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生活之肯定
關燈
小
中
大
戀
你永遠努力實現理想,求生活興趣之擴張,然而兩個東西拖着你,一是留戀,一是疾病。
留戀使你最難堪,因為他表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之不複存在,你是愛有價值的東西的。
兒時的歡笑聽不見了,青春的喜悅不再來,壯歲的豪情已消失了,一段一段的生活經驗,向迷離的煙霧中沉入。
你愈是捕捉他,他愈是遠——遠—— 你在時間之流中蕩着行舟,隻看見煙霧迷離中的舟行之迹,再也不能溯回。
過去不能重來,現在也要過去,過去又似一無底之壑,它将吞盡我們生命自身之流水。
但是你錯了! 一度存在的東西,便是永遠存在的。
你的生活經驗不重來,因為他長住在你曾經驗的時候。
他永遠在你經驗他之時。
亦即永遠在你經驗之中。
過去的歡笑、喜悅、豪情,永遠在你心之深處,灌溉你生命之苗。
他們似乎離開你,為的要讓位你的新經驗,使你開更燦爛的生命之花。
你不能努力你的現在生活、未來生活,隻留戀他們,你孤負他們離開你的意義了。
十四說疾病 你不要隻詛咒疾病。
你要想想,為什麼在病後覺一切的風物分外的清新。
這證明在疾病中,你精神之渣滓,随疾病而傾瀉了。
疾病呼召你的精神,從外物的世界,到你的身體,凝注你精神于身體中;然而他同時使你感到你的身體,對你精神是種束縛,是賜與你精神之痛苦的。
你的精神,因而認識充實革新他自己,以求得自由之必要了。
你的精神,于是在你不知的境地,開始做充實革新他自己的工作,把他内部的渣滓,自行傾瀉。
如是你在病後總感到一新生命的開始。
所以如你在病後不能開始你的新生命時,必是你的精神自身病了,那需要精神之藥物。
第五節說價值之體驗 一說價值之體驗 你努力實現價值,你必須體驗價值。
你必須在自己存在的事物中,現實的事物中,去看出價值,發現價值。
你必須把當前宇宙視作充滿價值之實現的境地。
你必須知道凡是存在的東西,在其最原始之一點上,都是表現一種價值的。
當你把現實的存在與價值分離,隻視價值為個人内心的靈境時,你所體驗的價值範圍太狹小了。
你最後将覺唯有你個人實現價值之孤心,長懸天壤,除了那真善美之價值世界之自身,你不知你的心将寄托于何所,因現實的存在,在你看來都是醜惡的,反乎價值的。
你不能忍耐你深心的寂寞時,你自己實現價值之努力,也将松弛了。
所以你必須自現實的存在中,去發現價值,在産生一切罪惡的事物中,去發現價值,猶如在污池中去看中宵的明月。
因為一切産生罪惡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之最原始的一點,仍依于一種價值。
我們是愛有價值者,我們帶着期望的心,随處去發現價值。
在最平凡的人與人相處間,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與在人類高尚的文化努力中,我們當同樣求了解體驗其價值。
我們姑且先忘掉世間之一切醜惡吧,我們将覺到宇宙人生原是這般可愛的了。
二說人間之善 你覺得人與人隻有互相殘害,人間世是冷酷的嗎? 你錯了,在根本上,人與人是互相親愛的。
你可曾想:人相見招呼時,總要微笑,是因為什麼? 這自然的微笑,表示人根本上是歡喜他的同類的。
微笑之下,也許掩藏着互相利用的心理,良善的語言後面,有人們的私欲。
但是,人們必須以良善為面具,這是證明了人們是忘不了良善的。
世間也許有不愛名譽,無惡不作的小人,也許他還會以他的罪惡自豪,說他敢于為惡。
