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心靈之凝聚與開發
關燈
小
中
大
物而徇世俗,則個人已往之經驗,皆開發我未來生活之種子,人類所造之社會文化,皆人鋪陳于自然之錦繡,而足以衣被人生者,更何陷阱漩流之足言。
然此義終不易為人所直下承擔,而在吾人今日則尤難。
則吾人仍當先知吾人心靈之閉塞與流蕩之患,實不易除,而更當有一艱苦之感也。
(八)吾人今日在社會文化上之處境 吾人今日之所以尤難免于心靈之流蕩與閉塞之患,不特由于人類之通病,且由吾人今日社會文化上之處境。
大率人在青年,其人生經驗不多,知識不富,而人事關系亦少,故成見不多,私欲不雜,其精神恒能向上開發,朝氣勃勃,少心靈閉塞之患;而其患則恒在易感易動,向外馳求,而心靈苦難凝聚。
反之人當老年,則經驗漸多,知識日積,精力内斂,更能凝聚;而世故漸深,成見日固,其患遂患在心靈之閉塞。
一民族亦然。
當其初興,恒善表現其創造文化建制立法之天才。
及其曆史既久,則其過去之文化成績,既為其未來文化之繼續開發之根據,亦恒為其繼續開發之桎梏。
中華之民族,正為曆史最久,過去文化之成績積累最多之民族,而其文化之成就,愈至後期,亦愈偏重在用之于凝聚、搏合、和協此一大民族之人心方面(拙著《人文精神之重建》卷下《人類精神之行程》曾詳論此義)。
而今之西方文化,則原于諸較年輕之民族所創造。
故精力充足而重在分途開展,以發揮表現其力量于世界。
中國文化發展至滿清,其大病正在民族精神之由凝固而膠結而閉塞。
西方近代文化,自十九世紀至今,整個言之,明是由四面開拓發展其政治經濟之力量,而使此力量到處流蕩緻淪為世界之侵略者。
其學術思想主義,亦愈分愈歧,愈變愈奇;忽而民主,忽而獨裁;忽而資本主義,忽而共産主義;忽而個人主義,忽而社會主義;似日新月異層出而不窮,實則日近于走馬燈。
其精神正日近于流蕩。
而以此分歧流蕩之西方政治經濟勢力及學術思想主義,與中國之滿清之閉塞相遇,于是中國之凝聚固被沖開,中國之社會文化亦日被破壞。
各色各樣之政治主義學術思想,流蕩于中國之結果,乃使中國人心亦流蕩不已,無一息之安。
……皆中國式之閉塞心靈與西方式之流蕩心靈合作之産物,而在今日吾人自救之道,則唯賴吾人由心靈之凝聚,以從事心靈之内在之開發,而開發中國傳統之文化,以凝聚西方之近代文化也。
自吾人之先天心體言,彼實原具即凝聚而開發,即開發而凝聚之大用。
此心體之大用,恒見于吾人心靈之自覺。
心靈之自覺,是心靈之複歸于自己,是謂凝聚。
然人之心靈,不超升一步,即不能自覺。
此超升之謂内在的開發。
故人之自覺之事,乃念念凝聚,亦即念念超升,而念念開發者。
但舍此心體之大用或自覺之本身不說,則此凝聚開發之二用,恒由所對治之心靈病患之不同而分别呈露。
閉塞之病患見,則要在開發;流蕩之病患見,則要在凝聚。
由此看人格之形成,則其重在心靈之開發而去閉塞者謂之狂,而其重在由心靈之凝聚而制流蕩者謂之狷。
人能狂而後有風,人能狷而後有骨。
風骨者,依心靈之開發凝聚而後有者也。
由此以看中西曆史文化之發展,則中國三代之敦厚,蓋偏在表現民族心靈之凝聚。
春秋戰國之學術與社會,則偏在表現民族心靈之開發。
及戰國士人精神流蕩、化為遊士,而秦則繼之以閉塞。
漢高祖豁達大度,為一能開發秦之閉塞者,漢光武為一具凝聚精神之人格。
大體說魏晉南北朝,乃為另一流蕩之時代。
而隋之集權專制,則為此流蕩之反動。
唐承隋而重文化與國家土地之開發。
宋之立國與學術文化,則重凝聚,明法唐而功業不繼,至清而政治文化精神,日益成為閉塞。
清亡至今,社會政治之變動疊起,曆新文化運動以來,民國之學術思想,大皆中無所主,人心又趨于流蕩。
複次,自西方之文化言,希臘哲人時代以前,有一重精神凝聚之時代,表現于其宗教。
