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論畫
關燈
小
中
大
目,見石刻師子獰然欲下攫人也。
古賢名畫,其神妙真不可思議矣。
又畫鑒曰;陸探微與顧恺之齊名。
餘生平止見文殊降靈真迹,部從人物共八十人,飛仙四,各有妙處,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髅盂者,蓋西域俗然也。
此卷行筆緊細,無纖毫遺恨,望之神采奕奕動人,誠希世之寶也。
相傳此畫在在處所,時作旃檀異香,今且入秘府矣。
後見維摩像、觀音像、摩利支天像,及文殊泛海降龍圖,皆不迨之。
張彥遠謂運筆遒舉,風力頓挫,一點一拂,動必新奇,非虛言也。
山人曰:考陸探微,本吳縣人,以善畫事宋明帝,則陸後于顧且數十年。
而今之所傳者,已如吉光片羽,僅索之簡策所傳而已。
髯仙非謾語者,觀其所記,則陸生之神妙,亦何讓破壁飛去者哉! 畫鑒曰:宣和殿禦閣中懸展子虔畫禹乘四載圖,徽宗定為神品上上。
然止三圖為真筆,其水行一圖,不知何人補作。
上每愛玩,終日不舍,但恨其阙一未為全璧耳。
一日者,上晝寝閣中,忽夢至一士夫家,見案頭有水行一圖,真展筆也。
醒而奇之,欲诏索天下,辄複中止。
後有中使至洛,忽聞洛中故家有此畫,亟告于留守求觀之。
既見,乍愕曰;禦閣中正欠此一圖耳登時以進入。
上大喜,命厚酬其值,并賜中使以寶珠焉。
山人曰:展子虔畫山水,大抵唐李将軍父子多宗之。
世傳其所作北齊後主幸晉陽宮圖及春山人馬圖,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俱足,洵為唐畫之祖。
水行一圖,離而複合,想天生神物,固聚會有時耶惜夫鐵騎南侵,宮車北狩,彼四圖者,皆成廣陵散矣。
東坡觀宋複古畫叙并詩雲:舊傳唐相房琯,于開元中嘗宰盧氏縣,與道士邢和璞友善,共作山水之遊。
過夏口村,入廢佛寺,坐古松下。
和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禅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否琯怅然之久,頓悟前生為永禅師也。
餘故人柳子玉寶此畫,曰是唐人本,宋複古所臨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餘自杭還朝,道宿吳淞江,夢長老仲殊挾琴過餘。
彈之有異聲,熟視琴頗損而有十三弦,餘歎息不已殊日:雖損尚可修。
餘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誦詩曰:度數形名豈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始信秦筝是響泉餘夢中了然識其所謂,既覺而忘之。
明日晝寝,複夢殊來理前夢,再誦其詩。
方驚覺而殊适至,意其非夢也,問之,殊蓋不知。
是歲六月,見子玉之子日子文者于京師,因求得其畫,乃作詩并書所夢于上。
子玉名瑾,善作詩及行草書。
複古名迪,畫山水草木,蓋妙絕一時。
仲殊本書生,棄家學佛,通脫無所着,頗解畫趣,皆奇士也。
詩雲: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珮玉。
新弦雖高張,絲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懸心董廷蘭’不識無弦曲。
山人曰:從來士夫晚歲,多愛逃禅,而坡公尤深通内典之旨者。
習于佛而不佞佛,入于禅而不堕禅’是真彼教中所謂不着色相者也。
此叙此詩,舉凡畫意琴心,圓機禅觀,一一具足,夫豈漫作癡人前說夢哉!學人當下會得此旨,定然立地化朽腐為神奇。
五行紀異志曰:浙東錢氏有唐人畫龍圖,上有吳越錢武肅王大書日:感應祈雨神龍。
并書事迹,亦錢王筆也。
其記曰:惟同光二年,歲在甲申,閩粵楚蜀諸地自二月至六月不雨,赤地數千裡。
吾浙東西之民,瘁于桔槔,翹望雨澤。
而海潮之入江者,測諸赭龛之足,較常或淺至丈馀。
孤自惟不德,贻殃群黎,遍禱于社稷山川之神,複命所在牧守,雩于群望。
乃赤雲如傘,烈日逾火,嗟吾民之田疇,且立就槁矣。
六月十五昧爽,命有司奉神龍之圖祭于殿廷,孤親率臣僚,再拜籲天,為民請命是日陽光漸淡,越日而黑雲暴興,雷霆砰訇,大雨如注,自巳刻以迄酉終,得甘霖九寸有奇。
四境之民,忭舞歡呼,義安樂業。
爰以太牢報謝,謹記其事,以昭天贶而志神庥雲。
後幅又續紀雲:鎮越二月乃得雨,其流民聞吾國有年,多款關來就食者,益知龍之神異為不可誣也。
錢氏為武肅王後人,其圖用絹十二幅作一幀,其高下稱之,中止畫一龍頭一左臂,雲氣騰湧,墨痕如臂,筆迹圓勁,沉着如印。
一鱗如二尺許盤大,不知當時用何筆,故能如此峻利也。
舊傳為吳道子真筆,要之為唐人所作無疑也。
又五國聞見錄曰:蜀長興甲寅之歲春暮,蜀主夜夢一人,破帽故衫,龐眉大目,方頤廣颡,立于殿階,跛一足日:請修理之。
言訖而醒。
翌日,因檢圖籍中,見一神類夜間所夢者,損其左足,遂命蒲師訓補之。
兼問此畫是誰之筆,師訓對日:以臣觀之,非唐吳道玄不能畫也。
既又複夢神來謝日:吾足履矣。
蜀主慮其為祟,為設酒醴,祝而焚之。
山人曰:右二則,皆雜記道子畫。
書冊所記神奇靈異事不一而足,而此二則流俗所不稱道,餘故摘錄之。
按同光為唐莊宗國号,其二年則晉岐稱唐天祐之二十年也莊宗以前年滅梁,是歲天下凡四國四鎮,而考之通鑒綱目,俱不書閩粵楚蜀旱饑者,何也豈攙槍擾攘之際無赴告之文耶抑傳聞異詞,恐失實而不紀耶錢王記雖出于稗史,實可補涑水、紫陽之阙已。
然則畫雖小道乎哉,誰謂不可由之而征文考獻哉 信州志日:天師張與材,字國梁,号薇山,别号廣微子。
世襲祖職,而與材尤蒙眷注,特加封留國公。
居龍虎山,習吐納之術。
張氏世以敕勒法部役鬼神,至與材益靈應如響。
至正二十年,有诏召入,賜第于京師。
與材能畫竹,尤善畫龍,常侍直禁林。
世祖謂之曰:聞卿善畫龍,當為朕作一巨幀,以備萬幾清玩。
與材俯伏頓首曰:龍之為靈,蟠天際地,出顯入幽,固非耳目之觀,亦豈展玩之具臣昧死不敢奉诏。
帝笑曰:卿恐破壁飛去乎,抑薄朕為葉公之好乎複再拜而謝曰;臣為陛下畫龍,自有時也,但今尚未可耳帝颔之日:卿當為朕志之。
至二十三年丙戌夏七月,畿輔大旱蝗,帝與王公大臣露禱于齋宮。
中夜忽憶與材言,亟召見,謂曰:畫龍之期得無爽乎與材對曰:陛下即不召臣,臣亦當奏之。
臣固能畫龍,徒畫未足奇。
陛下入主也,臣當緻真龍請陛下觀之,俾其出雲緻雨,以上慰宸衷之宵旰也。
帝喜而興曰:果爾幸甚。
第得毋風雷之異、苗田疇乎對日:若此者,臣固能制之。
因請來早移駕于西海子偏殿。
帝如其言,預诏南衙三省綴班以俟。
至日,與材金冠皂衣而至。
起居訖,便令内侍和墨伸紙,傳香達信,先書符篆數字焚于空中,随信手潑墨,頃刻都盡。
仰視天上,濃雲四起,俄而雲際鼎湖下垂,髻飄飄長數十百丈,依約萦繞雙阙。
帝與近臣方憑欄谛觀,忽見黑雲中鱗爪之下有神龍掉尾而躍。
就視與材,則畫成矣。
帝謂曰:真龍幸得睹矣,卿能終沛霖雨以惠蒼生乎對日:臣已敕之矣,乞陛下少待之。
是夜與材宿于偏殿之東廂。
夕大甘雨,四野沾足。
其明日,帝躬謝于郊壇,厚賜與材。
表辭不受。
固命之,謝曰:此聖主為民請命,與天合德,故能感應如斯。
臣憑藉皇靈,感孚神物,特會逢其适耳,臣何力之有焉帝歎日:方外之士,不伐其功,彼栾大、公孫卿輩當愧死矣。
特敕學士薩都剌撰留國公畫龍緻雨記以褒之成宗元貞元年,與材請還山。
賜安車而遣中使護之。
後八年而羽化,賜谥榮定。
子嗣成,字太元,亦工畫龍,能山水。
嗣德,字太一,善墨竹禽鳥。
皆襲天師職雲。
山人曰:神仙詭異之說,達者所不道,然口巽酒滅火之事見于漢書,而謝承複記之,後世遂以栾巴為真仙人矣。
若與材所為,誠有足多者。
元祖尊帝師以殊禮,而彼帝師者纖毫無補于國是。
與材能秉謙抑之志,其殆能悟老子退一步之旨者乎 潛确類書曰:宋丞相文公文山,嘗寶藏周防锺馗圖一軸,蓋公及第後理宗召對時所賜也。
間考宋史寶祜四年五月,帝親策貢士于迩英殿,考官王應麟得公策以法天不息為對,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
臣謹為朝廷得人賀。
帝覽卷大喜,親拔為第一,命赴瓊林宴。
明日朝謝,奏對稱旨,賜宮上尊,益以玩好之具,而是畫亦與焉。
公既拜君賜,嘗什襲藏之,雖軍書旁午,必攜以自随。
及勤王兵敗,颠沛流離,妻子散失,而此圖終不去左右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四月,元張宏範以公北去。
八月至燕,拘之坐卧一小樓,足不履地,猶懸是圖于壁。
嘗感而題詩有雲;鋤奸未遂平生志,報國唯馀落魄身。
慚愧終南鍾進士,夢中殺賊更何人公以壬午十二月遇難,遂流落人間,最後乃為文璧所得。
文璧者,公從弟,以宋人仕元,先奉張宏範使來勸公降,為公叱逐者也。
在元為統軍使。
頗赫奕。
既得是圖,張之書室,誇示賓朋。
而有識者見其題句,莫不歎惋。
一夜,璧醉後獨坐齋中,見畫上人髯益張,眦益裂,奮劍如将搏刺狀。
方駭而谛視,則劍鋒出火,舉室焚如。
亟奔呼家人救之,而室中寂然,惟畫為灰燼矣。
璧驚恐成疾,匝月乃卒。
山人曰:張世傑與張宏範,亦同堂兄弟也,而一則為宋禦元,一則為元滅宋,其賢不肖相去何如也。
蕞爾畫圖,特玩物耳,乃能懾奸谀之虐焰,揚忠荩之馀輝。
咄哉進士,身後又添一重公案。
而或者乃以為終葵之訛,則吾未敢深信。
元歐陽玄畫夢閣記曰:畫者何維摩像也。
夢者何蓋歐陽子因畫而夢也。
閣者何蓋歐陽子因夢而建也。
餘以至治元年需次于京師,旅邸淹滞,{宅傺拂郁,中夜惝恍。
見一頭陀類胡僧,狀貌奇偉,告餘日:曾與子有夙因,終當依倚,幸無失也。
越曰,有士人挾巨軸求售者,展之則維摩像,神采動人,與夢中所見無異。
後著承旨趙孟頫跋,定為唐盧楞伽真筆。
跋在延祐甲寅五月,實故相伯答沙所藏也。
既感夢征,複慕古迹,訪其值,曰:必得二百缗。
餘傾囊中資,僅得其半,與同居柯敬仲計之,賴其力竟得之。
泰定元年,餘奉敕入館寫金字藏經,夜夢維摩導餘登泰岱峰觀日出。
逾月而山東廉訪使許公思敬以餘名入告,奏為推’目’從事于齊魯者三年。
既還都,以西安尹從西台禦史張公養浩入關中。
未幾而張公卒,餘行亦罷。
其明年,餘以事系于理,禍且不測,複夢維摩告曰;吾先待子于海外耳。
是歲九月,今上改元,得恩旨,令瓊州安置。
遂躍身攜畫以往。
以天曆二年渡海,索居無事,與鶴栖寺長老艾虛上人備話前事。
上人謂日:公以為前日果入夢乎餘對曰:仆今夢且醒矣。
上人日:然則公正入夢也。
餘曰:于意雲何曰:今日之夢醒,即前日之夢也。