但是他如此說時,他的内心,已自以為他如此作是對的了。
“對”的觀念,他始終忘不了。
他自以惡為對的,所以他為惡了。
他誤以惡為善,所以他為惡了。
他依于根本的人類向善之心,而後有為惡之事。
惡人的善端不能絕,所以惡人都是可以為善的。
你隻要使惡人不複以他的惡為善,他将為善了。
人們善“善”,善以其自身為善,善自己肯定它自己。
人們惡“惡”,惡以其自身為惡,惡自己否定它自己。
善最後是要勝利的。
你真如是信仰,你将不會感覺世界永遠充滿罪惡了。
三說世界之變好 假如你問我現在充滿罪惡的世界,真可以變好嗎? 我的答複是,你先問你自己可以變好嗎? 假如你的好者亦可壞,你的一切之好可以喪失,世間莫有任何的好,不可以喪失;因為好的種類雖不同,好之為好,總是一樣的。
假如你的壞者都可變好,世間莫有任何的壞,不可以變好;因為壞的種類雖不同,壞之為壞,總是一樣的。
所以隻要你好,世界便可變好,因為擴大你的好,便成世界的好。
世界之好壞,不系于世界本身,而系于你自己。
假如你問我,你自己可以變好嗎?我仍可與你以答複, 答複是:你可以變好的。
因為當你問世界可否變好時,你是希望世界變好,怕世界終不會好。
你問你可否變好時,你是希望你好,怕你自己終不會好。
你對好壞無所取舍時,你不會發生這問題。
你發生這問題時,你已在取好舍壞了。
你反省你當下的心境,你必承認我的話, 你在取好,你在向好,我相信你可以變好的。
如是,你當相信世界真可以變好的。
四說謙恭 人格的建立始于自尊,然而我們對人仍應有一般的謙恭禮敬是為什麼?因為真正的自尊者,必同時能了解他人亦為一自尊者,因而必能尊人,而對人有謙恭禮敬的。
而且真正的自尊,出于自己對于自己向上精神之自覺,自覺自己之向上精神通于無盡之價值理想。
然而人有如此之自尊時,同時也自覺自己未實現這些價值理想,自覺自己有未實現之更大之善,于是會自然的想到:也許有許多更大之善,已實現在别人之人格裡。
我們不能證明:别人的人格中無更大之善之實現,因為我們永不能了解别人心靈之全境。
而我們愛善之實現的心,卻常無間隙的逼迫我們,使我們與人接觸時,在第一念中不容己的相信:那更大的善或已實現在别人之人格裡。
于是我們自然的常覺着别人的人格價值或高于我,所以我們對于普通人都有一般的謙恭禮敬。
這是人與人見面時,不假安排的會互相點頭的真實原因。
我們把這種禮節,隻視作社會的習俗,人與人互相容讓之象征,那不算了解這種禮節之真實義。
我們自然發出的對人謙恭禮敬之态度,會施于不值得我們對他謙恭禮敬之人。
然而我們縱然發現了别人人格之低微,我們仍當有表面的禮節。
這也不能隻視作社會的習俗。
這因為我們相信,别人人格是獨立的人格,他永遠有實現更大之善之可能,我們必須對别人此種向善之可能禮敬。
這是表面的禮節,有時不能避免的根本義。
五說相信人 當你同人接近時,莫有十分确切的證據,你不要想他也許有不好的動機,這不僅因為你誤會而誣枉人,你将犯莫大的罪過。
而是因為當你的根本人生态度,是向善的時,你的第一念,必是想他人亦與你同樣的好善。
你必是常常希望看見他人之善,你将先從好的角度去看人。
當你先從不好的角度去看人時,你要反省:你的精神在下降了。
真正的對人之相信,猶如真正的謙恭禮敬,都是由我們愛善之心自身流露出的。
他們是原始的心情。
我們不是先發現人值得我們對他謙恭禮敬相信之處,而後對人謙恭禮敬,對人相信。
我們是先有那原始的對人謙恭禮敬、對人相信之态度,而後能發現人之值得我對他謙恭禮敬、對他相信之處。
假如我們根本是缺乏那原始的态度,縱然别人有值得我謙恭禮敬與相信之處,我們也會看不見的。
