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生之艱難與哀樂相生
關燈
小
中
大
不僅每人之享有,不礙他人之享有,而且此世界中的每一東西,每一條被發現的真理,每一被表現的美的境界,每一被實現的善德,每一真呈現的神聖的征兆,都是一人之心通往他人之心的橋梁與道路。
這世界中之一切,全是縱橫貫通世界人心,使人之心心相照,而交光互映的橋梁與道路。
這些事,說神聖深遠,其神聖深遠,無窮無盡;說平凡,亦平凡。
這亦隻是眼前我們朝朝暮暮遇見的事實。
君不見一次學術講演,使多少聽衆聚精會神?一處之名勝山水,引起多少詩人在壁上題詩?一場電影,使多少觀衆如鴉雀無聲的看?誰能不承認,此中有若幹心靈由講演中所啟示的真理而交會,由名勝山水與電影而交會?然則誰又能不承認此真與美,是人心與心相交會相接觸相貫通之橋梁與道路?這是天橋與天路,同時是眼前的。
人之每一報導事實的話,都是說一真理。
每一不使人讨厭的表情或事物,都有一種美。
每一我所不反對的人之行為中,都有一善。
這些東西,朝朝暮暮接于我們之眼前,成為我心與人心間之天橋與天路。
而一切人與人之眉目傳情,人與人之相互談話與讨論,人與人間之點頭握手,則都是人與人之心心相照,而交光互映。
須知凡有人情往來之處,即有人心之往來。
凡有人心之往來之處,亦即有心靈之統一,亦即有天心之呈露。
而一切人心之往來,即天心之往來升降。
這是朝朝暮暮,不待入教堂,不待入廟宇,而時時處處顯在我們面前的神聖。
在此種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實際上,人要贊美就有可贊美,要崇敬就有可崇敬,要生悱恻就有悱恻,要生喜悅就有喜悅。
随處可使人流淚,亦可使人微笑。
随處有孔子所謂“哀樂相生”。
然“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
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這是眼前的天橋天路,這是人間的天國,這是洋溢的神聖之遍地流行,這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當下境界。
然而真到此境界又至易而實至難。
此至難不在欲仁而仁不至,而在我之可不欲仁;則一切眼前的天橋天路天國,都迢迢地向天邊退卻了。
(六)天路曆程與現實世界之裂痕 據我的經驗,一些真實的真理、美境、善德與神聖莊嚴之宗教感情之呈露于我,确實有時覺得這些東西,是從天而降。
忽而覺自己之心扉開了,這世界原是如此永恒而堅貞之世界。
但是這些經驗,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刹那間或一點鐘不違仁的境界,我亦有過。
于孟子所謂恻隐之心,我亦有一點真實的體證。
但是我之此境界,距“日月至焉”還遠,更莫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了。
而此處之工夫如何用,我覺真是難上難。
我自己實際上亦莫有工夫。
如有工夫,隻在求見理。
而此中見理之大難處,則在要說此真美善神聖之世界,全是超越于現實世間,固有語病;說其即在此眼前之世間,亦有語病。
此中必須兼超越于現實世界與内在于現實世界之二義,即:不即俗世,亦不離俗世之二義,出世間,而又不舍世間之二義,以得其中道。
但此中道又如一無厚之刀鋒,一不當心,便落入邊見。
因而對此中道之真正相應的體驗,亦一滑開,便不是。
但在此二邊見間,人第一步理當落入前一邊。
即人首須肯定此世界在眼前的現實世間之上。
而首先的體驗,亦是體驗其洋洋乎在現實世間之上,這步作到,則下一步之落下而圓成,便似難而又不難。
而此第一步之難,則在人之真見得此世界之為一永恒、普遍、純潔、貞定之世界而心好之之難。
凡人之世俗情識之見之所向,無不與之相反。
因而依世俗之情識之見,而生之哲學思想,莫不欲泯沒或毀滅此世界之存在。
此中人要剝落此情識之見,即須大費工夫。
而此情識之見,即已剝落,如未有真工夫,去超化此情識之見所自生之根,則人亦不能安住于此世界。
更莫說落下而圓成之一步了。
關于真美善神聖之世界,在現實世間之上的證據,并不難找。
在世間第一流的哲人、詩人、道德性宗教性人物,同有其親身經驗的叙述。
