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的欣賞
關燈
小
中
大
個人生活在群體中,多少能夠體會别人,多少能夠為别人着想。
關心朋友,關心大衆,恕道和同情,都由于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甚至“替古人擔憂”也由于此。
演戲,看戲,一是設身處地的演出,一是設身處地的看入。
做人不要做壞人,做戲有時候卻得做壞人。
看戲恨壞人,有的人竟會丢石子甚至動手去打那戲台上的壞人。
打起來确是過了分,然而不能不算是欣賞那壞人做得好,好得教這種看戲的忘了“我”。
這種忘了“我”的人顯然沒有在批判着。
有批判力的就不至如此,他們欣賞着,一面常常回到自己,自己的立場。
欣賞跟行動分得開,欣賞有時可以影響行動,有時可以不影響,自己有分寸,做得主,就不至于糊塗了。
讀了武俠小說就結伴上峨眉山,的确是糊塗。
所以培養欣賞力同時得培養批判力,不然,“有毒的”東西就太多了。
然而青年人不願意接受有些古書和古文學,倒不一定是怕那“毒”,他們的第一難關還是語言文字。
◎《十二金钗圖冊》清費丹旭繪 打通了語言文字這一關,欣賞古文學的就不會少,雖然不會趕上欣賞現代文學的多。
語體翻譯的外國古典可以為證。
語體的舊小說如《水浒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現在的讀者大概比二三十年前要減少了,但是還擁有相當廣大的讀衆。
這些人欣賞打虎的武松,焚稿的林黛玉,卻一般的未必崇拜武松,尤其未必崇拜林黛玉。
他們欣賞武松的勇氣和林黛玉的癡情,卻嫌武松無知識,林黛玉不健康。
欣賞跟崇拜也是分得開的。
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可以增加情感的廣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欣賞的對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響行動或淺或深,但是那影響總是間接的,直接的影響是在情感上。
有些行動固然可以直接影響情感,但是欣賞的機會似乎更容易得到些。
要培養情感,欣賞的機會越多越好,就文學而論,古今中外越多能欣賞越好。
這其間古文和外國文學都有一道難關,語言文字。
外國文學可用語體翻譯,古文學的難關該也不難打通的。
我們得承認古文确是“死文字”,死語言,跟現在的語體或白話不是一種語言。
這樣看,打通這一關也可以用語體翻譯。
這辦法早就有人用過,現代也還有人用着。
記得清末有一部《古文析義》,每篇古文後邊有一篇白話的解釋,其實就是逐句的翻譯。
那些翻譯夠清楚的,雖然啰唆些。
但是那隻是一部不登大雅之堂的啟蒙書,不會引起人們注意。
“五四”運動以後,整理國故引起了古書今譯。
顧颉剛先生的《盤庚篇今譯》(見《古史辨》),最先引起我們的注意。
他是要打破古書奧妙的氣分,所以将《尚書》裡诘屈聱牙的這《盤庚》三篇用語體譯出來,讓大家看出那“鬼治主義”的把戲。
他的翻譯很謹嚴,也夠确切,最難得的,又是三篇簡潔明暢的白話散文,獨立起來看,也有意思。
近來郭沫若先生在《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一文(見《青銅時代》)裡翻譯了《詩經》的十篇詩,風雅頌都有。
他是用來論周代社會的,譯文可也都是明暢的素樸的白話散文詩。
此外還有将《詩經》《楚辭》和《論語》作為文學來今譯的,都是有意義的嘗試。
這種翻譯的難處在乎譯者的修養,他要能夠了解古文學,批判古文學,還要能夠照他所了解與批判的譯成藝術性的或有風格的白話。
翻譯之外,還有講解,當然也是用白話。
講解是分析原文的意義并加以批判,跟翻譯不同的是以原文為主。
筆者在《國文月刊》裡寫的《古詩十九首集釋》,葉紹鈞先生和筆者合作的《精讀指導舉隅》(其中也有語體文的講解),浦江清先生在《國文月刊》裡寫的《詞的講解》,都是這種嘗試。
有些讀者嫌講得太瑣碎,有些卻願意細心讀下去。
還有就是白話注釋,更是以讀原文為主。
這雖然有人試過,如《論語白話注》之類,可隻是敷衍舊注,毫無新義,那注文又啰裡啰唆的。
現在得從頭做起,最難的是注文用的白話;現行的語體文裡沒有這一體,得創作,要簡明樸實。
