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論畫
關燈
小
中
大
也多暇日,其出人也不遠矣。
如其用志不紛,未有不進于道者。
必也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先;句見莊子以誠生明,明生而益以誠自勵。
物不精不為神,數不妙不為術。
離朱不能說其目,公輸不能說其手。
得一語而師之,灌頂醍醐,味固不在多也。
抑又不可無難進易退之心焉。
以曠世逸才,人便拟諸司馬,鹹按:司徒王允欲殺蔡邕,馬日緙日:伯喈曠世逸才,當使續成漢史。
允曰:司馬遷作謗書傳後世,今不可令佞人執筆。
況當今下客,誰敢自比長瑜鹹按;謝靈運謂叔方明日:何長瑜當今仲宣,而養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禮賢,宜以長瑜還靈運。
偶邀玉池魚動之休名,鹹按:梁元帝謝陸探微畫啟:試映五池,即看魚動。
應凜象齒焚身之猛戒。
鹹按: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左傳子産語膏以明白铄,翠以羽自殘,以木擊木則碎,以冰投冰則沉。
時至而應,心暇者勝。
[原注]學裕而心自暇,非猶夫曰之暇也。
休矜畫虎,莫妄塗鴉。
慧業如斯,談何容易。
名者實之賓,是不可沽,是不可盜,是不可馳,而尤不可者,曰過,曰傲,曰争。
唐王昌齡、常建,相與齊名,雖風塵未偶,遊處略同。
其王、常冒雪人京圖,幾于灞橋韻事。
鹹按:唐相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為新詩否綮日: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何以得之。
二人俱以進士為尉。
昌齡不護細行,貶官,世亂還鄉裡。
刺史闾丘曉素嫉其名,昌齡為所殺。
及張鎬按軍河南,兵大集,曉最後期,鎬治以軍法。
呼日:有親乞貸馀命。
鎬叱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乃默然夫昌齡以買名故,鹹按:南史:虞寄上瑞雨頌,帝謂寄兄荔日;此頌典裁清拔,卿之士龍也,将如何擢用寄聞之歎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擊壤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緻此奇禍,亦以宿名故而人為之報複。
然昌齡苟善自檢束,良賈深藏,不亦善欤唐之錢起與韓擁、李端輩十人,以能詩出入貴遊之門,号十才子,聯為畫圖以相誇,未免奔競矣。
其中固有遲暮而不自得者,謂之何哉!謂之何哉!猩猩能言,曲台以之開譬矣。
國史補雲:猩猩好酒與屐,人欲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
猩猩初見,必大罵曰:誘我,誘我!乃絕走遠去。
久而複來,稍稍相勸,俄頃俱醉,其足皆絆于屐,人遂獲之。
或為之圖而贊曰:爾形惟猿,爾面惟人。
言不忝面,智不周身。
淮陰佐漢,李斯相秦。
何如箕山,高卧養真。
靳茂遠東發,集古今谏诤百事以為圖,号百谏圖。
其獲于上也,誠于心者也。
善谏君者,自古不勝枚數,憶前趙劉殷嘗戒其子孫曰:事君之法,當務幾谏。
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而況萬乘乎夫幾谏之功,無異犯顔,但不彰君之過,所以為優耳。
宜上思周召咨商之義,下念鮑勳觸鱗之誅。
以上俱劉殷語。
原注]前趙十六國時,殷有子七人,各授一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内,七業俱興。
歐陽永叔雲:縣越其封,郡逾其境,雖賢守長不行,以其有守也。
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鴻胪之卿,不得理光祿,以其有司也。
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不系執司者,獨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耳。
故士學古懷道者,仕于時,不得為宰相,必為谏官。
谏官雖卑,與宰相等。
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
宰相九卿而下失職者,受責于有司,谏官之失職,取譏于君子。
歐陽此文,真得立言之體,吾願勤官樂仕者勉之。
子久黃先生公望,姑蘇鹹按:常熟舊稱姑蘇。
琴川子遊巷居,陸神童之幼弟也。
髫齡時,出為永嘉黃氏後。
其父年九十,方議立嗣,見先生撫之,雲:黃公望子久矣。
天錫佳兒,來亢吾宗。
因而名字焉。
幼聰敏,應神童科,有聲。
稍長,學通百氏,開三教堂于蘇之文德橋。
充浙西憲令,性豪放,以經理糧儲事得直,一方德之。
繼而入都,為權貴所中。
去聲。
隐富春,以蔔術聞。
居久之,仇家被誅戮,先生乃改号一峰,又号大癡翁。
先生學問,不事文飾,至于天下之事,無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藝,無所不能。
至元間,世所貴重者,長詞短曲,移宮換羽。
先生搜奇索怪,落筆皆成文章,人尊師之。
尤能作畫,山水師董源,晚年一變其法。
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林深笑中兀坐,意态忽忽。
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咤,不顧也。
得于心而形于筆,青勝于藍,冰寒于水,昔人早有定論雲。
山人曰:子久山水訣,最有思緻。
居富春,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居虞山,尤于四時之陰霁,晨昏之變幻,探閱搜尋,殊有冥通玄遇,非外人所得知。
故其筆墨之趣,雲林稱之以逸邁,頗為當矣。
若其讀破萬卷,通識三教,雄才蓋世,著作千秋,德業輝光,文行兼美,後輩之士,奚能及焉。
先生嘗著有生死論、人望論,大足警人,亦暮鼓晨鐘之意。
予得為識崖略于此。
其生死論曰:死生禍福之理,聖賢未始不言。
陰陽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
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罂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其人也,與已死之鬼何異。
其或稍知義理,時形善念,而于學問之道,甘自暴棄,臨終之日,漠然無聞,則又不若塊然之鬼為愈也。
天地開辟,亘古亘今,自有不死之鬼也。
小善大功,著在方冊,日月炳煥,山川流峙,及乎千萬劫無窮已,是則雖鬼而不鬼者也。
原注]此作在元時,曾借刻他氏。
其人望論曰:有為一鄉之望者,斯足矣,而有一國之望者。
有為一國之望者,斯足矣,而有一世之望者。
有為一世之望者,斯足矣,而有為萬世之望者。
其為一鄉之望,一國之望,一世之望者,以其權勢多也。
其為一世之望,萬世之望者,以其功德多也。
以權以勢,而為一國一鄉望之,一世望之,及其已焉,杳然不知何往也。
以功以德,而為一世之望,萬世之望也,一鄉之人不必其知之,一國之人不必其知之,及其盛也,其一鄉之人欲其知而不可得也,其一國之人欲其知而不可得也,而已為一世之望矣,萬世之望矣。
然為萬世之望者,有所以得之,其始也寂寂然不自知為萬世之望也,純吾學而已。
功非聖人之功,德非聖人之德,猶不可以言學,故知聖人者,萬世之公望也。
先府君之名予也,有厚望焉,有遺訓焉,敢敬述之。
嗚呼,此先生之言,即先生之所以為先生也。
晁以道往訪蘇東坡,坐次,适有從官來,東坡揖以道坐書院中。
話良久,以道于東坡笈中見一小策,寫雲:武宗元中嶽畫壁,有類韓昌黎南海神廟碑,呵呵晁再三繹之不解,歸疑不已,再往叩之。
坡笑曰:此戲言耳,然亦有深意。
武宗元,真廟朝比部郎也,畫手妙絕一時。
中嶽廟工告成,上召宗元,命圖羽儀于壁,以名手十馀人從行。
既至,宗元獨占東壁,遣群工居西,幕以帏帳。
群工規模未定,武宗元乃畫一長腳幞頭執撾者在前。
十馀人見之,愕然且怪,笑而問之曰;比部以上命至此,乃畫此一人何耶宗元曰:非爾輩所知也。
既而武畫先畢,其間羅列森布,大小臣工,下至厮役,貴賤行止,各當其分,神采奕奕,幾欲飛動。
十馀人者始大歎服。
南海神廟碑首句曰:海于天地間為物最巨。
亦何意也其後運思施設,極盡奇怪。
宗元之畫,是以似之也。
山人曰:繪畫之事,與文章同一機軸也。
善畫者,讀書而得畫意;能文者,觀畫而悟文法。
要非天資高妙,于此道中三折肱者,其孰能與于斯乎!韓非子日:客有為周君畫笑者,三年而後成。
周君觀之,與髹笑者同狀,周君大怒。
畫笑者曰: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曰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
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俱備。
周君大悅。
夫畫笑之功,非不徵難也,然其功用與素髹笑同。
山人臼:畫笑之法,今不傳。
南宋時猶有人為之者,大類今之洋畫者。
是韓子之言,固設喻也。
然其謂功用與素髹笑同,可知技雖工何益于世,有識之士尚其勿營心哉! 齊宗測,性耽閑靜,妙于染翰。
嘗自畫阮籍遇蘇門先生圖于行幛,坐卧對之,嘯詠終日,以此自娛。
梁豫章王綜,不樂在朝右,累緻意于尚書仆射徐勉,求出鎮襄陽。
勉造次未敢上言,綜因是怒勉,遣使饷勉白團扇,上畫伐檀詩圖,蓋譏其賄也。
周武陵王紀:稱制于蜀,以劉墦宿德重望,遣使征召,拜為中書侍郎。
使者八返,蹯乃至蜀,又以為黃門侍郎,令長史劉孝勝畫陳平歸漢圖以遺之。
山人曰:古人繪圖命意,或寄托襟懷,或宣示指愫,即間涉譏刺,亦複婉而不迫,深得風人之旨,正不減春秋士大夫賦詩贈答也。
金海陵庶人,鹹按:綱目:金主亮正隆六年時,金主南侵之意已決,乃密隐畫工于奉使中,俾寫臨安湖山以歸,施為殿上屏幛,而圖己之像,策馬于湖上絕頂,自題詩于其上,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
遂大舉入寇,明年至瓜洲,未濟江,為其下所殺。
金世宗大定二年,迫降亮為海陵王,谥日炀,後迫廢為庶人。
喜功好大,決意南侵,潛寫臨安,希心混一,方矢吳山立馬之願,已兆瓜洲剖刃之端,實乃昧于知幾,未可漫言壯志矣。
宋葛守昌,開封人。
為畫院祗侯,善畫花卉禽鳥。
舉凡跗萼枝幹,與夫飛鳴态度,随在摹寫,率有生意。
人或詢其造詣,守昌曰:夫畫,人之為此者甚多,其誰不欲擅名大抵形似少精,則失之整齊,筆墨太簡,則失之闊略。
精而造疏,簡而意足,惟得于筆墨之外者知之。
山人曰:整齊之過,失之闆;闊略之弊,流為粗。
守昌之論,殆通于神明矣。
昔者齊景公好馬,命畫工圖而訪之,殚百乘之價,求之期年而不得。
何者象過實也。
夫過實尚不可,而矧其失之少精與太簡乎! 漢高祖八年冬,上自将征匈奴,先至乎城。
時兵未盡集,匈奴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
七日乏食,乘輿不得出。
陳平使畫工圖美女數輩,間遣人遺阏氏日:漢有美女,姿首若是,将欲獻單于。
阏氏以為然,畏奪己寵,因謂單于曰:漢天子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用之。
