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生活之肯定

關燈
這五種個人與個人間之愛,你至少必須有一種曾真正體驗,不然,你須忽然悟到超個人與個人間之愛;再不然,你生命的泉源,将枯竭了。

     十二說離别 在愛裡面,生命與生命相滲融貫通,成一整體,離别與死亡又撕碎他,然而你仍不當隻看見此二者之負面價值。

     你當知離别與會合,是人生應有的節奏。

     在離别後的憶念中,你的情思向空中抛擲,但聽不見它的回音,它無所系著,又重落到你的心中,但是它落得更深;所以離别愈久,将蘊蓄更豐富更深厚之情思。

     待重會時,它流到你所親的人之心裡。

     十三說死亡 親愛的人死亡,是你永不能補償的悲痛。

     這沒有哲學能安慰你,也不必要哲學來安慰你, 因為這是你應有的悲痛。

     但是你當知道,這悲痛之最深處,不隻是你在茫茫宇宙間無處覓他的音容。

     同時是你覺得你對他處處都是罪過,你對他有無窮的咎心。

    你覺得他一切都是對的,都是好的,錯失都在你自己。

     這時是你道德的自我開始真正呈露的時候。

     你将從此更對于尚生存的親愛的人,表現你更深厚的愛,你将從此更認識你對于人生應盡之責任。

     你覺唯有如此,才能挽救你的罪過于萬一。

     如是你的悲痛,同時幫助你有更大的人格之實現了。

     十四說愛與敬 真正的愛,是愛他人的生命,同時是愛他人的人格。

     他人的人格,是獨立自主的,都是價值之實現者,都可以實現無盡之善,上通于無盡之價值理想。

     所以愛裡必須有敬,愛當同時包含敬,你施與人的愛與敬,必須平衡。

     假如你施與人的愛,過于你施與人的敬,他人在你熱烈的愛之卵翼下,雖然感到你洋溢的愛流,可與他更多的溫存;他會同時感到你的愛對于他的自尊心,是一種壓迫;他或許會感一種不可名言的苦痛。