夫醒夢之今日昨日,與生死之今日明日等,無以異也。
人有夢緻千金者,宮室衣服妻子耗其半而留其半,曰是以娛吾老也。
覺而曰:吾早知其夢也,恨不盡用之。
則人莫不笑其悖矣。
盡不盡皆夢也,而以為不若其盡也,是人之所以為夢,而夢終無覺時也,且笑之者之安在其夢覺也。
餘憬然悟,喟然曰:仆聞師言,覺數十年來迷封滞殼,癡惑狂走,正如涅槃所言以箭射空,力盡還堕。
自茲以往,願舍畫以覺夢,可乎上人日:公夢舍乎,抑覺舍乎餘曰:夢舍覺舍雲何曰:以夢舍舍,則舍終是夢;以覺舍舍,則公固未嘗夢也。
夫未有舍之不能、而能舍舍者也。
于是為閣三楹,奉畫其中,且囑瑟虛領之,而名之曰畫夢閣,并記之。
嗟乎,彼維摩者,殆曆千百億劫而不堕落夢境者欤!昔日之得畫,夢也;今日之舍畫,亦夢也。
閣也,記也,又夢中之夢也。
然則餘之夢,正不知何時覺也。
艾音淫,明也。
虛,名慧搗。
音淨,身端也。
本洛陽人’得心印于南翹老人者,蓋餘之先覺者也。
山人日:楞伽為道子高足,其妙絕處不讓于師,畫能示兆于先幾,已通靈矣。
迨夫一經道破,當下了然,鈍根若能悟徹此義,便少卻許多悲腫流涕貪嗔癡戀諸妄想也。
而村學究冬烘先生顧訾其學佛!嗚呼,此其所以為冬烘先生之見也欤!李後主獻畫牛,一牛在欄外,夜歸欄申。
宋太宗問群臣,僧錄贊甯曰:南倭海中,方諸蚌有淚,得之,和色著物,則晝隐而夜見。
沃焦山,風燒岚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染物,則晝見而夜晦。
學士皆以為無稽。
甯曰:見張骞海外異經。
後杜鎬檢三館書,果見于六朝故書中。
山人曰:書之不可不讀也如是。
然博覽亦末耳,未足以盡學也。
士君子窮理達天,經文緯武,雖識學兼至,而聰明内藏,好古無間。
與其學樂天記錄無序,鹹按:談苑: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十,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齋中,求集事類投之,倒取鈔錄,故記代無次。
無如學仲郢精謹不差,鹹按:日唐書:柳仲郢公馀布卷,不舍晝夜,九經三史一鈔,魏晉南北史再鈔,更手書分門三十卷,~自備,小楷精謹,無一字肆筆。
此讀書成法也。
至廣采新聞,無關典要,非佳子弟所宜即此靈異一門,亦偶為編集,不足矜尚也。
如韓熙載記,有持畫求售者’為鄰人所得,置諸釜旁,但覺水勢沸騰,見二物穿屋而出。
熙載驗之,知為吳淮之畫龍雲。
凡此種種,未免好奇之過,概從删削須知雜錄紛如,有實語者,有妄語者,有前後更易姓氏便成新語者,擇而觀焉。
夜者日之馀,冬者歲之馀’風雨者時之馀。
向明而起,精力弗辍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鈔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不止。
陶弘景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何至恨不十年讀書耶又歐陽子言之矣;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用功少而至于至也。
吾師乎!吾師乎! 附錄 骞霄國烈裔,以畫獻之始皇。
能含丹青以漱,噴地成。
象,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皆銘其臆前,記以日月。
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
方寸之内,畫以四渎五嶽列國之圖。
又畫為龍鳳,骞翥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
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旬日失之,不知所在。
山澤之人雲:見二白虎各無一目,相随而行,毛色相似,異于常見者。
至明年,西方獻白虎,各無一目,始皇發檻視之,疑是前所失者。
乃刺殺之,檢其胸前,果是元年所刻玉虎也。
事詳拾遺記。
梁書于陀利國王瞿昙修跋陀羅,以四月八日夢見一僧,謂曰:中國今有聖主,我當與汝往觀之。
于夢中來至中國,拜觐天子。
既覺,心異之。
陀羅本工畫,乃寫夢中所見高祖容質,飾以丹青,仍遣使并畫工奉表獻玉盤等物。
使人既至,模寫高祖形,以還其國,比本畫則符同焉。
山人日:右所記皆遠人事,亦足以見匠巧不足誇也。
至夢中見聖,厥象符同,天威不違顔咫尺,固若斯乎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其嚴于幽獨也,蓋不獨鬼神之格思’抑且朝禮者不啻紛如矣。
唐李叔詹嘗識一範陽山人,語休咎必中,并善推步禁咒,忽謂李曰:某有一藝,欲以為别,所謂水畫也。
乃請後廳掘地為池方丈,深尺馀,泥以麻灰,日沒水滿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硯,先援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水上。
就視,但見山色渾渾耳。
經二日,拓以穉絹四幅。
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無不備。
見段成式記。
宋郭氏若虛言:士必以忠醇徑亮,盡瘁于公,然後可稱于任,可爵于朝,惡夫邪佞以苟進者。
藝必以妙悟精能’取重于世,然後可著于文,可寶于笥,惡夫眩惑以沽名者。
孟蜀有術士善畫,蜀主令于庭之東隅畫野鵲一隻,俄有衆禽集而噪之。
黃筌于庭之西隅,畫野鵲一隻,則無有集禽之噪。
蜀主問筌,筌曰,臣所畫者,藝畫也;彼所畫者,術畫也。
蜀主然之。
宋初有道士畫花一枝,張于壁,則遊蜂立至。
向使邊鸾、黃筌、徐熙、趙昌輩措筆,定無來蜂之驗。
此非眩惑取功、沽名亂藝者乎至于野人騰壁,美女下牆,映五彩于水中,起雙龍于霧外,皆方術怪誕,推之畫法,阙如也。
山人日:郭氏所言甚正,吾以殿之靈異篇末,使後之入毋惑焉。
榮遇門 塵尾酬高尚,[原注]宗少文事。
鹹按:宗炳,字少文。
隐廬山。
宋武帝東征過之,少文獻一筆畫,賜以犀柄麈尾。
見東觀馀論。
金橋錫衆賢。
[原注]明皇封泰山,過金橋,禦路萦轉,上見數十裡間旗纛鮮華,羽衛整肅。
召吳道子、韋無忝、陳闳,分制金橋圖。
圖成,時号稱三絕,賞赍有差英威耀千古,懿範著當年。
藝苑之光寵,足以昭榮遇焉,何必瑯琊城上,赫奕傳休,鹹按:南史:永明末,武帝北侵,使毛惠秀畫漢武北伐圖。
圖成,置瑯琊城射堂壁上滞幸辄觀。
乃為異等也。
绂蒙上厚恩,拔自山澤。
幸叨侍從,常懸捧日之心;有類編排,竊附矢歌之雅。
昔郭氏熙撰林泉高緻,為書止一卷,中分四篇,曰山水訓,曰畫意,曰畫訣,曰畫題。
其于思續補二篇,曰畫格拾遺,又取其父平生真迹日畫記,末乃備述熙在神廟前寵遇之事。
绂無河陽之嗣,而非常眷注,不下于熙,因采輯古今畫史中嘉美之迹,為學士勸,而以绂紀恩諸作錄于編尾。
吳中張僧繇,又見靈異。
梁天監中,曆右軍将軍、吳興太守。
時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傳寫貌,對之如面。
山人曰:帝之孝友不世出,親之愛之,圖厥形以示不忘,是安有病大瘇、苦跖籃[古跖戾字。
]之為也,鹹按:句見賈誼治安策。
較之求通親親而不得者,又何如哉鹹按:曹子建有求通親表。
僧繇能不負所遣,宜其名重帝廷矣。
一時評者謂張公取資天造,筆才一二,像已應焉,何其神也。
子善果、儒童,亦俱以是顯。
魏高遵以撰太和、安昌二殿圖,進爵安昌。
北齊楊子華,又見靈異。
曆散騎常侍。
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為畫聖,非有诏不得與外入畫。
時有梁州刺史劉殺鬼,亦并見重。
畫鬥雀于壁間,帝見以為生,拂之方覺。
常在禁中,錫赍巨萬。
山人日。
昔人号為畫聖者,曰衛協,曰張墨,日楊子華,曰吳道子數人而已。
展子虔雖稱唐入畫祖,而斯名未由幸獲于時。
君子當知沒世之稱,不可誣也已。
洛陽盧颢一作浩。
然,鴻一。
隐嵩山。
唐開元中征至東都,授谏議,固辭,放還山,賜草堂一所。
學者尊師之。
原注)鴻一有嵩山十志,雲;草堂、倒景台、樾館、沉煙庭、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矶、幂翠庭、洞玄室、金碧潭,凡十景。
鴻一嘗自為之圖。
山人曰:颢然以山林逸士,官為營構草堂,廣其學廬,聚肄業者于其居,成其志也。
綱目書征嵩山處士盧鴻為谏議大夫,不受,蓋特筆雲。
原注]按綱目書名脫一字,作盧鴻。
注引唐書稱鴻一,又兩存也。
唐開元中,穆修己以善畫得進。
上不甚禮,拟為畫者流。
會春暮,内殿牡丹開,上問修己日: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修己曰: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上嗟賞移時。
程修己,冀州人。
以父命師事周防,凡二十年。
畫中有數十病,一一皆經口授。
及應明經,擢第。
太和中,文帝好古重道,以晉明帝朝衛協毛詩圖不得其真,召修己據經定名,任意采掇。
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遠無不詳,幽無不顯。
又嘗畫竹障于文思殿。
帝有歌雲:良工運精思,巧極似有神。
自貞元後以畫藝進身、累承恩稱旨,京都一人而已。
京兆周防,已見精敏。
字仲朗。
好屬文,窮丹青之妙貴公子也。
兄皓,以功為執金吾。
德宗嘗召皓雲:卿弟防善畫,朕欲宣畫章敬寺,卿特言之。
經數月果召,防乃下手。
落筆之際,都人競觀,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
經月有馀,是非語絕,無不歎其精妙。
山人曰:卑以自牧,謙能集益,仲朗有焉。
以貴公子遊公卿間,名重王庭,得邀恩召,品望卓然,故一時師事之者甚衆。
徐熙仕南唐主李煜,善花竹林木、蝴蝶草蟲之類。
多遊園圃,以求情狀,蔬菜莖苗,入圖寫意,多出古人之外。
煜歸宋,熙畫并入内府。
太宗因閱圖書,見安榴樹一本,帶百馀實,嗟異久之,曰:花果之妙,吾獨知有熙矣,其馀不足觀也。
遍示群臣,俾為标準。
徐熙大小折枝,士人家往往有之。
桃一大枝,謂之滿堂春色。
山人曰:世傳熙畫,多在澄心紙上,洵是李家故物也。
事主不遇其時,猶被賞音于身後,筆墨之迹,顧不重哉。