匈奴遂開其一角,上乃與諸将群臣突圍出。
山人曰:白登之役,漢高适有天幸,其不據于蒺藜,直毫芒之間耳。
本紀載帝用陳平秘計,厚遺阏氏,乃解圍,而陳平世家亦雲其秘計外人莫得聞。
美女之說,見于桓譚新論,而應劭注漢書引之。
餘謂匈奴縱兵數十萬,圍之數十重,業已全力制孤注矣,苟非厚遺反間,安得解圍一角,任其突出哉兵戈解于衽席,蛾眉賢于将帥,曲逆侯六出奇計,而此又知幾其神者也。
丹青可敵甲兵,不得第以技目之矣。
師古曰:桓譚特以意測之,非笃論也。
說仍存參。
韓混,字太沖。
好鼓琴,書得張顔筆法。
精心繪事,師陸探微,與宗人幹齊名。
德宗朝,拜中書令,封晉國公。
建中之末,兼統六道節制,出為鎮海軍浙江東西,兼荊湖洪鄂等道節度使。
公退之暇,留意丹青。
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
恒自晦不傳于人。
所畫人物牛馬極工。
尤好圖寫田園風俗,氣韻深厚,觀者疑入朱陳村、桃源洞,渾茂之澤,流露毫間。
其位兼将相,即此可見。
山人日:詩文書畫,皆可蔔壽天枯菀。
宋郭熙有言:畫亦有相法。
唐李營丘子孫昌盛,簪绂閥閱,累世通顯,今觀其畫,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後之相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曰:乎康坊菩提寺佛殿東西障壁及諸柱上圖畫,東廊舊是鄭法士畫迹,開元中,因屋壞,移人大佛殿内槽北壁。
食堂前東壁上吳道玄畫智度論,色偈、變偈是吳自題,筆迹遒勁,如磔鬼神毛發。
次堵畫體骨仙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又日: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宏善寺,十八年改焉。
南中三門裡東壁上吳道子畫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是吳畫中得意處。
山人曰:論吳畫者多矣,蓋莫善于張彥遠也。
其言曰: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受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張既号書颠,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
衆皆密于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衆皆謹于象似,我則脫略其凡俗。
彎弧挺刃,直柱勾梁,不藉界筆直尺。
風須雲鬓,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馀。
當有口訣,人莫得知。
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壯詭怪,膚脈連結,過于僧繇矣。
餘謂象教之興,始于釋氏,蓋欲令人見象而生敬也。
道子畫地變,能令長安捕魚蝦人懼而改業,其發朦警聩之機,即靱铎象魏,奚能感應捷速若此。
視老僧拄杖升座,蚩蚩然為下等人說法,其知幾之旨,終不能曉然也。
宋徽宗建龍德宮成,圖畫屏壁,皆妙極一時之選。
既畢,上循覽殿閣,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杏花,問畫者為誰,廪錫甚厚。
衆皆莫測上旨。
翌日駕幸艮嶽,酒次,謂侍臣日: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
彼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
衆聞,皆歎服。
彭乘墨客揮犀曰:歐陽文忠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
永叔未知其精妙。
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家相近,一見曰:此定出名手,蓋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精如線,此正午貓眼也。
若早花帶露,則房斂而色澤。
貓眼早暮則精圓,惟正午如一線耳。
此亦善知古人之意也。
山人曰:畫事,人工也,而天機寓焉。
日中季花,正午牡丹,運思至此,殆人巧極而天工錯矣。
王摩诘作雪裹芭蕉,昔人以為興之所至,無所不可。
然餘聞宦遊嶺峤者言:彼間地氣常暖,春花開于秋日,夏卉茂于冬時,間遇隆冬,六出紛鋪,則明年必獲大稔。
見芭蕉搛揚雪中,青翠可愛,方知古賢從未率意杜撰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昔吳道子畫锺馗,衣藍衫,嘲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右手抉其鬼目,筆迹遒勁險怪,實繪事之絕格。
有得之以獻蜀主者,蜀主甚愛重之,嘗挂卧内。
一日召黃筌觀之,筌一見稱其絕手。
蜀主因謂筌曰:此鍾馗若用拇指掐其鬼目,則愈見有力,卿試為我改之。
筌遂請持歸私室,數日看之不足,乃别張素絹畫一鍾馗,以拇指掐其鬼目。
既成,并吳本同時獻上。
蜀主問曰:向止令卿改,胡為别畫筌曰;道子所畫鍾馗,一身之力氣色眼目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辄改。
臣今所畫,不殆古人,然一身之力并在拇指,是敢别畫耳。
主深嗟賞之。
山人曰:古人作畫,其精神貫注處,眼光四射,如兔起鹘落,稍縱即逝。
後來作者,精心臨摹,尚未易究其指歸,況率意改作乎黃筌深緻服膺,不肯迎合上意,終能自出手眼,另樹一幟。
視畢生寄人籬下者,其相去奚啻天壤哉! 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詳世胄,蓋南唐郭崇韬之妾也。
崇韬帥師滅蜀,得之于成都,歸為左夫人。
善屬文,尤工書畫。
性幽潔,每于月夕,獨坐南軒,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揮毫濡墨,模寫窗紙上,明日視之,生意具足。
或雲:自是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也。
然夫人以崇韬武人,不工翰墨,恒悒郁不樂,又恐流傳于外,為其所忌,或緻賈禍,故不多作雲。
山人曰:李夫人,蓋管仲姬之俦,其墨竹又與可之先聲也。
惜乎生于攙槍之世,所遭非偶,竟等黨家侍兒。
偶爾涉筆,寄托幽怨,卒之深自晦匿,明哲保身,與秃筆免禍者同志,賢矣! 靈異門 畫家所有靈異,不可具記。
異者,傳之自人;靈者,感之自我。
非本領深厚,決難驟希,而物理相成,别非詭怪。
郊廉指撥精妙,片鐵能飛,鹹按:琵琶錄:樂工郊廉,池上彈蕤賓調,忽聞芰荷間有物跳躍出岸,視之乃方響一片,識者知為蕤賓鐵也。
陰符計議入神,丁侯可活。
鹹按:太公金匱;武王伐殷,了侯不朝。
尚父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遣使請臣。
尚父乃以甲乙拔頭箭,丙丁拔目箭,戊己拔腹箭,庚辛拔足箭,丁侯病乃愈。
四夷聞,皆懼,越裳獻白雉。
推是類也,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原注]說苑語。
夢與鬼争者,終未知周孔之要;鹹按:崔浩表雲:專心思書,忘寝與食,至夢與鬼争議,遂得周公、孔子之要術。
思與神通者,遂可達人天之理。
蓋物莫不自有一天,天全則物為之感雲爾。
恕先在焉,呼之或出;鹹按:畫品:郭恕先坼弛不羁,放浪玩世。
仕于朝,以傲恣被竄海島,中道仆地,脫形仙去。
其為樓居仙圖,蕭散簡遠,無塵埃氣蘇子瞻為之贊曰:長松參天,蒼壁插水,缥缈飛觀,憑欄誰子。
空蒙寂曆,煙雨滅沒,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元風扇矣,至德無盈。
鹹按:隋書徐則傳柳番贊:可道非道,常道無名。
上德不德,至德無盈。
元風扇矣,而有先生。
何必如梁相國貴達之後,非尊親旨命,不複含豪,足誇神妙耶!鹹按:圖畫見聞志:于兢為梁相國,幼從學舍命筆仿牡丹,不浃旬奪真矣。
後遂酷思無倦,勳必增奇。
人贈以詩曰:看時人步澀,展處蝶争來。
貴達之後,非尊親旨命,不複含豪。
曹弗興已見精敏。
善龍,所畫龍首,謝赫閱之,若見真龍。
吳主赤烏元年,青溪一赤龍淩波而行,命弗興圖之,吳主為之贊。
至宋文帝時,累月亢旱,祈禱無應,乃取弗興畫龍,置于水上,應時蓄水成霧,經旬滂沛。
魏明帝遊洛水,水中有白獺數頭,美靜可憐,見人辄去。
帝欲見之,終莫能遂。
侍中徐景山曰:獺嗜鲻魚,乃不避死。
畫兩生鲻魚懸置岸上,于是群獺競逐,一時執得,帝甚嘉之。
顔公廷诰曰:徐景山之畫獺是也。
[原注]按徐侍中所畫者鲻魚,非為畫獺,古人使事活相,往往有此。
戴安道逵,谯國人也。
能鼓琴,工書畫。
十馀歲,王長史見之曰:此子非徒能畫,亦終當緻名。
世說新語。
曾造無量壽佛像,坐帷中密聽衆論褒貶,辄加精思,三年乃成。
迎至山陰靈寶寺,郗超觀而禮之,撮香誓告。
既而手中香勃然煙上,極目雲際。
張僧繇已見榮遇。
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而不點睛,雲點之則飛去。
人以為妄,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上天,未點睛者如故。
名畫記,亦見神異記。
吳郡昆山華嚴寺殿基,相傳有僧繇畫龍,每風雨如騰躍狀,僧繇畫鎖以釘固之。
紀事。
僧繇畫二天竺僧,後遭剖割,分而為二,其一在唐右常陸堅處。
陸公嬰笃疾,忽夢此僧曰:我有同侶一人’離析已百馀年,今在洛陽故城東李君家,能為我求之再得會合,當以法力扶助。
陸遽求訪,以俸錢十萬贖而合焉,即日疾瘳。
劉文房記江陵天皇寺,晉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畫舍那佛像及孔子十哲。
帝怪問釋門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
及後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此殿以有文宣王像,不令毀拆。
山人曰:僧繇寫生轶事,原非示現神通。
所謂取諸精靈,兼不遺其骨法者也。
此中矜慎構思,真有不傳之秘耶全其天而已。
其為象教護持,厥功不可思議焉夫玉簡金書,神經秘篆,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
種種系風捕影,大似憑虛。
即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燒劫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龍宮鹿野,緒論如斯,妝點門庭,良多附會。
入其門者,因循粗迹,迷失真常。
凡夫業緣有淺深,性根有利鈍,為魔為外道,孰是能具正知見真實踐履者!齊梁君臣間,惟執著罪福因緣,沉湎祇劫之果,窮土木之工,耀金玉之飾,如是輾轉,緻遭沙汰,豈複本教使然欤!地有東西,教分道俗。
梵漢語隔而化通,孔釋教殊而道異。
用梁劉彥和語。
登地證果,根基五戒,而五戒全體五常,不踐五常,别無五戒。
總之佛惟宏善,不長惡于臣民;戒本防淫,何損害于家國。
四句,唐李師政駁沙汰僧道議。
