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心理道頌

關燈
為心用;反用歸體,得知理體;遂識萬理,同系理體。

    心理如如,理相複泯。

    還觀萬理,一理之布,即心所顯,即心之用;不見理相,唯見一心;心不見心,惟自證知。

    哲學之事,于焉完成。

     五 科學求知,散于萬物;由一及他,連綿相索。

    時序無窮,空間無極,交關互系,愈探愈密。

    凡有定律,皆有不攝。

    與之相反,爰有藝術。

    雕像一尊,山水一幅,瓊樓玉殿,清歌妙曲,截斷時空,自成境域;孤立絕緣,移人心目。

    科學抽象,離彼感相;藝術具體,惟賴感相。

    科學之理,外統感相;藝術之理,内托感相。

    以共概殊,科學之事;以殊攝共,藝術之事。

    以共概殊,共有可得;何殊中共,竟不可得? 緣彼藝術,外為感相。

    然此感相,用作征象。

    征象者何?借此指他。

    凡有藝術,皆能顯理,然所顯理,非與覺對,乃直透心,與理相系。

    征象形色,形色有理。

    形色之理,亦科學理。

    然此形色,曲折成趣,和諧對稱,參差配置;互成互徹,相貫相交。

    形色之理,遂得相消。

    惟相消處,湧現美理。

    其所湧現,直呈于心;感時即有,離感難尋。

    求諸形色,此理不得;外此形色,亦不可得。

     六 原彼理體,本複無相,諸理相滲,渾然一體;與心為一,不成所對。

    彼科學理,殊中抽共,共則異殊,可成所對。

    所對理相,偏不透全,理體太極,不顯于茲。

    唯有藝術,托共于殊,融彼諸殊,以顯共理。

    所顯共理,不與殊對,具體共理,藝術乃有。

    融殊顯共,陰陽互調。

    四象環抱,八卦成列,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

    此所顯理,陰陽所交,理體太極,于茲遂呈。

    心顯此理,無能所分。

    能所絕待,物我同泯。

    以象顯理,象失其象;理顯于象,理無理相。

    曲終人隐,江上峰青,藝術之妙,即象顯真。

     七 科學藝術,各有其用。

    科學分析,抽象律成,感相錯雜,賴律成純。

    而彼藝術,妙用通神,即彼感相,當下成純。

    然此二者:未離感相,用上顯體,皆待感相。

    唯人有愛,直通他心,視人如己,以情潔情。

    愛之所始,先睹人形,笑貌音聲,征象其心。

    即形知心,初同美感,将心比心,倏爾通魂。

    心同理同,理體遍存;理體之全,亦具他人。

    心中見心,見己于人。

    理體外化,反照于心。

    然此外化,緣心自推。

    心之自推,本其自理。

    故此外化,實非外化。

    理體遍在,亦在他心,心中見心,無異自見。

    人我同心,原自同體;惟自身觀,人我宛别。

    心泥身象,人我乃分。

    将心比心,反此同體;實此同體,即我心體。

    分後觀全,見有天心,概人與我,實此天心。

    人我同心,理體無二,亦無外化;本心無二,唯一本心。

    本心後隐,前見二心。

    推愛于人,本心實現。

    本心實現,理體自複。

    理體自複,即名為愛。

    理體呈露,愛自我施。

    非我施愛,理露破私。

    人我之别,唯各有私。

    理破其私,還歸太一;本心日明,私不可得。

    唯有此愛。

    彌綸充塞。

     八 複茲理體,即名為愛。

    愛有愛理,是名為仁。

    然複當知,複理之理,唯其自己。

    故此理體,實即是仁。

    仁非他理,仁即理體。

    仁與理體,其名有二;名雖有二,實唯是一。

    此意幽玄,别言以喻。

     原彼理體,沖漠無象,旁通無窮,唯理之德,用在資通,舍通無理,舍理無通。

    理之本體,通而無相。

    凡所謂愛,心與心通,舍通無愛,愛唯是通。

    愛唯是通,通唯是理。

