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境遷,則知我者,複化為不知我者矣。

    而人愈相知,愈求更深之相知,且求永遠之相知。

    其求愈切,其望彌奢,而一旦微有間隙,則其心彌苦。

    同情也、愛也,均緣相知而生,相知破人心之距離,如鑿河導江。

    同情與愛,如流水相引而至。

    人無絕對之相知,亦無絕對之同情與愛。

    不僅他人對己,不能有絕對之愛與同情,己之于己亦然。

    吾憂,吾果憂吾之憂乎?吾悲,吾果悲吾之悲乎?憂悲之際,心沉溺于憂悲之中,不必能自憂其憂,自悲其悲,而自憐自惜,自緻其同情與愛也。

    己之于己猶如此,則人對吾之同情與愛,不能緻乎其極,不當責也。

     吾複思吾之愛他人又何若?吾嘗見他人痛苦而恻然動矣,見人憂愁而欲慰助之矣。

    然恻然動者,瞬而漠然;慰助他人之事,亦恒斷而不能續。

    吾為社會人類之心,固常有之,然果能勝己之私者有幾何?吾之同情與愛,至狹窄者也。

    吾思至此,念古之聖賢,其以中國為一人,天下為一家之仁心,如天地之無不覆載,本其至誠恻怛之情,發而為言,顯而為事業,皆沛然莫之能禦。

    吾佩之敬之,願馨香以膜拜之。

    然吾複念,古今之聖哲多矣,其哓音瘏口,以宣揚愛之福音,颠沛流離,以實現愛之社會,所以救世也。

    然世果得救乎?人與人之相嫉妒猶是也,人與人之相殘害猶是也。

    試思地球之上,何處非血迹所渲染,淚痕所浸漬?而今之人類,正不斷以更多之血迹淚痕,加深其渲染浸漬之度。

    人類果得救乎?何終古如斯之相殘相害也?彼聖哲者,出自悲天憫人之念以救世,固不計功效之何若,然如功效終不見,世終不救,則聖哲之悲憫終不已。

    聖哲之心,果能無所待而自足乎?吾悲聖哲之懷,吾知其終不能無所待而自足也。

    吾每念聖哲之行,恒不禁欲舍身以遂成其志。

    吾固知吾生之不能有為也,即有為而世終不得救也。

    吾今茲之不忍之念,既不能化為漠然,舍身又複何難?然吾終惑世既終不得救,而人何必期于救?宇宙果不仁乎,何複生欲救世之人以救世也?宇宙果仁乎,何複救世者終不能得遂成其志也?憶吾常中宵仰觀天象、見群星羅列,百千萬數,吾地球處于其間,誠太空之一粟。

