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心靈之凝聚與開發

關燈
有一初步的工夫,即了解此事之重要。

    如果人根本不了解此事重要,則一切工夫,都無從說起。

    了解此事的重要之了解本身,亦即要待心靈之有一種回頭的反省,回頭的凝聚,而後可能,而此中即同時有一心靈之内在的開發。

    本文之目的,即在指出此事之重要,以幫助人之了解。

    人如果真由此而多少有所了解,便當知在此了解中,當下有一心靈之内在的凝聚與開發,而此即是一切進一步的工夫之把柄。

     由了解此事之重要,進一步的一種起碼的生活态度,是不使我們心靈對于當前的事物,一一都要照顧。

    人對于當前事物,一一都能照顧到,亦是一極高之境界。

    但是人在開始自求其心靈之凝聚時,卻要有所不照顧。

    有些東西,我們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些世界或中國之名人,我不必求認識;有些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聚會,我不必去參加;有些嘩衆取寵的講演,我不必聽;有些浮遊無據的文章,我不必看。

    人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所為。

    人之有所不為,即人之精神向自己凝聚的開始,而求内在的心靈的開發的開始。

     其次,不追趕時代之潮流,是心靈能凝聚而自求開發的人,必當自己建立的一精神态度。

    時代潮流可以有好的,但好與不好另有标準,不當衡之以時代。

    隻衡之以時代,而隻想追趕時代,則本身便是一種不好。

    這将隻使人之心靈,永不能免于流蕩之境。

    因為世間日日有新事,日日之報紙都是滿滿的。

    商店的廣告與政治家的宣傳,總是會天天變花樣的。

    應時的作家,照例要随時找題材寫文章的。

    其中當然總有些好東西,但人之精神,不能隻向此注意,順這一切去放散。

    放散而終歸于應接不暇,則必緻心靈之流蕩。

    于此人欲求心靈之凝聚,首先須有一反時代超時代的意識。

    無論是西方人之創造未來時代,與中國古人之上慕三代,希慕古人,皆一反時代超時代之意識。

    此意識使我們可暫與當前之時代有一隔離,此在古人,稱為拔乎流俗之上。

    由此然後能使我們之心靈,得一内在的凝聚與内在的開發。

     但是上面所說之求心靈之凝聚與開發之起碼的生活态度,我們隻能從其能使我們之心靈不要向外流蕩上,去了解其意義。

    我們不能因此而真積極的主張,人當脫離當前之時代,而隻夢想于未來之時代,或留戀于古代;更不能真積極的主張,人當與他人隔絕,真對世間之事一切,不求見,不求聞。

    因為如此,正是前面拒虎,後面進狼。

    此立即将造成心靈之閉塞。

    此閉塞恒是閉塞于我過去之經驗意見習慣之内,與自己個人對過去時代之偏愛,個人所執定之對于未來時代之理想。

    追趕時代而蔽于今,抗心希古而蔽于古,以及隻知企慕未來,沉酣個人之理想,同時未能超出時間之觀念。

    而務外徇俗與傲物自恃,亦同是未能超出人我之觀念。

     (十)真理為心靈之凝聚與開發之所依及師友之義 然則中道何處求?通常之一簡單的答複是,我們要重今亦重古,要重己亦重人,當古今兼通,人己并重。

    這個話亦可說。

    但是如何能應用來恰到好處,究竟古今各占多少分數?人與己又各占多少分數?何處是既不偏此,亦不偏彼的中間一點,這卻無人能說出。

    以此假想之中間一點為标準,則世間可無合此中間一點之人。

    故我們對任何人總可說,知古而不知今,或知今而不知古。

    又總可說他以人蔽己,或說他以己自蔽。

    此中間一點,如有一無厚之刀鋒,亦無人能行于其上。

     然實則此問題,又并不如此之困難。

    世間自有一超人我古今之别之一物,容一切人于其道上行。

    即真理之為物是也。

    人隻有以真理為标準,乃能評判人我,進退古今。

    凡真理必能通達,此即心靈所資以開發而去閉塞。

    凡真理必貞定,此即心所資以凝聚而去流蕩。

    人以真理為标準,則如我之所見而真,雖千萬人吾往矣;如他人之所見而真,則如禹之聞善言則拜。

    如今者為是,則積千萬年之非,不足勝今日一朝之是;如古者為是,則再曆千萬年之後,而未嘗不常新。

    吾人今之所言,雖亦是老生之常談,然人如隻視為老生之常談,則其心亦為流蕩心。

    必須先去此流蕩心,不視此言為老生之常談,而親自見得此常談中之實義,信得真理之為無古今人我之别,恒自貞定而通達;然後人之心靈方能得其凝聚之安宅,與開發之軌道。

    此真理之恒自貞定而通達等雲雲,亦即關于真理自己之真理。

    心靈當求能自凝聚而自開發等雲雲,亦即心靈所以為自作主宰的心靈之真理,而通于宇宙人生人文之大原者。

    吾人若能凝聚吾人之心,以信此真理之真理,與心靈之真理之存在,而于此親切加以體會,亦即我們要求心靈之開發與凝聚之工夫之第一步中之事也。

     但是我們隻信得此關于真理之真理與心靈之真理,仍不能使我們對當認識之真理,都能一一加以認識。

    真理之一一被認識之曆程,乃是一與我們之思想與生活同時擴展之曆程。

    此唯系于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心靈之凝聚與開發的程度,才能定我們對真理世界之認識之深切程度,及廣大程度。

    在此中,人仍常免不掉以自己之意見為真理,以道聽途說為真理之錯誤。

    而欲減少錯誤,則在親師取友。

     親師取友,所以能減少此中之錯誤,因為師友不是泛泛的他人,而是與我有同一之求真理之志的人。

    我與人結為師友,即我之求真理之志與師友之求真理之志的凝聚;而此凝聚,即同時可使我們彼此之心靈有更大的開發者。

    師與友之不同,則在師為見道多于我者,我之精神,便應向之尊敬凝聚;而友則為德業相距不遠者,友與我并肩而行,或左或右,其所見不能無異同;而有異同,則更足資開發彼此之智慧。

    故人欲開發其心靈以求真理,最賴于親師;欲開發其心靈以求真理,更待于善取友。

    人能師古今之聖賢大哲,友天下之善士,則心靈之所賴以凝聚者深厚而悠久,而資以開發者亦廣大而無疆矣。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