太祖初定天下,禦便殿,命太倉周位鹹接;位,字元素,洪武初應诏入畫院。
曰:為我寫天下江山圖。
位乃跪奏曰:臣雖粗知繪事,天下江山,非臣所谙。
陛下東征西讨,熟知險易,請規摹大勢,臣位從中潤色之。
太祖即秉筆揮灑,關河防護,險阻平易,無不曲折周至,顧位令成之。
位複叩頭曰:陛下江山已定,臣無措手矣。
是時天顔大喜。
周生奏對,辭氣間不失尺寸,固非粗率者所能也。
司馬相如封禅書頌曰:般般之獸,樂我君囿。
顔師古解以驺虞。
太公六韬及淮南子皆曰:文王拘羨裡,散宜生得驺虞獻纣,其為瑞獸無疑也。
宋嚴氏粲因爾雅不載驺虞,謂當是古無此獸,其言謬甚。
考唐白居易有驺虞畫贊序,雲:驺虞,仁瑞之獸,其所感所食,暨形狀質文,孫氏瑞圖具載其事。
元和元年夏,有以驺虞圖贈者,愛其外猛而威,内仁而信,又嗟曠代不觌,引筆贊之。
見白居易長慶集中。
乃博古如華谷,而憑臆妄斷如此,餘故詳為志之。
天啟皇圖,實生神物,餘亦曾為之歌,謹附錄之。
景星輝,阊阖開。
五雲粲,驺虞來。
嗟哉驺虞,豈偶然而來哉。
大化賦其德,大塊成其材。
猊首虎軀雄且魁,玄天郁郁素質白,爛然雲漢同昭回。
其動也不疾而速,其靜也不猛而威。
不肯食生物,履生草,虎鹿百獸,日與追随。
嗟哉驺虞,必應昌期而來歸。
始吾皇之禦極兮,出于陽翟之大野。
今吾皇之時巡兮,又見于曹邑之林隈。
實由吾皇盛治之所緻,德合堯舜之無為。
順四序,平三台,五風十雨阜民财。
嗟哉驺虞,乃得于此時遊帝鄉而徘徊。
入靈囿,近瑤台。
麒麟相似,角端為侪,文犀白象相參陪。
萬姓畢賀,歡呼如雷。
皇心謙抑不自聖,拒而弗有尤謙沩。
頌聲洋洋盈八垓,微臣作歌愧菲材。
仰祝吾皇聖壽億萬歲,德業廣大功巍巍,德業廣大功巍巍。
唐畫錄日;閻立德,曆官至工部尚書。
弟立本,則天時為左相。
生平登進,由乎丹青。
中歲自悔其藝,然不能不作矣。
考立德之父名毗,在隋官武衛将軍,以畫名于大業之世。
立德與弟立本,家學俱造其妙。
唐貞觀中,東蠻謝元深款關入朝,時四方賓貢者鹹集阙下,顔師古上表言:昔周武王戎衣祗定,遠國歸款,乃集其事為王會圖。
今皇威所布,薄海内外,罔不率俾,諸蠻夷君長皆在京邸,盡可圖寫,以著盛事而垂來祀诏可其奏,命立德等詣諸客使館,對之圖寫。
于是重譯殊方、簪裾奇爾之狀,頭飛鼻飲、人物詭異之形,與夫序位之列,折旋規矩、端冕奉笏之儀,莫不備該毫末。
裝池既成,宣示群下,藏諸尚方。
故李嗣真曰:大安、博陵,難兄難弟。
蓋謂立德、立本也。
東坡居士題職貢圖雲;貞觀之德來萬邦,浩如滄海吞河江。
音容猙獰服奇彪,橫絕滄海逾濤泷,珍禽瑰産争牽扛。
名王解辮卻蓋幡,粉本遺墨開明窗。
我喟而作心未降,魏徵封倫恨不雙。
山人曰:立德畫世不多見,其所制職貢圖,前元時在齊齋趙與勤家,松雪居士嘗題之,所謂發采生動,有欲語狀,在虛無之間者也。
其畫宋世藏尚方,按董迪廣川畫跋第二卷内,有上王會圖叙錄一篇,備述兩事原委。
尋文索畫,想其真迹神妙,殆勝于西域圖雲。
惜世無妙手臨仿留傳,徒令後之人得之想象間也。
鄧椿畫繼曰:徽宗皇帝天縱将聖,藝極于神。
即位未幾,因承平之業,開清閑之宴,顧謂侍從大臣曰;朕萬幾馀暇,别無他好,唯好畫耳。
故秘府之藏,充/,填溢,百倍先朝。
又取古今名人所畫,上自曹弗興,下至黃居束,集為一百帙,列門十四,總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鑒集。
蓋前世圖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
政和五年三月上已,賜宰臣以下燕于瓊林,侍從皆預。
酒半,上遣中使持大杯勸飲,且以龍翔池鶸鵬圖并題序宣示群工。
凡預燕者,皆起立環視,無不仰歎聖文奎畫極天下之至神至精。
其後以太平曰久,諸福之物,可緻之祥,奏無虛日,史不絕書。
植物則桧芝珠蓮、金柑骈竹、瓜花來禽之類,連理并蒂,不可勝紀。
乃取其尤異者,凡十五種,寫之丹青,亦目之曰宣和睿鑒冊。
複有素馨末利、天竺娑羅,種種異産,究其方域,窮其性類,賦之于詠歌,載之于繪圖,續為第二冊。
已而玉芝競秀于宮闱,甘露霄零于紫闼,陽烏丹兔,鹦鹉雪鷹,越裳之雉,玉質皎潔,鹜鹫之雛,金色煥爛,六目七星,巢蓮之龜,盤螭翥鳳,萬歲之石,并幹雙葉,連理之蕉,六十五物,作冊第三。
宣和四年三月辛酉,駕幸秘書省,宣三公宰執親王使相及群工觀禦府書畫,人各賜書畫兩軸。
于是上顧蔡攸分賜從官以下人各得禦畫一紙,又出祖宗禦書及宸筆所摹名畫,如展子虔作北齊文宣幸晉陽宮圖。
靈台郎奏辰正,宰執以下逡巡而退。
是時既得恩诏,分賜群臣,皆斷珮折巾以争,天顔亦為之發笑此君臣慶會,又非特币帛筐篚之厚也。
鐵圍山叢談雲:驸馬都尉王晉卿诜,笃好書畫。
其家舊藏徐處士碧檻蜀葵圖,但二幅耳,晉卿每歎阙其半,惜不滿也。
徽宗在端邸時,頻過晉卿,恒看此畫,潛令衛士百計訪求其半。
一旦竟得之,徽宗乃就晉卿借半圖。
晉卿唯命,但謂端邸愛而欲得其秘爾。
徽宗始命匠者标卷軸以為全圖,乃召晉卿共觀視之。
晉卿矍然而驚,以為張劍之化龍、韓環之合璧也。
因與晉卿歡宴彌日,即卷以賜,中外莫不傳歡。
此蓋徽宗龍潛時韻事也。
山人日:昔唐太宗笃好右軍之書,肆意搜羅,竟得八百馀軸。
宋徽宗留神丹青,抉摘品題其上上者,竟至一千五百件,不可謂非大聚會矣。
論者以後來乘輿播遷,往往歸咎于書畫,不知佑陵之失,在于任讒邪,而不在于好書畫也。
其所定宣和畫譜,雖時有未精當處,而上追往古,下及來今,韋帶布衣,鹹歸收錄,是又非常之掌故,可與歐陽金石錄并垂不朽者也。
蘇東坡題吳道子洪壓仙圖卷雲:洪壓先生,不知何時人,姓張,名蘊,字藏真。
風神秀逸,志趣閑雅,九經諸子,仙書秘典,無所不通。
開元中已千歲矣,蓋古之高仙。
唐明皇仰其神異,累召不起。
多遊終南泰華,或往青溪王屋,與東羅二大師為侶。
每述金丹華池之事,易形煉氣之術,人莫究其妙焉。
先生戴烏帽,衣紅蕉葛衫,烏犀帶,短勒靴。
有仆五人,名狀各怪,名曰橘、術、栗、葛、拙。
有白驢日行千裡。
複有随身之用曰白藤笠、六角扇、木如意、筇竹杖。
更有長盈壺、常滿杯,自然流酌。
每跨驢領童遊于市廛,興酣淋漓,笑傲自若。
明皇特下诏曰:朕高先生之行,宜圖其像,庶朝夕得瞻觀之。
山人曰:郭景純遊仙詩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壓肩。
是則先生在晉時已久證仙道,何乃開元之世猶浮沉人間耶又考綱目載:明皇時,以方士張果為銀青光祿大夫。
先生亦張姓,其即果耶皆不可知也。
即其抱上真之行,溺混俗之懷,浪迹于五嶽之間,圖形在九重之上,可謂世外之奇逢矣。
王振鵬,字朋梅。
仕至秘書監典簿。
元文宗、仁宗時人也嘗奉教作金明池水嬉圖,恭紀其後曰:宋崇甯間,每遇三月三日,開放金明池,内出錦标,與萬民同樂。
載諸春明夢華錄。
至大庚戌之歲,欽遇仁廟青宮千春令節,臣振鵬嘗作此圖以進,複題詩以呈禦覽。
其詩曰:三月三日金明池,龍骧萬斛紛遊嬉。
歡聲雷動喧鼓吹,春色日射明旌旗。
錦标濡沫能幾許,吳兒颠倒不自知因憐世上奔競者,進寸退尺何其癡。
但取萬民同樂意,為作一片無聲詩。
儲皇簡淡無嗜欲,藝圃書林悅心目。
适當今日稱壽觞,敬當千秋金鑒錄。
恭惟大長公主,賞鑒此圖,閱一紀馀,複奉教再作,但目力減于曩昔,深懼不足呈獻。
時至治癸亥春也。
虞伯生集題其後曰:昔仁宗皇帝,天下太平,文物大備。
自其在東宮時,賢能才藝之士,固已盡在其左右。
文章則有翰林學士元公複初,發揚蹈曆,藐視秦漢;書翰則有翰林承旨吳興趙公子昂,精審妍麗,度越魏晉前賢。
侍讀學士左山商公德符,以世家高才,遊藝筆墨,工于山水,尤被眷遇。
蓋上于繪事,天縱神識,是以一時名藝,莫不見知。
而永嘉王公朋梅,妙在界畫,運筆和墨,毫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圓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為物拘。
嘗為大明宮圖。
世稱絕妙,荷天家之上賞。
延祐中,有旨補供奉官,遷至秘書監典簿。
得以遍觀上方圖籍,其識益進。
蓋仁宗特恩也。
此卷龍舟奪标圖,先以進禦,後複奉皇姊大長公主之命而作,昭示來茲,可想見當年聲名文物之盛矣。
山人曰:元人工界畫者,首推朋梅王氏,品不在恕先下,周文矩、趙伯駒輩似尚有不逮也。
觀其借繪事以進箴,陳詩歌以述志,君臣明良,亦何減曲江金鑒,甯僅得以畫士目之哉!名畫評雲:王齊翰者,失其字,建康人也。
世為江南右姓。
齊翰自為童時,已能畫地成人,有挺立之勢,既長,更深得六朝人遺法。
仕南唐李後主,官待诏。
與徐熙同有大名,聲稱籍籍,布于汴京,中朝人士想其豐采。
洎乎王師南伐,金陵失守,後主出降,所得府藏,悉充軍中之賞。
有步卒李貴者,徑入佛寺,見僧寮中有巨箧,取之,蓋齊翰所畫羅漢十六軸也。
攜歸毫州,出鬻于市。
有富商劉元嗣,以白金四百兩請售。
元嗣入都,複質于相國寺普滿塔主清教處。
既而元嗣往贖,遂為清教所匿。
訟于京府,時太宗為皇弟,方尹開封,親為按證其事。
清教詞屈,乃出原畫,觀之目為神筆也。
太宗深為嘉賞,因各賜白金千兩,釋而取其畫。
後十六日,藝祖宴駕,太宗登極,賜名曰應運興國羅漢,藏于秘府。
複召有司以禮發遣齊翰至京,而翰以年老疾笃辭命,就賜束帛,仍給待诏祿終其身。
山人日:今人但知有徐熙耳,若齊翰畫既不傳,談藝家亦鮮有齒其姓名者。
始側身于僭号之國,終受知于維新之朝,聲華炯然,亦卓然可傳也已大李将軍思訓,即林甫之伯父也。
早以藝稱于當時,一家五人,并擅丹青。
高宗甚重之,诏榜其居日清華門第。
思訓嘗奏進其所制,高宗優诏報之日:觀卿所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濑潺湲,雲霞缥缈,時睹神仙之事,育然岩嶺之觀。
悅目惬心,歎玩彌日,重煩心神,深用歉仄。
思訓仕至右武衛大将軍,進封彭國公。
開元間,追贈秦州都督。
子小李将軍昭道,在玄宗朝恩眷尤笃,特賜第于興慶宮之旁。
上苑宸遊,禁中曲宴,恒在豹尾旌頭之列。
凡内庭景物,國家典禮,鹹令照寫。
開元元年十月,上幸新豐,遂講武于骊山之下,以昭道從。
既還都,命作骊山大閱圖,訓示子孫,宣付史館。
又有太液春遊圖、沉香花醉圖、華萼樓圖、秋夜遊月宮圖,類皆奉诏作也。
山人曰:李将軍父子,以天潢之枝葉,際郅盛之都俞,出入三省,迥翔五雲,兼以造詣深至,故得身受主知,名垂奕祀。
蓋其目力所及,心思所接,無一非皇家之壯麗,宮阙之崇深,漸染有自,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後來曲學之士,限于方隅,聞見不廣,縱閉門而造車,其能出門而合轍者鮮矣。
