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心理道頌
關燈
小
中
大
(此段之非非之“非”,謂錯誤)故心之動,善善惡惡。
惡其所惡,即以成善;若不惡惡,善亦不成。
非自何生,由可違是。
此此為是,彼此則非。
此此為理,彼此非理。
然此非理,唯理非之;遵理而行,非必自非。
“非理”非實,焉能違理?故此非理,唯一幻有。
惡自何生,由可違善。
然心之動,無不惡惡;遵理而行,“惡”必被惡。
惡之為惡,永為被惡。
故凡有惡,亦一幻有。
五 惑者不解,疑必叢生:“有則不幻,幻則不有。
既有幻有,則同真有;如屬幻有,則同無有。
既曰無有,焉用去之?言惡必去,言非必除,正謂其真,方必去除”。
六 “非”若果真,“非”不可非;“非”不可非,焉有非“非”。
“惡”若果真,“惡”不可去;“惡”不可去,焉有惡“惡”。
緣彼“非”“惡”,非惡所對。
離此非惡,“非”“惡”不立。
非惡離彼,亦複不立。
以此(指非惡之活動)望彼(指非惡之活動之所對之“非”“惡”),彼若實在;連此于彼,彼即幻有。
幻有非無,無則無幻;惟其似有,故名為幻。
幻為所對,此則對彼;此為活動,貫徹于幻。
非“非”惡“惡”,幻終不實。
非“非”證是,惡“惡”證善。
故此非惡,(活動)出自心用。
心用此反,以反彼“反”;(指“非”、“惡”)然此心體,實無此反;有此反用,但以反“反”。
反有所反,故有“非”、“惡”,“反”必被反,故必去除。
有而不真,幻而必去。
有“幻有”者,非此幻有。
有“幻有”者,乃此真有;然此真有,明“幻有”幻。
心善性善,于義得成。
緣彼理用,實一大全;割裂以觀,妄議紛然。
全體顯用,用含兩端;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全用而觀,實惟至善。
然此渾用,本屬超時;自時而觀,分段呈形。
故心之動,可流成惡。
然其成惡,唯是宛成;理體之善,内存不毀。
渾用之全,他段别呈;轉惡成善,有待他時。
他時之複,渾用完成。
人之流惡,渾用前段。
終身小人,善幾永在,殁身不悟,他段未呈。
然此渾用,仍系性體,待彼來生,終當現行。
此意幽微,匪易言宣,凡信理體,終當豁然。
緣心發用,顯于形氣,溺彼形氣,性若自離。
然觀渾用,離未始離。
非“非”惡“惡”,乃性之形;渾用顯性,見性之複。
不遠而複,性實無惡。
七 人之有惡,渾用前段;渾用之全,終當去惡。
惡不污用,善不容惡。
故知道者,不以有惡,疑性之善,不以有惡,容“惡”不惡。
唯知渾用,不容有惡。
有此真知,知即徹行,行順渾用,見幾去惡。
八 緣心發用,顯于形氣。
體不離用,用不離體。
如體離用,體成定體;定體孤懸,其外為空。
如有外空,空體并立;并立相滲,此空毀體。
惟體發用,體得長存。
體之發用,如有所着;形氣相對,俨在理外。
觀理于氣,氣中皆理;自理觀氣,又若非理。
然此非理,唯理未形。
理之未形,消極之限。
限惟宛限,非有實限。
理顯破限,破彼宛限。
即此破限,名為理顯。
理之發用,唯理自展。
展之相續,如一曆程。
展交未展,若有交點。
唯此交點,氣名以立。
實此交點,唯理段呈。
交點非實,續展點亡。
限實不限,不限而限,唯此幻限,理之所破。
唯理有破,理用流行。
破惟顯用,用惟是理。
破無所破,是為妙理。
九 人之形氣,中惟生理(生理一名取俗義)。
心理生理,一理之布。
惟彼生理,不能自覺。
以不自覺,不透理體,故人我身,互相限隔。
然我心理,直透理體,無有人我,遍在無私。
盡性之身,破生理限。
性顯于行,心理通身;即此通身,為心之“德”。
率性為道,修道成德。
德原于性,德複成性。
性未有增,德有所得。
惟此率性,自強不息。
行道無已,德日增益。
心理貫身,身為心舍。
緝熙光明,内德充實。
德顯于身,變彼氣質。
變彼氣質,破限立極。
十 氣質之變,端在累積,積水成淵,積善成德。
日就月将,朝乾夕惕,默化潛移,神明自得。
緣彼萬善,出自一體。
故彼積善,非有多善,自融自凝,恒求整一。
一善雖微,遍全人格;衆善雖多,成一人格。
性體渾成,非由累積。
累積之事,用上積極,體上消極。
習氣未除,善有間隔,如光隔暗,宛有多光。
習氣日除,光自整一;實此整一,性體原有。
故彼累積,用上積極,體上消極。
此義不明,未為知德。
十一 修養之方,言多難紀。
靜則緻虛,動則循理,敬貫動靜,主一無适。
心體本虛,心虛理實。
與理相應,當緻虛靜,恬淡寡欲,反于素樸。
動則循理,言行有則。
“則”通人我,強恕順“則”;勉強而安,難而後獲。
循理之動,理自中識,踐理自我,理事貫攝。
行無留行,理不徒執,行心所安,良知是式。
唯心是理,理無不備,反躬虛懷,是非自别。
以常應變,良知不失,應而不滞,動靜合一。
斯敬貫注,内外不隔。
十二 修養之事,但問耕耘,為聖為賢,非可期成。
