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俗情世間中之毀譽及形上世間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功名之士,是所謂縱橫家法家之人物。
這些人想各種方法,以求時君世主之賞譽。
但是韓非子之說難一篇,卻同時把人無論如何亦不能必然得譽而避毀之道理說出了。
墨家以貪伐勝之名為無用而尚實利。
道家的人物,則看清了徇名者必失己,而求超毀譽,又不免走到一離世異俗之路,而難逃空虛者之哀。
隻有儒家在此斬釘截鐵,分辨出一個君子求諸己,古之學者為己之學。
求諸己或為己之學,一方是要視世間毀譽若無物,而拔乎流俗;但同時要人盡己之心,以發展其道德心情,以通人之心。
後來宋明儒者,無不在講明此為己盡己之學。
劉蕺山著聖學吃緊三關,其第一關即人己關。
此關是不易過的。
過得此關,方見為己盡己之學之實義。
這是一旋天轉地的樞紐。
古往今來,莫有多少人真完全過得去。
過不去,不是一定對他人有什麼不好,但過不去,則個人之一切天賦精神力量,必然在他人與社會前銷磨斲喪,個人總在不斷失去其自己,而永遠在一有人我對峙之世界中生活;乃永不能直接體現呈露人心深處之人我的形而上的統一,而永不能上達天德。
我們如從一方面去看,則社會上盡多本道德心情,以為社會或家庭或一團體服務,而不求名聲之人,他隻希望對人作點有益的事。
這種人在智識分子中少,而在一般社會中卻多。
自此說,求諸己盡己之言,亦易作到。
但是我說,這是屬于一般人之天賦性情的,這不真見工夫。
真工夫,要碰着困難才算得。
譬如說一個人可以本其天賦的性情,而樂善好施,此尚容易。
然一人樂善好施,至傾家蕩産,雖他人無一言以同情贊賞,而猶望有日再得家産千萬以施舍貧苦則難。
若他人不僅不同情贊賞,乃轉而反對其所作之事,視為毫無價值,或以為存心叵測,以至加以埋怨毀謗,而他猶能冒天下之怨謗,以行其素,此又難上加難。
此外,任何絕對不計毀譽,一往隻求諸己盡己之事,亦實是莫不在原則上有同樣之困難。
故知真正要過此一關,此中必有一番大工夫在。
此大工夫所在,決不在意氣。
意氣至老而衰,曆久而弱,與他人意氣相抗而弛,終濟不得事。
然則此工夫,在何處求之?答:此工夫唯在真正之自信求之。
隻有真正自信,可以彌補不見信于他人時之心靈上的空虛,而可冒天下人之輕忽怨謗,以行其素。
何以人有真正之自信,即可冒天下之怨謗而行其素?答曰:怨謗者乃他人之判斷。
然真自信者,自知其言行之真是之處何在,即能自判斷其言行之為是,因而即能判斷他人之疑惑怨謗之為非。
既知其為非矣,則吾又能知“我之判斷其為非”之本身為是。
此之謂自信。
有自信,則一切無根之疑惑怨謗,無不一一萎落消沉于此真能自信之心前,而若未嘗存在。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此無待于強作氣也。
自信心之足以超臨于流俗之上,能以“一是”非“衆非”而已矣。
或問:我是一人,彼是千萬人,何以一人之自信心,可以勝千萬人?答:如實言之,真自信心者,能無限的自判斷其心之是之心,亦能知一切非之者之非之心也。
無限一切,非數之所能盡,豈隻超越流俗之千萬心而已哉。
此非玄學,乃實事也。
何以言之?譬如,我寫此文,如我确知不是為名為利,則無論有千萬人說我是為名為利,此千萬人總是錯的。
再有千萬人說,仍是錯的。
于是我在現在即可以斷定,古往今來,橫遍十方,一切無量衆生,說我是為名為利,一律無一是處;而于我之謂其無一是處,則可自知為絕對之是。
人能于此切實參究一番,便知當下一念之真自信心,即一能“無限的自判斷其心之是,亦能知一切非之者之非”之無限心體之當下呈露。
而自信者之自信中,所包含之自己對自己之此種内在的無限了解,與其中之自慊,即可代替人于求名心中所求之外在的無限的他人對己之了解賞譽,而與之為等值。