然則斯人也,生其地,觀其時,處其位,甯豈易得者哉!又考米氏畫史,有馮永功者,字世勣,長興人。
善日本著色山水。
南唐李後主優加寵遇,特号為李思訓,外人稱之為小李思訓。
是亦一時之俊,可附李将軍父子以傳者也。
米友仁,元章之子也,字元晖,小字虎兒。
幼年俊慧,名噪一時。
黃山谷贈以詩雲;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刷不忍與諸郎。
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繼阿章。
蓋山谷向蓄謝元晖印章,以贈友仁,故友仁遂字元晖也。
徽宗朝,上聞元章名,召為博士。
清閑之暇,時時召見染翰,每荷上方珍異之賜。
元章因于便殿賜對時,上友仁所畫楚山清曉圖,既退,賜禦書畫各一軸。
有旨召見友仁,命入畫學,與元章同為博士。
宣和中,累擢至大明府少尹。
友仁天機超逸,不奈繩墨。
其所作山水,點綴煙雲,草草而成,而能不失天真,風緻不減乃翁也。
每自題其畫曰墨戲。
高宗踐祚,召置禁庭,尤被恩遇。
曆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
上亦留意書畫,每搜訪既得,必命友仁鑒定題跋。
其未經題識者,不入秘閣之藏也。
方友仁未遇時,士大夫時與往還,往往得其筆墨;及其既貴,深自秘重,非蒙睿旨,概不染翰,雖至親夙好,亦竟無緣得之。
朝士因作詩嘲之曰:解畫無根樹,能為濛董雲。
如今供禦也,不肯與閑人。
後享年八十馀,神明如少壯時,把酒談笑,無疾而逝。
其自題大姚村圖雲:三茅别有洞中天,我欲山居屏俗緣。
累行積功多蛻舉,玉宸欣有地行仙。
誦其詩,知其有自來也。
山人日:宋世有元章、元晖,’猶晉之有羲之、獻之,而文采風流,正複前後輝映。
元章作書畫史,搜采廣博,發微闡幽。
元晖奉敕審定,毫發不容假借。
後之人奉以為指南,真可懸之國門,一字不易。
想其識别精當,老眼無花,故堪推排一世,夫豈漫然僥幸而受非常之眷遇哉! 張伯雨句曲外史曰:國家定鼎幽冀,肇啟文明,而畫學一途,尤超轶前代。
趙承旨子昂、錢進士舜舉,其最著者也。
若乃殚心覃思,獨蒙宸眷,則息齋道人,洵為首屈一指者焉。
道人姓李,名衍,字仲賓,薊丘人,息齋其自号也。
仁宗皇慶二年,诏天下始行科舉法,衍以賢能充貢京師。
三年八月,帝親策貢士于廷,衍以異等及第,超授秘書郎。
會回回國賈胡将其主命以颠不刺來進,雲此寶可綴禦冠。
鹹共詫為異珍,帝命内侍問其價。
賈日:此物在回回國亦希有,今此寶重七兩有奇,在本國可值百萬,若在中朝,誠可壓彼象犀珠玉之俦,其價殆不可算數也。
帝歎曰:朕思此何足為寶,惟善人乃可為寶耳。
命卻之。
衍侍内廷,親睹其盛,因退而寫卻寶圖以進。
深稱上旨,荷寶鈔文绮之賜。
延祐元年正月,大蒐于上都,召衍從行,謂日,昔唐玄宗講武于骊山,坐尚書郭元振于纛下,幾正軍法,然推其意旨,在于觀兵。
圖畫雖佳,亦無足取朕今講武農隙,匪雲耀德,亦不勞民,爾宜仰體此心,繪圖示後。
衍于是進上都春蒐圖橫卷,長五丈,高一尺八寸,山水樹木法李營丘,人物法吳道子,行殿大辂車旗法物法李思訓,駝驢牛馬羊犬鷹隼法韓混、曹霸,虎豹犀狼兔麋鹿法江都王,禽鳥法邊鸾,花卉法徐熙,下筆各有淵源,無一師心自撰者,經營慘淡,二載乃成。
既呈禦覽,得旨宣王公以下周視,莫不稱歎,赍寶鈔五千錠,衣一襲。
逾月,擢術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
衍任外台,廉潔自矢。
四年六月,洗象于金明池,衍适以考績入觐,又命作洗象圖,俱蒙恩賜。
衍旋以患病乞休,命養疾京師,以備顧問,加封薊國公,緻仕。
英宗為太子時,素重衍名,及即位,遣中貴人至衍第問曰:疾差愈,當大用。
衍以年力就衰,頓首自陳,乃止。
一日駕幸瀛台,命軟輿召衍入對,使寫野人獻曝圖。
衍惶悚而奏曰:是題誠不易措手,乞聖恩寬其時日,乃可奉诏。
帝颔之而退。
衍還家,晨夕構思,稿成而複毀者三四,閱月而進禦。
英宗視之,見前幅巍峨宮阙,金碧輝煌,媽鵲觚棱,回插霄漢;中幅環以鳳城,雉堞曆曆可數;後幅郭外山村,蕭然野景,獲稻山積,茅屋鱗次,寒雞抗頸,初陽正東,一老人衣黃棉襖,坐檐下曝背,翹首注望帝城,神意飛揚,若有所思;旁有老葵數本,殘花敗葉,簌簌疑有風聲。
英宗撫卷歎曰:是真可謂追魂取魄者矣!命赍庫物并羊酒厚賜之。
衍尋病卒,诏賜祭二壇,谥文簡,其子孫皆在朝列雲。
山人曰:元世畫學,真堪追配唐代,幾欲上掩宋人。
而衍之恩遇,尤末易數數觀也。
餘忝竊天祿,曾獲賜觀春蒐圖卷,見中有海東青,飛可殲天鵝,走可堿虎豹,産于呂宋國,蓋塞外之神禽,前此所未見也。
世傳衍畫多竹石枯槎,豈藻繪之筆不肯多作欤同時有苗好謙者,作栽桑圖,并撰為說。
大司農買住取以進呈,仁宗特授好謙為司農丞,而頒其說于天下。
是亦可以附衍以傳者。
三教珠林日:釋普光,字元晖,号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
初受記于中峰國師。
元世祖聞其操行,诏以缁衣入侍,時備參訪。
成宗嗣位,尤被寵眷,賜紫衣。
時大都宮偏殿初成,帝巡視廊庑,顧謂普光日:似茲素壁,惜少文與可墨竹耳。
普光合掌奏日。
臣不才,亦頗留意,學之有年,未知可塵乙覽否帝喜曰:師善此,即為朕染翰。
普光謂内侍曰:速具墨汁數鬥,并乞賜内醞三鬥,半日可畢也。
内侍如其教。
普光取酒飲鬥許,即解衣磅礴,握管揮灑,自辰達未,酒盡而竹亦成。
淩晨,大駕親視,見煙雨萬竿,斜斜整整,召普光謂日:覽師墨竹,文同不得專美于前矣。
特封昭文館大學士,仍賜号玄悟禅師。
普光表辭學士之職,不許。
然普光深自退抑,終未莅館供職也。
其法弟普圓,字大方,号如庵,亦姓李氏。
山水墨竹,俱學黃大癡,亦有名于時。
山人日:元祖開國之初,即用楊琏真伽總統釋教,肆毒江浙,殘毀宋陵,其颠倒冠履極矣。
後皇嗣位,每以儒職清要,猥授缁流,膠癢為之短氣。
迹其除拜,固無足紀者。
然若普光者,雖混俗而和光,實秉志以高蹈,不希寵以幹進,不挾藝以邀名,推其人品,即吾教中亦不可多得者,故并著之。
潛确類書曰:王士元,汝南宛丘人,王仁壽之子也。
善丹青,人物師周防,山水師關仝,樓台樹木師郭忠恕,能兼擅諸家之妙。
以父蔭為太廟齋郎,稍遷至王府佥事官。
會盧多遜與秦王廷美交通獄起,太宗震怒,诏勒廷美就第,而流多遜于壓州。
詞連士元,雲秦王遣小史樊德明報多遜等狀,士元曾知之,不先舉首,罪當死刑,下大理獄。
時四祖廟重加修葺,募能畫者圖諸殿壁。
有武宗元者,已出應诏,而慮一人不能獨辨,诏募其副。
士元于獄中上書當事,執政亦憐其被罪,使出之,與武宗元共事。
宗元深服其能。
工既落成,車駕自臨視,士元得召見,免冠泥首者久之。
帝命複其服,尋授為郡推官,而以宗元為虞曹員外郎。
山人曰:多遜之獄,實趙普構而成之,而亦多遜貪位怙勢之所自取也。
若士元者,身陷大戮,卒能自拔缧绁之中,複廁軒冕之列,與梁之周興嗣同不朽矣。
信哉,人不可不有一藝之長也。
米氏畫史曰:餘家所藏李成至李冠卿大扇,為天下之冠。
既購得之,背于真州,招宣使宋用臣被旨自舒州召還,見之太息雲:慈聖光獻太後于上溫清小次,盡購李成畫,貼成屏風,以上所好,至辄玩之。
吳丞相沖卿之夫人,成之孫女也,亦有家法,工寫山水,偕諸命婦賀正入朝。
太後特令小黃門引夫人使列觀之,以辨真僞。
内惟四幅為真筆,馀皆假作耳。
太後命析出奉禦,别購補之,敕用臣背于内東門。
其筆意正與此扇相類。
語次泫然流涕,因屬餘日:此畫須愛惜。
餘亦甚珍之。
後得盛文肅家松石,片幅如砥,幹挺可為隆棟,枝茂萋然成陰,作節處不用墨圈,下一大點,以通身淡墨空過,乃如天成。
對面皴石,圍潤突起,至坡峰落腳及水中一石相平,下用淡墨作水相準,乃是一碛,直入水中。
不若世俗所效,直斜落筆,下更無地,又無水勢,如飛空中。
彼妄評之人以為李成無腳,蓋未見真迹耳。
山人曰:李營丘畫,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掃千裡于咫尺,寫萬趣于毫端。
特其平生深自貴重,不肯多作,故人間罕有。
米元章至欲作無李論,蓋以多不及見真也。
夫以宮閹之慈旨,堂陛之宸衷,大索冥搜,僅獲其四,其貴重概可知矣。
餘嘗見營丘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闊,全用粉填,洵是奇絕。
餘每舉以告畫人,不愕然而驚,則莞爾而笑,于此益慨後學之凡下矣。
又日:畫樹之竅,隻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
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
或曰:然則不有直樹乎曰:樹雖直,而生枝發節處必不多直也。
董北苑樹作勁挺之狀,特曲處簡耳。
若李營丘,則千曲萬曲,不下一直筆也。
黃氏筆記曰:元祖混一區宇,招徕四夷,有極遠外藩國,号八百媳婦,投誠慕化,遣使貢馬。
時趙學士孟頫奉诏巡方,适遇之于邊陲,饬吏谕意,閱其貢物。
見就中天馬二匹,神駿異于常畜,即天廄所豢亦遠遜焉。
夜宿驿館,想象追憶,篝燈作天骥嘶風圖。
既還都,出示同館。
丞相伯顔取以進禦,元祖覽而歎日:穆王八駿,僅有其名。
孟頫此畫,真可令後人想見追雲逐日之能矣。
既而上幸西苑,縱觀内廄諸驷,命以次進。
于時冬陽乍皎,除草未枯,天馬蹀躞後至,仰首長嘶,寒風倏起,四山皆應,萬馬盡喑。
上命取圖張之殿壁,巡行周視,真少陵詩所謂玉花卻在禦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也。
學士薩多刺、拜住等,鹹被敕撰天骥嘶風圖歌,題于上方。
山人曰:趙松雪畫,種種特妙,而寫馬尤奇絕。
此圖上呈乙夜之觀,下紀遐方之産,非惟增丹青之色,實可揚王化之威矣。
陳琳,字仲美。
父珏,官至行省左丞,作人物山水翎毛花卉,鹹極精妙之緻。
琳其次子也,七歲教以畫學,即能領受筆法,博師古人,凡有臨摹,咄咄逼真。
後得與趙魏公遊,相與講論,尤多所資益,故其畫不俗。
論者謂宋南渡二百年來工人,無出此手也。
嘗畫豳風、爾雅草木蟲魚圖,詣阙進表。
其略曰:臣聞豳風為周室肇基之始,爾雅乃元公格物之書。
陳稼穡之艱難,叙農桑之節序,實有裨于君德。
更念切夫民依,其中所列草木蟲魚,紛繁瑣屑,或耳目所共睹,或士夫所未谙。
類皆關系天時人事之宜,豈徒鋪張園廛漆林之勝。
顧風詩三百,箋釋者不止毛鄭數家,而爾雅一書,纂輯者僅有景純一解。
至若布諸丹青,垂諸絹素,前人未發,後學不聞。
臣早歲過庭,即承嚴訓,壯年習藝,未敢師心。
謹不揣冒昧,恭寫豳風、爾雅草木蟲魚圖全帙,幸畢一生之願,甯辭十載之勤,拜手稽首以揚言,謹敬裝池而進禦。
