可以叫做拟作。
謝靈運有《拟魏太子邺中集》,綜合的拟寫建安詩人,用他們的口氣作詩。
江淹有《雜拟詩》三十首,也是綜合而扼要的分别拟寫曆代無名的五言詩人,也用他們自己的口氣。
這是用詩來拟詩。
英國麥克士·比羅姆著《聖誕花環》,卻以聖誕節為題用散文來綜合的扼要的拟寫當代各個作家。
他寫照了各個作家,也寫照了自己。
我們不妨如法炮制,用白話來嘗試。
以上四條路都通到古文學的欣賞,我們要接受古代作家文學遺産,就可以從這些路子走近去。
了解與欣賞 了解與欣賞為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
兒童從小就能對于語言漸漸的了解,不過對于文字的了解必須加以強制學習的訓練。
成年人平時讀書閱報大都是采取一種“不求甚解”的态度。
這是一般綜合的實用的态度。
但在國文教學,教師準備時,必須字字查清楚,弄明白。
學生呢,在學習時也必須字字求了解。
這與一般不求甚解的态度剛好相反。
然而不求甚解的那分能力正是經過分章析句的學習過程而得到的,必須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學培養後,才能真正達到那種不求甚解的境界;沒有經過一番文字分析的訓練,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
通常教授國文的,大都很注重字義。
實在除掉注重字義的辦法以外,還應當顧及下面的幾種分析的方法。
◎《開明國語》小學第二冊教師用書葉聖陶編 一、句子的形式(句式) 某種特殊句子的形式,不僅是作者在技巧方面的表現,也是作者别有用心處。
講解國文時必須加以說明。
如魯迅先生的《秋夜》的開端: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不是普通的叙說,句子的形式很特殊,給人一種幽默感。
作者存心要表現某種特殊的情感。
這兒開始就顯示出一個太平凡的境界,因為魯迅先生所見到的窗外,除掉兩株棗樹,便一無所見。
更使人厭倦的是人坐屋裡,一擡頭望窗外,立刻映入眼簾的東西,就隻是兩株棗樹,愛看也是這些,不愛看也是這些,引起人膩煩的感覺。
一種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來顯示,是修辭上的技巧。
明白了這兩句的意思與作用,就兼有了了解與欣賞。
又如同篇: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這是作者在文字排列上用工夫,兩句都不是普通的說法。
上半句表現兩層意思:(一)棗樹上的天空,(二)夜的天空。
兩層意思而用一音位表示,是修辭上的經濟辦法。
文字的經濟便是一種文字的技巧。
平常的語言,可有兩式: 夜間這上面的天空…… 上面的天空在夜間…… 讀起來便都有了停頓,時間上顯得十分不經濟,意思也沒有原句透露。
下半句“奇怪而高”,口語中常說“高而奇怪”,單詞習慣大多放在前面。
現在說“奇怪而高”,句法就顯得别緻,作者在這裡便用來表示秋夜天空的特殊。
二、段落 寫段落大意是中學國文課上常用的方法。
但通常隻把各段的大意寫出,而于全文分段的作用與關系,往往缺少綜合的說明。
教師指導學生寫段落大意,每段大意,常隻用一二句話表示。
這裡便應當注意語句間的聯絡,要能顯出原文的組織和發展的次序。
三、主旨 教師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一篇文章中足以代表全文主旨的重要語句,和指導學生研究全文主旨如何發展。
古文稱文章中重要的語句為“警句”。
警句往往是全篇的線索。
讀一篇文章最要緊的事便是要能找到線索。
文章的線索作者往往把它隐寓在文中的一二句重要的語句裡面,例如龔自珍《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教師便須注意此主旨的發展。
四、組織 文章組織的變化,也是作者在技巧上用的功夫,說明這種文章組織的變化,是了解與欣賞範圍内極重要的事。
例如上舉《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一段
此外還有一條路,可以叫做拟作。
謝靈運有《拟魏太子邺中集》,綜合的拟寫建安詩人,用他們的口氣作詩。
江淹有《雜拟詩》三十首,也是綜合而扼要的分别拟寫曆代無名的五言詩人,也用他們自己的口氣。
這是用詩來拟詩。
英國麥克士·比羅姆著《聖誕花環》,卻以聖誕節為題用散文來綜合的扼要的拟寫當代各個作家。
他寫照了各個作家,也寫照了自己。
我們不妨如法炮制,用白話來嘗試。
以上四條路都通到古文學的欣賞,我們要接受古代作家文學遺産,就可以從這些路子走近去。
了解與欣賞 了解與欣賞為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
兒童從小就能對于語言漸漸的了解,不過對于文字的了解必須加以強制學習的訓練。
成年人平時讀書閱報大都是采取一種“不求甚解”的态度。
這是一般綜合的實用的态度。
但在國文教學,教師準備時,必須字字查清楚,弄明白。
學生呢,在學習時也必須字字求了解。
這與一般不求甚解的态度剛好相反。
然而不求甚解的那分能力正是經過分章析句的學習過程而得到的,必須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學培養後,才能真正達到那種不求甚解的境界;沒有經過一番文字分析的訓練,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
通常教授國文的,大都很注重字義。
實在除掉注重字義的辦法以外,還應當顧及下面的幾種分析的方法。
◎《開明國語》小學第二冊教師用書葉聖陶編 一、句子的形式(句式) 某種特殊句子的形式,不僅是作者在技巧方面的表現,也是作者别有用心處。
講解國文時必須加以說明。
如魯迅先生的《秋夜》的開端: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不是普通的叙說,句子的形式很特殊,給人一種幽默感。
作者存心要表現某種特殊的情感。
這兒開始就顯示出一個太平凡的境界,因為魯迅先生所見到的窗外,除掉兩株棗樹,便一無所見。
更使人厭倦的是人坐屋裡,一擡頭望窗外,立刻映入眼簾的東西,就隻是兩株棗樹,愛看也是這些,不愛看也是這些,引起人膩煩的感覺。
一種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來顯示,是修辭上的技巧。
明白了這兩句的意思與作用,就兼有了了解與欣賞。
又如同篇: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這是作者在文字排列上用工夫,兩句都不是普通的說法。
上半句表現兩層意思:(一)棗樹上的天空,(二)夜的天空。
兩層意思而用一音位表示,是修辭上的經濟辦法。
文字的經濟便是一種文字的技巧。
平常的語言,可有兩式: 夜間這上面的天空…… 上面的天空在夜間…… 讀起來便都有了停頓,時間上顯得十分不經濟,意思也沒有原句透露。
下半句“奇怪而高”,口語中常說“高而奇怪”,單詞習慣大多放在前面。
現在說“奇怪而高”,句法就顯得别緻,作者在這裡便用來表示秋夜天空的特殊。
二、段落 寫段落大意是中學國文課上常用的方法。
但通常隻把各段的大意寫出,而于全文分段的作用與關系,往往缺少綜合的說明。
教師指導學生寫段落大意,每段大意,常隻用一二句話表示。
這裡便應當注意語句間的聯絡,要能顯出原文的組織和發展的次序。
三、主旨 教師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一篇文章中足以代表全文主旨的重要語句,和指導學生研究全文主旨如何發展。
古文稱文章中重要的語句為“警句”。
警句往往是全篇的線索。
讀一篇文章最要緊的事便是要能找到線索。
文章的線索作者往往把它隐寓在文中的一二句重要的語句裡面,例如龔自珍《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教師便須注意此主旨的發展。
四、組織 文章組織的變化,也是作者在技巧上用的功夫,說明這種文章組織的變化,是了解與欣賞範圍内極重要的事。
例如上舉《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