當柏拉圖說他望見理念世界的莊嚴的秩序,當牛頓在晚年自覺為真理的大海邊拾蚌殼的小孩時,當耶稣說有天國在上,宋明儒标出一天理流行的境界,及一切詩人音樂家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聽見天音時,他們必然同有一不與現實界之萬物為侶的心境呈現。
在此心境中,視現實界若無物,而上開天門,另呈現一超越的世界。
這世界又不真是孤懸外在,而隻是從人心深處所現出之萬寶樓台。
這些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忽而豁然貫通一道理,忽而想好一文章之結構,及忽而有一道德上之覺悟,并無本質上之不同。
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于這些事,常來不及反省其含義,我們的心又閉了。
于是其再回頭來所作的哲學上與心理學上的解釋,便都是些情識之見,而不能與之相應,更不能由之以透識大哲人大詩人真正之宗教性道德性人物之心靈境界,是怎麼一回事。
此之謂人之上升至真美善神聖的世界而覺悟之的艱難。
至于真向上以求升到真美善神聖的世界的人,又決不能把其中的境界,一眼望透。
此中的開悟,實際上常一時隻開悟一方面。
萬寶樓台一時看不盡。
一切真理,皆可隐藏另一真理。
一切美的境界之外,還有其他美的境界。
善德是無窮的。
宗教上的與神聖境界之交通,亦有各種不同的親密之度。
人在此世界中行,直向上看,又總是前路悠悠,随時可覺日暮途遠。
而此中的甘苦,亦猶如世間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甘苦,常是無法為外人道的。
人把他于此世界之所得者,表露出來,而流落人間,供後人享受,後人崇敬;但在當時,他的精神卻常是極端寂寞而不被了解的。
所謂“曆史上的詩人是詩人,隔壁的詩人則隻是一笑話”。
可見此世界與現實世間,有永遠不能彌補的裂痕與深淵存在。
上所述之裂痕,亦常為真正求真美善等向天路上行的天才人物在生活上之所感受,并表現于其生活之自身。
從最深處說,在俗情世間的人,對于這種人之出現于世,恒有一種厭惡與畏怖。
因為這種人将世俗之人所居住之俗情世間,另開出一裂口,而将其表面的完滿性,加以戳破。
這種人常看不起或破壞此俗情世間之原有的真美善之标準。
這就使俗情世間的人,厭惡而恐怖,至少加以冷淡的待遇。
此即耶稣之所以上十字架,蘇格拉底之所以被判死刑,布儒諾之所以被焚,杜甫之所以說李白為“世人皆欲殺”,及無數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哲人,所以皆遭當時時代的壓迫與忽視。
這些人與俗情世間裂開,而俗情世間的人,即要其感受此裂開之苦,使此裂開之苦,為其所感受擔負,以為報複。
而此正是一人生最難的擔負。
其次,一切求真美善神聖的天才人物之本身,在另一方面,亦仍是一有血肉之軀的人。
上面的真美善等,是一絕對的普遍者,此血肉之軀則形成為一唯一無二之個體。
此唯一無二之個體,以其具自然生命,他亦必須生長于自然世界與俗情世間的特殊環境中。
在此特殊的環境中,絕對的貧苦、無侶與孤獨,仍是難于忍受的。
此特殊的環境,要那個體之上升的精神,下降而遷就現實;而那要一往上升求普遍者的精神,則要此個體自此等特殊的環境中超越,以成就其自身之遠遊。
而其遠遊,亦尚不能隻在普遍者中之生活。
它還要尋求其唯一無二之個體之唯一無二之交代處。
這就可構成天才人物之内在的精神中,所感受之“個體性”、“普遍性”、“特殊性”之三面分裂。
人依此分裂而做的事,可不全合于真美善神聖之标準,亦不合世俗之标準,更不合其個人自己之标準,此中有各種複雜的精神之錯雜現象産生。
在宗教家稱為魔障;在心理學家,稱為精神變态;在朗布羅棱,則舉出無數西方天才的生活,來證明天才與瘋狂同根。
而今之存在主義者所說之怖栗感、虛無之面對感等,我想均從人精神之種種分裂中生出來。
這些深刻的人生之存在性相之體驗,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了解的,這亦可不必多說。
(七)“我在這裡”與學聖賢者之泥濘路 天才人物的道路,首表現為超越俗情世間的精神。
這個精神須與自然世界俗情世間裂開。
