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

關燈
死,則是另一問題。

    非今之所及(本書第六篇第五節于此有所論),然人對他人之死,則最不能無惑。

    家人親友,一朝化往,軀體猶存,音容宛在,而神靈已渺。

    謂此軀體之所在,即其精神之所在耶?然宛在之音容,不可得而再見矣;此音容中所表之深情厚意,不可得而再接矣。

    謂此音容與深情厚意,即一逝而不存耶?則奈何此音容猶宛在,此深情厚意,感刻于吾心者,可曆久而不忘也?然如其精神之尚在于軀體之外也,則後死者又将何往而求之?上天下地,索之茫茫,求之冥冥,雖千百萬年而終不能得也!此處即動人之大悲哀,亦動人之大惶惑。

    果他人之死,動我之大哀大惑如是;則我之死也,其動後我而死者之大哀與大惑,亦如是。

    而人生代代,所動于後代之人之大哀大惑,亦皆如是。

    則無數代之人生,亦無數代之大哀大惑之留傳不斷而已。

    而吾今日之思及此無數代之大哀大惑之留傳,則又将更動吾今日之無限之大哀大惑,而不能自己也。

    然則人之生也,果若是盲乎?而亦有不盲者乎? 在此處吾人不能不佩服世界宗教家,對死者之禱辭,與加以超度之聖禮、作哀悼之挽歌,與修墳墓廟宇之建築師之用心,實代表人類精神之至崇高莊嚴偉大神聖之一面,蓋其志皆在求破此人生之惑,以寄此人生之大哀,以徹通此幽明之際也。

     然此幽明之際,将何由而證其必實可徹通?人何由确知他人之精神之尚在,且可存在于後死者之心靈精神之前?則此非世間之一切思慮推測與想象之所及,而仍唯有由自人之所以生此大哀大惑中之深情厚意中領取。

     此所領取者,即吾可以吾之超出吾個人之生之深情厚意,以與死者之超出其個人之生之深情厚意,直接相感。

    此即可實徹通幽明之際矣。

     何謂人超越個人之生之深情厚意?此非一般人之生活中之精神活動皆足以當之。

    而要必人精神之活動,确為一超個人之目的理想而有,并對具體之其他個人之精神,嘗緻其期望、顧念、祈盼等求感通之誠者,方足以當之。

    然而此亦一切人在一刹那之間都可有的。

     一個在彌留之際的家中之老人,對兒女指點家中的事。

    一個戰場上傷重将亡的兵士,對同伴呼喚快逃;一個革命黨人在病榻中,策劃其死後的革命工作;一個社會之任何事業之創辦人,在臨危之際,對其繼承者之吩咐囑托;以及一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之寄望于來者——此通通是人之精神活動,确為一超個人之目的理想而存在,并對其他個人之精神,緻其期望、顧念、祈盼之誠,而表現于死生之際者。

    此處人明知其将死,已走到其現實生命之存在的邊緣,于是其平生之志願,遂全幅凸出冒起,以表現為一超出其個人之生的,對他人之期望、顧念、祈盼之誠。

    此期望、顧念、祈盼之誠,直溢出于其個人之現實生命之上之外,以寄托于後死者。

    此即如其精神之步履,行至懸崖,而下臨百仞深淵之際,蓦然一躍,以搭上另一人行之大道,而直下通至後死者之精神之中。

    而當後死者之感到其期望、顧念、祈盼之誠中此精神之存在時,則雖鐵石心腸,皆不能無感動。

    由此感動,後死者乃真實接觸了、了解了死者之精神與死者之深情厚意。

    而此感動,則代表後死者本身對于先死者之一深情厚意。

    于此,死者之精神,是如由其自身超越,以一躍而存在于他人之精神中;而後死者之受其感動,則是後死者自身之精神,自超越其平日之所為所思,而直下以死者之精神為其精神。

    前者是死者之精神,走向生者而來,後者是生者之精神,走向死者而往。

    死者知其将死,即知其精神之将由明以入于幽,對人為不存在。

    而其對生者所緻之期望、顧念、祈盼之誠,則使其立即離于幽而入于明,而不安于其将對人之不存在之表現。

    至生者之受其感動,則為生者之出于明而入于幽,以感受死者之精神,以實現死者之精神,未嘗不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存于明。

    知此可以通幽明之際,知死生之說。

    而所以通幽明知生死之道,則莫大于祭祀之禮樂。

    禮樂亡而幽明之道隔,死生之路斷,形上形下之交,天人之際,乃未有能一之者,而人道亦幾乎窮矣。

     (四)鬼神之狀與情 世俗之為學者曰:死者不可知。

    遂任死生路斷,幽明道隔,而聊欣樂于人生之所遇,宗教哲學家形上學家之措思于此者,恒謂死者之靈魂自存于形上之世界,或上帝之懷,或住煉獄以待耶稣之再來,或由輪回以化為他生。

    是皆各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然其為是為非,皆非吾今所欲論。

    吾亦嘗對此措思,而亦不反對人之對此之措思。

    然吾今所欲論者,即凡人之隻作此類之措思者,皆一往以知求不可知,而化鬼神之狀,為知識之對象,以成被知;終将不免陷吾人之明知,以入幽冥而不返;此非所以敬鬼神而成人生之大道也。

    凡為此類之說者,皆不知凡隻為知識之對象者,皆在能知之心之下,無一能成為我們之所敬;而人之念死者之遺志,與未了之願而受感動者,皆覺死者之精神,如在其上,如在左右,以感動我,我乃初為被動。

    必俟我受感動後,而再緻我之誠敬于死者,我乃為主動。

    故我必先覺死者之如出于幽以入于明,而後乃有我之明之入于幽,以為回應,而成其互相之感格。

    此非視鬼神為被知之對象,陷吾人之明知以入幽冥而不返之說也。

    故鬼神之狀,非吾今所欲論者也。

     鬼神之狀,固非吾今所論。

    然吾人如真識得人生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