自哲人時代起,而希臘人之心靈,遂重在一般學術文化之開發。
而當希臘文化之衰,懷疑思想起,人心乃流蕩無依。
馬奇頓羅馬起,而與希臘世界以一凝聚,而羅馬之重法,亦閉塞希臘世界之自由思想。
由羅馬帝國之開發至極,而奢淫之風見,内部政争頻仍,北方蠻人南下,而此時之西方人之精神,亦不免于流散動蕩。
基督教之宗教與神聖羅馬帝國及中古之經院派哲學神學,複加以凝結。
中古之精神,因重上帝之啟示,教條之信仰,複不免閉塞人之智慧。
而西方近代人又重人之智慧與生命之開發,近代文化遂大呈燦爛。
然西方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勢力,膨脹流蕩而及于世界,又不能無病。
如上文所述。
吾人今面對此西方文化之沖擊,若不甘一無自主,随人流轉,則舍由吾人自己心靈之内在的凝聚開發,以一方開發傳統之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方凝聚西方文化之優點,而合冶之于一爐,此外亦無他途之可循。
中國過去學術文化之長,在能尚簡易,善于凝聚融協人心,故吾言當加以開發。
近代西方學術文化之長,則在善于多方開發,故吾言當加以凝聚也。
(此上論中西文化者,可參考拙著《人文精神之重建》《論中西文化》諸文。
) (九)心靈之凝聚與開發之道路 人如何建樹一善于凝聚而自開發之心靈,其道頗難言。
由一念自覺處,直下承擔此中即凝聚即開發之心體大用,是一路。
由哲學反省,以逐漸會歸此義,是一路。
由宗教信仰,以凝聚此心于神或仙佛之前,借對神等之信仰,以内在的開發此心,是一路。
恒凝神以觀照一超越之理境或形上境界,進以使此心空闊無邊,廓然無際,是一路。
專心聚智于一學問一事業,由學問之進步,事業之拓展,以開發此心,是一路。
此中方便有多門,有或直接或間接,或簡易或繁難之别;而人以各種氣質之不同,亦或宜于此,或宜于彼,蓋難一概而論。
但是我們無論從何路下工夫,均同
然此義終不易為人所直下承擔,而在吾人今日則尤難。
則吾人仍當先知吾人心靈之閉塞與流蕩之患,實不易除,而更當有一艱苦之感也。
(八)吾人今日在社會文化上之處境 吾人今日之所以尤難免于心靈之流蕩與閉塞之患,不特由于人類之通病,且由吾人今日社會文化上之處境。
大率人在青年,其人生經驗不多,知識不富,而人事關系亦少,故成見不多,私欲不雜,其精神恒能向上開發,朝氣勃勃,少心靈閉塞之患;而其患則恒在易感易動,向外馳求,而心靈苦難凝聚。
反之人當老年,則經驗漸多,知識日積,精力内斂,更能凝聚;而世故漸深,成見日固,其患遂患在心靈之閉塞。
一民族亦然。
當其初興,恒善表現其創造文化建制立法之天才。
及其曆史既久,則其過去之文化成績,既為其未來文化之繼續開發之根據,亦恒為其繼續開發之桎梏。
中華之民族,正為曆史最久,過去文化之成績積累最多之民族,而其文化之成就,愈至後期,亦愈偏重在用之于凝聚、搏合、和協此一大民族之人心方面(拙著《人文精神之重建》卷下《人類精神之行程》曾詳論此義)。
而今之西方文化,則原于諸較年輕之民族所創造。
故精力充足而重在分途開展,以發揮表現其力量于世界。
中國文化發展至滿清,其大病正在民族精神之由凝固而膠結而閉塞。
西方近代文化,自十九世紀至今,整個言之,明是由四面開拓發展其政治經濟之力量,而使此力量到處流蕩緻淪為世界之侵略者。
其學術思想主義,亦愈分愈歧,愈變愈奇;忽而民主,忽而獨裁;忽而資本主義,忽而共産主義;忽而個人主義,忽而社會主義;似日新月異層出而不窮,實則日近于走馬燈。
其精神正日近于流蕩。
而以此分歧流蕩之西方政治經濟勢力及學術思想主義,與中國之滿清之閉塞相遇,于是中國之凝聚固被沖開,中國之社會文化亦日被破壞。