裂不開,其天才不能露出,不能向上面世界遠遊。
既裂開,則須與俗情世間的人作戰,而在現實上失敗,承擔此裂開的罪過與苦
這世界中之一切,全是縱橫貫通世界人心,使人之心心相照,而交光互映的橋梁與道路。
這些事,說神聖深遠,其神聖深遠,無窮無盡;說平凡,亦平凡。
這亦隻是眼前我們朝朝暮暮遇見的事實。
君不見一次學術講演,使多少聽衆聚精會神?一處之名勝山水,引起多少詩人在壁上題詩?一場電影,使多少觀衆如鴉雀無聲的看?誰能不承認,此中有若幹心靈由講演中所啟示的真理而交會,由名勝山水與電影而交會?然則誰又能不承認此真與美,是人心與心相交會相接觸相貫通之橋梁與道路?這是天橋與天路,同時是眼前的。
人之每一報導事實的話,都是說一真理。
每一不使人讨厭的表情或事物,都有一種美。
每一我所不反對的人之行為中,都有一善。
這些東西,朝朝暮暮接于我們之眼前,成為我心與人心間之天橋與天路。
而一切人與人之眉目傳情,人與人之相互談話與讨論,人與人間之點頭握手,則都是人與人之心心相照,而交光互映。
須知凡有人情往來之處,即有人心之往來。
凡有人心之往來之處,亦即有心靈之統一,亦即有天心之呈露。
而一切人心之往來,即天心之往來升降。
這是朝朝暮暮,不待入教堂,不待入廟宇,而時時處處顯在我們面前的神聖。
在此種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實際上,人要贊美就有可贊美,要崇敬就有可崇敬,要生悱恻就有悱恻,要生喜悅就有喜悅。
随處可使人流淚,亦可使人微笑。
随處有孔子所謂“哀樂相生”。
然“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
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這是眼前的天橋天路,這是人間的天國,這是洋溢的神聖之遍地流行,這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當下境界。
然而真到此境界又至易而實至難。
此至難不在欲仁而仁不至,而在我之可不欲仁;則一切眼前的天橋天路天國,都迢迢地向天邊退卻了。
(六)天路曆程與現實世界之裂痕 據我的經驗,一些真實的真理、美境、善德與神聖莊嚴之宗教感情之呈露于我,确實有時覺得這些東西,是從天而降。
忽而覺自己之心扉開了,這世界原是如此永恒而堅貞之世界。
但是這些經驗,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刹那間或一點鐘不違仁的境界,我亦有過。
于孟子所謂恻隐之心,我亦有一點真實的體證。
但是我之此境界,距“日月至焉”還遠,更莫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了。
而此處之工夫如何用,我覺真是難上難。
我自己實際上亦莫有工夫。
如有工夫,隻在求見理。
而此中見理之大難處,則在要說此真美善神聖之世界,全是超越于現實世間,固有語病;說其即在此眼前之世間,亦有語病。
此中必須兼超越于現實世界與内在于現實世界之二義,即:不即俗世,亦不離俗世之二義,出世間,而又不舍世間之二義,以得其中道。
但此中道又如一無厚之刀鋒,一不當心,便落入邊見。
因而對此中道之真正相應的體驗,亦一滑開,便不是。
但在此二邊見間,人第一步理當落入前一邊。
即人首須肯定此世界在眼前的現實世間之上。
而首先的體驗,亦是體驗其洋洋乎在現實世間之上,這步作到,則下一步之落下而圓成,便似難而又不難。
而此第一步之難,則在人之真見得此世界之為一永恒、普遍、純潔、貞定之世界而心好之之難。
凡人之世俗情識之見之所向,無不與之相反。
因而依世俗之情識之見,而生之哲學思想,莫不欲泯沒或毀滅此世界之存在。
此中人要剝落此情識之見,即須大費工夫。
而此情識之見,即已剝落,如未有真工夫,去超化此情識之見所自生之根,則人亦不能安住于此世界。
更莫說落下而圓成之一步了。
關于真美善神聖之世界,在現實世間之上的證據,并不難找。
在世間第一流的哲人、詩人、道德性宗教性人物,同有其親身經驗的叙述。
當柏拉圖說他望見理念世界的莊嚴的秩序,當牛頓在晚年自覺為真理的大海邊拾蚌殼的小孩時,當耶稣說有天國在上,宋明儒标出一天理流行的境界,及一切詩人音樂家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聽見天音時,他們必然同有一不與現實界之萬物為侶的心境呈現。