人孰無過,貴在知過。
本心至善,知“過”“過”過。
過而不留,過自融化。
一念上達,不憂墜下。
下自能升,賴信本心。
信得本心,過若浮雲。
天風吹度,長空無塵。
胸懷坦蕩,天機日深;栖神玄遠,足以悟靈。
惟巧與力,存乎其人。
十三 修養之果,日變氣質。
誠不可掩,德不可僞。
德之所成,匪由思至;充内形外,睟面盎背,美在于中,發乎四支;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末施而親,默然而喻。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金聲玉振,終始條理;目擊道存,斯為聖哲。
十四(贊聖) 惟彼聖哲,萬物皆備。
心主乎身,踐彼形色。
剛健光輝,日新其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盡性立命,既仁且智;文理在中,發為事業;經緯天地,材官萬物。
心之精神,六通四辟,明參日月,大滿八極。
心體顯用,體自用立;爰本太極,建立人極。
以身載道,道成肉身;凡有血氣,莫不尊親:所過者化,天下歸仁。
浩浩其天,淵淵其淵。
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泯泯紛紛,孰知其形?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參彼萬歲,而一成純。
是謂至善,是謂至真,是謂至美,是謂至神。
(本節除第七第十四段外,大皆可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得其注解) 第四節世出世間 一(贊道相) 原彼道體,無不包容。
群星羅列,天有萬重,而此道體,統攝太空。
“空”在大覺,如海一漚。
惟覺之理,彌綸宇宙。
在物之理,猶為相對;絕對之理,超彼相對;萬理交滲,融攝不二。
道體真常,圓滿充實,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生生不生,形形不形。
言語道斷,知幾其神。
二 彼道無極,彼道無際。
無極之極,是謂太極;無際之際,際之不際。
凡所有相,皆有際極;凡有際極,常言有物。
自物觀人,人亦一物。
三 然此人物,志氣如神;身在天地,與物無分;心涵天地,物是心塵;行彼至善,踐彼至真。
聖心見道,道
惡其所惡,即以成善;若不惡惡,善亦不成。
非自何生,由可違是。
此此為是,彼此則非。
此此為理,彼此非理。
然此非理,唯理非之;遵理而行,非必自非。
“非理”非實,焉能違理?故此非理,唯一幻有。
惡自何生,由可違善。
然心之動,無不惡惡;遵理而行,“惡”必被惡。
惡之為惡,永為被惡。
故凡有惡,亦一幻有。
五 惑者不解,疑必叢生:“有則不幻,幻則不有。
既有幻有,則同真有;如屬幻有,則同無有。
既曰無有,焉用去之?言惡必去,言非必除,正謂其真,方必去除”。
六 “非”若果真,“非”不可非;“非”不可非,焉有非“非”。
“惡”若果真,“惡”不可去;“惡”不可去,焉有惡“惡”。
緣彼“非”“惡”,非惡所對。
離此非惡,“非”“惡”不立。
非惡離彼,亦複不立。
以此(指非惡之活動)望彼(指非惡之活動之所對之“非”“惡”),彼若實在;連此于彼,彼即幻有。
幻有非無,無則無幻;惟其似有,故名為幻。
幻為所對,此則對彼;此為活動,貫徹于幻。
非“非”惡“惡”,幻終不實。
非“非”證是,惡“惡”證善。
故此非惡,(活動)出自心用。
心用此反,以反彼“反”;(指“非”、“惡”)然此心體,實無此反;有此反用,但以反“反”。
反有所反,故有“非”、“惡”,“反”必被反,故必去除。
有而不真,幻而必去。
有“幻有”者,非此幻有。
有“幻有”者,乃此真有;然此真有,明“幻有”幻。
心善性善,于義得成。
緣彼理用,實一大全;割裂以觀,妄議紛然。
全體顯用,用含兩端;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全用而觀,實惟至善。
然此渾用,本屬超時;自時而觀,分段呈形。
故心之動,可流成惡。
然其成惡,唯是宛成;理體之善,内存不毀。
渾用之全,他段别呈;轉惡成善,有待他時。
他時之複,渾用完成。
人之流惡,渾用前段。
終身小人,善幾永在,殁身不悟,他段未呈。
然此渾用,仍系性體,待彼來生,終當現行。
此意幽微,匪易言宣,凡信理體,終當豁然。
緣心發用,顯于形氣,溺彼形氣,性若自離。
然觀渾用,離未始離。
非“非”惡“惡”,乃性之形;渾用顯性,見性之複。
不遠而複,性實無惡。
七 人之有惡,渾用前段;渾用之全,終當去惡。
惡不污用,善不容惡。
故知道者,不以有惡,疑性之善,不以有惡,容“惡”不惡。
唯知渾用,不容有惡。