你要想發現值得你對他謙恭禮敬的人,你須有自然發出的對人謙恭禮敬的态度;你要想發現可相信的人,你須先有願相信人的态度。
也許有一天你發現你所信的他人,其好都在表面,其内心不可問,你沒有法相信他了。
但是你最好仍是指出他表面的好,向他表示我相信你是向好的。
因為他還要表面的好之一點,确是好的。
你相信他是如此,他也将相信他自己是如此。
他表面的好,将從他心之外層,沉入他心之内層。
人與人間的嫌隙,常由彼此疑慮而生。
人與人彼此複疑慮着:别人對我已有不可解之嫌隙,于是使彼此之嫌隙,成真不可解。
彼此疑慮,造成更多可疑慮之事實;彼此互信,也造成更多可互信之事實。
六說寬恕 你對人應當寬恕,因為也許他人之對你不好,不同于你,由于他在努力于你所未見的更大的善。
縱然你十分自信的知道别人之對你不好,不同于你,是他犯了罪惡同錯誤,你也當寬恕他。
因為他的遺傳、習慣、教育,隻能使他這樣子。
假如他真可以好一些,他實際上當已經好一些了。
假如你希望他好一些,這責任便在你身上。
這希望不是你所發出的嗎? 世間有最不寬恕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我知道你最難寬恕他。
但是當你能寬恕最不寬恕他人的人,努力使最不寬恕他人的人,成為寬恕者;你的寬恕,成最偉大的寬恕了。
七說惡惡與好善 你當自好的角度看人,你當相信人都可變好,對人謙恭寬恕。
但是你在與人接觸時,突然發現隐藏于善的面目下之罪惡,看見惡人毀滅了真正的善人,你親切的感到你所愛的善之喪失,你必然忍不住你的義憤。
當你歸來默坐時,你可以想一切惡人未嘗無向善之機,惡人本身亦是可原諒的,以緻你可對惡人之犯罪,生一種悲憫。
然而因為你之更愛已實現之善,你永遠不能制止你明朝遇見同樣的事時,将發生同樣的義憤。
所以為了好善,你必然将去做扶持善人、懲治惡人之事。
如其不然,你決不是真正好善者。
隻是你永不可忘了你之惡惡,出于你之好善,你永不可為惡惡而惡惡。
因為當你為惡惡而惡惡時,你的心隻以惡為對象,向它投射你的恨惡。
于是當你恨惡“惡”,而不能去它時,你的恨惡達不到它的目的。
它失敗了,它必将退藏而收斂。
——因為一切向外的情緒之本質,都是如此——最後你将覺惡并不值恨惡,你自己将與惡調協,以至同化于惡。
八說了解人 你當了解他人,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
但你當先了解自己,因為你隻能根據你自己,去了解他人。
但是你必須根據你對于你自己的了解,去了解他人,你才能真了解你自己。
因為在你去了解他人時,在他人中,你才看見你自己的影子。
你真能了解他人,你便能使你自己為他人所了解,因為你的心是開的。
假如你不能或不願被人所了解,這證明你的心有牆壁,透露不出你心之光輝。
有牆壁的心,是不能真了解人的。
當你不能為人所了解時,你不要即據以證明自己之偉大。
偉大的日光,決不會使卑暗的地方,看不見他。
真正的心之光輝,流入他人的胸懷,如水銀之瀉地,是無孔不入的。
你要衡量你了解人的程度嗎?你須先衡量,你願被人了解、與能被人了解的程度。
九說隔膜 人與人在某些事上,在一個時間中,是可以不相了解的。
你的心開了,但是他的心總是牢牢的閉着。
你覺得人與人間的隔膜,是最大的悲劇嗎? 但是他的心閉着,你的心當更盡量的開。
他不了解你,你當更盡量的了解他, 當你了解他何以不能了解你時,你便不當再勉求他了解你了。
你勉求不能了解你的他了解你,你便不能算真正了解他了。
而且你要知道,沒有一種事情上的隔膜是永遠的,隻要大家都有真誠的心。