作福德,不應貪著[入聲]為利益,隻在衆生。
非聖者兇,順道者吉,勿謂不信,有如皎日。
唐内錄。
天台張紫陽平叔真人,得兩教宗傳,自言于成都初遇師授法,三傳于人,三遭殃禍。
自今以往,當箝口結舌,無敢複言。
然作金丹圖授弟子王邦叔,終以悟真一編,稍示機緘于世,其用心彌苦矣。
後來君子,饒有前因,各随願力,加意護持,政不必因差别成三,妄生異見也。
偶因僧繇前知之谶,附識數語于後。
楊子華,已見榮遇。
梁世祖時曆官常侍。
嘗畫馬于壁,夜聽蹄齧長鳴,如索水草。
圖龍于素,舒卷辄雲氣萦集。
唐閻立本雲: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标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惟子華乎山人曰:曲盡其妙四句,合而體之,雖自古傳神家言,有所不到。
能曲盡矣,複能簡易,天事乎,抑人巧也學者思之。
顧長康圖裴楷,頰上加三毫,神明殊勝。
近之。
庾道季語戴安道,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子華殆免斯語矣。
鹹按: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
庾道季看之,語戴雲:神明太俗,良由卿世情未盡。
戴雲:唯務光當免卿此語耳。
張孝思為骠騎尉,善畫地獄,氣候幽默。
吳道子已見精敏。
因效為地獄變相。
楊次公有言;孝思入冥,得識所見,陰刑陽囚,衆苦具在,酸慘悲側,使人畏栗。
吳生為圖,更增益成之。
時範長壽亦善寫西方變相。
山人曰:天堂地獄之說,君子弗道,是以圖其事而弗之信也。
縱使罪福不二,業報非有,植因收果之談,無異假稱珍怪。
然賈誼所雲: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非即輪轉五道,無有窮已之指乎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黃母為鼋,宣武為鼈,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非即變化異形之謂乎臭身妄念,随死随生,與禽畜同類,比肩受苦,為丈夫者,不亦羞哉!用裴休話。
唐監門尉李山龍笃信佛法,武德中暴亡,七日而蘇。
見鐵城,雲是罪人所居,見大火湯猛沸,山龍一稱佛号,而囚得一日休息。
記載昭然。
景雲寺老僧雲:道子寫地獄變相,京都屠沽漁罟之輩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
則為之規式以示炯戒,亦有心世道者之一端也。
李思訓,已見精敏。
字曰建,即李北海所稱雲麾将軍是也。
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态。
嘗畫一魚甫完,未施藻荇,有客扣門,出應,尋失去。
使童子覓之,乃風吹入池,拾視之,惟空紙耳。
後複戲畫數魚,投池内,經日夜終不去。
馮紹正亦作政,由少府監曆侍郎。
唐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渴雨。
急命大臣遍禱于山澤間,而無感應。
上于龍池新創一殿,诏紹政于四壁各畫一龍。
紹政乃先畫素龍,其狀蜿蜒,如欲振湧。
繪事未半,若風雲随筆而生。
上與從官于壁上觀之,鱗甲皆濕。
設色未終,有白龍自檐間出,入于池中。
風波洶湧,雲電随起,侍禦數百人皆見白龍自波際乘氣而上。
俄頃,陰雲四布,風雨暴作,不終日而甘澤遍。
[原注]杜少陵有題楊監畫鷹詩:近時馮紹政,能畫鸷鳥樣雲雲。
酉陽雜俎有馮所畫牡丹,知其能事無不可者。
王摩诘,已見知幾。
為岐王畫一大石,有天然之緻。
王寶之’時獨坐注視,作山中想,悠然有馀趣。
數年之後,益見精彩。
一旦大風雨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屋宇俱壞。
後見空軸’乃知畫石飛去耳。
憲宗朝,高麗遣使言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王不敢留,遣使奉獻。
上命群臣以維手迹較之,無毫發差謬。
上始知維畫神妙,遍索海内,藏之宮中。
山人曰:蘇氏謂摩诘畫中有詩,為其風韻獨出耳。
如丹青記所言,畫妙若是,信知青丘授易,六丁取将,鹹按:台州青丘道士王遠知作易總十五卷,一日雷雨雲霧,一老人語遠知曰:所洩者書何在上帝命吾攝六丁雷電追取。
韓昌黎詩: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将。
泷岡表石,天龍閱視,鹹按:歐陽文忠為其考及太夫人撰泷岡阡表,勒諸石,遣吏赍歸,并檄郡守董墓事。
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
篙師呼日:客有懷寶者,請投之,以禳此厄。
唯碑在焉,因擠之江,龍去得渡。
吏以實告郡守,守令吏祭墓,則碑已植于其側矣。
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雷發土,碑于是出也。
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迹炳然。
文章技藝,精義入神,未有不與造物通者。
生公說法,頑石亦為點頭,鹹按:虎丘幹入座旁有點頭石,相傳生公講經于此,無信之者,乃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為點頭。
獨虛語哉! 藍田韓幹,少嘗為賣酒家送酒。
王右丞兄弟未遇時,幹征債于王家,戲畫地為人馬。
右丞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幹畫者十馀年。
幹寫貌原注]貌,讀如墨。
史記:人貌榮名。
杜詩:畫工如山貌不同,曾貌先帝照夜白,俱當讀入聲。
人物,尤工鞍馬。
初師曹霸。
天寶中,召入供奉,上令師陳闳畫馬怪其不同,奏雲:臣自有師,陛下内廄四十萬皆臣師。
幹嘗端居,有人詣門稱鬼使,請馬一匹。
畫馬焚之,他日鬼使乘馬來謝。
建中初,有牽馬訪馬醫者,毛色骨相,馬醫未見,笑曰:君馬大似韓幹所畫,真馬中固無也。
忽值幹,幹亦摩挲其馬,若前足有損。
後見己所畫馬本,馬本,畫之本也。
腳有一點黑缺,方知是畫通靈矣。
宋嘉祐中,一貴人攜韓馬渡采石,大風三日不可過,夢神告曰:留馬當相濟。
詣廟獻之,風止乃渡。
世傳韓所寫于阗國黃馬一軸,宋米氏因之為天馬賦,其見重于後人如此。
山人曰;杜少陵作丹青引贈曹将軍霸一詩,慨當以慷,人詳馬略,章法相間,最有體裁。
其言意匠慘淡經營中,一洗萬古凡馬空,真能摹寫絕特。
至謂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骅骝氣凋喪,雖有意尊題,無心貶客,終未免颠倒口業耶。
夫随意所匠,冥會肖之,技也,而幾乎道矣。
鹹按:宋李公麟馬圖題詞;曹霸于馬,誠進乎技也,然不能無見馬之累,故見于前者,僅具百體,此不能盡于道者乎文人抑揚贊歎,風會大有主持,立言自足千古,低昂軒轾之間,分刮杪忽當有毋容率意者。
吾于少陵此詩,不無私議雲。
原注,附少陵韓幹畫馬贊;韓幹畫,毫端有神。
骅骝老大,腰裹清新。
魚目瘦腦,龍文長身。
雪垂白肉,風蹙蘭筋。
逸态蕭疏,高骧縱恣。
四蹄雷雹,一日天地。
禦者閑敏,去何難易愚夫乘騎,動必颠踬。
瞻彼駿骨,實惟龍媒。
漢歌燕市,已矣茫哉。
但見驽骀,紛然往來。
良工惆怅,落筆雄才。
唐甯王憲善馬,興慶池南華萼樓壁有六馬衮塵圖。
明皇最愛玉面花骢,謂無纖悉不備,風鬃霧鬣,偉如也。
後壁間惟有五馬,其一失去。
柳宗元龍城集記之如此。
段成式酉陽雜俎曰;近時佛畫中有天藏菩薩、地藏菩薩。
近明谛觀之,規彩铄目,若放光明也。
或言以曾青和壁魚設色,則近目有光。
又往往于壁間畫神鬼及缁流羽衣,目随人轉,蓋點眸子極正則爾。
山人曰:點眸子極正,可謂一語洩千古之秘矣。
餘見今世能手為人作像,日中燈下,從旁觀之,其像俨若左右視,殆所謂目從人轉也。
下此者便不能矣,惜其未見文昌此說爾。
服膺斯言,自能悟入。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舊傳周穆王八駿,造父禦之,日行三萬裡。
晉武帝吋,有得古本以獻者,令博古者辨之,乃周穆王時畫,于黃素上為之,雖敗腐昏潰,而骨氣宛在,奇形異質,實亦龍之類也。
遂诏史道碩模寫之。
宋、齊、梁、陳以為國寶,隋文帝滅陳,秘府圖書散佚,獨此畫為賀若弼所得。
齊王崠知而求得之,報以駿馬四十蹄、美錦五十段。
後齊王複以進獻炀帝。
至唐貞觀中,敕借魏王泰,因而傳模于世。
其一日渠黃,其二日山子,其三日盜骊,其四日綠耳,其五日赤骥,其六日骅骝,其七日逾輪,其八日白藥。
今禁中藏有唐人模本。
麟蹄龍鬣,阊阖風生,即天廄神駒正爾尚難比似。
想神物不世出,故得逾昆侖,逐日影,宴王母于瑤池之上,而非誇涎也。
山人曰:珍藏賞鑒,代不乏人,其搜羅最富而最遠者,莫如宋之道君矣。
宣和禦府畫錄所載,首列吳之曹不興及魏主曹髦,而秦漢之畫無聞焉’矧其在周穆王之世乎夫商彜夏鼎,質托五金,尚歸澌滅’若姬周之絹素,傳至典午之朝,其可貴又勝于天球赤刀矣。
所稱博古者辨之,其為張茂先等無疑也。
考史道碩,不知何許人,兄弟四人,皆以善畫得名,而道碩尤工人馬及鵝鹭等。
初與王微并師衛協、荀勖。
今史畫不傳’即唐人模本亦不可見矣。
神物天吝,諒哉! 宣室志曰:興福寺有隋朝佛堂,有蔡生畫十光佛于北壁,瓔珞莊嚴,具慈悲之妙相。
至唐貞觀初,主寺僧以年月稍久,欲新其制,又以善手難得,籌之胸中,未敢遽發。
忽一日,有僧十人,俱白晰清瘦,貌甚奇古,相次而來,徑詣香積堂上。
列席食畢,偕起入佛堂中,便不見。
群僧相顧驚歎,且白主僧,因視堂中北壁十光佛,其風度與十人司’鹹共歡喜膜拜,自是不敢毀其壁,且用旌十光佛之異也。
山人曰:張彥遠名畫記載隋世能畫者,有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等。
其畫不傳而其名克傳者,有閻毗、何稠、楊契丹若幹人,而蔡生不與焉。
雲間夏氏著圖繪寶鑒,采摭尤廣’然亦未載蔡生為何許人。
其行事又不轶見于他書。
餘故特取此一則,以補群書之缺。
夫佛道寂滅,感通不易,而蔡生畫乃能靈異若此,豈第妙筆難幾,具征宿根匪淺’殆所謂 畫而禅者欤惜其僅以姓傳也。
名畫記曰: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像,夜恒有光,發于屋壁,正如内典所言放白毫光也。
又畫繼曰:僧智乎畫觀音’志既虔潔,筆複通靈。
南商毛大節得其像以歸’舟渡南海,風浪大作,開展懇祈,光相忽現,大如月輪,怪雨盲風’了不為患。
良久之間,已數千裡。
山人曰:經言世尊說法已畢,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閻浮提。
鹹按;閻浮提,梵言世界也。
是說也,儒者每訾其罔,然觀載籍所述,畫像亦能放光。
餘故疑其真有,而又未敢信其必無也。
徐敬業與駱賓王兵敗,賓王亡命為僧,往來杭州靈隐寺。
宋之問至寺,夜吟鹫嶺郁舀蛲,龍宮鎖寂寥,久無下韻。
賓王隔壁朗吟以終篇。
之問大駭,質明求見,則遁矣。
敬業亦脫去,為僧于衡山。
黃巢既敗,依張全義為僧于洛陽。
嘗自繪己像,題詩雲: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脫荩着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闌幹看落晖。
人見像,識其為巢。