由此便知千萬人非多,一人非少。
道之所在,德之所存,天下人知之譽之而未嘗增;我行我素,舉世莫我知或橫加謗議,而我一人自知之,“知我其天乎”,而未嘗減。
此皆非玄學而為實事也。
聖人所以能自信其心之“建諸天地而不悖,考諸三王而不謬,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正以此當下之心之自信,即已能窮天地、亘萬古,而知其莫之能違也。
人能于此向上一着之參悟上立根,然後真能拔乎流俗毀譽之場,遊于人世是非之外,而有獨體生活之形成。
莊生之學,抑尚不足以語此也。
(六)為俗情世間立毀譽标準所在之重要 為己之學,到家是自信。
但自信到家,則必須再求為世間樹立毀譽之标準,此即孔子之所以必作春秋。
此尤為一切學問中之最大學問。
何以真自信者,尚須為世間立毀譽标準?曰:此非真自信者為己之事,乃真自信者本其道德心情,以為世間之人之事。
蓋流俗世間之人,勢不能直下一一皆成自信之人也。
流俗之所以為流俗,乃在其一切毀譽标準,總在那兒流蕩。
流蕩不已,是非淆亂,而人生道喪。
人之名與實乖,人之德與位違,智者寂寞而愚者喧,賢者沉淪,不肖者升,人間乃有無窮憤懑,無限冤屈,無端哀怨,此之可悲,亦可不亞人世之饑寒之苦,與鳏寡孤獨之無告。
故知流俗世間,必有為之定是非毀譽之标準,止其流蕩之無已,而為之主,足以慰人情之求名實之相應者。
此則非有真知灼見,能念念本良知之判斷,以為是非,對人不為求全之責備、不逆詐、不億不信,不由果罪因,不以私亂公,而由人之本身設想(參考本文第一、三段),以施毀譽之真自信者,将不敢于一時流俗之标準外,另定标準,以冒流俗之毀也。
真自信者,求為世間立是非毀譽之标準,又必本此上所言之大不忍之心行之。
此心之願,除欲正是非,一平人間之憤懑冤屈哀怨之氣外,更無他求。
非欲暴其矜持之氣,以與世相抗也。
夫然,故論道宜嚴,取人宜恕。
激切之直言,固所以自絕于鄉願,亦以不直則道不見也。
然除此以外,亦恒須寓毀譽之言于隐約之褒貶,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興感發而自戒。
斯毀譽之為用,乃日同于教化,是孔子春秋之志,名教之所由立也。
至于聖人之存心,或理想之人間世界,則當期于一切人之直接相與之譽,皆化為人之互欣賞其善之事,而毀皆化為人之過失相規之事。
對遠方與古代之人之毀譽,則化為恨吾之未得見,歎息其過之未改之情。
人之互欣賞其善,與人之過失相規者,師友間之事,其中固可無人己毀譽之見,存乎其中。
而俗情世間之毀譽,至此乃真超升而入一真實之世間,遂若存而實亡。
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與其譽堯舜而非桀也,不若兩忘而化道。
”有毀譽,則人與我不能相忘。
人與我不能相忘之世間、破裂之世間,乃未嘗體現呈露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之世間也。
故有毀譽之世間,唯是俗情世間,非真實世間。
然此上所言,人互欣賞其善而過失相規,是視人之善若其善,視人之過若其過,此即人我相忘之世間也。
然此人與我相忘之世間,非逃空虛之境,亦非人我随緣遇合之境,而是人之心光,相慰相勉,相照相溫,見無限光明,無限情懷之世間。
此即儒家之理想的人間世,所以勝于道家也。
至于在今日真能自信,而關心世道人心者,所以為世間樹是非毀譽褒貶之标準之道,又當自視其在社會所處之地位,所當之時勢,所對之人物,而不一其術。
然要皆可各有随時随地随機,足以自盡其責,以為流俗世間,定是非毀譽之标準之事在。
凡此等等,皆各有一番大學問存乎其中,而一一存乎自信之仁者之心。
