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小
中
大
岸。
權力之意志一書,我不喜歡——雖然權力之意志為其思想之中心觀念。
尼采之書,充滿啟發性、激勵性,文字剛健有力,如寸寸之鐵。
我敬愛他欣賞他之為人與著作,但我絕對不能學他。
其精神太緊張,煙火氣太盛,偏見太深,他的著作,使我呼吸急迫。
除了在正讀他書之時,我可以欣賞他以外,我隻要放下他的書,便回到我自己,絕不願他之精神感染我。
如果我與尼采同時,又與他相識,他希望我能贊成他之主張,以對他寂寞的靈魂有所安慰與同情,我要明白的同他說:“我不能贊成你所說之一切,我對你最大的安慰與同情,隻是我了解你是一寂寞的靈魂。
”好在尼采有其高貴的性格,他根本不屑于受他人之安慰與同情。
他所尊敬的人,是配與他為敵的人。
尼采本不需要信徒,我們也不必作他的信徒。
除了尼采以外,在近代丹麥還有一孤獨的靈魂,即杞克果(Keirkeggard)。
這人的著作,我未直接看過,隻看過一二本介紹他思想的書。
他是一真正要尋求他最深的自我的偉大人格。
他不似尼采之反對宗教,而迫切于要求真正的宗教。
他不似尼采之将自己精神向四方分裂,而是要努力使精神自己集中于最深遠的神境。
他有最強烈的宗教意識。
他一生之在祈求向往中,與尼采無異,但所祈求與向往者不同。
我對其思想之愛好,過于尼采,可是我未讀他許多書,隻讀一些節錄的文字。
我對之不能多說,但是我望人得着他的書,便讀。
至于現代的西洋人生哲學著作,美國方面Royce的《世界與個體》,雖是形而上學的書,但其書第二本對于人生之啟示至為廣遠。
我所愛的他之著作,是《近代西洋哲學精神》,此書雖是一哲學史著作,然其論近代西洋哲學精神,即論近代西洋各大哲之精神境界,實可視作一人生哲學書讀。
至于其專論人生哲學之忠之哲學,反嫌平凡。
詹姆士在美國哲學界,是一活潑生動的思想家,我最喜歡的是其《宗教經驗之種種》。
此書搜集古今關于宗教經驗記載材料,極為豐富,彼由此以分析出宗教經驗之特質。
此雖是限于論宗教經驗之書,然宗教經驗乃人生經驗中最可貴者之一種。
詹氏文字無不流暢清楚,此書實值一讀。
此外其談人生之零篇文字及實用主義等書,雖流行,實膚淺,倒不如讀其心理學原理一書。
因此書描述心理學,如描述人生。
至于杜威氏之倫理學,則是教科書。
此書論道德,理境不高,隻是其思想比詹姆士謹嚴而已。
在英國方面,T.Green的書雖多被人作教科書,然實有深厚之精神背景之作。
勃拉得雷(F.H.Bradley)乃有真正哲學洞識之人。
其倫理學研究雖是零篇論文,且徒事分析與辯論,然語必歸宗于其對道德哲學之洞識,實值一讀。
至如頗負一時盛名之實在論者,如G.E.Moore,C.D.Broad之倫理學著作,則除清晰倫理學概念之邏輯意義外,餘無足取。
羅素到底比他們高,以其有對現實人生之熱情。
在《神秘主義與邏輯》中之“自由人的崇拜”一文,為其論人生最好之一文。
Whitehead之所長,乃在宇宙論,其AdventuresofIdeas一書,我也曾從頭讀過,但無深刻之印象。
隻覺他根據其宇宙論,而建立人生根本是一創造之基本觀念,是可寶貴的。
法國方面,柏格孫之《道德與宗教之兩原》一書,一變其早年著作之作風,文字由明朗暢達,變為深細沉潛,内容亦是一種向深的道德宗教境界去探索的書。
此書我亦未看完,但我知其甚有價值。
至于在德國方面,倭铿之著作,則處處皆可表見其為一正大笃實之君子。
其著作大抵均是人生哲學書,文章中所透露之精神氣度甚好。
其思想不算如何豐富,但非常真切動人。
我讀其書,覺精神皆有所興起。
此外,哈特曼之倫理學,允為現代倫理學之大著。
其根據實在論立場,而主張價值世界潛存心外之說,我不同情。
但其書第二冊,論各種道德價值,專取現象主義之描述法,卻寫得非常親切有味,使人感發。
其對道德價值之體驗豐富與深厚的程度,當世罕能及。
其次則斯伯朗格(Spranger)之人生之形式,論種種人生之價值境界之差别,與其交流互貫,以說明人格之形态、文化之類别,兼通于心理學與道德哲學及文化哲學,亦為今之名著。