山人曰:繪事能見人性靈,賓王能詩不足怪,而黃巢不惟能詩,并善繪事,亦甚足異已。
丁晉公家書畫填委,南遷之日,籍其所藏,得李成山水寒林九十馀軸,他物往往稱是。
初晉公自兩制出守金陵,陛辭之日,章聖以八幅袁安卧雪圖賜之,旁題雲:臣黃居案定到神品,蓋不知為誰筆也。
其所畫林石廬舍之所,人物苦寒之态,無不逼真。
侈上之賜,于金陵城西北隅築堂曰賞心,施此圖于巨屏,觀者驚歎神異。
花光仁老作墨花,陳去非與義題五絕句,其一雲: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顔色似,前身相馬九方臯。
徽廟見之大喜,召對擢用。
畫因詩重,人遂賞其畫。
紹興初,花光寺僧來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揚補之、譚逢原與之往來,遂得其傳。
補之所作,後益超出,格韻尤覺靈敏。
然觞次醉馀,雖娼優牆壁肯為之;他有求者,往往作難。
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惟長于平遠,遇志同道合者,始為作之。
若以遊藝請,則牢辭固拒,如不願聞。
故其畫亦不多見,人亦不知其名也。
山人日:神品固不可多見,不知其名而其畫之靈秀不可沒,畫更作珍矣。
近人假托前人,而筆墨了無可觀,則前人之名竟為後人所污也,哀哉。
’ 王明清揮麈第三錄日:宣和中,蘇叔黨遊京師,鹹按:蘇過,字叔黨,東坡先生季子也。
官至中山悴。
善作怪石聚筱,咄咄逼乃翁。
又所畫山水,遠水多紋,依岩多屋木,皆人迹絕處,并以焦墨為之,此出奇也。
寓居景德寺僧房。
忽一日,見快行家者同一小轎至,傳旨宣召,亟令登輿。
叔黨不知所以,然亦不敢拒。
才人,便以物障其前,惟不設頂,上用小涼傘蔽之,二人肩之,其疾如飛。
約行十馀裡,抵一修廊,内侍一人,自上而下引之,升一小殿。
上已先坐殿中,谕曰:聞卿是蘇轼之子,善畫窠石,适有素壁,欲煩一掃,非有他也。
叔黨再拜承命,然後落筆,須臾而成。
上起身縱觀,賞歎再三,命宮人賜奉蕊酒一鐘,錫赍極渥,謝恩而下。
複循廊間登小肩輿而出,亦不知經從所曆何地。
歸來但憶殿閣參差,交疏反宇,恍遊蓬阆,曆曆可記。
如夢複如癡者累日夕也。
山人曰:密敕傳宣,揮毫對禦,荷絲綸之借獎,邀錫予之骈繁,如夢如癡,人間天上,如斯異數,良足為藝苑生色矣。
夫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況其膺九重之眷顧哉。
顧菰蘆風雨中,絕藝湮沉,正複不少,閱此能無三歎。
周輝清波雜志曰:龍眠李伯時畫許元度、王逸少、謝安石、支道林四人作山陰圖。
元度超然萬物之表,奇雅之量,見于眉睫。
逸少藏手袖中,徐行若有所觀。
安石膚腴秀澤,著屐回首與道林語。
道林嬴然出其後,引手出相酬酢。
皆得其意,俯仰步趨之間,情态閑遠,正如黃鹄一舉千仞,下視人世,隔越塵嚣。
其筆墨之妙,真冠絕一時矣。
碧林道人梵隆,鹹按:圖繪寶鑒:僧梵隆,字茂宗,号無住,吳興人。
善白描人物山水,師李伯時。
宋高宗極喜其畫,每見辄品題之。
少規模伯時,曾為臨寫,真僞殆不可辨。
更數十年,世當不知有兩伯時也。
山人曰:龍眠之妙,固不待言,即志中叙事之工,亦絕妙一幅圖畫也。
彼四賢者,千載下猶覺栩栩欲活。
通靈變化,亦神異已哉。
郭令公婿趙縱,嘗令韓幹寫真,後又請周防寫之。
二人皆有能名。
令公嘗列二真于座側,未定優劣,因女趙夫人歸省,令公問:此畫何人對日:趙郎。
又雲:何者最似對日:兩畫俱似,前畫空得趙郎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氣,得趙郎笑言性情之姿。
山人曰:古人雲: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
斯言隻論其常也,若筆靈機敏,當得其神。
章伯益草蟲九便面,筆勢飛動,幾奪造化。
複有孔毅甫、周元翁、米元章題識,俱言有耀耀之意,靈動如生。
國初猶有人見之。
山人日:伯益以篆名世,何為善畫複如此而不多見也!餘見修水集有題伯益飛版[音飪]圖,亦稱其遊藝之精。
則伯益之墨戲當亦有藏之者矣。
圖畫見聞志;唐刺史王倚有筆一管,稍粗于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
每一事刻從軍詩兩句,似非人功。
其畫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山人臼:無論刻工之精,而為此畫者亦靈敏極矣。
不傳其名,能事湮沒,良可惜耳。
顧光寶,善畫。
有友陸溉患瘧,經年不愈,光寶乃以墨畫一獅子,令溉榜之戶外,曰:此物靈異,虔禱自驗。
溉令家人焚香拜之,是夕中夜,戶外有聲寒牢。
翌日,視所畫獅子,口中臆前,有血淋漓,自是溉病霍然。
名畫記;楊子華畫馬于壁,每夕聞蹄齧長嘶,如索水草。
畫龍于絹素,舒卷辄雲氣萦集。
世祖使居禁中,天下号為畫聖。
山人曰:畫可通靈,紀載不可盡述。
光寶之獅,子華之龍馬,如有神靈呵護,變幻莫測。
僧繇之龍,破壁飛去;滕王之蝶,飛舞宮中。
同為畫中之靈,不獨藝事之精也。
劉跛暇日記曰:楚州聖因院有曹仁熙畫水,中間有一筆長一丈八尺,無接續處。
曹作此畫時,蓋年已八十矣。
又圖畫見聞志曰:戚文秀工畫水,筆力調暢。
畫清濟灌河圖,其旁自題雲:中有一筆長五丈。
又畫鑒載:常州佛寺後壁有畫水,亦名清濟灌河圖,中有一筆,尋其端末,長四十丈筆法既老,波浪起伏,相對活動,愈看愈奇,令人叫絕。
山人曰:畫水之奇,世但知有孫位耳,而不知愈出愈奇,更有曹仁熙諸人也。
夫一筆長一丈八尺,奇矣。
極之于五丈、四十丈,不更奇哉!大約古人能事,施于畫壁為多,唐宋所傳,不一而足。
其作畫幛,均屬大幅,亦張絹素于壁間,立而下筆,故能騰擲跳蕩,手足并用,揮灑如志。
健筆獨扛,如駿馬之下坡,若銅丸之走阪。
今人施紙案上,俯躬而為之,腕力掉運,僅及咫尺,欲求尋丈,已不能幾,甯論數丈數十丈哉。
于此歎古今人不相及,良有以也。
然餘聞郭忠恕轶事雲:忠恕性高潔,凡設纨摹求畫者,必怒而去。
有富人子喜畫,日饷佳釀,屢緻情言。
忠恕感其誠,取紙一軸,首畫一卯角小童持線車紙,窮處作風鸢,引一線數丈。
富人子不以為奇,遂謝絕。
求賞鑒家于俗眼,自不能識其奇,誠可浩歎也。
括異記曰:成都許畫師,善傳神。
忽一人敝衣憔悴求畫,許笑之。
其人解衣囊,易黃道服,鹿皮冠,白玉簪,以手摩面,則童顔矣,引其須,應手而黑,乃一美丈夫也。
許驚拜曰:不知神仙下臨塵世。
道人日:君傳吾神,置肆中。
有求售,止取幹錢,俟時至,當相期于名山耳。
許如其教。
有識者日;此唐神仙朱桃椎也。
因而求者輻辏。
許貪畫值,每幅取二千。
夢道人曰:汝福有限,安得過取掌其左頰,既寤,頭遂偏。
山人曰:仙者示形繪像,兼訂後期,若而人者,得度可幾矣。
卒以利令智昏,凡骨難換。
道德五千言,所以深戒夫貪與吝也。
以意逆仙,好為飾說,以緻頭偏,可笑亦可憫耳。
宣室志曰:長安雲花寺有聖畫殿,都人謂之七聖畫。
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畫工,将命施彩飾繪。
責其直,不合寺僧所酬,竟去。
後數日,有二少年詣寺來谒曰:某善畫者也。
今聞此寺将命畫工,某不敢利其直,願輸直可乎寺僧欲先閱其筆,少年日:吾兄弟七人,未嘗畫于長安諸寺,甯有迹乎僧以為妄,稍難之,然利其無直,遂許之。
翌日,七人者果偕來,各挈彩繪,将入殿宇,且為僧約曰:從此後七日,慎勿啟吾之戶,亦不勞賜食,蓋以畏風日所侵铄也。
當以泥锢之,無使有纖隙。
不然,則不能施其妙矣。
僧從其約。
自是凡六日,阒無有聞。
僧相語曰:此必怪也,當不宜果其約。
遂相與發封,戶既啟,有大鴿翩翩望空飛去。
視殿中彩繪俨若,四隅惟西北墉尚未盡飾焉。
後畫工見之大驚曰:真神妙之筆也。
自是号為聖畫,莫敢繼其色者。
山人曰:始逶迤以街術,終聯翩而高舉,疑仙人之遊戲,類佛氏之幻妄。
七人者,誠不可思議矣。
畫法莫盛于李唐之世,而記畫中異事,亦惟唐代為最多,此又其尤異者爾。
寺僧以其不取直乃許之,欲得善工而吝其資,僧亦劣矣,宜其不能盡其工而留缺陷于人世也。
路史載何俊有紀事雲:今人追畫家淵源,動稱顧、陸之筆尚矣。
然此特晉宋間入耳,餘家乃有漢家。
此誠世人所未見,亦世人之所未知也。
每于稠人廣座間言之,莫不詫為詭誕。
一日,高房山尚書過餘家,謂曰:君每言漢畫,可得觀乎餘為置酒,出畫示之。
尚書玩視數四,引杯複酌,又瞪目注視久之,不禁駭絕,躍而起曰:此真漢畫。
顧、陸深得其遺意,誠希世之寶也。
蓋其畫非缣非素,乃畫于車螯殼上。
姑蘇有沈辨之者,客于山左登州太守署中,有兵卒獲發墓盜數人,械詣府,搜其家,得車螯殼若幹枚。
訊之,盜雲:每發一墓,則其下有數十石,其畫皆人物,如今之春畫,間有狎比頑童者。
畫法大率相類,其筆甚古拙。
高房山尚書謂顧、陸得其遺意者,蓋為此也。
唐人則漸入于巧矣。
沈辨之本善鑒賞,因取十馀枚以歸。
先大夫宦于吳,出重資購其五,即尚書歎為希世之寶者也。
夫車螯者,蜃也,雉人大水為蜃,雉有文章,故蜃亦有文章。
東坡在登州禱海神而得見海市,即蜃氣也,但不知墓中需此物究竟作何用耳。
山人日:餘考北齊邢子才作文宣帝哀冊文雲:攀蜃辂而雨泣。
王筠作梁昭明太子哀冊文雲:蜃辂峨峨。
江總陳宣帝哀冊文雲:望蜃綽而攀标。
齊謝跳敬王後哀冊文雲:懷蜃衛而延首。
則知古帝王後妃陵墓皆用之。
蓋置于靈輻之四旁,以防狐兔穿穴。
其畫春情,亦以壓勝,恐蛟龍之侵擾也。
今則東國秘器久廢此制,故世皆莫之知’存之以俟博物者參考焉。
元世始以今北京為大都,宣武門内東城隅有天主堂,大西洋奉耶稣教者也。
大西洋自開辟以來,不通中國,有利馬窦者,自歐羅巴國航海九萬裡,載其方物入貢于元。
時适當武宗之世,國勢全盛,好大喜功,特命給廪饩之,賜第比邸之左,建天主堂。
其堂之制,狹而長,上覆幔,四旁缭以绮旒,藻繪絕異。
其上供耶穌像,繪像也,而望之如塑。
貌三十許人,左手把渾天圖,右叉指若方與人論說狀。
指所說者,須眉豎者如怒,揚者如喜,耳隆其輪,鼻隆其準,目容有矚,口容有聲。
中國畫缋事,不能及其萬一也。
所具香燈蓋帏,修潔異狀。
右有聖母堂,母抱少女一兒,兒即耶稣也,衣非縫制,自頂被體,供具如左。
按耶稣釋略曰:耶稣,譯言救世者,尊主陡斯降生後之名也。
陡斯造天地萬物,無始終形際,因人世亞當以阿襪言不奉陡斯,陡斯降世拔諸罪過人。
漢哀帝二年庚申,誕于如德亞國童女瑪利亞身,而以耶稣稱。
居世三十三年,般崔比剌多以國法死之。
死三日而更生,生三日而升去。
死者,明人也;複生而升去者,明天也。
于耶稣降生升天等日,必設祭,曰大米撒。
刻有天學實義等書行于世。
利馬窦亡故,其友龐迪峨、龍華民代主其教。
其教法友而不師。
師者,耶稣也。
凡中國能畫之士,至都下者,莫不至天主堂觀其畫,鹹詫為奇絕妙絕也。
山人曰:此洋畫之始也。
間考小西洋離中國五萬裡,大西洋幾倍之,又稱為東人。
其國俗工奇器。
其所畫人物花鳥,栩栩欲活,而設色鮮異,中國人不逮也。
其畫宮觀園亭,亦用界劃法,而以勾股法算之,故遠近深淺,尺幅之内,若有數裡數畝之廣。
震旦人效之,概不能及。
世人不知洋畫之始,故特稽其源,以見天地之大,六合之内,何所不有也。
東坡廣志林曰:陸探微畫獅子真迹,在潤州甘露寺,蓋唐相李衛公德裕鎮浙西時所留者。
筆法奇古,絕不類近世。
餘為甘露寺詩有雲:破闆陸生畫,青猊戲盤珊,上有二天人,揮手如翔鸾,筆墨雖欲盡,典型垂不刊者也熙甯九年十一月十五日,餘命良工摹置膠西蓋公堂中,且為之贊日:高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
舞其足,前其耳,左顧右盼喜見尾。
雖猛而和蓋其戲,置之高堂護燕幾。
啼呼颠沛走百鬼,嗟乎妙哉古陸子。
堂中舊傳有魅,宿之者或病或暴亡,厥後遂甯貼,不複見怪矣。
