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

關燈
而願之所至者遠;願之所至者遠,而所以酬其願者宏。

    故願在一身者,凡一身之所為,皆所以酬一身之願;願在一家者,凡一家之人之所為,皆所以酬其一家之願;願在鄉土國家與天下萬世者,則凡鄉土國家與天下萬世之人之所為,皆所以酬其鄉土國家與天下萬世之願。

    是見人之所願者,所超溢于其一身之事者大,則其願之所至者遠,而足以酬其願者宏也。

    而凡人之超溢于其一身之願,皆自始不以身存而存,亦不以身亡而亡。

    古今之忠烈聖賢之願,皆長存天壤。

    而吾對之緻其懷念誠敬,與吾之所行所為,足以副其所望與所願者,皆直接慰其在天之靈之所為,而今古無間者也。

    謂之旦暮,猶病其言之過遠。

    何千秋萬世之足雲? (六)盡己心、盡他心與天心天理 世之為說者又曰,吾人之所以居仁由義,孝于家而忠于國者,皆所以自盡其心,而非有他求,亦非必為副古人之所望也。

    吾人之所以慎終追遠,緻祭于祖宗忠烈聖賢,亦所以表其不忘之意,自盡其心而已。

    古人望我,我當如是;古人未嘗望我,我亦當如是。

    祖宗忠烈聖賢之英靈在,我當如是;不在,我亦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也。

    由此言之,則自盡其心之意,切于己;而上酬恩德之意,濫于外。

    曷不隻言自盡其心為愈乎? 答曰:斯言是也,盡美矣,而未盡善也。

    人居仁由義,皆直接所以自盡其心,固矣。

    然吾人之所以自盡其心者,亦皆未嘗不可兼盡他心也;而我之兼以盡他心為心,亦我之所以自盡其心之事也。

    充自盡其心之量,則求盡天下萬世人之心,正所以大此自盡其心之事者也。

    是自盡其心之事,不得與盡他心為對者也。

    童子讀書,自盡其好學之心而已。

    然父母兄姊在旁,欣然相顧,則童子之讀書,匪特自盡其心之事;父母兄姊之所望于其子其弟者,亦聞其琅琅誦讀之聲,而兼以得其所願所望,而得盡矣。

    至彼為子弟者,初為自盡其好學之心以讀書固佳。

    然當其回頭見其父母兄姊,聞其讀書聲,而欣然相顧;遂感刻于懷,知不讀書無以副其賢父兄之望,乃益自淬厲,更發憤攻讀,以期為賢子弟。

    此其所以期為賢子弟,以酬賢父兄之望之事,仍不外其所以自盡其心而已。

    然其所以自盡之心者,不亦大于其初之隻自盡其一人之好學之心,而其為子弟之德,又不亦尤高乎?然則謂吾之居仁由義,皆兼所以上慰古先之祖宗忠烈聖賢之靈,亦正所以大吾之自盡其心之量,以兼盡古先之祖宗忠烈聖賢之心為心,而高吾之所以為後人之德者。

    是又何傷于自盡其心、反求諸己之教乎? 至于謂吾人不問祖宗忠烈聖賢之英靈之是否尚在,吾皆當自盡其心,以緻其懷念誠敬之意,則似是而實非。

    蓋吾人須問:此懷念誠敬之意,果有所向乎?抑無所向乎?若其果無所向也,則此懷念誠敬之意,乃直向幽冥而沉,對虛無而陷,何懷念誠敬之足雲?如其有所向,而所向者唯是吾人主觀虛拟之想象中之印象,或記憶中之觀念,則須知印象觀念之生起,如夢中之虛影,此虛影亦不堪為人之緻其懷念誠敬之意之所向也。

    懷念誠敬之意者,肫肫懇懇之真情也。

    真情必不寄于虛,而必向乎實,必不浮散以止于抽象之觀念印象,而必凝聚以着乎具體之存在。

    既着之,則懷念誠敬之意,得此所對,而不忍相離。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如”非虛拟之詞,乃實況之語。

    言必以同于待生者存者之情,以與死者亡者相遇,乃足以成祭祀之誠敬之謂也。

    彼死者亡者之死而未嘗不生、亡而未嘗不存,乃在其精神而不在身體。

    身體亡而精神昭垂于後世,英靈永在于千古,此理乃吾人上所已言。

    而人之所以與之相遇,除肫肫懇懇之真情外,不容人視之作一般之理智與感覺可把握之現實存在物想。

    然人心之一固習,唯于理智思慮與感覺之所把握者,乃謂之為實存。

    于一般理智感覺之把握所不及者,則如捕風捉水之不得,遂以為虛而無實。

    不知于一般理智感覺之為虛而無實者,由至情以彰至理,則更見其大實。

    然此要須人先盡去其以理智感覺以把握一切之習,而後可。

    此正如以手捕風捉水者,風愈捕而愈遠,水愈捉而愈流。

    風水非不實也,止其捕,止其捉,而任風吹于面,水撲于懷,則知撓萬物莫疾乎風,澤萬物者莫潤乎水。

    聖賢忠烈之精神與英靈,皆先生之風,若山高而水長。

    風之所化,流之所澤,匪特形于可見之文教,亦洋洋乎鬼神之為德,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又體物而不可遺,而隻待人之相遇于旦暮。

    嗚呼至矣。

     吾人如知吾人自盡其心之事,可兼盡他心,則知吾之居仁由義,乃既自盡我心,亦上酬千百世與東西南北海之聖賢之心,以及古往今來一切人之樂交天下之善士之心。

    聖賢之心願無疆,一切人之樂交天下善士之心願亦無疆。

    無疆則無所不覆,無所不載,無所不貫,而凡我之生心動念,真足以自盡我心,亦同時兼盡聖賢之心與一切人之心,心光相照,往古來今,上下四方,渾成一片,更無人我内外之隔。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是見天心,是見天理。

    又何有死生幽明異路之足言?死生皆一大明之終始,豈有他哉。

     唯此所言,雖皆未嘗溢出由知生以知死之一步,然已洩漏過多,未免張皇。

    吾為此懼。

    善讀者能信則信,不信則疑。

    終則悟者同悟,迷者暫迷,如曰不然,請俟來哲。

    是非口舌之所能争者也。

    至于依行求證之道,則自複祭禮存祭義始。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