其對道德價值本身體驗之豐富,不及哈氏,然其書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不似哈氏之專務描述,自承最高之道德價值尚未發現。
在德國現代哲人中,我最贊許的還是凱薩林(Keyserling)。
凱薩林我嘗以之為現代歐美哲學界中第一聰明人。
彼本以談文化哲學出名,然其談文化即談人類精神。
其對人生之認識,即由談文化之著作中,已可見之。
其談文化者,自以《哲學家旅行記》為最好,其論東西文化與人生觀念之不同,透辟絕倫,世所希有。
其專談人生者,如《真理之回複》(RecoveryofTruth)、《創造的智慧》(CreativeUnderstanding),無不溢出西方傳統哲學範圍以外,而通于東方思想。
其以哲學為抉發意義之學,并以哲學當藝術化,哲學當自機械之理論系統中解放,皆獨具炯眼,不同流俗。
其在創造的智慧之序文中,自謂其書著法,是一種旋律式的寫法:即每一章皆自具首尾,成一整體,而各章義蘊流貫,如許多旋律,互相交響。
我之此書各部之寫法,亦可謂受其提示。
此外德國現代哲學家如海德格(Heidegger),雅士培(Jaspers)我皆未讀其原著,但就所知,都有非常可誘發靈慧之處。
以上略述我所喜愛西洋人生哲學及倫理學之著作。
不過就整個西洋之人生哲學倫理學著述看來,總是表現向上祈求,向前向往,向外追求捕捉之态度。
西洋哲人,仰視霄漢,贊彼天光,企而望之,俯而承之,其欲超離凡俗,以達靈境者,恒須先辟除榛莽,用層層上升之思路,以開拓其心靈,提升其境界。
故西方式辯證法,實為昭示人生發展之曆程之必須工具。
柏拉圖所謂辯證法使人打開靈魂之眼向上望,已一語道出後之西洋理想主義哲人,重視辯證法之秘。
我此書之若幹部分,實即本一辯證精神,以談人生。
然我乃東方人,根本缺乏西方人上界下界互相對峙之原始意識。
我們對西方人上界下界之先劃分而求合之态度,可根本不采取。
西方式辯證法,唯可用于自下至上發展之曆程,此曆程一停止,其辯證法即用不上。
故西方式辯證法與向上追求之人生态度為緣。
西洋人向上追求之精神,至宗教上之天國信仰而平衡止息。
然中國人無西方式之天國之信仰,則永遠向上追求之人生态度,終使人墜入空虛,必當求内有所止。
既内有所止,則西方式辯證法可用亦可不用也。
其次,我将略述我所喜愛印度、中國之人生哲學著作。
東方人之精神形态,永與西方人不同。
西洋人總是在那兒有所祈求向往,有所追求與捕捉,其心靈太不安,太動蕩。
哲學家亦如是,故很少能達心安理得之境者。
西哲人格之偉大處,唯表現于其為真理而犧牲之精神,努力向上求超拔其現實自我之态度。
然其努力向上之動力,或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
這生命力強悍邁往,滾滾滔滔,繼續不懈,死而後已。
故其一生,多可歌可泣,如巴斯卡、卡萊爾、菲希特、尼采、杞克果,皆其人也。
然彼等既缺中國哲人自樂其道、自慊自足之心境,天機暢達,廓如太虛之胸襟;亦缺印度哲人閉藏内斂、淵默玄深之氣象,度己度人、悲憫衆生之心腸;故我對西洋哲人之精神,景仰之、心愛之,而不能頂禮之、膜拜之。
雖柏拉圖黑格爾複生,我亦不能心悅誠服之,不願傾吾之生命精神與之。
然吾于孔子釋迦以及若幹中、印哲人則願。
關于印度哲人之著,我所喜者為佛學中般若宗之經,滌蕩情見,使人意消,忘懷世務,心與天遊。
此與讀西哲書覺理網重重,攀緣無盡,情志激蕩,四顧彷徨,乃截然不同之二種境界。
般若經浩瀚曼衍,說明一義,多重複文句,鋪陳名相,或展卷終日,而理之推進者至少,人或不耐。
然此正所以止息理智之攀緣,情志之動蕩,引人入其境界,而遊息其中。
此外則華嚴一經,始于贊歎十方諸佛,共唱圓音,使人如頓入于永生之域。
其歸于論“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之義,妙谛無邊,誰有智者,而不頂禮。
至于般若宗之論,瑜伽宗諸經論,雖曾略事研習,然有志深造而未