伏惟皇帝陛下聖德日新,睿思天縱,濯德于詩書之府,遊心于翰墨之林。
敢塵乙夜之觀,仰冀重瞳之照,庶田家物候,得備陳黼座之前,而下土怨咨,願常廑宸衷之慮。
仁宗覽奏,深用嘉悅,命賜鈔五百錠,衣二襲。
其所進畫冊,命藏麟德殿左廂,俾時時觀覽。
山人曰:元社既屋,大将軍率師北征,收其圖籍,此冊遂入内府。
餘時簪筆禁林,幸蒙賜觀。
顧其卷帙頗多,不勝悉紀,本朝又無借臨之例,故外臣不可得見。
楊鐵崖為總裁修元史,亦未載此事。
餘恐仲美之名久而湮沒也,故備志之。
古賢名畫,其神妙真不可思議矣。
又畫鑒曰;陸探微與顧恺之齊名。
餘生平止見文殊降靈真迹,部從人物共八十人,飛仙四,各有妙處,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髅盂者,蓋西域俗然也。
此卷行筆緊細,無纖毫遺恨,望之神采奕奕動人,誠希世之寶也。
相傳此畫在在處所,時作旃檀異香,今且入秘府矣。
後見維摩像、觀音像、摩利支天像,及文殊泛海降龍圖,皆不迨之。
張彥遠謂運筆遒舉,風力頓挫,一點一拂,動必新奇,非虛言也。
山人曰:考陸探微,本吳縣人,以善畫事宋明帝,則陸後于顧且數十年。
而今之所傳者,已如吉光片羽,僅索之簡策所傳而已。
髯仙非謾語者,觀其所記,則陸生之神妙,亦何讓破壁飛去者哉! 畫鑒曰:宣和殿禦閣中懸展子虔畫禹乘四載圖,徽宗定為神品上上。
然止三圖為真筆,其水行一圖,不知何人補作。
上每愛玩,終日不舍,但恨其阙一未為全璧耳。
一日者,上晝寝閣中,忽夢至一士夫家,見案頭有水行一圖,真展筆也。
醒而奇之,欲诏索天下,辄複中止。
後有中使至洛,忽聞洛中故家有此畫,亟告于留守求觀之。
既見,乍愕曰;禦閣中正欠此一圖耳登時以進入。
上大喜,命厚酬其值,并賜中使以寶珠焉。
山人曰:展子虔畫山水,大抵唐李将軍父子多宗之。
世傳其所作北齊後主幸晉陽宮圖及春山人馬圖,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俱足,洵為唐畫之祖。
水行一圖,離而複合,想天生神物,固聚會有時耶惜夫鐵騎南侵,宮車北狩,彼四圖者,皆成廣陵散矣。
東坡觀宋複古畫叙并詩雲:舊傳唐相房琯,于開元中嘗宰盧氏縣,與道士邢和璞友善,共作山水之遊。
過夏口村,入廢佛寺,坐古松下。
和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禅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否琯怅然之久,頓悟前生為永禅師也。
餘故人柳子玉寶此畫,曰是唐人本,宋複古所臨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餘自杭還朝,道宿吳淞江,夢長老仲殊挾琴過餘。
彈之有異聲,熟視琴頗損而有十三弦,餘歎息不已殊日:雖損尚可修。
餘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誦詩曰:度數形名豈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始信秦筝是響泉餘夢中了然識其所謂,既覺而忘之。
明日晝寝,複夢殊來理前夢,再誦其詩。
方驚覺而殊适至,意其非夢也,問之,殊蓋不知。
是歲六月,見子玉之子日子文者于京師,因求得其畫,乃作詩并書所夢于上。
子玉名瑾,善作詩及行草書。
複古名迪,畫山水草木,蓋妙絕一時。
仲殊本書生,棄家學佛,通脫無所着,頗解畫趣,皆奇士也。
詩雲: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珮玉。
新弦雖高張,絲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懸心董廷蘭’不識無弦曲。
山人曰:從來士夫晚歲,多愛逃禅,而坡公尤深通内典之旨者。
習于佛而不佞佛,入于禅而不堕禅’是真彼教中所謂不着色相者也。
此叙此詩,舉凡畫意琴心,圓機禅觀,一一具足,夫豈漫作癡人前說夢哉!學人當下會得此旨,定然立地化朽腐為神奇。
五行紀異志曰:浙東錢氏有唐人畫龍圖,上有吳越錢武肅王大書日:感應祈雨神龍。
并書事迹,亦錢王筆也。
其記曰:惟同光二年,歲在甲申,閩粵楚蜀諸地自二月至六月不雨,赤地數千裡。
吾浙東西之民,瘁于桔槔,翹望雨澤。
而海潮之入江者,測諸赭龛之足,較常或淺至丈馀。
孤自惟不德,贻殃群黎,遍禱于社稷山川之神,複命所在牧守,雩于群望。
乃赤雲如傘,烈日逾火,嗟吾民之田疇,且立就槁矣。
六月十五昧爽,命有司奉神龍之圖祭于殿廷,孤親率臣僚,再拜籲天,為民請命是日陽光漸淡,越日而黑雲暴興,雷霆砰訇,大雨如注,自巳刻以迄酉終,得甘霖九寸有奇。
四境之民,忭舞歡呼,義安樂業。
爰以太牢報謝,謹記其事,以昭天贶而志神庥雲。
後幅又續紀雲:鎮越二月乃得雨,其流民聞吾國有年,多款關來就食者,益知龍之神異為不可誣也。
錢氏為武肅王後人,其圖用絹十二幅作一幀,其高下稱之,中止畫一龍頭一左臂,雲氣騰湧,墨痕如臂,筆迹圓勁,沉着如印。
一鱗如二尺許盤大,不知當時用何筆,故能如此峻利也。
舊傳為吳道子真筆,要之為唐人所作無疑也。
又五國聞見錄曰:蜀長興甲寅之歲春暮,蜀主夜夢一人,破帽故衫,龐眉大目,方頤廣颡,立于殿階,跛一足日:請修理之。
言訖而醒。
翌日,因檢圖籍中,見一神類夜間所夢者,損其左足,遂命蒲師訓補之。
兼問此畫是誰之筆,師訓對日:以臣觀之,非唐吳道玄不能畫也。
既又複夢神來謝日:吾足履矣。
蜀主慮其為祟,為設酒醴,祝而焚之。
山人曰:右二則,皆雜記道子畫。
書冊所記神奇靈異事不一而足,而此二則流俗所不稱道,餘故摘錄之。
按同光為唐莊宗國号,其二年則晉岐稱唐天祐之二十年也莊宗以前年滅梁,是歲天下凡四國四鎮,而考之通鑒綱目,俱不書閩粵楚蜀旱饑者,何也豈攙槍擾攘之際無赴告之文耶抑傳聞異詞,恐失實而不紀耶錢王記雖出于稗史,實可補涑水、紫陽之阙已。
然則畫雖小道乎哉,誰謂不可由之而征文考獻哉 信州志日:天師張與材,字國梁,号薇山,别号廣微子。
世襲祖職,而與材尤蒙眷注,特加封留國公。
居龍虎山,習吐納之術。
張氏世以敕勒法部役鬼神,至與材益靈應如響。
至正二十年,有诏召入,賜第于京師。
與材能畫竹,尤善畫龍,常侍直禁林。
世祖謂之曰:聞卿善畫龍,當為朕作一巨幀,以備萬幾清玩。
與材俯伏頓首曰:龍之為靈,蟠天際地,出顯入幽,固非耳目之觀,亦豈展玩之具臣昧死不敢奉诏。
帝笑曰:卿恐破壁飛去乎,抑薄朕為葉公之好乎複再拜而謝曰;臣為陛下畫龍,自有時也,但今尚未可耳帝颔之日:卿當為朕志之。
至二十三年丙戌夏七月,畿輔大旱蝗,帝與王公大臣露禱于齋宮。
中夜忽憶與材言,亟召見,謂曰:畫龍之期得無爽乎與材對曰:陛下即不召臣,臣亦當奏之。
臣固能畫龍,徒畫未足奇。
陛下入主也,臣當緻真龍請陛下觀之,俾其出雲緻雨,以上慰宸衷之宵旰也。
帝喜而興曰:果爾幸甚。
第得毋風雷之異、苗田疇乎對日:若此者,臣固能制之。
因請來早移駕于西海子偏殿。
帝如其言,預诏南衙三省綴班以俟。
至日,與材金冠皂衣而至。
起居訖,便令内侍和墨伸紙,傳香達信,先書符篆數字焚于空中,随信手潑墨,頃刻都盡。
仰視天上,濃雲四起,俄而雲際鼎湖下垂,髻飄飄長數十百丈,依約萦繞雙阙。
帝與近臣方憑欄谛觀,忽見黑雲中鱗爪之下有神龍掉尾而躍。
就視與材,則畫成矣。
帝謂曰:真龍幸得睹矣,卿能終沛霖雨以惠蒼生乎對日:臣已敕之矣,乞陛下少待之。
是夜與材宿于偏殿之東廂。
夕大甘雨,四野沾足。
其明日,帝躬謝于郊壇,厚賜與材。
表辭不受。
固命之,謝曰:此聖主為民請命,與天合德,故能感應如斯。
臣憑藉皇靈,感孚神物,特會逢其适耳,臣何力之有焉帝歎日:方外之士,不伐其功,彼栾大、公孫卿輩當愧死矣。
特敕學士薩都剌撰留國公畫龍緻雨記以褒之成宗元貞元年,與材請還山。
賜安車而遣中使護之。
後八年而羽化,賜谥榮定。
子嗣成,字太元,亦工畫龍,能山水。
嗣德,字太一,善墨竹禽鳥。
皆襲天師職雲。
山人曰:神仙詭異之說,達者所不道,然口巽酒滅火之事見于漢書,而謝承複記之,後世遂以栾巴為真仙人矣。
若與材所為,誠有足多者。
元祖尊帝師以殊禮,而彼帝師者纖毫無補于國是。
與材能秉謙抑之志,其殆能悟老子退一步之旨者乎 潛确類書曰:宋丞相文公文山,嘗寶藏周防锺馗圖一軸,蓋公及第後理宗召對時所賜也。
間考宋史寶祜四年五月,帝親策貢士于迩英殿,考官王應麟得公策以法天不息為對,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
臣謹為朝廷得人賀。
帝覽卷大喜,親拔為第一,命赴瓊林宴。
明日朝謝,奏對稱旨,賜宮上尊,益以玩好之具,而是畫亦與焉。
公既拜君賜,嘗什襲藏之,雖軍書旁午,必攜以自随。
及勤王兵敗,颠沛流離,妻子散失,而此圖終不去左右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四月,元張宏範以公北去。
八月至燕,拘之坐卧一小樓,足不履地,猶懸是圖于壁。
嘗感而題詩有雲;鋤奸未遂平生志,報國唯馀落魄身。
慚愧終南鍾進士,夢中殺賊更何人公以壬午十二月遇難,遂流落人間,最後乃為文璧所得。
文璧者,公從弟,以宋人仕元,先奉張宏範使來勸公降,為公叱逐者也。
在元為統軍使。
頗赫奕。
既得是圖,張之書室,誇示賓朋。
而有識者見其題句,莫不歎惋。
一夜,璧醉後獨坐齋中,見畫上人髯益張,眦益裂,奮劍如将搏刺狀。
方駭而谛視,則劍鋒出火,舉室焚如。
亟奔呼家人救之,而室中寂然,惟畫為灰燼矣。
璧驚恐成疾,匝月乃卒。
山人曰:張世傑與張宏範,亦同堂兄弟也,而一則為宋禦元,一則為元滅宋,其賢不肖相去何如也。
蕞爾畫圖,特玩物耳,乃能懾奸谀之虐焰,揚忠荩之馀輝。
咄哉進士,身後又添一重公案。
而或者乃以為終葵之訛,則吾未敢深信。
元歐陽玄畫夢閣記曰:畫者何維摩像也。
夢者何蓋歐陽子因畫而夢也。
閣者何蓋歐陽子因夢而建也。
餘以至治元年需次于京師,旅邸淹滞,{宅傺拂郁,中夜惝恍。
見一頭陀類胡僧,狀貌奇偉,告餘日:曾與子有夙因,終當依倚,幸無失也。
越曰,有士人挾巨軸求售者,展之則維摩像,神采動人,與夢中所見無異。
後著承旨趙孟頫跋,定為唐盧楞伽真筆。
跋在延祐甲寅五月,實故相伯答沙所藏也。
既感夢征,複慕古迹,訪其值,曰:必得二百缗。
餘傾囊中資,僅得其半,與同居柯敬仲計之,賴其力竟得之。
泰定元年,餘奉敕入館寫金字藏經,夜夢維摩導餘登泰岱峰觀日出。
逾月而山東廉訪使許公思敬以餘名入告,奏為推’目’從事于齊魯者三年。
既還都,以西安尹從西台禦史張公養浩入關中。