他的心閉了,但是人的心,不能永遠閉着,那會将人悶死的。
還有,任何關閉的心,必有他的窗戶。
你的心繞着門牆尋找,你必可覓得他的窗戶。
你隻要跳入他心之窗戶,循着路道,你一定會把關閉的門打開。
所難的是,你也許尋不着正當的路道。
你困在他心之黑暗處。
但是你有你心之光來照耀——這就全看你心光之大小了。
十說語默 你應當謹慎你的言語,因為它是你靈魂的聲音。
你不能說诳。
你說诳,不僅欺騙他人,欺騙自己;你說诳是利用了言語,言語将要對你報複。
報複的方法,是當你需真實的言語,來代表你靈魂的聲音時,你會将缺乏适當的言語。
因為你說诳時,你的心與言語分為二,言語便會繼續與你的心分為二了。
你應當節制你的言語,因為常常沉默是最大的言語。
你不要以為沉默,将使你失去與他人交通之媒介。
因為你的精神在不言語時,他自己會去尋求更好的表現工具。
你的目光、你的呼吸,都能更強有力的傳遞你心靈的消息,給與你真實的朋友。
十一說愛 人間的結合,最高的,是愛的結合。
愛是相愛的人的生命間之滲融者,貫通者。
愛破除人與人間之距離,破除人與人間各自之自我障壁,使彼此生命之流交互滲貫,而各自擴大其生命。
所以愛裡面必包含着犧牲。
犧牲是愛存在之唯一證明。
人類個人與個人間之愛,最真摯有力的,是父母對子女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順流而下。
最肫懇可貴的,是子女對父母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逆流而上。
最深長隽永的,是兄弟姊妹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枝分派衍。
最細密曲折的,是夫婦之愛,因為這是一生命原始愛流,與另一生命原始愛流之宛轉融彙。
最複雜豐富的,是朋友之愛,因為這是不定數的生命原始愛流之縱橫錯綜。
留戀使你最難堪,因為他表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之不複存在,你是愛有價值的東西的。
兒時的歡笑聽不見了,青春的喜悅不再來,壯歲的豪情已消失了,一段一段的生活經驗,向迷離的煙霧中沉入。
你愈是捕捉他,他愈是遠——遠—— 你在時間之流中蕩着行舟,隻看見煙霧迷離中的舟行之迹,再也不能溯回。
過去不能重來,現在也要過去,過去又似一無底之壑,它将吞盡我們生命自身之流水。
但是你錯了! 一度存在的東西,便是永遠存在的。
你的生活經驗不重來,因為他長住在你曾經驗的時候。
他永遠在你經驗他之時。
亦即永遠在你經驗之中。
過去的歡笑、喜悅、豪情,永遠在你心之深處,灌溉你生命之苗。
他們似乎離開你,為的要讓位你的新經驗,使你開更燦爛的生命之花。
你不能努力你的現在生活、未來生活,隻留戀他們,你孤負他們離開你的意義了。
十四說疾病 你不要隻詛咒疾病。
你要想想,為什麼在病後覺一切的風物分外的清新。
這證明在疾病中,你精神之渣滓,随疾病而傾瀉了。
疾病呼召你的精神,從外物的世界,到你的身體,凝注你精神于身體中;然而他同時使你感到你的身體,對你精神是種束縛,是賜與你精神之痛苦的。
你的精神,因而認識充實革新他自己,以求得自由之必要了。
你的精神,于是在你不知的境地,開始做充實革新他自己的工作,把他内部的渣滓,自行傾瀉。
如是你在病後總感到一新生命的開始。
所以如你在病後不能開始你的新生命時,必是你的精神自身病了,那需要精神之藥物。
第五節說價值之體驗 一說價值之體驗 你努力實現價值,你必須體驗價值。
你必須在自己存在的事物中,現實的事物中,去看出價值,發現價值。