     其次,你敬他人的人格,是因為他可以實現無盡之善,上通于無盡之崇高的價值理想。

    然而你之敬他人,本于你之愛他人,你真愛他人,你當使他人成為更可敬。

    你當努力幫助他人實現其無盡之善,無盡之價值理想,以完成其人格,這是你對他人最深的愛。

     愛通過敬,而成了最深的愛。

     愛通過敬,而完成它自己,成為真正的愛了。

     十五說對人之勸導 當你的愛通過敬,而以完成他人人格為目的時,你對他人之過失,當不惜嚴厲的勸道。

     但是你必須深切認識人之犯過失,其最初的動機都不是壞的。

    一切過失都生于流而忘返。

    所以犯任何重大過失的人,你假如問他,他都可以找出一好的理由,為他全部過失所依而存在的。

    所以你最好的勸導人的方法,是先去發現他所認為善的,并承認他,而加以啟發。

     因為人類的一切善行、善觀念,決不是互相分離。

    在本質上,永遠是互相流通、吸引、升化的。

    你隻要能深察道德意識之本質,你一定可以指給他看,對他說:你所認為善的,如果真要完成,便必須連帶具備其他的善行、善觀念,而改掉你的過失。

     有時,你也可以因為他所認為善者,為他全部過失之保護,你要改造他全部過失,你須先摧毀他所認為善者。

    但是你必須先估量确實,你一定可拿更高的善之觀念代替它,或他的内心定可湧現出其他的善之觀念。

    不然,你摧毀了他所認為善者,他将自甘堕落,而以其堕落本身為善。

     啟發是勸導人最好的方法。

    啟發時須避免明顯的言語,而用暗示的言語。

    這不是隻為顧念人之自尊心。

    因為人之過失,既然總可找出一好的理由,所以人常常可以擴大他所謂好的理由的意義,而替他自己解說。

    他不一定是有心文過,他常是不自覺的自欺。

    如果你的話不能折服他時,你将加重他的過失,而失去你忠告的效果。

     這時你所需要的,是巧妙的暗示言語。

    因為巧妙的暗示語言,常常能夠在人心不自覺的暗蔽處,開一道側門,使他人心靈的光,自然反轉來,流到其他的善之境界,而自己看見自己的過失。

     十六說愛之擴大 你的生活之原始愛流,必須流到江河,流到海,流到洋,不然它将要倒流,最後隻愛你自己。

    愛流之進行,永遠是不進則退的。

     這是說,你當努力擴大個人與個人間的愛,依照愛流前進之自然程序,而愛你的民族,愛人類,愛一切的生命,成為無盡的愛。

     當你的愛成為無盡時,能真實的反觀你的愛之本質,你将覺宇宙間隻有愛,愛是天心。

     你不複覺是你在愛,你将覺愛表現于你。

     你不複覺愛表現于你,你如覺愛之自身,對你也有一種愛。

     你可以對于愛之自身對你之愛,生一種最深的感激之情而流淚。

    你将愛愛之自身。

     當你愛愛之自身時,你的愛由道德入于宗教。

     如是你的愛發展成最完滿的愛。

     十七說贊歎與崇拜 當你敬他人人格時,你或将發現他人人格中所含之價值,遠較你為高。

     你覺你不能促進他人之人格,隻是他人的人格,在提升你的人格, 你的敬逐漸的增加,你的愛隐沒于敬後去了。

     你似乎隻有敬,你覺你不配愛。

     你伸展你的敬,想同他人人格之頂點連接, 但是你覺你的敬,隻能達到他人格之邊沿,你的敬,望不到他人格之頂點, 如是你的敬,轉變成贊歎與崇拜。

     然而贊歎與崇拜,正是你對個人的愛之一種最高形态。

     這就是我們對于偉大人物之愛。

     你的愛之發展,必須包含對偉大人物之愛時,你的愛才能至于最高;所以你需要有心悅誠服的師友,終身歸命的先知,足以使你五體投地之聖賢豪傑,為你崇拜贊歎之對象。

     如果現在沒有,你當自曆史中去尋找,如果曆史中沒有,你當在神的世界去找;你必須贊歎上帝,崇拜上帝,贊歎佛,崇拜佛,視他們如具備最高價值之人格。

     十八說文化 你尊敬人的人格,贊歎偉大人物之人格;你當尊敬贊歎由人的人格、偉大人物的人格所創造之文化。

     你尊敬人的人格,贊歎偉大人物之人格,是尊敬贊歎其能努力實現極高的價值,你是尊敬贊歎其精神;所以你尊敬贊歎其所創造之文化,你也當自他們在文化中所表現之創造精神看。

     如是,你将自文化中看出生命;如是,你将以文化之生命充實你自己之生命。

    如是,你将覺文化之生命,與你之生命,合為一體。

    如是,你的生命将與文化之生命,同樣廣大;你生命之開拓,将随人類文化之開拓,而日進無疆。

     十九說科學 當你學科學時,你若是單純為着當前實際的應用,你沒有了解科學之精神。

     你當自科學中,看人類如何以他的思想,彌綸宇宙, 要在他思想中,描畫宇宙之面影;要以他微小的腦髓,吮吸宇宙之精蘊;要探望至遠的星雲世界,要穿透至小的原子核; 要追索生命之起源,地球之原始;要預測人類之末日,世界之命運。

     你當自科學中,看人類如何想以他的行動重造宇宙; 要以他的行動賦宇宙以新意義,要以他區區的兩手,據宇宙于懷抱; 要想控制地震,控制日光,要想飛度星球,建設太空之航路; 要想征服疾病,征服死亡,要想化穢土為淨土,化人世為天國。

     你當自科學中看出人類之智力,人類之雄心。

     如此,你将對人類科學之成就,緻其無窮之贊歎。

     二十說藝術 如果你欣賞藝術,而隻為官能之享受,情緒之安慰時,你侮辱了藝術之尊嚴。

    你當自藝術中,看出人類精神之最偉大的勝利。

     藝術的材料,隻是物質世界之聲音顔色,然而經過藝術家的心,聲音顔色,都成了人類心靈之象征。

     簡單的七音,組織成音潮澎湃之音樂。

     簡單的五色,變成光影重重之圖畫。

     簡單的石塊,堆積成高聳雲霄,橫卧大地之建築。

     物質經了藝術家的手,成為精神之工具,渲染了精神之彩色,精神經了藝術家的手,穿了物質的衣裳,自由來去于聲色之世界。

     這不是精神最偉大的勝利嗎? 二十一說哲學 當你讀哲學書,隻是一心去看它如何解決哲學問題,一心想看其結論,你不能認識哲學之真價值。

     你當自哲學中,看出哲學家心靈之彌綸萬象。

     哲學家以他的心,遊泳于知識之百川,然而他最後要歸于一中心觀念。

     他要以一中心觀念,說明世間一切知識何以可能。

     他視其中心觀念如海,以倒吸千江之水。

     他縱身自真理之江海,舉示人類知識境界中,萬派朝宗之大觀。

     你必須如此看哲學,你才了解哲學之價值。

     二十二說教育 你當自教育中,看出人類最高之責任感,最卓越之犧牲精神。

     真正的教育家,是真正的愛之實現者。

     因為他愛的是兒童之人格,他在兒童中,看出無盡向好的可能性。

     他在兒童的人格中,看出每一兒童,都可完成其最高人格之發展,都可成為聖哲。

     然而他同時看見這一切向好之可能性,可永不實現,另外有無盡向壞之可能性。

     向好是摩天的高山,向壞是無底的深淵。

     他攜着兒童在崖邊行走,他永懷着栗栗之危懼,他不能有一息之懈弛。

     他時時須以他的心,透入兒童的心中,領着他前進。

     他如慈母之育子,永不曾想着他自己。

     他看見他教的兒童日益長大,人格日益充實,是他唯一之歡喜。

     他連完成他自己人格之心,都不曾有,這是他絕對的犧牲。

     我們看出他這種絕對的犧牲,正是他最高人格之表現。

     然而他并不如是想。

    這是真正偉大的教育家之精神! 二十三說宗教 人類之無盡的努力,必須求無限與完全、至真、至善、至美為歸宿; 否則他将覺其努力系于虛空;所以在宗教中,人類相信至真至美至善無限與完全之神。