    緣何而有地球,中有如此之人類,而人心中有仁,人類中有仁人,欲遂其萬物一體之志乎?宇宙至大也,人至小也;人至小也,而仁人之心複至大也。

    大小之間,何矛盾之若是?吾辄念之而惑不自解,悲不自持。

    吾之惑、吾之悲,又自何來,終于何往,吾所不知也。

     吾思至此,覺宇宙若一充塞無盡之冷酷與荒涼之宇宙。

    吾當舍身以愛人類之念,轉而入于渺茫。

    吾之心念,複回旋而唯及于吾直接相知直接相愛之人。

    吾思吾之母,吾之弟妹,吾之師友,吾未婚之妻,若唯有念彼等,足以破吾此時荒涼寂寞之感者。

    吾念彼等,吾一一念之。

    吾複念與吾相知相愛之人之相遇,惟在此數十年之中。

    數十年以前,吾輩或自始未嘗存,或尚在一幽渺之其他世界。

    以不知之因緣,來聚于斯土。

    以不知之因緣,而集于家,遇于社會。

    然數十年後,又皆化為黃土,歸于空無,或各奔另一幽渺而不知所在之世界。

    吾與吾相知相愛之人,均若來自遠方各地赴會之會員,暫時于開會時,相與歡笑,然會場一散,則又各乘車登船,望八方而馳。

    世間無不散之筵席。

    筵席之上,不能不沉酣歡舞,人之情也。

    酒闌人散,又将奈何?人之興感,古今所同也。

    吾思至此,若已至百年以後。

    吾之幽靈徘徊于大地之上,數山隴而過,一一巡視吾相知相愛之人之墳茔,而識辨其為誰、為誰之墳茔。

    吾念塚中之人,塚上之草,而有生之歡聚,永不可得矣。

     吾複念吾愛之弟妹,吾複愛吾之妻及子,吾之弟妹亦将愛夫或妻及子也,然吾之愛吾弟妹,及弟妹之愛吾也,及各愛其夫或妻及子也,皆一體而無間。

    而吾之子女與弟妹之子女之相待,則有間矣。

    彼等之相愛,必不若吾與弟妹之相愛也。

    愛愈傳而愈淡,不待數百年之後,而吾與吾弟妹之子孫,已相視如路人矣。

    彼視若路人之子孫,溯其源皆出自吾之父母之相愛。

    吾父母之相愛,無間之愛也。

    吾與吾之妻子之愛,弟妹之與其夫或妻及子之愛,亦無間之愛也。

    緣何由無間之愛,轉為有間之愛,更複消亡其愛,相視如路人?此亦吾之所大惑也。

    大惑,吾所不能解,吾悲之。

    然吾悲之,而惑之為惑如故也。

    無間之愛,必轉而為有間之愛,歸于消亡,此無可如何之事實也。

    吾果能愛吾疏遠之族兄如吾之弟妹乎?此不可能之事也。

    吾緣何而不能?吾亦不自知也。

    人之生也,代代相循。

    終将忘其祖若宗,忘其同出于一祖宗,而相視如路人,勢所必然也。

     吾思至此,吾複悲人類之代代相循。

    “前水複後水,古今相續流,今人非舊人,年年橋上遊。

    ”數十年間,即為一世。

    自有人類至今,不知若幹世矣。

    吾嘗養蠶。

    蠶破,卵初出,如沙蟲;而食桑葉,漸而肥,漸而壯;而吐絲,而作繭,而成蛾;而交牝牡,而老而死。

    下代之蠶,又如是生,如是壯,如是老,如是死。

    數日之間,即為一代。

    養數蠶月餘,蠶已盈筐,蓋蠶已易十餘代矣。

    其代代皆循同一生壯老之過程,吐如是絲,作如是繭,化如是蛾。

    吾思之,吾若見冥冥中有主宰之模式,将代代之蠶,引之而出,又複離之而去。

    然此主宰之模式何物?吾不得見也。

    吾思之而惑,吾亦惑之而悲。

    吾今念及人之代代相循,蓋亦如蠶之由幼而壯,而思配偶,而生子孫;異代異國之人,莫不如是;亦若有一主宰之模式,引之而出,而又離之而去,非吾所能見者;而吾則正為自此模式所引之而出,複将離之而去之一人焉。

    主宰我者誰耶?吾緣何而受其主宰耶?吾惑吾生之芒,吾惑吾相知相愛之人所自生之芒。

    吾惑之悲之,又終不能已也。

     吾思至此,吾念人生之無常,時間之殘忍,愛之日趨于消亡,人生所自之芒;更覺此宇宙為無盡之冷酷與荒涼之宇宙。

    然幸吾今尚存,吾相知相愛之人,多猶健在,未歸黃土也。

    然吾複念,吾今在此古廟中,倚神龛而卧,望屋柱而思,不知吾之母,吾之弟妹,吾未婚之妻,吾之師友,此時作何事?彼等此時,蓋已在床,或已入夢矣?或亦正顧視屋頂不能寐,而作遐思?如已入夢,則各人夢中之世界,變幻離奇,各夢其夢。

    夢為如何,吾所不得知矣。

    如亦作遐思,所思如何,吾更不得知矣。

    或吾所愛之人正夢我,正思念我,然我今之思念彼等,彼等未必知也。

    彼等或已念我之念彼等,然我今之念“彼等可有念我之念彼等之念”,彼等亦未必知也。

    吾今之感觸于宇宙人生者,彼等更不必于是時,有同一之感觸。

    吾念古人中,多關于宇宙人生之歎,吾今之所歎,正多與古人之相契。

    然古人不必知在若幹年後,于是時,有如是之我,作如是念,與之相契也。

    在數十百年後,若吾之文得傳于世,亦可有一人與吾有同一之感觸,與吾此時之心相契。

    然其心與我之心相契,彼知之,我亦不必能知其相契與否也。

    吾于是知吾今之感觸,亦絕對孤獨寂寞之感觸也。

    此時房中阒無一人,不得就我今茲所感觸而告之。

    我今茲所感觸,唯吾之靈明自知之。

    然吾之所以為吾,絕對孤獨寂寞之吾也。

    吾當下之靈明,絕對孤獨寂寞之靈明也。

    吾念吾此時之孤獨寂寞,吾複念吾所親所愛之人此時之孤獨寂寞,彼等之夢其所夢,思其所思,亦唯于夢思之之際,當下之靈明知之。

    如彼等忽來至吾前,吾将告以吾此時之心境,而彼等亦将各告以此時之心境。

    然相告也者,慰彼此無可奈何之絕對孤獨寂寞耳。

    相告而相慰。

    相慰也者,慰彼此無可奈何之絕對孤獨寂寞耳。

     吾念以上種種,吾不禁悲不自勝。

    吾悲吾之悲,而悲益深。

    然吾複念,此悲何悲也?悲人生之芒也,悲宇宙之荒涼冷酷也。

    吾緣何而悲?以吾之愛也。

    吾愛吾親愛之人;吾望人與人間,皆相知而無間,同情而不隔,永愛而長存;吾望人類社會,化為愛之社會,愛之德,充于人心,發為愛光,光光相攝,萬古無疆。

    吾于是有此悲。

    悲緣于此愛,愛超乎此悲。

    此愛也,何愛也?對愛之本身之愛也,無盡之愛也,遍及人我、彌綸宇宙之愛也。

    然吾有此愛,吾不知此愛自何而來,更不知循何術以貫徹此愛。

    尤不知緣何道使人複長生不死,則吾之悲,仍終将不能已也。

    然此悲出于愛,吾亦愛此悲。

    此悲将增吾之愛,吾願存此悲,以增吾之愛,而不去之。

    吾乃以愛此悲之故,而乃得暫甯吾之悲。

     二十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