你必須把當前宇宙視作充滿價值之實現的境地。
你必須知道凡是存在的東西,在其最原始之一點上,都是表現一種價值的。
當你把現實的存在與價值分離,隻視價值為個人内心的靈境時,你所體驗的價值範圍太狹小了。
你最後将覺唯有你個人實現價值之孤心,長懸天壤,除了那真善美之價值世界之自身,你不知你的心将寄托于何所,因現實的存在,在你看來都是醜惡的,反乎價值的。
你不能忍耐你深心的寂寞時,你自己實現價值之努力,也将松弛了。
所以你必須自現實的存在中,去發現價值,在産生一切罪惡的事物中,去發現價值,猶如在污池中去看中宵的明月。
因為一切産生罪惡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之最原始的一點,仍依于一種價值。
我們是愛有價值者,我們帶着期望的心,随處去發現價值。
在最平凡的人與人相處間,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與在人類高尚的文化努力中,我們當同樣求了解體驗其價值。
我們姑且先忘掉世間之一切醜惡吧,我們将覺到宇宙人生原是這般可愛的了。
二說人間之善 你覺得人與人隻有互相殘害,人間世是冷酷的嗎? 你錯了,在根本上,人與人是互相親愛的。
你可曾想:人相見招呼時,總要微笑,是因為什麼? 這自然的微笑,表示人根本上是歡喜他的同類的。
微笑之下,也許掩藏着互相利用的心理,良善的語言後面,有人們的私欲。
但是,人們必須以良善為面具,這是證明了人們是忘不了良善的。
世間也許有不愛名譽,無惡不作的小人,也許他還會以他的罪惡自豪,說他敢于為惡。
但是他如此說時,他的内心,已自以為他如此作是對的了。
“對”的觀念,他始終忘不了。
他自以惡為對的,所以他為惡了。
他誤以惡為善,所以他為惡了。
他依于根本的人類向善之心,而後有為惡之事。
惡人的善端不能絕,所以惡人都是可以為善的。
你隻要使惡人不複以他的惡為善,他将為善了。
人們善“善”,善以其自身為善,善自己肯定它自己。
人們惡“惡”,惡以其自身為惡,惡自己否定它自己。
善最後是要勝利的。
你真如是信仰,你将不會感覺世界永遠充滿罪惡了。
三說世界之變好 假如你問我現在充滿罪惡的世界,真可以變好嗎? 我的答複是,你先問你自己可以變好嗎? 假如你的好者亦可壞,你的一切之好可以喪失,世間莫有任何的好,不可以喪失;因為好的種類雖不同,好之為好,總是一樣的。
假如你的壞者都可變好,世間莫有任何的壞,不可以變好;因為壞的種類雖不同,壞之為壞,總是一樣的。
所以隻要你好,世界便可變好,因為擴大你的好,便成世界的好。
世界之好壞,不系于世界本身,而系于你自己。
假如你問我,你自己可以變好嗎?我仍可與你以答複, 答複是:你可以變好的。
因為當你問世界可否變好時,你是希望世界變好,怕世界終不會好。
你問你可否變好時,你是希望你好,怕你自己終不會好。
你對好壞無所取舍時,你不會發生這問題。
你發生這問題時,你已在取好舍壞了。
你反省你當下的心境,你必承認我的話, 你在取好,你在向好,我相信你可以變好的。
如是,你當相信世界真可以變好的。
四說謙恭 人格的建立始于自尊,然而我們對人仍應有一般的謙恭禮敬是為什麼?因為真正的自尊者,必同時能了解他人亦為一自尊者,因而必能尊人,而對人有謙恭禮敬的。
而且真正的自尊,出于自己對于自己向上精神之自覺,自覺自己之向上精神通于無盡之價值理想。
然而人有如此之自尊時,同時也自覺自己未實現這些價值理想,自覺自己有未實現之更大之善,于是會自然的想到:也許有許多更大之善,已實現在别人之人格裡。
