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俗情世間中之毀譽及形上世間
關燈
小
中
大
本身,亦尚不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之最高的心情。
因此中包含一單寒孤獨之感。
人類思想中,特着重在超人間世是非毀譽之情者,蓋莫如莊子。
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心境,亦即古今之至芳。
但莊子心情中,仍有某一單寒孤獨之感。
此外一切純屬個人之精神生活、創造性的文化生活、道德生活之發展,其直拔乎流俗以上升,到此心懸于霄壤,而無人能了解時,人皆不能無一單寒孤獨之感。
因人心深處,另有一難言之隐。
此“隐”是原于感鳥獸不可以同群,人畢竟要與人通情。
人的心恒需要他人的心來加以了解,加以同情。
故逃空虛者,必然聞人足音跫然而喜。
人一自覺的要人了解,要人同情,人便可仍免不掉求譽而懼毀,以至重新墜入争名奪譽之場。
有人說,人需要别人的了解同情是不錯的。
但人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則人仍可拔乎流俗毀譽之外,更何至墜入争名奪譽之場?但是此問題,實不如是簡單。
如一知己而可得,何不求第二、第三知己……以至無窮?如隻有一知己,其餘之人與我全不相知,則悠悠天地,依然荒漠。
單寒孤獨之感,仍不能去也。
而對彼與我全不相知之人,我即仍不免于隐微之中,望其能知我。
而有此求人知我一念,則求譽畏毀之心,仍不能根絕,即仍有墜入争名奪譽之場之可能。
故超流俗之毀譽,未易言也。
讀者如真知上文所說,則可見人之于流俗之毀譽,實處于兩難之境。
人如欲有真正個人之精神生活、創造性之文化生活與道德生活,必須視流俗之毀譽若無物,而求超流拔于一切毀譽之外;然人果超拔于流俗之毀譽,孤行獨往,又不能絕單寒孤獨之感,仍不能絕好譽惡毀之根。
故吾人曠觀古今人物,當其少年氣盛,一往直前,能不顧當世之非笑者,恒至老而媕婀取容,與時俯仰,或貪位怙權,以要名聲。
其離世異俗,獨行其是者,至老則又不勝蒼涼寂寞之感。
此人生之大可悲者也。
人處此兩難之間,或轉而生玩世感、幽默感與承擔悲劇感,以冀逃出兩難之外。
然此皆各為一種心理精神之現象,實無一真能解決此中問題,今姑不論。
但是我們如果能真知此兩難之所自生之原因,亦可知如何逃出此兩難之道。
此兩難所自生之原因,是人既要求有拔乎流俗之精神,而又不能離世而孤往,人必求與世人通情。
由是我們可逐漸了解人最難根絕之好譽惡毀之心理,實是人之要“通人我而為一”之道德感情的一種虛映的倒影。
人之求名求譽,隻是為了使人心靈中有我,所以一個人可殺身以成其名節。
一個自願殺身以成名的人,其臨死之際,除了知道在後人心靈中,将有他以外,還有什麼?桓溫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無美名,臭名亦好。
這更表示一純粹的隻望百世萬年之後,人之心靈中知有我的心理。
是見人之好名求譽之心之所以生,隻是因我知道我的心以外,還有他心,而要他心中包含有我,以形成一統一而已。
充量發展的好名心,所以可成為求無盡之名者,則因我知有無數他心,故望此無數他心中皆有我也。
如果我根本不知有他心,或我心中先莫有他心之觀念,則我亦無處去求名,而我若不求他心中有我,亦無所謂求名。
然我心既非他心,我何以必求他心中有我,而後我心得滿足?吾人于此問題,可思之又重思之,然而答案唯一:即我與他人間,有一心靈上的相依為命,或我與他人有一形而上的統一。
直接呈露此通人我而為一形而上之統一者,為人之道德感情。
而人之求名心,則可說為此道德感情或我與人之形而上的統一本身之虛映的倒影。