未幾而張公卒,餘行亦罷。
其明年,餘以事系于理,禍且不測,複夢維摩告曰;吾先待子于海外耳。
是歲九月,今上改元,得恩旨,令瓊州安置。
遂躍身攜畫以往。
以天曆二年渡海,索居無事,與鶴栖寺長老艾虛上人備話前事。
上人謂日:公以為前日果入夢乎餘對曰:仆今夢且醒矣。
上人日:然則公正入夢也。
餘曰:于意雲何曰:今日之夢醒,即前日之夢也。
夫醒夢之今日昨日,與生死之今日明日等,無以異也。
人有夢緻千金者,宮室衣服妻子耗其半而留其半,曰是以娛吾老也。
覺而曰:吾早知其夢也,恨不盡用之。
則人莫不笑其悖矣。
盡不盡皆夢也,而以為不若其盡也,是人之所以為夢,而夢終無覺時也,且笑之者之安在其夢覺也。
餘憬然悟,喟然曰:仆聞師言,覺數十年來迷封滞殼,癡惑狂走,正如涅槃所言以箭射空,力盡還堕。
自茲以往,願舍畫以覺夢,可乎上人日:公夢舍乎,抑覺舍乎餘曰:夢舍覺舍雲何曰:以夢舍舍,則舍終是夢;以覺舍舍,則公固未嘗夢也。
夫未有舍之不能、而能舍舍者也。
于是為閣三楹,奉畫其中,且囑瑟虛領之,而名之曰畫夢閣,并記之。
嗟乎,彼維摩者,殆曆千百億劫而不堕落夢境者欤!昔日之得畫,夢也;今日之舍畫,亦夢也。
閣也,記也,又夢中之夢也。
然則餘之夢,正不知何時覺也。
艾音淫,明也。
虛,名慧搗。
音淨,身端也。
本洛陽人’得心印于南翹老人者,蓋餘之先覺者也。
山人日:楞伽為道子高足,其妙絕處不讓于師,畫能示兆于先幾,已通靈矣。
迨夫一經道破,當下了然,鈍根若能悟徹此義,便少卻許多悲腫流涕貪嗔癡戀諸妄想也。
而村學究冬烘先生顧訾其學佛!嗚呼,此其所以為冬烘先生之見也欤!李後主獻畫牛,一牛在欄外,夜歸欄申。
宋太宗問群臣,僧錄贊甯曰:南倭海中,方諸蚌有淚,得之,和色著物,則晝隐而夜見。
沃焦山,風燒岚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染物,則晝見而夜晦。
學士皆以為無稽。
甯曰:見張骞海外異經。
後杜鎬檢三館書,果見于六朝故書中。
山人曰:書之不可不讀也如是。
然博覽亦末耳,未足以盡學也。
士君子窮理達天,經文緯武,雖識學兼至,而聰明内藏,好古無間。
與其學樂天記錄無序,鹹按:談苑: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十,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齋中,求集事類投之,倒取鈔錄,故記代無次。
無如學仲郢精謹不差,鹹按:日唐書:柳仲郢公馀布卷,不舍晝夜,九經三史一鈔,魏晉南北史再鈔,更手書分門三十卷,~自備,小楷精謹,無一字肆筆。
此讀書成法也。
至廣采新聞,無關典要,非佳子弟所宜即此靈異一門,亦偶為編集,不足矜尚也。
如韓熙載記,有持畫求售者’為鄰人所得,置諸釜旁,但覺水勢沸騰,見二物穿屋而出。
熙載驗之,知為吳淮之畫龍雲。
凡此種種,未免好奇之過,概從删削須知雜錄紛如,有實語者,有妄語者,有前後更易姓氏便成新語者,擇而觀焉。
夜者日之馀,冬者歲之馀’風雨者時之馀。
向明而起,精力弗辍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鈔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不止。
陶弘景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何至恨不十年讀書耶又歐陽子言之矣;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用功少而至于至也。
吾師乎!吾師乎! 附錄 骞霄國烈裔,以畫獻之始皇。
能含丹青以漱,噴地成。
象,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皆銘其臆前,記以日月。
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
方寸之内,畫以四渎五嶽列國之圖。
又畫為龍鳳,骞翥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
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旬日失之,不知所在。
山澤之人雲:見二白虎各無一目,相随而行,毛色相似,異于常見者。
至明年,西方獻白虎,各無一目,始皇發檻視之,疑是前所失者。
乃刺殺之,檢其胸前,果是元年所刻玉虎也。
事詳拾遺記。
梁書于陀利國王瞿昙修跋陀羅,以四月八日夢見一僧,謂曰:中國今有聖主,我當與汝往觀之。
于夢中來至中國,拜觐天子。
既覺,心異之。
陀羅本工畫,乃寫夢中所見高祖容質,飾以丹青,仍遣使并畫工奉表獻玉盤等物。
使人既至,模寫高祖形,以還其國,比本畫則符同焉。
山人日:右所記皆遠人事,亦足以見匠巧不足誇也。
至夢中見聖,厥象符同,天威不違顔咫尺,固若斯乎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其嚴于幽獨也,蓋不獨鬼神之格思’抑且朝禮者不啻紛如矣。
唐李叔詹嘗識一範陽山人,語休咎必中,并善推步禁咒,忽謂李曰:某有一藝,欲以為别,所謂水畫也。
乃請後廳掘地為池方丈,深尺馀,泥以麻灰,日沒水滿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硯,先援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水上。
就視,但見山色渾渾耳。
經二日,拓以穉絹四幅。
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無不備。
見段成式記。
宋郭氏若虛言:士必以忠醇徑亮,盡瘁于公,然後可稱于任,可爵于朝,惡夫邪佞以苟進者。
藝必以妙悟精能’取重于世,然後可著于文,可寶于笥,惡夫眩惑以沽名者。
孟蜀有術士善畫,蜀主令于庭之東隅畫野鵲一隻,俄有衆禽集而噪之。
黃筌于庭之西隅,畫野鵲一隻,則無有集禽之噪。
蜀主問筌,筌曰,臣所畫者,藝畫也;彼所畫者,術畫也。
蜀主然之。
宋初有道士畫花一枝,張于壁,則遊蜂立至。
向使邊鸾、黃筌、徐熙、趙昌輩措筆,定無來蜂之驗。
此非眩惑取功、沽名亂藝者乎至于野人騰壁,美女下牆,映五彩于水中,起雙龍于霧外,皆方術怪誕,推之畫法,阙如也。
山人日:郭氏所言甚正,吾以殿之靈異篇末,使後之入毋惑焉。
榮遇門 塵尾酬高尚,[原注]宗少文事。
鹹按:宗炳,字少文。
隐廬山。
宋武帝東征過之,少文獻一筆畫,賜以犀柄麈尾。
見東觀馀論。
金橋錫衆賢。
[原注]明皇封泰山,過金橋,禦路萦轉,上見數十裡間旗纛鮮華,羽衛整肅。
召吳道子、韋無忝、陳闳,分制金橋圖。
圖成,時号稱三絕,賞赍有差英威耀千古,懿範著當年。
藝苑之光寵,足以昭榮遇焉,何必瑯琊城上,赫奕傳休,鹹按:南史:永明末,武帝北侵,使毛惠秀畫漢武北伐圖。
圖成,置瑯琊城射堂壁上滞幸辄觀。
乃為異等也。
绂蒙上厚恩,拔自山澤。
幸叨侍從,常懸捧日之心;有類編排,竊附矢歌之雅。
昔郭氏熙撰林泉高緻,為書止一卷,中分四篇,曰山水訓,曰畫意,曰畫訣,曰畫題。
其于思續補二篇,曰畫格拾遺,又取其父平生真迹日畫記,末乃備述熙在神廟前寵遇之事。
绂無河陽之嗣,而非常眷注,不下于熙,因采輯古今畫史中嘉美之迹,為學士勸,而以绂紀恩諸作錄于編尾。
吳中張僧繇,又見靈異。
梁天監中,曆右軍将軍、吳興太守。
時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傳寫貌,對之如面。
山人曰:帝之孝友不世出,親之愛之,圖厥形以示不忘,是安有病大瘇、苦跖籃[古跖戾字。
]之為也,鹹按:句見賈誼治安策。
較之求通親親而不得者,又何如哉鹹按:曹子建有求通親表。
僧繇能不負所遣,宜其名重帝廷矣。
一時評者謂張公取資天造,筆才一二,像已應焉,何其神也。
子善果、儒童,亦俱以是顯。
魏高遵以撰太和、安昌二殿圖,進爵安昌。
北齊楊子華,又見靈異。
曆散騎常侍。
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為畫聖,非有诏不得與外入畫。
時有梁州刺史劉殺鬼,亦并見重。
畫鬥雀于壁間,帝見以為生,拂之方覺。
常在禁中,錫赍巨萬。
山人日。
昔人号為畫聖者,曰衛協,曰張墨,日楊子華,曰吳道子數人而已。
展子虔雖稱唐入畫祖,而斯名未由幸獲于時。
君子當知沒世之稱,不可誣也已。
洛陽盧颢一作浩。
然,鴻一。
隐嵩山。
唐開元中征至東都,授谏議,固辭,放還山,賜草堂一所。
學者尊師之。
原注)鴻一有嵩山十志,雲;草堂、倒景台、樾館、沉煙庭、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矶、幂翠庭、洞玄室、金碧潭,凡十景。
鴻一嘗自為之圖。
山人曰:颢然以山林逸士,官為營構草堂,廣其學廬,聚肄業者于其居,成其志也。
綱目書征嵩山處士盧鴻為谏議大夫,不受,蓋特筆雲。
原注]按綱目書名脫一字,作盧鴻。
注引唐書稱鴻一,又兩存也。
唐開元中,穆修己以善畫得進。
上不甚禮,拟為畫者流。
會春暮,内殿牡丹開,上問修己日: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修己曰: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上嗟賞移時。
程修己,冀州人。
以父命師事周防,凡二十年。
畫中有數十病,一一皆經口授。
及應明經,擢第。
太和中,文帝好古重道,以晉明帝朝衛協毛詩圖不得其真,召修己據經定名,任意采掇。
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遠無不詳,幽無不顯。
又嘗畫竹障于文思殿。
帝有歌雲:良工運精思,巧極似有神。
自貞元後以畫藝進身、累承恩稱旨,京都一人而已。
京兆周防,已見精敏。
字仲朗。
好屬文,窮丹青之妙貴公子也。
兄皓,以功為執金吾。
德宗嘗召皓雲:卿弟防善畫,朕欲宣畫章敬寺,卿特言之。
經數月果召,防乃下手。
落筆之際,都人競觀,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
經月有馀,是非語絕,無不歎其精妙。
山人曰:卑以自牧,謙能集益,仲朗有焉。
以貴公子遊公卿間,名重王庭,得邀恩召,品望卓然,故一時師事之者甚衆。
徐熙仕南唐主李煜,善花竹林木、蝴蝶草蟲之類。