我們不能證明:别人的人格中無更大之善之實現,因為我們永不能了解别人心靈之全境。
而我們愛善之實現的心,卻常無間隙的逼迫我們,使我們與人接觸時,在第一念中不容己的相信:那更大的善或已實現在别人之人格裡。
于是我們自然的常覺着别人的人格價值或高于我,所以我們對于普通人都有一般的謙恭禮敬。
這是人與人見面時,不假安排的會互相點頭的真實原因。
我們把這種禮節,隻視作社會的習俗,人與人互相容讓之象征,那不算了解這種禮節之真實義。
我們自然發出的對人謙恭禮敬之态度,會施于不值得我們對他謙恭禮敬之人。
然而我們縱然發現了别人人格之低微,我們仍當有表面的禮節。
這也不能隻視作社會的習俗。
這因為我們相信,别人人格是獨立的人格,他永遠有實現更大之善之可能,我們必須對别人此種向善之可能禮敬。
這是表面的禮節,有時不能避免的根本義。
五說相信人 當你同人接近時,莫有十分确切的證據,你不要想他也許有不好的動機,這不僅因為你誤會而誣枉人,你将犯莫大的罪過。
而是因為當你的根本人生态度,是向善的時,你的第一念,必是想他人亦與你同樣的好善。
你必是常常希望看見他人之善,你将先從好的角度去看人。
當你先從不好的角度去看人時,你要反省:你的精神在下降了。
真正的對人之相信,猶如真正的謙恭禮敬,都是由我們愛善之心自身流露出的。
他們是原始的心情。
我們不是先發現人值得我們對他謙恭禮敬相信之處,而後對人謙恭禮敬,對人相信。
我們是先有那原始的對人謙恭禮敬、對人相信之态度,而後能發現人之值得我對他謙恭禮敬、對他相信之處。
假如我們根本是缺乏那原始的态度,縱然别人有值得我謙恭禮敬與相信之處,我們也會看不見的。
你要想發現值得你對他謙恭禮敬的人,你須有自然發出的對人謙恭禮敬的态度;你要想發現可相信的人,你須先有願相信人的态度。
也許有一天你發現你所信的他人,其好都在表面,其内心不可問,你沒有法相信他了。
但是你最好仍是指出他表面的好,向他表示我相信你是向好的。
因為他還要表面的好之一點,确是好的。
你相信他是如此,他也将相信他自己是如此。
他表面的好,将從他心之外層,沉入他心之内層。
人與人間的嫌隙,常由彼此疑慮而生。
人與人彼此複疑慮着:别人對我已有不可解之嫌隙,于是使彼此之嫌隙,成真不可解。
彼此疑慮,造成更多可疑慮之事實;彼此互信,也造成更多可互信之事實。
六說寬恕 你對人應當寬恕,因為也許他人之對你不好,不同于你,由于他在努力于你所未見的更大的善。
縱然你十分自信的知道别人之對你不好,不同于你,是他犯了罪惡同錯誤,你也當寬恕他。
因為他的遺傳、習慣、教育,隻能使他這樣子。
假如他真可以好一些,他實際上當已經好一些了。
假如你希望他好一些,這責任便在你身上。
這希望不是你所發出的嗎? 世間有最不寬恕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我知道你最難寬恕他。
但是當你能寬恕最不寬恕他人的人,努力使最不寬恕他人的人,成為寬恕者;你的寬恕,成最偉大的寬恕了。
七說惡惡與好善 你當自好的角度看人,你當相信人都可變好,對人謙恭寬恕。
但是你在與人接觸時,突然發現隐藏于善的面目下之罪惡,看見惡人毀滅了真正的善人,你親切的感到你所愛的善之喪失,你必然忍不住你的義憤。
當你歸來默坐時,你可以想一切惡人未嘗無向善之機,惡人本身亦是可原諒的,以緻你可對惡人之犯罪,生一種悲憫。
然而因為你之更愛已實現之善,你永遠不能制止你明朝遇見同樣的事時,将發生同樣的義憤。
所以為了好善,你必然将去做扶持善人、懲治惡人之事。
如其不然,你決不是真正好善者。
隻是你永不可忘了你之惡惡,出于你之好善,你永不可為惡惡而惡惡。