何以說求名心為道德感情或我與人之形而上的統一本身之虛映的倒影?因在道德感情中,我自覺的要了解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扶持他人,将我所知真美善告人教人。
此時,我心中即包含了他人,而求我自己對他人有所助益。
這是人在我心之情愛所潤澤之中之下,而我心之情愛,則自内流行以及于外。
我是施者,而人是受者。
這便是我之直接體現呈露此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
而在我們求名譽時,我求人心中有我,則我成為一被了解者,被同情稱贊者,我望有一個一個的他心,來施稱贊于我,則我落在一一自上而下的稱贊我的他心之下,而成一純受者。
又因此中我之心,是一在下的純受者,故視能施稱贊給我之他心,在我之外。
他的心既在我外,而我又欲内在于此他心之稱贊中,以造成一統一。
于是此統一亦即一方成一為我内部之所求,而又在其外之統一。
而此所求之統一,即可名之為直接體現呈露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之道德感情的一虛映的倒影。
以上所說之一段話,對一般讀者,恐隻有細細體驗一番,才能明白。
如果真明白了,便知人之好譽惡毀之心,乃一深入人心之骨髓者。
人在幼年少年青年以至壯年,隻是一往發展他自己之興趣、才情,可以不知毀譽為何物。
一個天才型人物,亦可終生隻是任天而動,無人無我,任其興趣與才情之所極,以發揮其生命精神,成就其精神生活,而可一生不知毀譽為何物。
這種人是天地靈氣所鐘,其一生亦隻是表現發洩其所賦自天之靈氣,表現完了,即撒手而去。
但是這種人太少。
而這種人與一般之少年壯年人,不知毀譽為何物者,都可謂其精神尚在一人我渾然,未真正劃分的境界。
而當他一朝真覺到人我之劃分,我外有人,人們各有其心在我心外時,他亦即可感到人我間如有一深淵。
而此深淵,同時造成他自我内部一種難以為懷的分裂。
這時人便必然會求貫通人我心的道路。
其中一條,是直承形而上之人我之統一,從我發出一道德心情,而求自己之情愛有所流注,自己之力量有所貢獻,使我之心能通向他人與社會;而另一道路,則是望他人之心來稱譽我、贊美我,使人的心通到我這裡來,由此以使我得客觀化而存在于他人之心,以獲得一我與人之統一。
後者雖為前者之虛映的倒影,然其本源是前者,故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
三代以上,是人我未分之世界。
三代以下,是人我既分之世界。
人我既分,人便總要走一條貫通人我之道。
功名心與道德心情之所由生,同表示人與我之有一心靈上的相依為命,人與我之有一形而上的統一。
但是人順功名心下去,因他人先已被置定為在外,則此人我之統一,永為我所求的,而非為直接呈露于我的。
我永在求一外在于我之他心,使我得投入其中,此中有永不能完全滿足之渴望,永不可完全彌補治療之人心我心之分裂,而我與他人或社會,複同時落入一以力量互相對峙較量之關系中。
因一方面,許多人之同要争名奪譽,是一力量較量的關系,此中有成有敗,有得有失,使人心志不甯。
而尤其重要的一方面是:人之求名,乃求他人或社會承認我,但此實依于我之先承認他人與社會之毀譽對我的重要性。
而我既然承認他人與社會所發之毀譽對我的重要性,則他人與社會之毀譽标準,即有力量轉而主宰我自己,而我必不免于去求合他人與社會之毀譽标準以言行。
而俗情世間的毀譽标準,又必然是無定的。
由此而人最初之一切天賦的興趣才情、自覺的理想、自定的價值标準,便都會在要随時順應他人的标準以言行之一念下,而日漸銷磨斲喪。
人如愈好名,與緣好名心而好位好權,則此銷磨斲喪之事進行愈速,此中竟爾毫厘不爽。
任何強作氣之奮鬥,都絲毫無用。
此是必然的真理。
而回頭的路,則隻有把一切向外求功名的心,全部抽回來。