多遊園圃,以求情狀,蔬菜莖苗,入圖寫意,多出古人之外。
煜歸宋,熙畫并入内府。
太宗因閱圖書,見安榴樹一本,帶百馀實,嗟異久之,曰:花果之妙,吾獨知有熙矣,其馀不足觀也。
遍示群臣,俾為标準。
徐熙大小折枝,士人家往往有之。
桃一大枝,謂之滿堂春色。
山人曰:世傳熙畫,多在澄心紙上,洵是李家故物也。
事主不遇其時,猶被賞音于身後,筆墨之迹,顧不重哉。
太祖初定天下,禦便殿,命太倉周位鹹接;位,字元素,洪武初應诏入畫院。
曰:為我寫天下江山圖。
位乃跪奏曰:臣雖粗知繪事,天下江山,非臣所谙。
陛下東征西讨,熟知險易,請規摹大勢,臣位從中潤色之。
太祖即秉筆揮灑,關河防護,險阻平易,無不曲折周至,顧位令成之。
位複叩頭曰:陛下江山已定,臣無措手矣。
是時天顔大喜。
周生奏對,辭氣間不失尺寸,固非粗率者所能也。
司馬相如封禅書頌曰:般般之獸,樂我君囿。
顔師古解以驺虞。
太公六韬及淮南子皆曰:文王拘羨裡,散宜生得驺虞獻纣,其為瑞獸無疑也。
宋嚴氏粲因爾雅不載驺虞,謂當是古無此獸,其言謬甚。
考唐白居易有驺虞畫贊序,雲:驺虞,仁瑞之獸,其所感所食,暨形狀質文,孫氏瑞圖具載其事。
元和元年夏,有以驺虞圖贈者,愛其外猛而威,内仁而信,又嗟曠代不觌,引筆贊之。
見白居易長慶集中。
乃博古如華谷,而憑臆妄斷如此,餘故詳為志之。
天啟皇圖,實生神物,餘亦曾為之歌,謹附錄之。
景星輝,阊阖開。
五雲粲,驺虞來。
嗟哉驺虞,豈偶然而來哉。
大化賦其德,大塊成其材。
猊首虎軀雄且魁,玄天郁郁素質白,爛然雲漢同昭回。
其動也不疾而速,其靜也不猛而威。
不肯食生物,履生草,虎鹿百獸,日與追随。
嗟哉驺虞,必應昌期而來歸。
始吾皇之禦極兮,出于陽翟之大野。
今吾皇之時巡兮,又見于曹邑之林隈。
實由吾皇盛治之所緻,德合堯舜之無為。
順四序,平三台,五風十雨阜民财。
嗟哉驺虞,乃得于此時遊帝鄉而徘徊。
入靈囿,近瑤台。
麒麟相似,角端為侪,文犀白象相參陪。
萬姓畢賀,歡呼如雷。
皇心謙抑不自聖,拒而弗有尤謙沩。
頌聲洋洋盈八垓,微臣作歌愧菲材。
仰祝吾皇聖壽億萬歲,德業廣大功巍巍,德業廣大功巍巍。
唐畫錄日;閻立德,曆官至工部尚書。
弟立本,則天時為左相。
生平登進,由乎丹青。
中歲自悔其藝,然不能不作矣。
考立德之父名毗,在隋官武衛将軍,以畫名于大業之世。
立德與弟立本,家學俱造其妙。
唐貞觀中,東蠻謝元深款關入朝,時四方賓貢者鹹集阙下,顔師古上表言:昔周武王戎衣祗定,遠國歸款,乃集其事為王會圖。
今皇威所布,薄海内外,罔不率俾,諸蠻夷君長皆在京邸,盡可圖寫,以著盛事而垂來祀诏可其奏,命立德等詣諸客使館,對之圖寫。
于是重譯殊方、簪裾奇爾之狀,頭飛鼻飲、人物詭異之形,與夫序位之列,折旋規矩、端冕奉笏之儀,莫不備該毫末。
裝池既成,宣示群下,藏諸尚方。
故李嗣真曰:大安、博陵,難兄難弟。
蓋謂立德、立本也。
東坡居士題職貢圖雲;貞觀之德來萬邦,浩如滄海吞河江。
音容猙獰服奇彪,橫絕滄海逾濤泷,珍禽瑰産争牽扛。
名王解辮卻蓋幡,粉本遺墨開明窗。
我喟而作心未降,魏徵封倫恨不雙。
山人曰:立德畫世不多見,其所制職貢圖,前元時在齊齋趙與勤家,松雪居士嘗題之,所謂發采生動,有欲語狀,在虛無之間者也。
其畫宋世藏尚方,按董迪廣川畫跋第二卷内,有上王會圖叙錄一篇,備述兩事原委。
尋文索畫,想其真迹神妙,殆勝于西域圖雲。
惜世無妙手臨仿留傳,徒令後之人得之想象間也。
鄧椿畫繼曰:徽宗皇帝天縱将聖,藝極于神。
即位未幾,因承平之業,開清閑之宴,顧謂侍從大臣曰;朕萬幾馀暇,别無他好,唯好畫耳。
故秘府之藏,充/,填溢,百倍先朝。
又取古今名人所畫,上自曹弗興,下至黃居束,集為一百帙,列門十四,總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鑒集。
蓋前世圖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
政和五年三月上已,賜宰臣以下燕于瓊林,侍從皆預。
酒半,上遣中使持大杯勸飲,且以龍翔池鶸鵬圖并題序宣示群工。
凡預燕者,皆起立環視,無不仰歎聖文奎畫極天下之至神至精。
其後以太平曰久,諸福之物,可緻之祥,奏無虛日,史不絕書。
植物則桧芝珠蓮、金柑骈竹、瓜花來禽之類,連理并蒂,不可勝紀。
乃取其尤異者,凡十五種,寫之丹青,亦目之曰宣和睿鑒冊。
複有素馨末利、天竺娑羅,種種異産,究其方域,窮其性類,賦之于詠歌,載之于繪圖,續為第二冊。
已而玉芝競秀于宮闱,甘露霄零于紫闼,陽烏丹兔,鹦鹉雪鷹,越裳之雉,玉質皎潔,鹜鹫之雛,金色煥爛,六目七星,巢蓮之龜,盤螭翥鳳,萬歲之石,并幹雙葉,連理之蕉,六十五物,作冊第三。
宣和四年三月辛酉,駕幸秘書省,宣三公宰執親王使相及群工觀禦府書畫,人各賜書畫兩軸。
于是上顧蔡攸分賜從官以下人各得禦畫一紙,又出祖宗禦書及宸筆所摹名畫,如展子虔作北齊文宣幸晉陽宮圖。
靈台郎奏辰正,宰執以下逡巡而退。
是時既得恩诏,分賜群臣,皆斷珮折巾以争,天顔亦為之發笑此君臣慶會,又非特币帛筐篚之厚也。
鐵圍山叢談雲:驸馬都尉王晉卿诜,笃好書畫。
其家舊藏徐處士碧檻蜀葵圖,但二幅耳,晉卿每歎阙其半,惜不滿也。
徽宗在端邸時,頻過晉卿,恒看此畫,潛令衛士百計訪求其半。
一旦竟得之,徽宗乃就晉卿借半圖。
晉卿唯命,但謂端邸愛而欲得其秘爾。
徽宗始命匠者标卷軸以為全圖,乃召晉卿共觀視之。
晉卿矍然而驚,以為張劍之化龍、韓環之合璧也。
因與晉卿歡宴彌日,即卷以賜,中外莫不傳歡。
此蓋徽宗龍潛時韻事也。
山人日:昔唐太宗笃好右軍之書,肆意搜羅,竟得八百馀軸。
宋徽宗留神丹青,抉摘品題其上上者,竟至一千五百件,不可謂非大聚會矣。
論者以後來乘輿播遷,往往歸咎于書畫,不知佑陵之失,在于任讒邪,而不在于好書畫也。
其所定宣和畫譜,雖時有未精當處,而上追往古,下及來今,韋帶布衣,鹹歸收錄,是又非常之掌故,可與歐陽金石錄并垂不朽者也。
蘇東坡題吳道子洪壓仙圖卷雲:洪壓先生,不知何時人,姓張,名蘊,字藏真。
風神秀逸,志趣閑雅,九經諸子,仙書秘典,無所不通。
開元中已千歲矣,蓋古之高仙。
唐明皇仰其神異,累召不起。
多遊終南泰華,或往青溪王屋,與東羅二大師為侶。
每述金丹華池之事,易形煉氣之術,人莫究其妙焉。
先生戴烏帽,衣紅蕉葛衫,烏犀帶,短勒靴。
有仆五人,名狀各怪,名曰橘、術、栗、葛、拙。
有白驢日行千裡。
複有随身之用曰白藤笠、六角扇、木如意、筇竹杖。
更有長盈壺、常滿杯,自然流酌。
每跨驢領童遊于市廛,興酣淋漓,笑傲自若。
明皇特下诏曰:朕高先生之行,宜圖其像,庶朝夕得瞻觀之。
山人曰:郭景純遊仙詩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壓肩。
是則先生在晉時已久證仙道,何乃開元之世猶浮沉人間耶又考綱目載:明皇時,以方士張果為銀青光祿大夫。
先生亦張姓,其即果耶皆不可知也。
即其抱上真之行,溺混俗之懷,浪迹于五嶽之間,圖形在九重之上,可謂世外之奇逢矣。
王振鵬,字朋梅。
仕至秘書監典簿。
元文宗、仁宗時人也嘗奉教作金明池水嬉圖,恭紀其後曰:宋崇甯間,每遇三月三日,開放金明池,内出錦标,與萬民同樂。
載諸春明夢華錄。
至大庚戌之歲,欽遇仁廟青宮千春令節,臣振鵬嘗作此圖以進,複題詩以呈禦覽。
其詩曰:三月三日金明池,龍骧萬斛紛遊嬉。
歡聲雷動喧鼓吹,春色日射明旌旗。
錦标濡沫能幾許,吳兒颠倒不自知因憐世上奔競者,進寸退尺何其癡。
但取萬民同樂意,為作一片無聲詩。
儲皇簡淡無嗜欲,藝圃書林悅心目。
适當今日稱壽觞,敬當千秋金鑒錄。
恭惟大長公主,賞鑒此圖,閱一紀馀,複奉教再作,但目力減于曩昔,深懼不足呈獻。
時至治癸亥春也。
虞伯生集題其後曰:昔仁宗皇帝,天下太平,文物大備。
自其在東宮時,賢能才藝之士,固已盡在其左右。
文章則有翰林學士元公複初,發揚蹈曆,藐視秦漢;書翰則有翰林承旨吳興趙公子昂,精審妍麗,度越魏晉前賢。
侍讀學士左山商公德符,以世家高才,遊藝筆墨,工于山水,尤被眷遇。
蓋上于繪事,天縱神識,是以一時名藝,莫不見知。
而永嘉王公朋梅,妙在界畫,運筆和墨,毫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圓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為物拘。
嘗為大明宮圖。
世稱絕妙,荷天家之上賞。
延祐中,有旨補供奉官,遷至秘書監典簿。
得以遍觀上方圖籍,其識益進。
蓋仁宗特恩也。
此卷龍舟奪标圖,先以進禦,後複奉皇姊大長公主之命而作,昭示來茲,可想見當年聲名文物之盛矣。
山人曰:元人工界畫者,首推朋梅王氏,品不在恕先下,周文矩、趙伯駒輩似尚有不逮也。
觀其借繪事以進箴,陳詩歌以述志,君臣明良,亦何減曲江金鑒,甯僅得以畫士目之哉!名畫評雲:王齊翰者,失其字,建康人也。
世為江南右姓。
齊翰自為童時,已能畫地成人,有挺立之勢,既長,更深得六朝人遺法。
仕南唐李後主,官待诏。
與徐熙同有大名,聲稱籍籍,布于汴京,中朝人士想其豐采。
洎乎王師南伐,金陵失守,後主出降,所得府藏,悉充軍中之賞。
有步卒李貴者,徑入佛寺,見僧寮中有巨箧,取之,蓋齊翰所畫羅漢十六軸也。
攜歸毫州,出鬻于市。
有富商劉元嗣,以白金四百兩請售。
元嗣入都,複質于相國寺普滿塔主清教處。
既而元嗣往贖,遂為清教所匿。
訟于京府,時太宗為皇弟,方尹開封,親為按證其事。
清教詞屈,乃出原畫,觀之目為神筆也。
太宗深為嘉賞,因各賜白金千兩,釋而取其畫。
後十六日,藝祖宴駕,太宗登極,賜名曰應運興國羅漢,藏于秘府。
複召有司以禮發遣齊翰至京,而翰以年老疾笃辭命,就賜束帛,仍給待诏祿終其身。
山人日:今人但知有徐熙耳,若齊翰畫既不傳,談藝家亦鮮有齒其姓名者。
始側身于僭号之國,終受知于維新之朝,聲華炯然,亦卓然可傳也已大李将軍思訓,即林甫之伯父也。
早以藝稱于當時,一家五人,并擅丹青。
高宗甚重之,诏榜其居日清華門第。
思訓嘗奏進其所制,高宗優诏報之日:觀卿所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濑潺湲,雲霞缥缈,時睹神仙之事,育然岩嶺之觀。
悅目惬心,歎玩彌日,重煩心神,深用歉仄。
思訓仕至右武衛大将軍,進封彭國公。
開元間,追贈秦州都督。
子小李将軍昭道,在玄宗朝恩眷尤笃,特賜第于興慶宮之旁。
上苑宸遊,禁中曲宴,恒在豹尾旌頭之列。
凡内庭景物,國家典禮,鹹令照寫。
開元元年十月,上幸新豐,遂講武于骊山之下,以昭道從。
既還都,命作骊山大閱圖,訓示子孫,宣付史館。
又有太液春遊圖、沉香花醉圖、華萼樓圖、秋夜遊月宮圖,類皆奉诏作也。