既而有人自膠西來,言有頭陀篝火坐堂内,中夜入定,見獅子騰躍奮迅,滿堂風隆隆然。
駭而開
如其用志不紛,未有不進于道者。
必也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先;句見莊子以誠生明,明生而益以誠自勵。
物不精不為神,數不妙不為術。
離朱不能說其目,公輸不能說其手。
得一語而師之,灌頂醍醐,味固不在多也。
抑又不可無難進易退之心焉。
以曠世逸才,人便拟諸司馬,鹹按:司徒王允欲殺蔡邕,馬日緙日:伯喈曠世逸才,當使續成漢史。
允曰:司馬遷作謗書傳後世,今不可令佞人執筆。
況當今下客,誰敢自比長瑜鹹按;謝靈運謂叔方明日:何長瑜當今仲宣,而養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禮賢,宜以長瑜還靈運。
偶邀玉池魚動之休名,鹹按:梁元帝謝陸探微畫啟:試映五池,即看魚動。
應凜象齒焚身之猛戒。
鹹按: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左傳子産語膏以明白铄,翠以羽自殘,以木擊木則碎,以冰投冰則沉。
時至而應,心暇者勝。
[原注]學裕而心自暇,非猶夫曰之暇也。
休矜畫虎,莫妄塗鴉。
慧業如斯,談何容易。
名者實之賓,是不可沽,是不可盜,是不可馳,而尤不可者,曰過,曰傲,曰争。
唐王昌齡、常建,相與齊名,雖風塵未偶,遊處略同。
其王、常冒雪人京圖,幾于灞橋韻事。
鹹按:唐相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為新詩否綮日: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何以得之。
二人俱以進士為尉。
昌齡不護細行,貶官,世亂還鄉裡。
刺史闾丘曉素嫉其名,昌齡為所殺。
及張鎬按軍河南,兵大集,曉最後期,鎬治以軍法。
呼日:有親乞貸馀命。
鎬叱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乃默然夫昌齡以買名故,鹹按:南史:虞寄上瑞雨頌,帝謂寄兄荔日;此頌典裁清拔,卿之士龍也,将如何擢用寄聞之歎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擊壤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緻此奇禍,亦以宿名故而人為之報複。
然昌齡苟善自檢束,良賈深藏,不亦善欤唐之錢起與韓擁、李端輩十人,以能詩出入貴遊之門,号十才子,聯為畫圖以相誇,未免奔競矣。
其中固有遲暮而不自得者,謂之何哉!謂之何哉!猩猩能言,曲台以之開譬矣。
國史補雲:猩猩好酒與屐,人欲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
猩猩初見,必大罵曰:誘我,誘我!乃絕走遠去。
久而複來,稍稍相勸,俄頃俱醉,其足皆絆于屐,人遂獲之。
或為之圖而贊曰:爾形惟猿,爾面惟人。
言不忝面,智不周身。
淮陰佐漢,李斯相秦。
何如箕山,高卧養真。
靳茂遠東發,集古今谏诤百事以為圖,号百谏圖。
其獲于上也,誠于心者也。
善谏君者,自古不勝枚數,憶前趙劉殷嘗戒其子孫曰:事君之法,當務幾谏。
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而況萬乘乎夫幾谏之功,無異犯顔,但不彰君之過,所以為優耳。
宜上思周召咨商之義,下念鮑勳觸鱗之誅。
以上俱劉殷語。
原注]前趙十六國時,殷有子七人,各授一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内,七業俱興。
歐陽永叔雲:縣越其封,郡逾其境,雖賢守長不行,以其有守也。
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鴻胪之卿,不得理光祿,以其有司也。
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不系執司者,獨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耳。
故士學古懷道者,仕于時,不得為宰相,必為谏官。
谏官雖卑,與宰相等。
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
宰相九卿而下失職者,受責于有司,谏官之失職,取譏于君子。
歐陽此文,真得立言之體,吾願勤官樂仕者勉之。
子久黃先生公望,姑蘇鹹按:常熟舊稱姑蘇。
琴川子遊巷居,陸神童之幼弟也。
髫齡時,出為永嘉黃氏後。
其父年九十,方議立嗣,見先生撫之,雲:黃公望子久矣。
天錫佳兒,來亢吾宗。
因而名字焉。
幼聰敏,應神童科,有聲。
稍長,學通百氏,開三教堂于蘇之文德橋。
充浙西憲令,性豪放,以經理糧儲事得直,一方德之。
繼而入都,為權貴所中。
去聲。
隐富春,以蔔術聞。
居久之,仇家被誅戮,先生乃改号一峰,又号大癡翁。
先生學問,不事文飾,至于天下之事,無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藝,無所不能。
至元間,世所貴重者,長詞短曲,移宮換羽。
先生搜奇索怪,落筆皆成文章,人尊師之。
尤能作畫,山水師董源,晚年一變其法。
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林深笑中兀坐,意态忽忽。
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咤,不顧也。
得于心而形于筆,青勝于藍,冰寒于水,昔人早有定論雲。
山人曰:子久山水訣,最有思緻。
居富春,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居虞山,尤于四時之陰霁,晨昏之變幻,探閱搜尋,殊有冥通玄遇,非外人所得知。
故其筆墨之趣,雲林稱之以逸邁,頗為當矣。
若其讀破萬卷,通識三教,雄才蓋世,著作千秋,德業輝光,文行兼美,後輩之士,奚能及焉。
先生嘗著有生死論、人望論,大足警人,亦暮鼓晨鐘之意。
予得為識崖略于此。
其生死論曰:死生禍福之理,聖賢未始不言。
陰陽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
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罂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其人也,與已死之鬼何異。
其或稍知義理,時形善念,而于學問之道,甘自暴棄,臨終之日,漠然無聞,則又不若塊然之鬼為愈也。
天地開辟,亘古亘今,自有不死之鬼也。
小善大功,著在方冊,日月炳煥,山川流峙,及乎千萬劫無窮已,是則雖鬼而不鬼者也。
原注]此作在元時,曾借刻他氏。
其人望論曰:有為一鄉之望者,斯足矣,而有一國之望者。
有為一國之望者,斯足矣,而有一世之望者。
有為一世之望者,斯足矣,而有為萬世之望者。
其為一鄉之望,一國之望,一世之望者,以其權勢多也。
其為一世之望,萬世之望者,以其功德多也。
以權以勢,而為一國一鄉望之,一世望之,及其已焉,杳然不知何往也。
以功以德,而為一世之望,萬世之望也,一鄉之人不必其知之,一國之人不必其知之,及其盛也,其一鄉之人欲其知而不可得也,其一國之人欲其知而不可得也,而已為一世之望矣,萬世之望矣。
然為萬世之望者,有所以得之,其始也寂寂然不自知為萬世之望也,純吾學而已。
功非聖人之功,德非聖人之德,猶不可以言學,故知聖人者,萬世之公望也。
先府君之名予也,有厚望焉,有遺訓焉,敢敬述之。
嗚呼,此先生之言,即先生之所以為先生也。
晁以道往訪蘇東坡,坐次,适有從官來,東坡揖以道坐書院中。
話良久,以道于東坡笈中見一小策,寫雲:武宗元中嶽畫壁,有類韓昌黎南海神廟碑,呵呵晁再三繹之不解,歸疑不已,再往叩之。
坡笑曰:此戲言耳,然亦有深意。
武宗元,真廟朝比部郎也,畫手妙絕一時。
中嶽廟工告成,上召宗元,命圖羽儀于壁,以名手十馀人從行。
既至,宗元獨占東壁,遣群工居西,幕以帏帳。
群工規模未定,武宗元乃畫一長腳幞頭執撾者在前。
十馀人見之,愕然且怪,笑而問之曰;比部以上命至此,乃畫此一人何耶宗元曰:非爾輩所知也。
既而武畫先畢,其間羅列森布,大小臣工,下至厮役,貴賤行止,各當其分,神采奕奕,幾欲飛動。
十馀人者始大歎服。
南海神廟碑首句曰:海于天地間為物最巨。
亦何意也其後運思施設,極盡奇怪。
宗元之畫,是以似之也。
山人曰:繪畫之事,與文章同一機軸也。
善畫者,讀書而得畫意;能文者,觀畫而悟文法。
要非天資高妙,于此道中三折肱者,其孰能與于斯乎!韓非子日:客有為周君畫笑者,三年而後成。
周君觀之,與髹笑者同狀,周君大怒。
畫笑者曰: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曰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
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俱備。
周君大悅。
夫畫笑之功,非不徵難也,然其功用與素髹笑同。
山人臼:畫笑之法,今不傳。
南宋時猶有人為之者,大類今之洋畫者。
是韓子之言,固設喻也。
然其謂功用與素髹笑同,可知技雖工何益于世,有識之士尚其勿營心哉! 齊宗測,性耽閑靜,妙于染翰。
嘗自畫阮籍遇蘇門先生圖于行幛,坐卧對之,嘯詠終日,以此自娛。
梁豫章王綜,不樂在朝右,累緻意于尚書仆射徐勉,求出鎮襄陽。
勉造次未敢上言,綜因是怒勉,遣使饷勉白團扇,上畫伐檀詩圖,蓋譏其賄也。
周武陵王紀:稱制于蜀,以劉墦宿德重望,遣使征召,拜為中書侍郎。
使者八返,蹯乃至蜀,又以為黃門侍郎,令長史劉孝勝畫陳平歸漢圖以遺之。
山人曰:古人繪圖命意,或寄托襟懷,或宣示指愫,即間涉譏刺,亦複婉而不迫,深得風人之旨,正不減春秋士大夫賦詩贈答也。
金海陵庶人,鹹按:綱目:金主亮正隆六年時,金主南侵之意已決,乃密隐畫工于奉使中,俾寫臨安湖山以歸,施為殿上屏幛,而圖己之像,策馬于湖上絕頂,自題詩于其上,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
遂大舉入寇,明年至瓜洲,未濟江,為其下所殺。
金世宗大定二年,迫降亮為海陵王,谥日炀,後迫廢為庶人。
喜功好大,決意南侵,潛寫臨安,希心混一,方矢吳山立馬之願,已兆瓜洲剖刃之端,實乃昧于知幾,未可漫言壯志矣。
宋葛守昌,開封人。
為畫院祗侯,善畫花卉禽鳥。
舉凡跗萼枝幹,與夫飛鳴态度,随在摹寫,率有生意。
人或詢其造詣,守昌曰:夫畫,人之為此者甚多,其誰不欲擅名大抵形似少精,則失之整齊,筆墨太簡,則失之闊略。
精而造疏,簡而意足,惟得于筆墨之外者知之。
山人曰:整齊之過,失之闆;闊略之弊,流為粗。
守昌之論,殆通于神明矣。
昔者齊景公好馬,命畫工圖而訪之,殚百乘之價,求之期年而不得。
何者象過實也。
夫過實尚不可,而矧其失之少精與太簡乎! 漢高祖八年冬,上自将征匈奴,先至乎城。
時兵未盡集,匈奴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
七日乏食,乘輿不得出。
陳平使畫工圖美女數輩,間遣人遺阏氏日:漢有美女,姿首若是,将欲獻單于。
阏氏以為然,畏奪己寵,因謂單于曰:漢天子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用之。
匈奴遂開其一角,上乃與諸将群臣突圍出。