然抽回來,隻是離世異俗,以忘毀譽超毀譽,又不能免于上述單寒孤獨之感,這便逼人隻有轉而走發展道德心情,以通人我的一條路。
對于人生之毀譽問題,在中國先秦諸子思想中,實十分重視。
當時最熱
因此中包含一單寒孤獨之感。
人類思想中,特着重在超人間世是非毀譽之情者,蓋莫如莊子。
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心境,亦即古今之至芳。
但莊子心情中,仍有某一單寒孤獨之感。
此外一切純屬個人之精神生活、創造性的文化生活、道德生活之發展,其直拔乎流俗以上升,到此心懸于霄壤,而無人能了解時,人皆不能無一單寒孤獨之感。
因人心深處,另有一難言之隐。
此“隐”是原于感鳥獸不可以同群,人畢竟要與人通情。
人的心恒需要他人的心來加以了解,加以同情。
故逃空虛者,必然聞人足音跫然而喜。
人一自覺的要人了解,要人同情,人便可仍免不掉求譽而懼毀,以至重新墜入争名奪譽之場。
有人說,人需要别人的了解同情是不錯的。
但人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則人仍可拔乎流俗毀譽之外,更何至墜入争名奪譽之場?但是此問題,實不如是簡單。
如一知己而可得,何不求第二、第三知己……以至無窮?如隻有一知己,其餘之人與我全不相知,則悠悠天地,依然荒漠。
單寒孤獨之感,仍不能去也。
而對彼與我全不相知之人,我即仍不免于隐微之中,望其能知我。
而有此求人知我一念,則求譽畏毀之心,仍不能根絕,即仍有墜入争名奪譽之場之可能。
故超流俗之毀譽,未易言也。
讀者如真知上文所說,則可見人之于流俗之毀譽,實處于兩難之境。
人如欲有真正個人之精神生活、創造性之文化生活與道德生活,必須視流俗之毀譽若無物,而求超流拔于一切毀譽之外;然人果超拔于流俗之毀譽,孤行獨往,又不能絕單寒孤獨之感,仍不能絕好譽惡毀之根。
故吾人曠觀古今人物,當其少年氣盛,一往直前,能不顧當世之非笑者,恒至老而媕婀取容,與時俯仰,或貪位怙權,以要名聲。
其離世異俗,獨行其是者,至老則又不勝蒼涼寂寞之感。
此人生之大可悲者也。
人處此兩難之間,或轉而生玩世感、幽默感與承擔悲劇感,以冀逃出兩難之外。
然此皆各為一種心理精神之現象,實無一真能解決此中問題,今姑不論。
但是我們如果能真知此兩難之所自生之原因,亦可知如何逃出此兩難之道。
此兩難所自生之原因,是人既要求有拔乎流俗之精神,而又不能離世而孤往,人必求與世人通情。
由是我們可逐漸了解人最難根絕之好譽惡毀之心理,實是人之要“通人我而為一”之道德感情的一種虛映的倒影。
人之求名求譽,隻是為了使人心靈中有我,所以一個人可殺身以成其名節。
一個自願殺身以成名的人,其臨死之際,除了知道在後人心靈中,将有他以外,還有什麼?桓溫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無美名,臭名亦好。
這更表示一純粹的隻望百世萬年之後,人之心靈中知有我的心理。
是見人之好名求譽之心之所以生,隻是因我知道我的心以外,還有他心,而要他心中包含有我,以形成一統一而已。
充量發展的好名心,所以可成為求無盡之名者,則因我知有無數他心,故望此無數他心中皆有我也。
如果我根本不知有他心,或我心中先莫有他心之觀念,則我亦無處去求名,而我若不求他心中有我,亦無所謂求名。
然我心既非他心,我何以必求他心中有我,而後我心得滿足?吾人于此問題,可思之又重思之,然而答案唯一:即我與他人間,有一心靈上的相依為命,或我與他人有一形而上的統一。
直接呈露此通人我而為一形而上之統一者,為人之道德感情。
而人之求名心,則可說為此道德感情或我與人之形而上的統一本身之虛映的倒影。
何以說求名心為道德感情或我與人之形而上的統一本身之虛映的倒影?因在道德感情中,我自覺的要了解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扶持他人,将我所知真美善告人教人。