是則有待于讀者之深思自得者也。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這些人想各種方法,以求時君世主之賞譽。
但是韓非子之說難一篇,卻同時把人無論如何亦不能必然得譽而避毀之道理說出了。
墨家以貪伐勝之名為無用而尚實利。
道家的人物,則看清了徇名者必失己,而求超毀譽,又不免走到一離世異俗之路,而難逃空虛者之哀。
隻有儒家在此斬釘截鐵,分辨出一個君子求諸己,古之學者為己之學。
求諸己或為己之學,一方是要視世間毀譽若無物,而拔乎流俗;但同時要人盡己之心,以發展其道德心情,以通人之心。
後來宋明儒者,無不在講明此為己盡己之學。
劉蕺山著聖學吃緊三關,其第一關即人己關。
此關是不易過的。
過得此關,方見為己盡己之學之實義。
這是一旋天轉地的樞紐。
古往今來,莫有多少人真完全過得去。
過不去,不是一定對他人有什麼不好,但過不去,則個人之一切天賦精神力量,必然在他人與社會前銷磨斲喪,個人總在不斷失去其自己,而永遠在一有人我對峙之世界中生活;乃永不能直接體現呈露人心深處之人我的形而上的統一,而永不能上達天德。
我們如從一方面去看,則社會上盡多本道德心情,以為社會或家庭或一團體服務,而不求名聲之人,他隻希望對人作點有益的事。
這種人在智識分子中少,而在一般社會中卻多。
自此說,求諸己盡己之言,亦易作到。
但是我說,這是屬于一般人之天賦性情的,這不真見工夫。
真工夫,要碰着困難才算得。
譬如說一個人可以本其天賦的性情,而樂善好施,此尚容易。
然一人樂善好施,至傾家蕩産,雖他人無一言以同情贊賞,而猶望有日再得家産千萬以施舍貧苦則難。
若他人不僅不同情贊賞,乃轉而反對其所作之事,視為毫無價值,或以為存心叵測,以至加以埋怨毀謗,而他猶能冒天下之怨謗,以行其素,此又難上加難。
此外,任何絕對不計毀譽,一往隻求諸己盡己之事,亦實是莫不在原則上有同樣之困難。
故知真正要過此一關,此中必有一番大工夫在。
此大工夫所在,決不在意氣。
意氣至老而衰,曆久而弱,與他人意氣相抗而弛,終濟不得事。
然則此工夫,在何處求之?答:此工夫唯在真正之自信求之。
隻有真正自信,可以彌補不見信于他人時之心靈上的空虛,而可冒天下人之輕忽怨謗,以行其素。
何以人有真正之自信,即可冒天下之怨謗而行其素?答曰:怨謗者乃他人之判斷。
然真自信者,自知其言行之真是之處何在,即能自判斷其言行之為是,因而即能判斷他人之疑惑怨謗之為非。
既知其為非矣,則吾又能知“我之判斷其為非”之本身為是。
此之謂自信。
有自信,則一切無根之疑惑怨謗,無不一一萎落消沉于此真能自信之心前,而若未嘗存在。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此無待于強作氣也。
自信心之足以超臨于流俗之上,能以“一是”非“衆非”而已矣。
或問:我是一人,彼是千萬人,何以一人之自信心,可以勝千萬人?答:如實言之,真自信心者,能無限的自判斷其心之是之心,亦能知一切非之者之非之心也。
無限一切,非數之所能盡,豈隻超越流俗之千萬心而已哉。
此非玄學,乃實事也。
何以言之?譬如,我寫此文,如我确知不是為名為利,則無論有千萬人說我是為名為利,此千萬人總是錯的。
再有千萬人說,仍是錯的。
于是我在現在即可以斷定,古往今來,橫遍十方,一切無量衆生,說我是為名為利,一律無一是處;而于我之謂其無一是處,則可自知為絕對之是。
人能于此切實參究一番,便知當下一念之真自信心,即一能“無限的自判斷其心之是,亦能知一切非之者之非”之無限心體之當下呈露。
而自信者之自信中,所包含之自己對自己之此種内在的無限了解,與其中之自慊,即可代替人于求名心中所求之外在的無限的他人對己之了解賞譽,而與之為等值。
由此便知千萬人非多,一人非少。