山人曰:白登之役,漢高适有天幸,其不據于蒺藜,直毫芒之間耳。
本紀載帝用陳平秘計,厚遺阏氏,乃解圍,而陳平世家亦雲其秘計外人莫得聞。
美女之說,見于桓譚新論,而應劭注漢書引之。
餘謂匈奴縱兵數十萬,圍之數十重,業已全力制孤注矣,苟非厚遺反間,安得解圍一角,任其突出哉兵戈解于衽席,蛾眉賢于将帥,曲逆侯六出奇計,而此又知幾其神者也。
丹青可敵甲兵,不得第以技目之矣。
師古曰:桓譚特以意測之,非笃論也。
說仍存參。
韓混,字太沖。
好鼓琴,書得張顔筆法。
精心繪事,師陸探微,與宗人幹齊名。
德宗朝,拜中書令,封晉國公。
建中之末,兼統六道節制,出為鎮海軍浙江東西,兼荊湖洪鄂等道節度使。
公退之暇,留意丹青。
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
恒自晦不傳于人。
所畫人物牛馬極工。
尤好圖寫田園風俗,氣韻深厚,觀者疑入朱陳村、桃源洞,渾茂之澤,流露毫間。
其位兼将相,即此可見。
山人日:詩文書畫,皆可蔔壽天枯菀。
宋郭熙有言:畫亦有相法。
唐李營丘子孫昌盛,簪绂閥閱,累世通顯,今觀其畫,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後之相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曰:乎康坊菩提寺佛殿東西障壁及諸柱上圖畫,東廊舊是鄭法士畫迹,開元中,因屋壞,移人大佛殿内槽北壁。
食堂前東壁上吳道玄畫智度論,色偈、變偈是吳自題,筆迹遒勁,如磔鬼神毛發。
次堵畫體骨仙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又日: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宏善寺,十八年改焉。
南中三門裡東壁上吳道子畫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是吳畫中得意處。
山人曰:論吳畫者多矣,蓋莫善于張彥遠也。
其言曰: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受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張既号書颠,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
衆皆密于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衆皆謹于象似,我則脫略其凡俗。
彎弧挺刃,直柱勾梁,不藉界筆直尺。
風須雲鬓,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馀。
當有口訣,人莫得知。
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壯詭怪,膚脈連結,過于僧繇矣。
餘謂象教之興,始于釋氏,蓋欲令人見象而生敬也。
道子畫地變,能令長安捕魚蝦人懼而改業,其發朦警聩之機,即靱铎象魏,奚能感應捷速若此。
視老僧拄杖升座,蚩蚩然為下等人說法,其知幾之旨,終不能曉然也。
宋徽宗建龍德宮成,圖畫屏壁,皆妙極一時之選。
既畢,上循覽殿閣,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杏花,問畫者為誰,廪錫甚厚。
衆皆莫測上旨。
翌日駕幸艮嶽,酒次,謂侍臣日: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
彼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
衆聞,皆歎服。
彭乘墨客揮犀曰:歐陽文忠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
永叔未知其精妙。
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家相近,一見曰:此定出名手,蓋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精如線,此正午貓眼也。
若早花帶露,則房斂而色澤。
貓眼早暮則精圓,惟正午如一線耳。
此亦善知古人之意也。
山人曰:畫事,人工也,而天機寓焉。
日中季花,正午牡丹,運思至此,殆人巧極而天工錯矣。
王摩诘作雪裹芭蕉,昔人以為興之所至,無所不可。
然餘聞宦遊嶺峤者言:彼間地氣常暖,春花開于秋日,夏卉茂于冬時,間遇隆冬,六出紛鋪,則明年必獲大稔。
見芭蕉搛揚雪中,青翠可愛,方知古賢從未率意杜撰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昔吳道子畫锺馗,衣藍衫,嘲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右手抉其鬼目,筆迹遒勁險怪,實繪事之絕格。
有得之以獻蜀主者,蜀主甚愛重之,嘗挂卧内。
一日召黃筌觀之,筌一見稱其絕手。
蜀主因謂筌曰:此鍾馗若用拇指掐其鬼目,則愈見有力,卿試為我改之。
筌遂請持歸私室,數日看之不足,乃别張素絹畫一鍾馗,以拇指掐其鬼目。
既成,并吳本同時獻上。
蜀主問曰:向止令卿改,胡為别畫筌曰;道子所畫鍾馗,一身之力氣色眼目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辄改。
臣今所畫,不殆古人,然一身之力并在拇指,是敢别畫耳。
主深嗟賞之。
山人曰:古人作畫,其精神貫注處,眼光四射,如兔起鹘落,稍縱即逝。
後來作者,精心臨摹,尚未易究其指歸,況率意改作乎黃筌深緻服膺,不肯迎合上意,終能自出手眼,另樹一幟。
視畢生寄人籬下者,其相去奚啻天壤哉! 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詳世胄,蓋南唐郭崇韬之妾也。
崇韬帥師滅蜀,得之于成都,歸為左夫人。
善屬文,尤工書畫。
性幽潔,每于月夕,獨坐南軒,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揮毫濡墨,模寫窗紙上,明日視之,生意具足。
或雲:自是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也。
然夫人以崇韬武人,不工翰墨,恒悒郁不樂,又恐流傳于外,為其所忌,或緻賈禍,故不多作雲。
山人曰:李夫人,蓋管仲姬之俦,其墨竹又與可之先聲也。
惜乎生于攙槍之世,所遭非偶,竟等黨家侍兒。
偶爾涉筆,寄托幽怨,卒之深自晦匿,明哲保身,與秃筆免禍者同志,賢矣! 靈異門 畫家所有靈異,不可具記。
異者,傳之自人;靈者,感之自我。
非本領深厚,決難驟希,而物理相成,别非詭怪。
郊廉指撥精妙,片鐵能飛,鹹按:琵琶錄:樂工郊廉,池上彈蕤賓調,忽聞芰荷間有物跳躍出岸,視之乃方響一片,識者知為蕤賓鐵也。
陰符計議入神,丁侯可活。
鹹按:太公金匱;武王伐殷,了侯不朝。
尚父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遣使請臣。
尚父乃以甲乙拔頭箭,丙丁拔目箭,戊己拔腹箭,庚辛拔足箭,丁侯病乃愈。
四夷聞,皆懼,越裳獻白雉。
推是類也,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原注]說苑語。
夢與鬼争者,終未知周孔之要;鹹按:崔浩表雲:專心思書,忘寝與食,至夢與鬼争議,遂得周公、孔子之要術。
思與神通者,遂可達人天之理。
蓋物莫不自有一天,天全則物為之感雲爾。
恕先在焉,呼之或出;鹹按:畫品:郭恕先坼弛不羁,放浪玩世。
仕于朝,以傲恣被竄海島,中道仆地,脫形仙去。
其為樓居仙圖,蕭散簡遠,無塵埃氣蘇子瞻為之贊曰:長松參天,蒼壁插水,缥缈飛觀,憑欄誰子。
空蒙寂曆,煙雨滅沒,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元風扇矣,至德無盈。
鹹按:隋書徐則傳柳番贊:可道非道,常道無名。
上德不德,至德無盈。
元風扇矣,而有先生。
何必如梁相國貴達之後,非尊親旨命,不複含豪,足誇神妙耶!鹹按:圖畫見聞志:于兢為梁相國,幼從學舍命筆仿牡丹,不浃旬奪真矣。
後遂酷思無倦,勳必增奇。
人贈以詩曰:看時人步澀,展處蝶争來。
貴達之後,非尊親旨命,不複含豪。
曹弗興已見精敏。
善龍,所畫龍首,謝赫閱之,若見真龍。
吳主赤烏元年,青溪一赤龍淩波而行,命弗興圖之,吳主為之贊。
至宋文帝時,累月亢旱,祈禱無應,乃取弗興畫龍,置于水上,應時蓄水成霧,經旬滂沛。
魏明帝遊洛水,水中有白獺數頭,美靜可憐,見人辄去。
帝欲見之,終莫能遂。
侍中徐景山曰:獺嗜鲻魚,乃不避死。
畫兩生鲻魚懸置岸上,于是群獺競逐,一時執得,帝甚嘉之。
顔公廷诰曰:徐景山之畫獺是也。
[原注]按徐侍中所畫者鲻魚,非為畫獺,古人使事活相,往往有此。
戴安道逵,谯國人也。
能鼓琴,工書畫。
十馀歲,王長史見之曰:此子非徒能畫,亦終當緻名。
世說新語。
曾造無量壽佛像,坐帷中密聽衆論褒貶,辄加精思,三年乃成。
迎至山陰靈寶寺,郗超觀而禮之,撮香誓告。
既而手中香勃然煙上,極目雲際。
張僧繇已見榮遇。
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而不點睛,雲點之則飛去。
人以為妄,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上天,未點睛者如故。
名畫記,亦見神異記。
吳郡昆山華嚴寺殿基,相傳有僧繇畫龍,每風雨如騰躍狀,僧繇畫鎖以釘固之。
紀事。
僧繇畫二天竺僧,後遭剖割,分而為二,其一在唐右常陸堅處。
陸公嬰笃疾,忽夢此僧曰:我有同侶一人’離析已百馀年,今在洛陽故城東李君家,能為我求之再得會合,當以法力扶助。
陸遽求訪,以俸錢十萬贖而合焉,即日疾瘳。
劉文房記江陵天皇寺,晉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畫舍那佛像及孔子十哲。
帝怪問釋門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
及後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此殿以有文宣王像,不令毀拆。
山人曰:僧繇寫生轶事,原非示現神通。
所謂取諸精靈,兼不遺其骨法者也。
此中矜慎構思,真有不傳之秘耶全其天而已。
其為象教護持,厥功不可思議焉夫玉簡金書,神經秘篆,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
種種系風捕影,大似憑虛。
即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燒劫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龍宮鹿野,緒論如斯,妝點門庭,良多附會。
入其門者,因循粗迹,迷失真常。
凡夫業緣有淺深,性根有利鈍,為魔為外道,孰是能具正知見真實踐履者!齊梁君臣間,惟執著罪福因緣,沉湎祇劫之果,窮土木之工,耀金玉之飾,如是輾轉,緻遭沙汰,豈複本教使然欤!地有東西,教分道俗。
梵漢語隔而化通,孔釋教殊而道異。
用梁劉彥和語。
登地證果,根基五戒,而五戒全體五常,不踐五常,别無五戒。
總之佛惟宏善,不長惡于臣民;戒本防淫,何損害于家國。
四句,唐李師政駁沙汰僧道議。
作福德,不應貪著[入聲]為利益,隻在衆生。
非聖者兇,順道者吉,勿謂不信,有如皎日。
