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心理道頌

關燈
本長存,即身載道,超彼死生;形骸萬化,靈府常春;昭垂大德,貫徹幽明;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四 人身雖異,心同理同。

    克念作聖,無不成功。

    雖悟一道,悟有早遲;未雲人成,我即超生。

    乃知一道,實托衆心。

    就其所悟,不得謂多;心與道一,千聖一心。

    然當未悟,宛有多心。

    心體應一,多由系身。

    身何有多?大惑茲生。

     五 爰知道體,回絕情識。

    體雖為一,用則呈多,如一光源,射出即散。

    唯此四散,顯為萬物,殊類殊形,衆物以生(比喻)。

     原彼道體,無理不具,有一無多,一則不一。

    一有其一,必呈于多;故彼道體,不守其一;不守其一,故顯為多。

    多之所始,原自一始。

     六 體一用多,一呈于多;為有一呈,多實不多。

    萬類殊形,同依道體。

    唯多有一,一貫各一,一含大一,還返大一。

    一返大一,可兩面觀:大一召一,是體徹用;一歸大一,是用返體。

    緣有還返,物皆向道,發展進化,宛度時間。

    生物成人,人複成聖,返于道體,與道為一。

    然此時間,惟其返程。

    外望為時,内惟顯性。

    惟性之顯,破“各一”限,限若有“限”,破若有程,程如有段,宛爾成時。

    實此時程,惟理之布;惟理自運,時實無時。

    率性修道,惟理自運。

    非理運我,我理無分。

    “限”破理顯,理之自顯。

    “限”實非“限”,對破成名;理顯非顯,對隐成名。

    無隐之者,即“限”為隐。

    “限”惟幻有,有則非無。

    破“限”幻去,幻終非有。

    唯理真實,破彼幻限;故離此理,無破限者。

    知幻即破,理之自明;誤幻為真,理之投影;于誤不安,真之露呈;知幻非真,幻之返真;自消其影,唯有一真。

    故彼修為,亦無修者,知真為真,不待外驗;唯此一理,自明自證;明證至極,反于大通。

    一歸大一,大一徹一,全體呈用,大用立體。

    自人言立,用上之言;用上立極,名曰人極。

    然此人極,實惟太極。

    一實二名,非有二極。

     七 太極人極,實為一極。

    本體真常,斷不容二;然其顯用,畢竟是多。

    世界無窮,衆生無盡,雖一成聖,不一切成。

    衆生向道,理運乎多。

    理必破限,“生”終成聖。

    極理觀“生”,“生”不是“生”;然限未破,“生”即是“生”。

    “聖”“生”并存,理善安立。

     八 諸聖見道,與道為一;諸聖同心,亦複無别。

    道體呈用,大用無疆;諸聖見道,德亦無疆;生前死後,悲願同深;精神感召,長在斯民;願士希賢,願賢希聖;一人不聖,聖不獨成。

     九 聖不獨成,聖與“生”系。

    聖心雖一,成聖途異。

    唯此途異,成聖因異。

    聖之系“生”,賴于世法。

    成聖因緣,亦賴世法。

    聖因有異,系“生”有别。

    唯此有别,諸聖不一;感格人間,各有功德。

     十 爰知道體,迥絕情識,由一顯多,多複返一。

    自體而言,返實不返;自用而言,宛如有返。

    各一之返,又不沉一;系彼衆多,同返于一。

    故彼諸聖,不升天國,不住涅槃;願入地獄,願在人間。

    即智興仁,以仁運智;全體興用,全用在體;随緣顯現,為天人師。

    慈航普渡,聖域同登。

    衆生無盡,諸聖無盡。

    聖與衆生,心無差别。

    非聖化生,生各自覺。

    道體周流,無所不入,一切衆生,畢竟成聖。

    有一能成,一切能成,諸聖大願,于焉以生。

     十一(贊道體) 唯此道體,全體顯用,用各歸體;宛爾周流,無窮無際;交光互映,一多相徹;全一是多,全多是一;各一含多,多同返一。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全海在波,波波攝海,芥子須彌,微塵世界;一念全收,諸聖斯在;舉足下足,踏破三界;瞬目揚眉,道不可外。