     你說人對神似乎太渺小了,他隻覺充滿了罪孽,他在求神之助力,要神來超度。

     然而人真相信神時,神在人心中住了。

    當無限住于有限時,有限即不複隻是有限了;當完全住于不完全時,不完全即不複隻是不完全了。

     人戰勝他的欲望,克服他的有限與不完全,而體合于無限與完全。

     克服自己比保存自己,是更艱巨的工作,而神隻保存其無限與完全之自己,人類似比神更偉大了。

     如果說神創造人類,他即是在創造比他更偉大的東西。

     神能創造人類,神比人又更偉大了,然而神依然住在人心靈之中。

     當我們真能玩味此連環的真理時,我們當另有一宗教的智慧。

     第六節說日常生活之價值 一說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價值 你說:“我們不能隻贊歎人類文化之偉大的成就,我們還須回到日常生活之世界。

    無論哲學家怎樣想崇高的價值理想,我們日常生活之世界的支配者,還是饑餓、愛情、名譽、權位、金錢、實際政治、實際經濟,那都不是什麼價值理想,那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的事實。

    ” 但是你錯了,當你真以價值的眼光去看世界時,世界隻是價值之流行境界,一切人生事業,都依于價值之實現。

    你說的那些,其本質仍是實現一種價值,你仍當努力實現價值于其中。

     當你隻從實際的必須去看那些時,你同我們分手了。

     二說飲食 假如你說:飲食是為的滿足你的食欲,你錯了,因為你不知道何以有食欲。

     假如你說:你有食欲為的保存生命,你也錯了,因為你不知道何以有保存生命之本能。

     假如你說保存生命之本能,是生物所同具,生物要求存在,所以有此本能,你也錯了。

    因為你不知道,世界何必有賴很多飲食而後存在的生物,自無生物的世界進化而來。

    礦物不需什麼飲食,豈不更存在得久嗎? 人飲食為的什麼?我們說:人飲食,是為的使他生命的意義,貫注到食物裡面。

     當食物到口中時,身體外的物,流到身體内來了,身體與外物開始溝通了。

     這溝通,是要産生一種身體與食物之互相滲融。

    粗糙的食物,将變成精緻的細胞;低級簡單的構造,将變為高級複雜之構造;高級複雜的構造中,将呈現更完整的和諧。

     更完整的和諧,即是新的價值之實現。

     我們在飲食,我們是在新開始實現一種新的價值。

     飲食之實現價值,與人生之一切活動之實現價值,在本質是同類的。

     一切價值,聯系成一由低至高的層疊,最低的價值上通最高的價值。

     假如低的價值之實現,為高的價值的實現之必須的基礎,低的價值之實現,與高的價值之實現,可是同樣神聖的。

     所以飲食本身不是罪惡,罪惡隻産生于為低級價值之實現,而淹沒我們高級價值之實現的努力的時候。

    縱飲食之欲,才是罪惡。

     然而我們真知道我們之飲食,是為實現一種價值,我們是為實現此種價值而飲食,我們将永不至縱飲食之欲。

    因為一價值觀念透露至欲望之前,它将牽引高級價值觀念,來權衡此欲望之自身。

     我們将為實現更高級之價值,而節制我們的飲食。

    如果更高級價值之實現與飲食沖突,我們将全會犧牲我們的飲食之欲,來實現更高之價值。

    而且如果宇宙間有一種最高之價值,其中包含一切價值,如宗教家所實現之價值,我們實現了那種價值,我們當不需飲食。

    這是可能的,假如人不信,這證明他還沒有了解飲食的意義。

     三說男女之愛 假如飲食不是為求生存,男女之愛生于性的要求,最後為傳種的學說,亦明顯錯了。

     我們不要因看見兩性間有形色的慕悅,身體的接觸,以為真有所謂生理要求。

     要知道身體的接觸,隻是一外部之象征符号,這符号所象征的真實意義,才是身體接觸的内蘊,猶如詩意本身為詩句之文字之内蘊。

     這内蘊是一個生命精神,要與另一生命精神相貫通。

    兩個生命精神,要共同創造一種内在的和諧,而後每一生命,都具備一種内在的和諧。

     形色的慕悅,其實隻是所以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