在此心境中,視現實界若無物,而上開天門,另呈現一超越的世界。
這世界又不真是孤懸外在,而隻是從人心深處所現出之萬寶樓台。
這些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忽而豁然貫通一道理,忽而想好一文章之結構,及忽而有一道德上之覺悟,并無本質上之不同。
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于這些事,常來不及反省其含義,我們的心又閉了。
于是其再回頭來所作的哲學上與心理學上的解釋,便都是些情識之見,而不能與之相應,更不能由之以透識大哲人大詩人真正之宗教性道德性人物之心靈境界,是怎麼一回事。
此之謂人之上升至真美善神聖的世界而覺悟之的艱難。
至于真向上以求升到真美善神聖的世界的人,又決不能把其中的境界,一眼望透。
此中的開悟,實際上常一時隻開悟一方面。
萬寶樓台一時看不盡。
一切真理,皆可隐藏另一真理。
一切美的境界之外,還有其他美的境界。
善德是無窮的。
宗教上的與神聖境界之交通,亦有各種不同的親密之度。
人在此世界中行,直向上看,又總是前路悠悠,随時可覺日暮途遠。
而此中的甘苦,亦猶如世間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甘苦,常是無法為外人道的。
人把他于此世界之所得者,表露出來,而流落人間,供後人享受,後人崇敬;但在當時,他的精神卻常是極端寂寞而不被了解的。
所謂“曆史上的詩人是詩人,隔壁的詩人則隻是一笑話”。
可見此世界與現實世間,有永遠不能彌補的裂痕與深淵存在。
上所述之裂痕,亦常為真正求真美善等向天路上行的天才人物在生活上之所感受,并表現于其生活之自身。
從最深處說,在俗情世間的人,對于這種人之出現于世,恒有一種厭惡與畏怖。
因為這種人将世俗之人所居住之俗情世間,另開出一裂口,而将其表面的完滿性,加以戳破。
這種人常看不起或破壞此俗情世間之原有的真美善之标準。
這就使俗情世間的人,厭惡而恐怖,至少加以冷淡的待遇。
此即耶稣之所以上十字架,蘇格拉底之所以被判死刑,布儒諾之所以被焚,杜甫之所以說李白為“世人皆欲殺”,及無數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哲人,所以皆遭當時時代的壓迫與忽視。
這些人與俗情世間裂開,而俗情世間的人,即要其感受此裂開之苦,使此裂開之苦,為其所感受擔負,以為報複。
而此正是一人生最難的擔負。
其次,一切求真美善神聖的天才人物之本身,在另一方面,亦仍是一有血肉之軀的人。
上面的真美善等,是一絕對的普遍者,此血肉之軀則形成為一唯一無二之個體。
此唯一無二之個體,以其具自然生命,他亦必須生長于自然世界與俗情世間的特殊環境中。
在此特殊的環境中,絕對的貧苦、無侶與孤獨,仍是難于忍受的。
此特殊的環境,要那個體之上升的精神,下降而遷就現實;而那要一往上升求普遍者的精神,則要此個體自此等特殊的環境中超越,以成就其自身之遠遊。
而其遠遊,亦尚不能隻在普遍者中之生活。
它還要尋求其唯一無二之個體之唯一無二之交代處。
這就可構成天才人物之内在的精神中,所感受之“個體性”、“普遍性”、“特殊性”之三面分裂。
人依此分裂而做的事,可不全合于真美善神聖之标準,亦不合世俗之标準,更不合其個人自己之标準,此中有各種複雜的精神之錯雜現象産生。
在宗教家稱為魔障;在心理學家,稱為精神變态;在朗布羅棱,則舉出無數西方天才的生活,來證明天才與瘋狂同根。
而今之存在主義者所說之怖栗感、虛無之面對感等,我想均從人精神之種種分裂中生出來。
這些深刻的人生之存在性相之體驗,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了解的,這亦可不必多說。
(七)“我在這裡”與學聖賢者之泥濘路 天才人物的道路,首表現為超越俗情世間的精神。
這個精神須與自然世界俗情世間裂開。
裂不開,其天才不能露出,不能向上面世界遠遊。
既裂開,則須與俗情世間的人作戰,而在現實上失敗,承擔此裂開的罪過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