    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唯吾蔽理,如道不在。

    哀此無明,隔絕内外。

    反求有術,知暗即明。

    充此知量,大覺終成。

     十二 唯知道體,無所不在,故求大覺,不廢小覺。

    覺無大小,同呈覺性。

    凡覺有理,理無小大。

    即小見大,視其心量;未能見大,小理亦大;循彼小理,自當通大;廢彼小理,大無可大。

    故欲修道,不離世事;事至而應,循所知理;至赜不惡,至繁不厭;一有厭惡,自絕真常。

    若言求學,由本之末,科學世智,無一可棄。

    若言盡責,自近而始,為子當孝,為弟當弟,為友則信,忠于職事。

    恫瘝在抱,救世之急,玄理通神,志當超逸。

    既極高明,複行庸德。

    正其容體,齊其顔色,修其辭命,不使衆駭;化世之言,方便巧立。

    道固小行,德亦小識;漸漬濡浸,會當有益。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惟我先哲,精微廣大。

     第五節思道 一 原彼道體,小大由之,于大不終,于小不遺。

    人能弘道,道亦弘人。

    體道在身,惟資行證;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超彼思慮,議論徒紛,畫餅不飽,望梅渴增。

    止于言思,隻足成名。

    與道萬裡,世俗哲人。

     二 然此道體,無乎不在。

    神之陟降,亦在言思。

    言有所符,思有所之,所符所之,同向道指。

    道不遠人,豈遠言思?故彼世哲,未與道離。

    差僅毫厘,若謬千裡;然此千裡,不離道體。

    道雖尊貴,由人所會;八方騰躍,終入環内;類與不類,相與為類。

    言思狀道,誠不無誤。

    誤由何生?安排失措。

    變爾安排,錯即不錯。

    原此誤排,思出其位,越位跨臨,遂成錯敗。

    然此跨臨,實由道生。

    唯道在上,引心上升,忘其本位,跨臨乃生。

    故思之誤,亦道所形。

    道無不容,容人誤解。

    人不信道。

    道亦不悔。

    百家異說,矛盾沖突,一元多元,唯心唯物,曰墨曰儒,曰道曰佛。

    書籍無窮,危言日出,小言破道,滿坑滿谷。

    而彼道體,無所不容;百川彙流,東海朝宗,磅礴深廣,返于大通。

     三(贊思道) 我思古人,人豪天挺。

    孔子一貫。

    老聃抱樸。

    孟子性善。

    莊周齊物。

    肇論不遷。

    賢首探玄。

    濂溪主靜。

    明道識仁。

    晦庵窮理。

    象山立大。

    陽明緻知。

    船山觀化。

    釋迦演法,大獅子吼。

    龍樹觀“空”。

    無著說“有”。

    蘇柏師徒,理念世界。

    基督降世,“信”“望”與“愛”。

    康德批判,知識内在。

    黑氏絕對,自化為外。

    凡此諸哲,殊方異代,若不相謀,玄津獨遷;或異或同,并行不悖。

    後哲未出,前哲至上;後哲既出,兩庭相望;弟子承師,當仁不讓。

    後哲未出,疑若道窮;及其既出,道複旁通;群峰數轉,還複相逢;黃河九曲,依舊朝東。

    思道之思,生生不窮。

    贊道之妙,還贊思道。

    道由思顯,思複導行;行之踐道,思為前導;破思之思,亦由思導;思之不窮,見道之竅。

    吾思至此,吾思“吾思”。

    宛有天則,下臨吾思;而此天則,思不可思;淵乎莫測,知不可知。

    吾思至此,唯歎觀止。

    思無可思,停筆于此。

    危言河漢,俟諸異時;詹言十紙,聊以自娛。

    道無不容,當不見嗤。

     三十年二月八日——十二日 ★校者按:本部第二節第三、七、八、十段,第三節第七段,第四節第十、十一段,句數均為奇數,疑有錯簡,讀者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