權力之意志一書,我不喜歡——雖然權力之意志為其思想之中心觀念。
尼采之書,充滿啟發性、激勵性,文字剛健有力,如寸寸之鐵。
我敬愛他欣賞他之為人與著作,但我絕對不能學他。
其精神太緊張,煙火氣太盛,偏見太深,他的著作,使我呼吸急迫。
除了在正讀他書之時,我可以欣賞他以外,我隻要放下他的書,便回到我自己,絕不願他之精神感染我。
如果我與尼采同時,又與他相識,他希望我能贊成他之主張,以對他寂寞的靈魂有所安慰與同情,我要明白的同他說:“我不能贊成你所說之一切,我對你最大的安慰與同情,隻是我了解你是一寂寞的靈魂。
”好在尼采有其高貴的性格,他根本不屑于受他人之安慰與同情。
他所尊敬的人,是配與他為敵的人。
尼采本不需要信徒,我們也不必作他的信徒。
除了尼采以外,在近代丹麥還有一孤獨的靈魂,即杞克果(Keirkeggard)。
這人的著作,我未直接看過,隻看過一二本介紹他思想的書。
他是一真正要尋求他最深的自我的偉大人格。
他不似尼采之反對宗教,而迫切于要求真正的宗教。
他不似尼采之将自己精神向四方分裂,而是要努力使精神自己集中于最深遠的神境。
他有最強烈的宗教意識。
他一生之在祈求向往中,與尼采無異,但所祈求與向往者不同。
我對其思想之愛好,過于尼采,可是我未讀他許多書,隻讀一些節錄的文字。
我對之不能多說,但是我望人得着他的書,便讀。
至于現代的西洋人生哲學著作,美國方面Royce的《世界與個體》,雖是形而上學的書,但其書第二本對于人生之啟示至為廣遠。
我所愛的他之著作,是《近代西洋哲學精神》,此書雖是一哲學史著作,然其論近代西洋哲學精神,即論近代西洋各大哲之精神境界,實可視作一人生哲學書讀。
至于其專論人生哲學之忠之哲學,反嫌平凡。
詹姆士在美國哲學界,是一活潑生動的思想家,我最喜歡的是其《宗教經驗之種種》。
此書搜集古今關于宗教經驗記載材料,極為豐富,彼由此以分析出宗教經驗之特質。
此雖是限于論宗教經驗之書,然宗教經驗乃人生經驗中最可貴者之一種。
詹氏文字無不流暢清楚,此書實值一讀。
此外其談人生之零篇文字及實用主義等書,雖流行,實膚淺,倒不如讀其心理學原理一書。
因此書描述心理學,如描述人生。
至于杜威氏之倫理學,則是教科書。
此書論道德,理境不高,隻是其思想比詹姆士謹嚴而已。
在英國方面,T.Green的書雖多被人作教科書,然實有深厚之精神背景之作。
勃拉得雷(F.H.Bradley)乃有真正哲學洞識之人。
其倫理學研究雖是零篇論文,且徒事分析與辯論,然語必歸宗于其對道德哲學之洞識,實值一讀。
至如頗負一時盛名之實在論者,如G.E.Moore,C.D.Broad之倫理學著作,則除清晰倫理學概念之邏輯意義外,餘無足取。
羅素到底比他們高,以其有對現實人生之熱情。
在《神秘主義與邏輯》中之“自由人的崇拜”一文,為其論人生最好之一文。
Whitehead之所長,乃在宇宙論,其AdventuresofIdeas一書,我也曾從頭讀過,但無深刻之印象。
隻覺他根據其宇宙論,而建立人生根本是一創造之基本觀念,是可寶貴的。
法國方面,柏格孫之《道德與宗教之兩原》一書,一變其早年著作之作風,文字由明朗暢達,變為深細沉潛,内容亦是一種向深的道德宗教境界去探索的書。
此書我亦未看完,但我知其甚有價值。
至于在德國方面,倭铿之著作,則處處皆可表見其為一正大笃實之君子。
其著作大抵均是人生哲學書,文章中所透露之精神氣度甚好。
其思想不算如何豐富,但非常真切動人。
我讀其書,覺精神皆有所興起。
此外,哈特曼之倫理學,允為現代倫理學之大著。
其根據實在論立場,而主張價值世界潛存心外之說,我不同情。
但其書第二冊,論各種道德價值,專取現象主義之描述法,卻寫得非常親切有味,使人感發。
其對道德價值之體驗豐富與深厚的程度,當世罕能及。
其次則斯伯朗格(Spranger)之人生之形式,論種種人生之價值境界之差别,與其交流互貫,以說明人格之形态、文化之類别,兼通于心理學與道德哲學及文化哲學,亦為今之名著。