選
關心朋友,關心大衆,恕道和同情,都由于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甚至“替古人擔憂”也由于此。
演戲,看戲,一是設身處地的演出,一是設身處地的看入。
做人不要做壞人,做戲有時候卻得做壞人。
看戲恨壞人,有的人竟會丢石子甚至動手去打那戲台上的壞人。
打起來确是過了分,然而不能不算是欣賞那壞人做得好,好得教這種看戲的忘了“我”。
這種忘了“我”的人顯然沒有在批判着。
有批判力的就不至如此,他們欣賞着,一面常常回到自己,自己的立場。
欣賞跟行動分得開,欣賞有時可以影響行動,有時可以不影響,自己有分寸,做得主,就不至于糊塗了。
讀了武俠小說就結伴上峨眉山,的确是糊塗。
所以培養欣賞力同時得培養批判力,不然,“有毒的”東西就太多了。
然而青年人不願意接受有些古書和古文學,倒不一定是怕那“毒”,他們的第一難關還是語言文字。
◎《十二金钗圖冊》清費丹旭繪 打通了語言文字這一關,欣賞古文學的就不會少,雖然不會趕上欣賞現代文學的多。
語體翻譯的外國古典可以為證。
語體的舊小說如《水浒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現在的讀者大概比二三十年前要減少了,但是還擁有相當廣大的讀衆。
這些人欣賞打虎的武松,焚稿的林黛玉,卻一般的未必崇拜武松,尤其未必崇拜林黛玉。
他們欣賞武松的勇氣和林黛玉的癡情,卻嫌武松無知識,林黛玉不健康。
欣賞跟崇拜也是分得開的。
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可以增加情感的廣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欣賞的對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響行動或淺或深,但是那影響總是間接的,直接的影響是在情感上。
有些行動固然可以直接影響情感,但是欣賞的機會似乎更容易得到些。
要培養情感,欣賞的機會越多越好,就文學而論,古今中外越多能欣賞越好。
這其間古文和外國文學都有一道難關,語言文字。
外國文學可用語體翻譯,古文學的難關該也不難打通的。
我們得承認古文确是“死文字”,死語言,跟現在的語體或白話不是一種語言。
這樣看,打通這一關也可以用語體翻譯。
這辦法早就有人用過,現代也還有人用着。
記得清末有一部《古文析義》,每篇古文後邊有一篇白話的解釋,其實就是逐句的翻譯。
那些翻譯夠清楚的,雖然啰唆些。
但是那隻是一部不登大雅之堂的啟蒙書,不會引起人們注意。
“五四”運動以後,整理國故引起了古書今譯。
顧颉剛先生的《盤庚篇今譯》(見《古史辨》),最先引起我們的注意。
他是要打破古書奧妙的氣分,所以将《尚書》裡诘屈聱牙的這《盤庚》三篇用語體譯出來,讓大家看出那“鬼治主義”的把戲。
他的翻譯很謹嚴,也夠确切,最難得的,又是三篇簡潔明暢的白話散文,獨立起來看,也有意思。
近來郭沫若先生在《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一文(見《青銅時代》)裡翻譯了《詩經》的十篇詩,風雅頌都有。
他是用來論周代社會的,譯文可也都是明暢的素樸的白話散文詩。
此外還有将《詩經》《楚辭》和《論語》作為文學來今譯的,都是有意義的嘗試。
這種翻譯的難處在乎譯者的修養,他要能夠了解古文學,批判古文學,還要能夠照他所了解與批判的譯成藝術性的或有風格的白話。
翻譯之外,還有講解,當然也是用白話。
講解是分析原文的意義并加以批判,跟翻譯不同的是以原文為主。
筆者在《國文月刊》裡寫的《古詩十九首集釋》,葉紹鈞先生和筆者合作的《精讀指導舉隅》(其中也有語體文的講解),浦江清先生在《國文月刊》裡寫的《詞的講解》,都是這種嘗試。
有些讀者嫌講得太瑣碎,有些卻願意細心讀下去。
還有就是白話注釋,更是以讀原文為主。
這雖然有人試過,如《論語白話注》之類,可隻是敷衍舊注,毫無新義,那注文又啰裡啰唆的。
現在得從頭做起,最難的是注文用的白話;現行的語體文裡沒有這一體,得創作,要簡明樸實。
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