各色各樣之政治主義學術思想,流蕩于中國之結果,乃使中國人心亦流蕩不已,無一息之安。
……皆中國式之閉塞心靈與西方式之流蕩心靈合作之産物,而在今日吾人自救之道,則唯賴吾人由心靈之凝聚,以從事心靈之内在之開發,而開發中國傳統之文化,以凝聚西方之近代文化也。
自吾人之先天心體言,彼實原具即凝聚而開發,即開發而凝聚之大用。
此心體之大用,恒見于吾人心靈之自覺。
心靈之自覺,是心靈之複歸于自己,是謂凝聚。
然人之心靈,不超升一步,即不能自覺。
此超升之謂内在的開發。
故人之自覺之事,乃念念凝聚,亦即念念超升,而念念開發者。
但舍此心體之大用或自覺之本身不說,則此凝聚開發之二用,恒由所對治之心靈病患之不同而分别呈露。
閉塞之病患見,則要在開發;流蕩之病患見,則要在凝聚。
由此看人格之形成,則其重在心靈之開發而去閉塞者謂之狂,而其重在由心靈之凝聚而制流蕩者謂之狷。
人能狂而後有風,人能狷而後有骨。
風骨者,依心靈之開發凝聚而後有者也。
由此以看中西曆史文化之發展,則中國三代之敦厚,蓋偏在表現民族心靈之凝聚。
春秋戰國之學術與社會,則偏在表現民族心靈之開發。
及戰國士人精神流蕩、化為遊士,而秦則繼之以閉塞。
漢高祖豁達大度,為一能開發秦之閉塞者,漢光武為一具凝聚精神之人格。
大體說魏晉南北朝,乃為另一流蕩之時代。
而隋之集權專制,則為此流蕩之反動。
唐承隋而重文化與國家土地之開發。
宋之立國與學術文化,則重凝聚,明法唐而功業不繼,至清而政治文化精神,日益成為閉塞。
清亡至今,社會政治之變動疊起,曆新文化運動以來,民國之學術思想,大皆中無所主,人心又趨于流蕩。
複次,自西方之文化言,希臘哲人時代以前,有一重精神凝聚之時代,表現于其宗教。
自哲人時代起,而希臘人之心靈,遂重在一般學術文化之開發。
而當希臘文化之衰,懷疑思想起,人心乃流蕩無依。
馬奇頓羅馬起,而與希臘世界以一凝聚,而羅馬之重法,亦閉塞希臘世界之自由思想。
由羅馬帝國之開發至極,而奢淫之風見,内部政争頻仍,北方蠻人南下,而此時之西方人之精神,亦不免于流散動蕩。
基督教之宗教與神聖羅馬帝國及中古之經院派哲學神學,複加以凝結。
中古之精神,因重上帝之啟示,教條之信仰,複不免閉塞人之智慧。
而西方近代人又重人之智慧與生命之開發,近代文化遂大呈燦爛。
然西方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勢力,膨脹流蕩而及于世界,又不能無病。
如上文所述。
吾人今面對此西方文化之沖擊,若不甘一無自主,随人流轉,則舍由吾人自己心靈之内在的凝聚開發,以一方開發傳統之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方凝聚西方文化之優點,而合冶之于一爐,此外亦無他途之可循。
中國過去學術文化之長,在能尚簡易,善于凝聚融協人心,故吾言當加以開發。
近代西方學術文化之長,則在善于多方開發,故吾言當加以凝聚也。
(此上論中西文化者,可參考拙著《人文精神之重建》《論中西文化》諸文。
) (九)心靈之凝聚與開發之道路 人如何建樹一善于凝聚而自開發之心靈,其道頗難言。
由一念自覺處,直下承擔此中即凝聚即開發之心體大用,是一路。
由哲學反省,以逐漸會歸此義,是一路。
由宗教信仰,以凝聚此心于神或仙佛之前,借對神等之信仰,以内在的開發此心,是一路。
恒凝神以觀照一超越之理境或形上境界,進以使此心空闊無邊,廓然無際,是一路。
專心聚智于一學問一事業,由學問之進步,事業之拓展,以開發此心,是一路。
此中方便有多門,有或直接或間接,或簡易或繁難之别;而人以各種氣質之不同,亦或宜于此,或宜于彼,蓋難一概而論。
但是我們無論從何路下工夫,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