其對道德價值本身體驗之豐富,不及哈氏,然其書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不似哈氏之專務描述,自承最高之道德價值尚未發現。
在德國現代哲人中,我最贊許的還是凱薩林(Keyserling)。
凱薩林我嘗以之為現代歐美哲學界中第一聰明人。
彼本以談文化哲學出名,然其談文化即談人類精神。
其對人生之認識,即由談文化之著作中,已可見之。
其談文化者,自以《哲學家旅行記》為最好,其論東西文化與人生觀念之不同,透辟絕倫,世所希有。
其專談人生者,如《真理之回複》(RecoveryofTruth)、《創造的智慧》(CreativeUnderstanding),無不溢出西方傳統哲學範圍以外,而通于東方思想。
其以哲學為抉發意義之學,并以哲學當藝術化,哲學當自機械之理論系統中解放,皆獨具炯眼,不同流俗。
其在創造的智慧之序文中,自謂其書著法,是一種旋律式的寫法:即每一章皆自具首尾,成一整體,而各章義蘊流貫,如許多旋律,互相交響。
我之此書各部之寫法,亦可謂受其提示。
此外德國現代哲學家如海德格(Heidegger),雅士培(Jaspers)我皆未讀其原著,但就所知,都有非常可誘發靈慧之處。
以上略述我所喜愛西洋人生哲學及倫理學之著作。
不過就整個西洋之人生哲學倫理學著述看來,總是表現向上祈求,向前向往,向外追求捕捉之态度。
西洋哲人,仰視霄漢,贊彼天光,企而望之,俯而承之,其欲超離凡俗,以達靈境者,恒須先辟除榛莽,用層層上升之思路,以開拓其心靈,提升其境界。
故西方式辯證法,實為昭示人生發展之曆程之必須工具。
柏拉圖所謂辯證法使人打開靈魂之眼向上望,已一語道出後之西洋理想主義哲人,重視辯證法之秘。
我此書之若幹部分,實即本一辯證精神,以談人生。
然我乃東方人,根本缺乏西方人上界下界互相對峙之原始意識。
我們對西方人上界下界之先劃分而求合之态度,可根本不采取。
西方式辯證法,唯可用于自下至上發展之曆程,此曆程一停止,其辯證法即用不上。
故西方式辯證法與向上追求之人生态度為緣。
西洋人向上追求之精神,至宗教上之天國信仰而平衡止息。
然中國人無西方式之天國之信仰,則永遠向上追求之人生态度,終使人墜入空虛,必當求内有所止。
既内有所止,則西方式辯證法可用亦可不用也。
其次,我将略述我所喜愛印度、中國之人生哲學著作。
東方人之精神形态,永與西方人不同。
西洋人總是在那兒有所祈求向往,有所追求與捕捉,其心靈太不安,太動蕩。
哲學家亦如是,故很少能達心安理得之境者。
西哲人格之偉大處,唯表現于其為真理而犧牲之精神,努力向上求超拔其現實自我之态度。
然其努力向上之動力,或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
這生命力強悍邁往,滾滾滔滔,繼續不懈,死而後已。
故其一生,多可歌可泣,如巴斯卡、卡萊爾、菲希特、尼采、杞克果,皆其人也。
然彼等既缺中國哲人自樂其道、自慊自足之心境,天機暢達,廓如太虛之胸襟;亦缺印度哲人閉藏内斂、淵默玄深之氣象,度己度人、悲憫衆生之心腸;故我對西洋哲人之精神,景仰之、心愛之,而不能頂禮之、膜拜之。
雖柏拉圖黑格爾複生,我亦不能心悅誠服之,不願傾吾之生命精神與之。
然吾于孔子釋迦以及若幹中、印哲人則願。
關于印度哲人之著,我所喜者為佛學中般若宗之經,滌蕩情見,使人意消,忘懷世務,心與天遊。
此與讀西哲書覺理網重重,攀緣無盡,情志激蕩,四顧彷徨,乃截然不同之二種境界。
般若經浩瀚曼衍,說明一義,多重複文句,鋪陳名相,或展卷終日,而理之推進者至少,人或不耐。
然此正所以止息理智之攀緣,情志之動蕩,引人入其境界,而遊息其中。
此外則華嚴一經,始于贊歎十方諸佛,共唱圓音,使人如頓入于永生之域。
其歸于論“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之義,妙谛無邊,誰有智者,而不頂禮。
至于般若宗之論,瑜伽宗諸經論,雖曾略事研習,然有志深造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