唐内錄。
天台張紫陽平叔真人,得兩教宗傳,自言于成都初遇師授法,三傳于人,三遭殃禍。
自今以往,當箝口結舌,無敢複言。
然作金丹圖授弟子王邦叔,終以悟真一編,稍示機緘于世,其用心彌苦矣。
後來君子,饒有前因,各随願力,加意護持,政不必因差别成三,妄生異見也。
偶因僧繇前知之谶,附識數語于後。
楊子華,已見榮遇。
梁世祖時曆官常侍。
嘗畫馬于壁,夜聽蹄齧長鳴,如索水草。
圖龍于素,舒卷辄雲氣萦集。
唐閻立本雲: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标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惟子華乎山人曰:曲盡其妙四句,合而體之,雖自古傳神家言,有所不到。
能曲盡矣,複能簡易,天事乎,抑人巧也學者思之。
顧長康圖裴楷,頰上加三毫,神明殊勝。
近之。
庾道季語戴安道,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子華殆免斯語矣。
鹹按: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
庾道季看之,語戴雲:神明太俗,良由卿世情未盡。
戴雲:唯務光當免卿此語耳。
張孝思為骠騎尉,善畫地獄,氣候幽默。
吳道子已見精敏。
因效為地獄變相。
楊次公有言;孝思入冥,得識所見,陰刑陽囚,衆苦具在,酸慘悲側,使人畏栗。
吳生為圖,更增益成之。
時範長壽亦善寫西方變相。
山人曰:天堂地獄之說,君子弗道,是以圖其事而弗之信也。
縱使罪福不二,業報非有,植因收果之談,無異假稱珍怪。
然賈誼所雲: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非即輪轉五道,無有窮已之指乎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黃母為鼋,宣武為鼈,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非即變化異形之謂乎臭身妄念,随死随生,與禽畜同類,比肩受苦,為丈夫者,不亦羞哉!用裴休話。
唐監門尉李山龍笃信佛法,武德中暴亡,七日而蘇。
見鐵城,雲是罪人所居,見大火湯猛沸,山龍一稱佛号,而囚得一日休息。
記載昭然。
景雲寺老僧雲:道子寫地獄變相,京都屠沽漁罟之輩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
則為之規式以示炯戒,亦有心世道者之一端也。
李思訓,已見精敏。
字曰建,即李北海所稱雲麾将軍是也。
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态。
嘗畫一魚甫完,未施藻荇,有客扣門,出應,尋失去。
使童子覓之,乃風吹入池,拾視之,惟空紙耳。
後複戲畫數魚,投池内,經日夜終不去。
馮紹正亦作政,由少府監曆侍郎。
唐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渴雨。
急命大臣遍禱于山澤間,而無感應。
上于龍池新創一殿,诏紹政于四壁各畫一龍。
紹政乃先畫素龍,其狀蜿蜒,如欲振湧。
繪事未半,若風雲随筆而生。
上與從官于壁上觀之,鱗甲皆濕。
設色未終,有白龍自檐間出,入于池中。
風波洶湧,雲電随起,侍禦數百人皆見白龍自波際乘氣而上。
俄頃,陰雲四布,風雨暴作,不終日而甘澤遍。
[原注]杜少陵有題楊監畫鷹詩:近時馮紹政,能畫鸷鳥樣雲雲。
酉陽雜俎有馮所畫牡丹,知其能事無不可者。
王摩诘,已見知幾。
為岐王畫一大石,有天然之緻。
王寶之’時獨坐注視,作山中想,悠然有馀趣。
數年之後,益見精彩。
一旦大風雨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屋宇俱壞。
後見空軸’乃知畫石飛去耳。
憲宗朝,高麗遣使言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王不敢留,遣使奉獻。
上命群臣以維手迹較之,無毫發差謬。
上始知維畫神妙,遍索海内,藏之宮中。
山人曰:蘇氏謂摩诘畫中有詩,為其風韻獨出耳。
如丹青記所言,畫妙若是,信知青丘授易,六丁取将,鹹按:台州青丘道士王遠知作易總十五卷,一日雷雨雲霧,一老人語遠知曰:所洩者書何在上帝命吾攝六丁雷電追取。
韓昌黎詩: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将。
泷岡表石,天龍閱視,鹹按:歐陽文忠為其考及太夫人撰泷岡阡表,勒諸石,遣吏赍歸,并檄郡守董墓事。
渡江,風濤大作,有龍蜿蜒夾舟,舟欲覆。
篙師呼日:客有懷寶者,請投之,以禳此厄。
唯碑在焉,因擠之江,龍去得渡。
吏以實告郡守,守令吏祭墓,則碑已植于其側矣。
守墓者曰:昨之夜,震雷發土,碑于是出也。
視之’見表文中,獨以朱圈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字,滴水淋漓,自額及趺不絕’朱迹炳然。
文章技藝,精義入神,未有不與造物通者。
生公說法,頑石亦為點頭,鹹按:虎丘幹入座旁有點頭石,相傳生公講經于此,無信之者,乃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為點頭。
獨虛語哉! 藍田韓幹,少嘗為賣酒家送酒。
王右丞兄弟未遇時,幹征債于王家,戲畫地為人馬。
右丞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幹畫者十馀年。
幹寫貌原注]貌,讀如墨。
史記:人貌榮名。
杜詩:畫工如山貌不同,曾貌先帝照夜白,俱當讀入聲。
人物,尤工鞍馬。
初師曹霸。
天寶中,召入供奉,上令師陳闳畫馬怪其不同,奏雲:臣自有師,陛下内廄四十萬皆臣師。
幹嘗端居,有人詣門稱鬼使,請馬一匹。
畫馬焚之,他日鬼使乘馬來謝。
建中初,有牽馬訪馬醫者,毛色骨相,馬醫未見,笑曰:君馬大似韓幹所畫,真馬中固無也。
忽值幹,幹亦摩挲其馬,若前足有損。
後見己所畫馬本,馬本,畫之本也。
腳有一點黑缺,方知是畫通靈矣。
宋嘉祐中,一貴人攜韓馬渡采石,大風三日不可過,夢神告曰:留馬當相濟。
詣廟獻之,風止乃渡。
世傳韓所寫于阗國黃馬一軸,宋米氏因之為天馬賦,其見重于後人如此。
山人曰;杜少陵作丹青引贈曹将軍霸一詩,慨當以慷,人詳馬略,章法相間,最有體裁。
其言意匠慘淡經營中,一洗萬古凡馬空,真能摹寫絕特。
至謂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骅骝氣凋喪,雖有意尊題,無心貶客,終未免颠倒口業耶。
夫随意所匠,冥會肖之,技也,而幾乎道矣。
鹹按:宋李公麟馬圖題詞;曹霸于馬,誠進乎技也,然不能無見馬之累,故見于前者,僅具百體,此不能盡于道者乎文人抑揚贊歎,風會大有主持,立言自足千古,低昂軒轾之間,分刮杪忽當有毋容率意者。
吾于少陵此詩,不無私議雲。
原注,附少陵韓幹畫馬贊;韓幹畫,毫端有神。
骅骝老大,腰裹清新。
魚目瘦腦,龍文長身。
雪垂白肉,風蹙蘭筋。
逸态蕭疏,高骧縱恣。
四蹄雷雹,一日天地。
禦者閑敏,去何難易愚夫乘騎,動必颠踬。
瞻彼駿骨,實惟龍媒。
漢歌燕市,已矣茫哉。
但見驽骀,紛然往來。
良工惆怅,落筆雄才。
唐甯王憲善馬,興慶池南華萼樓壁有六馬衮塵圖。
明皇最愛玉面花骢,謂無纖悉不備,風鬃霧鬣,偉如也。
後壁間惟有五馬,其一失去。
柳宗元龍城集記之如此。
段成式酉陽雜俎曰;近時佛畫中有天藏菩薩、地藏菩薩。
近明谛觀之,規彩铄目,若放光明也。
或言以曾青和壁魚設色,則近目有光。
又往往于壁間畫神鬼及缁流羽衣,目随人轉,蓋點眸子極正則爾。
山人曰:點眸子極正,可謂一語洩千古之秘矣。
餘見今世能手為人作像,日中燈下,從旁觀之,其像俨若左右視,殆所謂目從人轉也。
下此者便不能矣,惜其未見文昌此說爾。
服膺斯言,自能悟入。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舊傳周穆王八駿,造父禦之,日行三萬裡。
晉武帝吋,有得古本以獻者,令博古者辨之,乃周穆王時畫,于黃素上為之,雖敗腐昏潰,而骨氣宛在,奇形異質,實亦龍之類也。
遂诏史道碩模寫之。
宋、齊、梁、陳以為國寶,隋文帝滅陳,秘府圖書散佚,獨此畫為賀若弼所得。
齊王崠知而求得之,報以駿馬四十蹄、美錦五十段。
後齊王複以進獻炀帝。
至唐貞觀中,敕借魏王泰,因而傳模于世。
其一日渠黃,其二日山子,其三日盜骊,其四日綠耳,其五日赤骥,其六日骅骝,其七日逾輪,其八日白藥。
今禁中藏有唐人模本。
麟蹄龍鬣,阊阖風生,即天廄神駒正爾尚難比似。
想神物不世出,故得逾昆侖,逐日影,宴王母于瑤池之上,而非誇涎也。
山人曰:珍藏賞鑒,代不乏人,其搜羅最富而最遠者,莫如宋之道君矣。
宣和禦府畫錄所載,首列吳之曹不興及魏主曹髦,而秦漢之畫無聞焉’矧其在周穆王之世乎夫商彜夏鼎,質托五金,尚歸澌滅’若姬周之絹素,傳至典午之朝,其可貴又勝于天球赤刀矣。
所稱博古者辨之,其為張茂先等無疑也。
考史道碩,不知何許人,兄弟四人,皆以善畫得名,而道碩尤工人馬及鵝鹭等。
初與王微并師衛協、荀勖。
今史畫不傳’即唐人模本亦不可見矣。
神物天吝,諒哉! 宣室志曰:興福寺有隋朝佛堂,有蔡生畫十光佛于北壁,瓔珞莊嚴,具慈悲之妙相。
至唐貞觀初,主寺僧以年月稍久,欲新其制,又以善手難得,籌之胸中,未敢遽發。
忽一日,有僧十人,俱白晰清瘦,貌甚奇古,相次而來,徑詣香積堂上。
列席食畢,偕起入佛堂中,便不見。
群僧相顧驚歎,且白主僧,因視堂中北壁十光佛,其風度與十人司’鹹共歡喜膜拜,自是不敢毀其壁,且用旌十光佛之異也。
山人曰:張彥遠名畫記載隋世能畫者,有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等。
其畫不傳而其名克傳者,有閻毗、何稠、楊契丹若幹人,而蔡生不與焉。
雲間夏氏著圖繪寶鑒,采摭尤廣’然亦未載蔡生為何許人。
其行事又不轶見于他書。
餘故特取此一則,以補群書之缺。
夫佛道寂滅,感通不易,而蔡生畫乃能靈異若此,豈第妙筆難幾,具征宿根匪淺’殆所謂 畫而禅者欤惜其僅以姓傳也。
名畫記曰: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像,夜恒有光,發于屋壁,正如内典所言放白毫光也。
又畫繼曰:僧智乎畫觀音’志既虔潔,筆複通靈。
南商毛大節得其像以歸’舟渡南海,風浪大作,開展懇祈,光相忽現,大如月輪,怪雨盲風’了不為患。
良久之間,已數千裡。
山人曰:經言世尊說法已畢,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閻浮提。
鹹按;閻浮提,梵言世界也。
是說也,儒者每訾其罔,然觀載籍所述,畫像亦能放光。
餘故疑其真有,而又未敢信其必無也。
徐敬業與駱賓王兵敗,賓王亡命為僧,往來杭州靈隐寺。
宋之問至寺,夜吟鹫嶺郁舀蛲,龍宮鎖寂寥,久無下韻。
賓王隔壁朗吟以終篇。
之問大駭,質明求見,則遁矣。
敬業亦脫去,為僧于衡山。
黃巢既敗,依張全義為僧于洛陽。
嘗自繪己像,題詩雲: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脫荩着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闌幹看落晖。
人見像,識其為巢。
山人曰:繪事能見人性靈,賓王能詩不足怪,而黃巢不惟能詩,并善繪事,亦甚足異已。
丁晉公家書畫填委,南遷之日,籍其所藏,得李成山水寒林九十馀軸,他物往往稱是。