    愛有所愛,愛不在所。

    通有所通,通不在所。

    愛不在所,愛即依仁;通不在所,通即顯理。

    本心之仁,無所不通。

    大通之愛,無所不愛,天地萬物,同為一體;至虛至實,亦通無相。

    理體即仁,仁即理體。

     九 人心、我心,本心、天心,仁與理體,異名同實。

    惟其異用,俨然有别。

    明其一貫,表其同體,異用周流,名之為道。

     十 藝術求美,科哲求真,道德求善,善本乎仁。

    然彼真美,亦即此仁。

    藝術求美,物我雙忘。

    忘彼物我,直感直達。

    直感直達,仁之流行。

    科哲求真,唯求得理。

    理之所安,通物無礙,其名為真。

    真不異理,理不異真。

    理之通用,即名為真;舍彼通用,無由見理。

    通外見理,誤指理相,凡有相理,理必不全。

    大全之理,理體無相。

    理體無相,是謂至真。

    至真理體,自證自明。

    自證自明,體用周行。

    周行之德,實即是仁。

     十一(贊道用) 原彼道體,包含萬象,芴漠混淪,不可為狀;至善至真,洵美且仁。

    道無常居,渾灏流行,範圍六合,充沛古今;仰之彌高,臨之彌深;曲成萬物,主宰人心;顯為科哲,衆學紛綸,千岩競秀,萬壑争鳴;顯為藝術,天樂響雲,八音齊奏,鳥獸歡騰:顯為道德,肫盹其仁,愛無不育,履載群生。

    溯其所自,先天地生,超物為言,是名為神。

    反己合神,宗教所生。

     十二 原彼宗教,俯首事神。

    神高在上,若與己分;望神接引,援己于神。

    神無不備,功德充盈。

    愛神之德,愛理自身。

    理體名仁,仁即原愛。

    愛神之德,自愛“原愛”。

    愛愛周流,自超自抱,體用宛離,用環體繞。

    舉用遙合,乃有宗教。

     中土宗教,異彼西教。

    贊彼妙道,亦為宗教。

    天地含情,萬物化生,生生不已,繼善成性;成性存存,顯為人文。

    原此天德,至動而貞。

    道在天壤,萬古常存。

    信道不渝,中土宗教。

     十三 科學哲學,藝術宗教,凡此等等,皆屬文化。

    道德對言,亦為文化,凡屬文化,皆體之用。

    然彼文化,相對而成,既為相對,皆用一支。

    全體大用,乃在人格。

    人格完成,盡性知天。

    用上立體,成聖成賢。

    立彼人極,方顯太極。

    (人生之體驗及道德自我之建立中精神之表現一部之前半,大皆不外說明本節之義。

    唯他處未用理體二字。

    理體即人之生命精神或心靈活動所實現之價值自體。

    ) 第三節立體——率性 一 完成人格,在盡其性。

    天命渾然,實為至善。

    率性即是,非行仁義。

    擴充不已,沛然誰禦。

    義襲而取,涸可立俟。

     二 心涵性理(性即理),其動也直。

    直心而發,無往不吉。

    其有不善,惟緣形氣。

    形氣者身,身者心竅,生理渾成,亦具衆妙。

    形氣之身,亦非不善。

    其有不善,唯溺形氣,流而失本,不善以成。

     三 失本因何?“其動不直”;不直因何?“隻緣懈力”;懈力因何?“隻緣迷理”;迷理因何?“唯心有蔽”。

    “心具衆善,緣何有蔽?心不自蔽,蔽于形氣。

    蔽于形氣,即心自蔽。

    心能自蔽,即心不善,心有不善,性亦不善,性善之論,将何以立?” 四 凡此疑難,不知心性。

    錯誤所生,混用于體。

    緣彼心體,未發為言。

    當其未發,寂然不動。

    理無不善,不得為惡,是為絕對。

    當其已發,即成相對。

    絕對伊何?唯有全正,而無偏反。

    相對伊何?反彼偏反,以歸全正。

    故心之動,為一決定,決定伊何?有成有毀。

    唯能毀毀,是以能成。

    故心之動,是是非“非”。

    非其所非,即以成是;若不非非,是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