因為當你為惡惡而惡惡時,你的心隻以惡為對象,向它投射你的恨惡。
于是當你恨惡“惡”,而不能去它時,你的恨惡達不到它的目的。
它失敗了,它必将退藏而收斂。
——因為一切向外的情緒之本質,都是如此——最後你将覺惡并不值恨惡,你自己将與惡調協,以至同化于惡。
八說了解人 你當了解他人,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
但你當先了解自己,因為你隻能根據你自己,去了解他人。
但是你必須根據你對于你自己的了解,去了解他人,你才能真了解你自己。
因為在你去了解他人時,在他人中,你才看見你自己的影子。
你真能了解他人,你便能使你自己為他人所了解,因為你的心是開的。
假如你不能或不願被人所了解,這證明你的心有牆壁,透露不出你心之光輝。
有牆壁的心,是不能真了解人的。
當你不能為人所了解時,你不要即據以證明自己之偉大。
偉大的日光,決不會使卑暗的地方,看不見他。
真正的心之光輝,流入他人的胸懷,如水銀之瀉地,是無孔不入的。
你要衡量你了解人的程度嗎?你須先衡量,你願被人了解、與能被人了解的程度。
九說隔膜 人與人在某些事上,在一個時間中,是可以不相了解的。
你的心開了,但是他的心總是牢牢的閉着。
你覺得人與人間的隔膜,是最大的悲劇嗎? 但是他的心閉着,你的心當更盡量的開。
他不了解你,你當更盡量的了解他, 當你了解他何以不能了解你時,你便不當再勉求他了解你了。
你勉求不能了解你的他了解你,你便不能算真正了解他了。
而且你要知道,沒有一種事情上的隔膜是永遠的,隻要大家都有真誠的心。
他的心閉了,但是人的心,不能永遠閉着,那會将人悶死的。
還有,任何關閉的心,必有他的窗戶。
你的心繞着門牆尋找,你必可覓得他的窗戶。
你隻要跳入他心之窗戶,循着路道,你一定會把關閉的門打開。
所難的是,你也許尋不着正當的路道。
你困在他心之黑暗處。
但是你有你心之光來照耀——這就全看你心光之大小了。
十說語默 你應當謹慎你的言語,因為它是你靈魂的聲音。
你不能說诳。
你說诳,不僅欺騙他人,欺騙自己;你說诳是利用了言語,言語将要對你報複。
報複的方法,是當你需真實的言語,來代表你靈魂的聲音時,你會将缺乏适當的言語。
因為你說诳時,你的心與言語分為二,言語便會繼續與你的心分為二了。
你應當節制你的言語,因為常常沉默是最大的言語。
你不要以為沉默,将使你失去與他人交通之媒介。
因為你的精神在不言語時,他自己會去尋求更好的表現工具。
你的目光、你的呼吸,都能更強有力的傳遞你心靈的消息,給與你真實的朋友。
十一說愛 人間的結合,最高的,是愛的結合。
愛是相愛的人的生命間之滲融者,貫通者。
愛破除人與人間之距離,破除人與人間各自之自我障壁,使彼此生命之流交互滲貫,而各自擴大其生命。
所以愛裡面必包含着犧牲。
犧牲是愛存在之唯一證明。
人類個人與個人間之愛,最真摯有力的,是父母對子女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順流而下。
最肫懇可貴的,是子女對父母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逆流而上。
最深長隽永的,是兄弟姊妹之愛,因為這是生命原始愛流之枝分派衍。
最細密曲折的,是夫婦之愛,因為這是一生命原始愛流,與另一生命原始愛流之宛轉融彙。
最複雜豐富的,是朋友之愛,因為這是不定數的生命原始愛流之縱橫錯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