有此真知,知即徹行,行順渾用,見幾去惡。
八 緣心發用,顯于形氣。
體不離用,用不離體。
如體離用,體成定體;定體孤懸,其外為空。
如有外空,空體并立;并立相滲,此空毀體。
惟體發用,體得長存。
體之發用,如有所着;形氣相對,俨在理外。
觀理于氣,氣中皆理;自理觀氣,又若非理。
然此非理,唯理未形。
理之未形,消極之限。
限惟宛限,非有實限。
理顯破限,破彼宛限。
即此破限,名為理顯。
理之發用,唯理自展。
展之相續,如一曆程。
展交未展,若有交點。
唯此交點,氣名以立。
實此交點,唯理段呈。
交點非實,續展點亡。
限實不限,不限而限,唯此幻限,理之所破。
唯理有破,理用流行。
破惟顯用,用惟是理。
破無所破,是為妙理。
九 人之形氣,中惟生理(生理一名取俗義)。
心理生理,一理之布。
惟彼生理,不能自覺。
以不自覺,不透理體,故人我身,互相限隔。
然我心理,直透理體,無有人我,遍在無私。
盡性之身,破生理限。
性顯于行,心理通身;即此通身,為心之“德”。
率性為道,修道成德。
德原于性,德複成性。
性未有增,德有所得。
惟此率性,自強不息。
行道無已,德日增益。
心理貫身,身為心舍。
緝熙光明,内德充實。
德顯于身,變彼氣質。
變彼氣質,破限立極。
十 氣質之變,端在累積,積水成淵,積善成德。
日就月将,朝乾夕惕,默化潛移,神明自得。
緣彼萬善,出自一體。
故彼積善,非有多善,自融自凝,恒求整一。
一善雖微,遍全人格;衆善雖多,成一人格。
性體渾成,非由累積。
累積之事,用上積極,體上消極。
習氣未除,善有間隔,如光隔暗,宛有多光。
習氣日除,光自整一;實此整一,性體原有。
故彼累積,用上積極,體上消極。
此義不明,未為知德。
十一 修養之方,言多難紀。
靜則緻虛,動則循理,敬貫動靜,主一無适。
心體本虛,心虛理實。
與理相應,當緻虛靜,恬淡寡欲,反于素樸。
動則循理,言行有則。
“則”通人我,強恕順“則”;勉強而安,難而後獲。
循理之動,理自中識,踐理自我,理事貫攝。
行無留行,理不徒執,行心所安,良知是式。
唯心是理,理無不備,反躬虛懷,是非自别。
以常應變,良知不失,應而不滞,動靜合一。
斯敬貫注,内外不隔。
十二 修養之事,但問耕耘,為聖為賢,非可期成。
人孰無過,貴在知過。
本心至善,知“過”“過”過。
過而不留,過自融化。
一念上達,不憂墜下。
下自能升,賴信本心。
信得本心,過若浮雲。
天風吹度,長空無塵。
胸懷坦蕩,天機日深;栖神玄遠,足以悟靈。
惟巧與力,存乎其人。
十三 修養之果,日變氣質。
誠不可掩,德不可僞。
德之所成,匪由思至;充内形外,睟面盎背,美在于中,發乎四支;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末施而親,默然而喻。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金聲玉振,終始條理;目擊道存,斯為聖哲。
十四(贊聖) 惟彼聖哲,萬物皆備。
心主乎身,踐彼形色。
剛健光輝,日新其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盡性立命,既仁且智;文理在中,發為事業;經緯天地,材官萬物。
心之精神,六通四辟,明參日月,大滿八極。
心體顯用,體自用立;爰本太極,建立人極。
以身載道,道成肉身;凡有血氣,莫不尊親:所過者化,天下歸仁。
浩浩其天,淵淵其淵。
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泯泯紛紛,孰知其形?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參彼萬歲,而一成純。
是謂至善,是謂至真,是謂至美,是謂至神。
(本節除第七第十四段外,大皆可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得其注解) 第四節世出世間 一(贊道相) 原彼道體,無不包容。
群星羅列,天有萬重,而此道體,統攝太空。
“空”在大覺,如海一漚。
惟覺之理,彌綸宇宙。
在物之理,猶為相對;絕對之理,超彼相對;萬理交滲,融攝不二。
道體真常,圓滿充實,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生生不生,形形不形。
言語道斷,知幾其神。
二 彼道無極,彼道無際。
無極之極,是謂太極;無際之際,際之不際。
凡所有相,皆有際極;凡有際極,常言有物。
自物觀人,人亦一物。
三 然此人物,志氣如神;身在天地,與物無分;心涵天地,物是心塵;行彼至善,踐彼至真。
聖心見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