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的欣賞
關燈
小
中
大
中連用五次;又“自入南口”連用六次。
這是疊句法,亦是關鍵語,在組織上增加一種節奏。
最後三小段文章最堪注意,在整齊的組織中寓有變化。
末兩段一寫蒙古人,一寫漏稅,指出間道,均逼出居庸關之不足守,與前文相應答。
這是組織上的一種變化,讀者容易忽略過去的,教時應當加以說明。
中間寫遇到蒙古人,說了一大段,表示清朝的威嚴,作者是用贊歎的口氣。
五、詞語 在一篇文章中應當注意作者慣用的詞語和詞語的特殊意義。
例如上舉《說居庸關》中“蒙古”一詞指的是蒙古人。
六、比喻、典故、例證 先講比喻。
康白情的《朝氣》,内容是描寫農家種植的生活,題目何以稱為“朝氣”呢?農家生活的描寫與朝氣究竟有何關系呢?這些問題教師是要暗示學生提出來詳細讨論的。
農家生活的描寫實在是一個比喻,作者是别有寄托的。
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故事,往往帶上一些抽象性。
大概一個比喻的應用,包含三方面的意義。
如“朝氣”: (一)喻依—農家的生活。
(二)喻體—勞工的趣味。
(三)意旨—由趣味的工作得到美滿的結果,顯示出生活中朝氣的景象。
這是文學上表達技巧很重要的一條原則,應當讓學生區分得很清楚的。
又如謝冰心的《笑》,用重複的組織,對于雨,月夜,花連說出三個笑容,表示愛的調和。
“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是極普通的比喻,但能顯示出純潔快樂的意味。
次講典故。
古文中的用典是學生最感覺麻煩的事情。
講解古文時說明古典出處也是極占時間的。
但是教師往往隻說明古典本身的意義,而常忽略了這個典故在本文裡的作用。
這樣使讀者隻記古典出處,便感覺乏味了,更談不到欣賞。
原來用典的使用,也是使文字經濟的一種辦法,作者因為要表達心中的事或情,不必完全直說,借用過去的一樁熟悉的而且與當下相關的事物來顯示。
大凡文學上的典故都經過許多作家的手改造過,而成為很好的形式。
因此用典的作用,一方面是使文字經濟,一方面也是避免直說,增加讀者的聯想,使内容豐富。
現代語體文中典故也是常見的。
如冰心的《笑》裡用“安琪兒”一詞,教時也應當說明其出處。
再講例證。
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有些時候往往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師在說解時必須要設法用一兩個較具體的例證加以說明。
如蔡元培的《雕刻》裡面,許多美術上的概念,教師應當設法舉出淺顯的實例,加以說明。
又如東坡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也應當舉出實例,說明詩與畫兩者之間所以溝通的道理。
總結起來說,關于了解與欣賞應該特别注意的有三點: 一是語言的經濟。
注意句讀頓停多少與力量是否集中。
一是比較的方法。
講散文時可用詩句作比較,講詩時可用散文作比較。
文中的語句可與口中的說話比較,讀魯迅先生的《秋夜》,便可與葉紹鈞先生的《沒有秋蟲的地方》比較。
比較的方法對于了解與欣賞是極有幫助的。
一是文字的新變。
一個作家必須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稱為“煉字”,便是指作家用字時打破習慣而變新的地方,教師就也要在這方面求原文作者的用心。
訓練的方法,除教師講解外,在學生方面,熟讀的功夫是不可少的。
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
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裡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不過在朗誦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發展的節奏。
注意本文的意思,不要被聲音掩蓋了,滑過去。
默讀是不出聲的,偏于用眼,但也不要讓意思跟了眼睛滑過去。
最後,問題的研究,在讀文章時是常有的事。
但是問題的提出要有分量,要有意義。
最好教師隻居于被動地位,用暗示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國文月刊》二十期,一九四三年,署“朱自清先生講,葉金根整理”)
這是疊句法,亦是關鍵語,在組織上增加一種節奏。
最後三小段文章最堪注意,在整齊的組織中寓有變化。
末兩段一寫蒙古人,一寫漏稅,指出間道,均逼出居庸關之不足守,與前文相應答。
這是組織上的一種變化,讀者容易忽略過去的,教時應當加以說明。
中間寫遇到蒙古人,說了一大段,表示清朝的威嚴,作者是用贊歎的口氣。
五、詞語 在一篇文章中應當注意作者慣用的詞語和詞語的特殊意義。
例如上舉《說居庸關》中“蒙古”一詞指的是蒙古人。
六、比喻、典故、例證 先講比喻。
康白情的《朝氣》,内容是描寫農家種植的生活,題目何以稱為“朝氣”呢?農家生活的描寫與朝氣究竟有何關系呢?這些問題教師是要暗示學生提出來詳細讨論的。
農家生活的描寫實在是一個比喻,作者是别有寄托的。
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故事,往往帶上一些抽象性。
大概一個比喻的應用,包含三方面的意義。
如“朝氣”: (一)喻依—農家的生活。
(二)喻體—勞工的趣味。
(三)意旨—由趣味的工作得到美滿的結果,顯示出生活中朝氣的景象。
這是文學上表達技巧很重要的一條原則,應當讓學生區分得很清楚的。
又如謝冰心的《笑》,用重複的組織,對于雨,月夜,花連說出三個笑容,表示愛的調和。
“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是極普通的比喻,但能顯示出純潔快樂的意味。
次講典故。
古文中的用典是學生最感覺麻煩的事情。
講解古文時說明古典出處也是極占時間的。
但是教師往往隻說明古典本身的意義,而常忽略了這個典故在本文裡的作用。
這樣使讀者隻記古典出處,便感覺乏味了,更談不到欣賞。
原來用典的使用,也是使文字經濟的一種辦法,作者因為要表達心中的事或情,不必完全直說,借用過去的一樁熟悉的而且與當下相關的事物來顯示。
大凡文學上的典故都經過許多作家的手改造過,而成為很好的形式。
因此用典的作用,一方面是使文字經濟,一方面也是避免直說,增加讀者的聯想,使内容豐富。
現代語體文中典故也是常見的。
如冰心的《笑》裡用“安琪兒”一詞,教時也應當說明其出處。
再講例證。
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有些時候往往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師在說解時必須要設法用一兩個較具體的例證加以說明。
如蔡元培的《雕刻》裡面,許多美術上的概念,教師應當設法舉出淺顯的實例,加以說明。
又如東坡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也應當舉出實例,說明詩與畫兩者之間所以溝通的道理。
總結起來說,關于了解與欣賞應該特别注意的有三點: 一是語言的經濟。
注意句讀頓停多少與力量是否集中。
一是比較的方法。
講散文時可用詩句作比較,講詩時可用散文作比較。
文中的語句可與口中的說話比較,讀魯迅先生的《秋夜》,便可與葉紹鈞先生的《沒有秋蟲的地方》比較。
比較的方法對于了解與欣賞是極有幫助的。
一是文字的新變。
一個作家必須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稱為“煉字”,便是指作家用字時打破習慣而變新的地方,教師就也要在這方面求原文作者的用心。
訓練的方法,除教師講解外,在學生方面,熟讀的功夫是不可少的。
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
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裡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不過在朗誦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發展的節奏。
注意本文的意思,不要被聲音掩蓋了,滑過去。
默讀是不出聲的,偏于用眼,但也不要讓意思跟了眼睛滑過去。
最後,問題的研究,在讀文章時是常有的事。
但是問題的提出要有分量,要有意義。
最好教師隻居于被動地位,用暗示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國文月刊》二十期,一九四三年,署“朱自清先生講,葉金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