初晉公自兩制出守金陵,陛辭之日,章聖以八幅袁安卧雪圖賜之,旁題雲:臣黃居案定到神品,蓋不知為誰筆也。
其所畫林石廬舍之所,人物苦寒之态,無不逼真。
侈上之賜,于金陵城西北隅築堂曰賞心,施此圖于巨屏,觀者驚歎神異。
花光仁老作墨花,陳去非與義題五絕句,其一雲: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顔色似,前身相馬九方臯。
徽廟見之大喜,召對擢用。
畫因詩重,人遂賞其畫。
紹興初,花光寺僧來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揚補之、譚逢原與之往來,遂得其傳。
補之所作,後益超出,格韻尤覺靈敏。
然觞次醉馀,雖娼優牆壁肯為之;他有求者,往往作難。
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惟長于平遠,遇志同道合者,始為作之。
若以遊藝請,則牢辭固拒,如不願聞。
故其畫亦不多見,人亦不知其名也。
山人日:神品固不可多見,不知其名而其畫之靈秀不可沒,畫更作珍矣。
近人假托前人,而筆墨了無可觀,則前人之名竟為後人所污也,哀哉。
’ 王明清揮麈第三錄日:宣和中,蘇叔黨遊京師,鹹按:蘇過,字叔黨,東坡先生季子也。
官至中山悴。
善作怪石聚筱,咄咄逼乃翁。
又所畫山水,遠水多紋,依岩多屋木,皆人迹絕處,并以焦墨為之,此出奇也。
寓居景德寺僧房。
忽一日,見快行家者同一小轎至,傳旨宣召,亟令登輿。
叔黨不知所以,然亦不敢拒。
才人,便以物障其前,惟不設頂,上用小涼傘蔽之,二人肩之,其疾如飛。
約行十馀裡,抵一修廊,内侍一人,自上而下引之,升一小殿。
上已先坐殿中,谕曰:聞卿是蘇轼之子,善畫窠石,适有素壁,欲煩一掃,非有他也。
叔黨再拜承命,然後落筆,須臾而成。
上起身縱觀,賞歎再三,命宮人賜奉蕊酒一鐘,錫赍極渥,謝恩而下。
複循廊間登小肩輿而出,亦不知經從所曆何地。
歸來但憶殿閣參差,交疏反宇,恍遊蓬阆,曆曆可記。
如夢複如癡者累日夕也。
山人曰:密敕傳宣,揮毫對禦,荷絲綸之借獎,邀錫予之骈繁,如夢如癡,人間天上,如斯異數,良足為藝苑生色矣。
夫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況其膺九重之眷顧哉。
顧菰蘆風雨中,絕藝湮沉,正複不少,閱此能無三歎。
周輝清波雜志曰:龍眠李伯時畫許元度、王逸少、謝安石、支道林四人作山陰圖。
元度超然萬物之表,奇雅之量,見于眉睫。
逸少藏手袖中,徐行若有所觀。
安石膚腴秀澤,著屐回首與道林語。
道林嬴然出其後,引手出相酬酢。
皆得其意,俯仰步趨之間,情态閑遠,正如黃鹄一舉千仞,下視人世,隔越塵嚣。
其筆墨之妙,真冠絕一時矣。
碧林道人梵隆,鹹按:圖繪寶鑒:僧梵隆,字茂宗,号無住,吳興人。
善白描人物山水,師李伯時。
宋高宗極喜其畫,每見辄品題之。
少規模伯時,曾為臨寫,真僞殆不可辨。
更數十年,世當不知有兩伯時也。
山人曰:龍眠之妙,固不待言,即志中叙事之工,亦絕妙一幅圖畫也。
彼四賢者,千載下猶覺栩栩欲活。
通靈變化,亦神異已哉。
郭令公婿趙縱,嘗令韓幹寫真,後又請周防寫之。
二人皆有能名。
令公嘗列二真于座側,未定優劣,因女趙夫人歸省,令公問:此畫何人對日:趙郎。
又雲:何者最似對日:兩畫俱似,前畫空得趙郎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氣,得趙郎笑言性情之姿。
山人曰:古人雲: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
斯言隻論其常也,若筆靈機敏,當得其神。
章伯益草蟲九便面,筆勢飛動,幾奪造化。
複有孔毅甫、周元翁、米元章題識,俱言有耀耀之意,靈動如生。
國初猶有人見之。
山人日:伯益以篆名世,何為善畫複如此而不多見也!餘見修水集有題伯益飛版[音飪]圖,亦稱其遊藝之精。
則伯益之墨戲當亦有藏之者矣。
圖畫見聞志;唐刺史王倚有筆一管,稍粗于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
每一事刻從軍詩兩句,似非人功。
其畫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山人臼:無論刻工之精,而為此畫者亦靈敏極矣。
不傳其名,能事湮沒,良可惜耳。
顧光寶,善畫。
有友陸溉患瘧,經年不愈,光寶乃以墨畫一獅子,令溉榜之戶外,曰:此物靈異,虔禱自驗。
溉令家人焚香拜之,是夕中夜,戶外有聲寒牢。
翌日,視所畫獅子,口中臆前,有血淋漓,自是溉病霍然。
名畫記;楊子華畫馬于壁,每夕聞蹄齧長嘶,如索水草。
畫龍于絹素,舒卷辄雲氣萦集。
世祖使居禁中,天下号為畫聖。
山人曰:畫可通靈,紀載不可盡述。
光寶之獅,子華之龍馬,如有神靈呵護,變幻莫測。
僧繇之龍,破壁飛去;滕王之蝶,飛舞宮中。
同為畫中之靈,不獨藝事之精也。
劉跛暇日記曰:楚州聖因院有曹仁熙畫水,中間有一筆長一丈八尺,無接續處。
曹作此畫時,蓋年已八十矣。
又圖畫見聞志曰:戚文秀工畫水,筆力調暢。
畫清濟灌河圖,其旁自題雲:中有一筆長五丈。
又畫鑒載:常州佛寺後壁有畫水,亦名清濟灌河圖,中有一筆,尋其端末,長四十丈筆法既老,波浪起伏,相對活動,愈看愈奇,令人叫絕。
山人曰:畫水之奇,世但知有孫位耳,而不知愈出愈奇,更有曹仁熙諸人也。
夫一筆長一丈八尺,奇矣。
極之于五丈、四十丈,不更奇哉!大約古人能事,施于畫壁為多,唐宋所傳,不一而足。
其作畫幛,均屬大幅,亦張絹素于壁間,立而下筆,故能騰擲跳蕩,手足并用,揮灑如志。
健筆獨扛,如駿馬之下坡,若銅丸之走阪。
今人施紙案上,俯躬而為之,腕力掉運,僅及咫尺,欲求尋丈,已不能幾,甯論數丈數十丈哉。
于此歎古今人不相及,良有以也。
然餘聞郭忠恕轶事雲:忠恕性高潔,凡設纨摹求畫者,必怒而去。
有富人子喜畫,日饷佳釀,屢緻情言。
忠恕感其誠,取紙一軸,首畫一卯角小童持線車紙,窮處作風鸢,引一線數丈。
富人子不以為奇,遂謝絕。
求賞鑒家于俗眼,自不能識其奇,誠可浩歎也。
括異記曰:成都許畫師,善傳神。
忽一人敝衣憔悴求畫,許笑之。
其人解衣囊,易黃道服,鹿皮冠,白玉簪,以手摩面,則童顔矣,引其須,應手而黑,乃一美丈夫也。
許驚拜曰:不知神仙下臨塵世。
道人日:君傳吾神,置肆中。
有求售,止取幹錢,俟時至,當相期于名山耳。
許如其教。
有識者日;此唐神仙朱桃椎也。
因而求者輻辏。
許貪畫值,每幅取二千。
夢道人曰:汝福有限,安得過取掌其左頰,既寤,頭遂偏。
山人曰:仙者示形繪像,兼訂後期,若而人者,得度可幾矣。
卒以利令智昏,凡骨難換。
道德五千言,所以深戒夫貪與吝也。
以意逆仙,好為飾說,以緻頭偏,可笑亦可憫耳。
宣室志曰:長安雲花寺有聖畫殿,都人謂之七聖畫。
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畫工,将命施彩飾繪。
責其直,不合寺僧所酬,竟去。
後數日,有二少年詣寺來谒曰:某善畫者也。
今聞此寺将命畫工,某不敢利其直,願輸直可乎寺僧欲先閱其筆,少年日:吾兄弟七人,未嘗畫于長安諸寺,甯有迹乎僧以為妄,稍難之,然利其無直,遂許之。
翌日,七人者果偕來,各挈彩繪,将入殿宇,且為僧約曰:從此後七日,慎勿啟吾之戶,亦不勞賜食,蓋以畏風日所侵铄也。
當以泥锢之,無使有纖隙。
不然,則不能施其妙矣。
僧從其約。
自是凡六日,阒無有聞。
僧相語曰:此必怪也,當不宜果其約。
遂相與發封,戶既啟,有大鴿翩翩望空飛去。
視殿中彩繪俨若,四隅惟西北墉尚未盡飾焉。
後畫工見之大驚曰:真神妙之筆也。
自是号為聖畫,莫敢繼其色者。
山人曰:始逶迤以街術,終聯翩而高舉,疑仙人之遊戲,類佛氏之幻妄。
七人者,誠不可思議矣。
畫法莫盛于李唐之世,而記畫中異事,亦惟唐代為最多,此又其尤異者爾。
寺僧以其不取直乃許之,欲得善工而吝其資,僧亦劣矣,宜其不能盡其工而留缺陷于人世也。
路史載何俊有紀事雲:今人追畫家淵源,動稱顧、陸之筆尚矣。
然此特晉宋間入耳,餘家乃有漢家。
此誠世人所未見,亦世人之所未知也。
每于稠人廣座間言之,莫不詫為詭誕。
一日,高房山尚書過餘家,謂曰:君每言漢畫,可得觀乎餘為置酒,出畫示之。
尚書玩視數四,引杯複酌,又瞪目注視久之,不禁駭絕,躍而起曰:此真漢畫。
顧、陸深得其遺意,誠希世之寶也。
蓋其畫非缣非素,乃畫于車螯殼上。
姑蘇有沈辨之者,客于山左登州太守署中,有兵卒獲發墓盜數人,械詣府,搜其家,得車螯殼若幹枚。
訊之,盜雲:每發一墓,則其下有數十石,其畫皆人物,如今之春畫,間有狎比頑童者。
畫法大率相類,其筆甚古拙。
高房山尚書謂顧、陸得其遺意者,蓋為此也。
唐人則漸入于巧矣。
沈辨之本善鑒賞,因取十馀枚以歸。
先大夫宦于吳,出重資購其五,即尚書歎為希世之寶者也。
夫車螯者,蜃也,雉人大水為蜃,雉有文章,故蜃亦有文章。
東坡在登州禱海神而得見海市,即蜃氣也,但不知墓中需此物究竟作何用耳。
山人日:餘考北齊邢子才作文宣帝哀冊文雲:攀蜃辂而雨泣。
王筠作梁昭明太子哀冊文雲:蜃辂峨峨。
江總陳宣帝哀冊文雲:望蜃綽而攀标。
齊謝跳敬王後哀冊文雲:懷蜃衛而延首。
則知古帝王後妃陵墓皆用之。
蓋置于靈輻之四旁,以防狐兔穿穴。
其畫春情,亦以壓勝,恐蛟龍之侵擾也。
今則東國秘器久廢此制,故世皆莫之知’存之以俟博物者參考焉。
元世始以今北京為大都,宣武門内東城隅有天主堂,大西洋奉耶稣教者也。
大西洋自開辟以來,不通中國,有利馬窦者,自歐羅巴國航海九萬裡,載其方物入貢于元。
時适當武宗之世,國勢全盛,好大喜功,特命給廪饩之,賜第比邸之左,建天主堂。
其堂之制,狹而長,上覆幔,四旁缭以绮旒,藻繪絕異。
其上供耶穌像,繪像也,而望之如塑。
貌三十許人,左手把渾天圖,右叉指若方與人論說狀。
指所說者,須眉豎者如怒,揚者如喜,耳隆其輪,鼻隆其準,目容有矚,口容有聲。
中國畫缋事,不能及其萬一也。
所具香燈蓋帏,修潔異狀。
右有聖母堂,母抱少女一兒,兒即耶稣也,衣非縫制,自頂被體,供具如左。
按耶稣釋略曰:耶稣,譯言救世者,尊主陡斯降生後之名也。
陡斯造天地萬物,無始終形際,因人世亞當以阿襪言不奉陡斯,陡斯降世拔諸罪過人。
漢哀帝二年庚申,誕于如德亞國童女瑪利亞身,而以耶稣稱。
居世三十三年,般崔比剌多以國法死之。
死三日而更生,生三日而升去。
死者,明人也;複生而升去者,明天也。
于耶稣降生升天等日,必設祭,曰大米撒。
刻有天學實義等書行于世。
利馬窦亡故,其友龐迪峨、龍華民代主其教。
其教法友而不師。
師者,耶稣也。
凡中國能畫之士,至都下者,莫不至天主堂觀其畫,鹹詫為奇絕妙絕也。
山人曰:此洋畫之始也。
間考小西洋離中國五萬裡,大西洋幾倍之,又稱為東人。
其國俗工奇器。
其所畫人物花鳥,栩栩欲活,而設色鮮異,中國人不逮也。
其畫宮觀園亭,亦用界劃法,而以勾股法算之,故遠近深淺,尺幅之内,若有數裡數畝之廣。
震旦人效之,概不能及。
世人不知洋畫之始,故特稽其源,以見天地之大,六合之内,何所不有也。
東坡廣志林曰:陸探微畫獅子真迹,在潤州甘露寺,蓋唐相李衛公德裕鎮浙西時所留者。
筆法奇古,絕不類近世。
餘為甘露寺詩有雲:破闆陸生畫,青猊戲盤珊,上有二天人,揮手如翔鸾,筆墨雖欲盡,典型垂不刊者也熙甯九年十一月十五日,餘命良工摹置膠西蓋公堂中,且為之贊日:高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
舞其足,前其耳,左顧右盼喜見尾。
雖猛而和蓋其戲,置之高堂護燕幾。
啼呼颠沛走百鬼,嗟乎妙哉古陸子。
堂中舊傳有魅,宿之者或病或暴亡,厥後遂甯貼,不複見怪矣。
既而有人自膠西來,言有頭陀篝火坐堂内,中夜入定,見獅子騰躍奮迅,滿堂風隆隆然。
駭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