道之所在,德之所存,天下人知之譽之而未嘗增;我行我素,舉世莫我知或橫加謗議,而我一人自知之,“知我其天乎”,而未嘗減。
此皆非玄學而為實事也。
聖人所以能自信其心之“建諸天地而不悖,考諸三王而不謬,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正以此當下之心之自信,即已能窮天地、亘萬古,而知其莫之能違也。
人能于此向上一着之參悟上立根,然後真能拔乎流俗毀譽之場,遊于人世是非之外,而有獨體生活之形成。
莊生之學,抑尚不足以語此也。
(六)為俗情世間立毀譽标準所在之重要 為己之學,到家是自信。
但自信到家,則必須再求為世間樹立毀譽之标準,此即孔子之所以必作春秋。
此尤為一切學問中之最大學問。
何以真自信者,尚須為世間立毀譽标準?曰:此非真自信者為己之事,乃真自信者本其道德心情,以為世間之人之事。
蓋流俗世間之人,勢不能直下一一皆成自信之人也。
流俗之所以為流俗,乃在其一切毀譽标準,總在那兒流蕩。
流蕩不已,是非淆亂,而人生道喪。
人之名與實乖,人之德與位違,智者寂寞而愚者喧,賢者沉淪,不肖者升,人間乃有無窮憤懑,無限冤屈,無端哀怨,此之可悲,亦可不亞人世之饑寒之苦,與鳏寡孤獨之無告。
故知流俗世間,必有為之定是非毀譽之标準,止其流蕩之無已,而為之主,足以慰人情之求名實之相應者。
此則非有真知灼見,能念念本良知之判斷,以為是非,對人不為求全之責備、不逆詐、不億不信,不由果罪因,不以私亂公,而由人之本身設想(參考本文第一、三段),以施毀譽之真自信者,将不敢于一時流俗之标準外,另定标準,以冒流俗之毀也。
真自信者,求為世間立是非毀譽之标準,又必本此上所言之大不忍之心行之。
此心之願,除欲正是非,一平人間之憤懑冤屈哀怨之氣外,更無他求。
非欲暴其矜持之氣,以與世相抗也。
夫然,故論道宜嚴,取人宜恕。
激切之直言,固所以自絕于鄉願,亦以不直則道不見也。
然除此以外,亦恒須寓毀譽之言于隐約之褒貶,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興感發而自戒。
斯毀譽之為用,乃日同于教化,是孔子春秋之志,名教之所由立也。
至于聖人之存心,或理想之人間世界,則當期于一切人之直接相與之譽,皆化為人之互欣賞其善之事,而毀皆化為人之過失相規之事。
對遠方與古代之人之毀譽,則化為恨吾之未得見,歎息其過之未改之情。
人之互欣賞其善,與人之過失相規者,師友間之事,其中固可無人己毀譽之見,存乎其中。
而俗情世間之毀譽,至此乃真超升而入一真實之世間,遂若存而實亡。
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與其譽堯舜而非桀也,不若兩忘而化道。
”有毀譽,則人與我不能相忘。
人與我不能相忘之世間、破裂之世間,乃未嘗體現呈露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之世間也。
故有毀譽之世間,唯是俗情世間,非真實世間。
然此上所言,人互欣賞其善而過失相規,是視人之善若其善,視人之過若其過,此即人我相忘之世間也。
然此人與我相忘之世間,非逃空虛之境,亦非人我随緣遇合之境,而是人之心光,相慰相勉,相照相溫,見無限光明,無限情懷之世間。
此即儒家之理想的人間世,所以勝于道家也。
至于在今日真能自信,而關心世道人心者,所以為世間樹是非毀譽褒貶之标準之道,又當自視其在社會所處之地位,所當之時勢,所對之人物,而不一其術。
然要皆可各有随時随地随機,足以自盡其責,以為流俗世間,定是非毀譽之标準之事在。
凡此等等,皆各有一番大學問存乎其中,而一一存乎自信之仁者之心。
是則有待于讀者之深思自得者也。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