此時,我心中即包含了他人,而求我自己對他人有所助益。
這是人在我心之情愛所潤澤之中之下,而我心之情愛,則自内流行以及于外。
我是施者,而人是受者。
這便是我之直接體現呈露此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
而在我們求名譽時,我求人心中有我,則我成為一被了解者,被同情稱贊者,我望有一個一個的他心,來施稱贊于我,則我落在一一自上而下的稱贊我的他心之下,而成一純受者。
又因此中我之心,是一在下的純受者,故視能施稱贊給我之他心,在我之外。
他的心既在我外,而我又欲内在于此他心之稱贊中,以造成一統一。
于是此統一亦即一方成一為我内部之所求,而又在其外之統一。
而此所求之統一,即可名之為直接體現呈露人我之形而上的統一之道德感情的一虛映的倒影。
以上所說之一段話,對一般讀者,恐隻有細細體驗一番,才能明白。
如果真明白了,便知人之好譽惡毀之心,乃一深入人心之骨髓者。
人在幼年少年青年以至壯年,隻是一往發展他自己之興趣、才情,可以不知毀譽為何物。
一個天才型人物,亦可終生隻是任天而動,無人無我,任其興趣與才情之所極,以發揮其生命精神,成就其精神生活,而可一生不知毀譽為何物。
這種人是天地靈氣所鐘,其一生亦隻是表現發洩其所賦自天之靈氣,表現完了,即撒手而去。
但是這種人太少。
而這種人與一般之少年壯年人,不知毀譽為何物者,都可謂其精神尚在一人我渾然,未真正劃分的境界。
而當他一朝真覺到人我之劃分,我外有人,人們各有其心在我心外時,他亦即可感到人我間如有一深淵。
而此深淵,同時造成他自我内部一種難以為懷的分裂。
這時人便必然會求貫通人我心的道路。
其中一條,是直承形而上之人我之統一,從我發出一道德心情,而求自己之情愛有所流注,自己之力量有所貢獻,使我之心能通向他人與社會;而另一道路,則是望他人之心來稱譽我、贊美我,使人的心通到我這裡來,由此以使我得客觀化而存在于他人之心,以獲得一我與人之統一。
後者雖為前者之虛映的倒影,然其本源是前者,故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
三代以上,是人我未分之世界。
三代以下,是人我既分之世界。
人我既分,人便總要走一條貫通人我之道。
功名心與道德心情之所由生,同表示人與我之有一心靈上的相依為命,人與我之有一形而上的統一。
但是人順功名心下去,因他人先已被置定為在外,則此人我之統一,永為我所求的,而非為直接呈露于我的。
我永在求一外在于我之他心,使我得投入其中,此中有永不能完全滿足之渴望,永不可完全彌補治療之人心我心之分裂,而我與他人或社會,複同時落入一以力量互相對峙較量之關系中。
因一方面,許多人之同要争名奪譽,是一力量較量的關系,此中有成有敗,有得有失,使人心志不甯。
而尤其重要的一方面是:人之求名,乃求他人或社會承認我,但此實依于我之先承認他人與社會之毀譽對我的重要性。
而我既然承認他人與社會所發之毀譽對我的重要性,則他人與社會之毀譽标準,即有力量轉而主宰我自己,而我必不免于去求合他人與社會之毀譽标準以言行。
而俗情世間的毀譽标準,又必然是無定的。
由此而人最初之一切天賦的興趣才情、自覺的理想、自定的價值标準,便都會在要随時順應他人的标準以言行之一念下,而日漸銷磨斲喪。
人如愈好名,與緣好名心而好位好權,則此銷磨斲喪之事進行愈速,此中竟爾毫厘不爽。
任何強作氣之奮鬥,都絲毫無用。
此是必然的真理。
而回頭的路,則隻有把一切向外求功名的心,全部抽回來。
然抽回來,隻是離世異俗,以忘毀譽超毀譽,又不能免于上述單寒孤獨之感,這便逼人隻有轉而走發展道德心情,以通人我的一條路。
對于人生之毀譽問題,在中國先秦諸子思想中,實十分重視。
當時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