山人曰:李将軍父子,以天潢之枝葉,際郅盛之都俞,出入三省,迥翔五雲,兼以造詣深至,故得身受主知,名垂奕祀。
蓋其目力所及,心思所接,無一非皇家之壯麗,宮阙之崇深,漸染有自,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後來曲學之士,限于方隅,聞見不廣,縱閉門而造車,其能出門而合轍者鮮矣。
然則斯人也,生其地,觀其時,處其位,甯豈易得者哉!又考米氏畫史,有馮永功者,字世勣,長興人。
善日本著色山水。
南唐李後主優加寵遇,特号為李思訓,外人稱之為小李思訓。
是亦一時之俊,可附李将軍父子以傳者也。
米友仁,元章之子也,字元晖,小字虎兒。
幼年俊慧,名噪一時。
黃山谷贈以詩雲;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刷不忍與諸郎。
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繼阿章。
蓋山谷向蓄謝元晖印章,以贈友仁,故友仁遂字元晖也。
徽宗朝,上聞元章名,召為博士。
清閑之暇,時時召見染翰,每荷上方珍異之賜。
元章因于便殿賜對時,上友仁所畫楚山清曉圖,既退,賜禦書畫各一軸。
有旨召見友仁,命入畫學,與元章同為博士。
宣和中,累擢至大明府少尹。
友仁天機超逸,不奈繩墨。
其所作山水,點綴煙雲,草草而成,而能不失天真,風緻不減乃翁也。
每自題其畫曰墨戲。
高宗踐祚,召置禁庭,尤被恩遇。
曆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
上亦留意書畫,每搜訪既得,必命友仁鑒定題跋。
其未經題識者,不入秘閣之藏也。
方友仁未遇時,士大夫時與往還,往往得其筆墨;及其既貴,深自秘重,非蒙睿旨,概不染翰,雖至親夙好,亦竟無緣得之。
朝士因作詩嘲之曰:解畫無根樹,能為濛董雲。
如今供禦也,不肯與閑人。
後享年八十馀,神明如少壯時,把酒談笑,無疾而逝。
其自題大姚村圖雲:三茅别有洞中天,我欲山居屏俗緣。
累行積功多蛻舉,玉宸欣有地行仙。
誦其詩,知其有自來也。
山人日:宋世有元章、元晖,’猶晉之有羲之、獻之,而文采風流,正複前後輝映。
元章作書畫史,搜采廣博,發微闡幽。
元晖奉敕審定,毫發不容假借。
後之人奉以為指南,真可懸之國門,一字不易。
想其識别精當,老眼無花,故堪推排一世,夫豈漫然僥幸而受非常之眷遇哉! 張伯雨句曲外史曰:國家定鼎幽冀,肇啟文明,而畫學一途,尤超轶前代。
趙承旨子昂、錢進士舜舉,其最著者也。
若乃殚心覃思,獨蒙宸眷,則息齋道人,洵為首屈一指者焉。
道人姓李,名衍,字仲賓,薊丘人,息齋其自号也。
仁宗皇慶二年,诏天下始行科舉法,衍以賢能充貢京師。
三年八月,帝親策貢士于廷,衍以異等及第,超授秘書郎。
會回回國賈胡将其主命以颠不刺來進,雲此寶可綴禦冠。
鹹共詫為異珍,帝命内侍問其價。
賈日:此物在回回國亦希有,今此寶重七兩有奇,在本國可值百萬,若在中朝,誠可壓彼象犀珠玉之俦,其價殆不可算數也。
帝歎曰:朕思此何足為寶,惟善人乃可為寶耳。
命卻之。
衍侍内廷,親睹其盛,因退而寫卻寶圖以進。
深稱上旨,荷寶鈔文绮之賜。
延祐元年正月,大蒐于上都,召衍從行,謂日,昔唐玄宗講武于骊山,坐尚書郭元振于纛下,幾正軍法,然推其意旨,在于觀兵。
圖畫雖佳,亦無足取朕今講武農隙,匪雲耀德,亦不勞民,爾宜仰體此心,繪圖示後。
衍于是進上都春蒐圖橫卷,長五丈,高一尺八寸,山水樹木法李營丘,人物法吳道子,行殿大辂車旗法物法李思訓,駝驢牛馬羊犬鷹隼法韓混、曹霸,虎豹犀狼兔麋鹿法江都王,禽鳥法邊鸾,花卉法徐熙,下筆各有淵源,無一師心自撰者,經營慘淡,二載乃成。
既呈禦覽,得旨宣王公以下周視,莫不稱歎,赍寶鈔五千錠,衣一襲。
逾月,擢術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
衍任外台,廉潔自矢。
四年六月,洗象于金明池,衍适以考績入觐,又命作洗象圖,俱蒙恩賜。
衍旋以患病乞休,命養疾京師,以備顧問,加封薊國公,緻仕。
英宗為太子時,素重衍名,及即位,遣中貴人至衍第問曰:疾差愈,當大用。
衍以年力就衰,頓首自陳,乃止。
一日駕幸瀛台,命軟輿召衍入對,使寫野人獻曝圖。
衍惶悚而奏曰:是題誠不易措手,乞聖恩寬其時日,乃可奉诏。
帝颔之而退。
衍還家,晨夕構思,稿成而複毀者三四,閱月而進禦。
英宗視之,見前幅巍峨宮阙,金碧輝煌,媽鵲觚棱,回插霄漢;中幅環以鳳城,雉堞曆曆可數;後幅郭外山村,蕭然野景,獲稻山積,茅屋鱗次,寒雞抗頸,初陽正東,一老人衣黃棉襖,坐檐下曝背,翹首注望帝城,神意飛揚,若有所思;旁有老葵數本,殘花敗葉,簌簌疑有風聲。
英宗撫卷歎曰:是真可謂追魂取魄者矣!命赍庫物并羊酒厚賜之。
衍尋病卒,诏賜祭二壇,谥文簡,其子孫皆在朝列雲。
山人曰:元世畫學,真堪追配唐代,幾欲上掩宋人。
而衍之恩遇,尤末易數數觀也。
餘忝竊天祿,曾獲賜觀春蒐圖卷,見中有海東青,飛可殲天鵝,走可堿虎豹,産于呂宋國,蓋塞外之神禽,前此所未見也。
世傳衍畫多竹石枯槎,豈藻繪之筆不肯多作欤同時有苗好謙者,作栽桑圖,并撰為說。
大司農買住取以進呈,仁宗特授好謙為司農丞,而頒其說于天下。
是亦可以附衍以傳者。
三教珠林日:釋普光,字元晖,号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
初受記于中峰國師。
元世祖聞其操行,诏以缁衣入侍,時備參訪。
成宗嗣位,尤被寵眷,賜紫衣。
時大都宮偏殿初成,帝巡視廊庑,顧謂普光日:似茲素壁,惜少文與可墨竹耳。
普光合掌奏日。
臣不才,亦頗留意,學之有年,未知可塵乙覽否帝喜曰:師善此,即為朕染翰。
普光謂内侍曰:速具墨汁數鬥,并乞賜内醞三鬥,半日可畢也。
内侍如其教。
普光取酒飲鬥許,即解衣磅礴,握管揮灑,自辰達未,酒盡而竹亦成。
淩晨,大駕親視,見煙雨萬竿,斜斜整整,召普光謂日:覽師墨竹,文同不得專美于前矣。
特封昭文館大學士,仍賜号玄悟禅師。
普光表辭學士之職,不許。
然普光深自退抑,終未莅館供職也。
其法弟普圓,字大方,号如庵,亦姓李氏。
山水墨竹,俱學黃大癡,亦有名于時。
山人日:元祖開國之初,即用楊琏真伽總統釋教,肆毒江浙,殘毀宋陵,其颠倒冠履極矣。
後皇嗣位,每以儒職清要,猥授缁流,膠癢為之短氣。
迹其除拜,固無足紀者。
然若普光者,雖混俗而和光,實秉志以高蹈,不希寵以幹進,不挾藝以邀名,推其人品,即吾教中亦不可多得者,故并著之。
潛确類書曰:王士元,汝南宛丘人,王仁壽之子也。
善丹青,人物師周防,山水師關仝,樓台樹木師郭忠恕,能兼擅諸家之妙。
以父蔭為太廟齋郎,稍遷至王府佥事官。
會盧多遜與秦王廷美交通獄起,太宗震怒,诏勒廷美就第,而流多遜于壓州。
詞連士元,雲秦王遣小史樊德明報多遜等狀,士元曾知之,不先舉首,罪當死刑,下大理獄。
時四祖廟重加修葺,募能畫者圖諸殿壁。
有武宗元者,已出應诏,而慮一人不能獨辨,诏募其副。
士元于獄中上書當事,執政亦憐其被罪,使出之,與武宗元共事。
宗元深服其能。
工既落成,車駕自臨視,士元得召見,免冠泥首者久之。
帝命複其服,尋授為郡推官,而以宗元為虞曹員外郎。
山人曰:多遜之獄,實趙普構而成之,而亦多遜貪位怙勢之所自取也。
若士元者,身陷大戮,卒能自拔缧绁之中,複廁軒冕之列,與梁之周興嗣同不朽矣。
信哉,人不可不有一藝之長也。
米氏畫史曰:餘家所藏李成至李冠卿大扇,為天下之冠。
既購得之,背于真州,招宣使宋用臣被旨自舒州召還,見之太息雲:慈聖光獻太後于上溫清小次,盡購李成畫,貼成屏風,以上所好,至辄玩之。
吳丞相沖卿之夫人,成之孫女也,亦有家法,工寫山水,偕諸命婦賀正入朝。
太後特令小黃門引夫人使列觀之,以辨真僞。
内惟四幅為真筆,馀皆假作耳。
太後命析出奉禦,别購補之,敕用臣背于内東門。
其筆意正與此扇相類。
語次泫然流涕,因屬餘日:此畫須愛惜。
餘亦甚珍之。
後得盛文肅家松石,片幅如砥,幹挺可為隆棟,枝茂萋然成陰,作節處不用墨圈,下一大點,以通身淡墨空過,乃如天成。
對面皴石,圍潤突起,至坡峰落腳及水中一石相平,下用淡墨作水相準,乃是一碛,直入水中。
不若世俗所效,直斜落筆,下更無地,又無水勢,如飛空中。
彼妄評之人以為李成無腳,蓋未見真迹耳。
山人曰:李營丘畫,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掃千裡于咫尺,寫萬趣于毫端。
特其平生深自貴重,不肯多作,故人間罕有。
米元章至欲作無李論,蓋以多不及見真也。
夫以宮閹之慈旨,堂陛之宸衷,大索冥搜,僅獲其四,其貴重概可知矣。
餘嘗見營丘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闊,全用粉填,洵是奇絕。
餘每舉以告畫人,不愕然而驚,則莞爾而笑,于此益慨後學之凡下矣。
又日:畫樹之竅,隻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
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
或曰:然則不有直樹乎曰:樹雖直,而生枝發節處必不多直也。
董北苑樹作勁挺之狀,特曲處簡耳。
若李營丘,則千曲萬曲,不下一直筆也。
黃氏筆記曰:元祖混一區宇,招徕四夷,有極遠外藩國,号八百媳婦,投誠慕化,遣使貢馬。
時趙學士孟頫奉诏巡方,适遇之于邊陲,饬吏谕意,閱其貢物。
見就中天馬二匹,神駿異于常畜,即天廄所豢亦遠遜焉。
夜宿驿館,想象追憶,篝燈作天骥嘶風圖。
既還都,出示同館。
丞相伯顔取以進禦,元祖覽而歎日:穆王八駿,僅有其名。
孟頫此畫,真可令後人想見追雲逐日之能矣。
既而上幸西苑,縱觀内廄諸驷,命以次進。
于時冬陽乍皎,除草未枯,天馬蹀躞後至,仰首長嘶,寒風倏起,四山皆應,萬馬盡喑。
上命取圖張之殿壁,巡行周視,真少陵詩所謂玉花卻在禦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也。
學士薩多刺、拜住等,鹹被敕撰天骥嘶風圖歌,題于上方。
山人曰:趙松雪畫,種種特妙,而寫馬尤奇絕。
此圖上呈乙夜之觀,下紀遐方之産,非惟增丹青之色,實可揚王化之威矣。
陳琳,字仲美。
父珏,官至行省左丞,作人物山水翎毛花卉,鹹極精妙之緻。
琳其次子也,七歲教以畫學,即能領受筆法,博師古人,凡有臨摹,咄咄逼真。
後得與趙魏公遊,相與講論,尤多所資益,故其畫不俗。
論者謂宋南渡二百年來工人,無出此手也。
嘗畫豳風、爾雅草木蟲魚圖,詣阙進表。
其略曰:臣聞豳風為周室肇基之始,爾雅乃元公格物之書。
陳稼穡之艱難,叙農桑之節序,實有裨于君德。
更念切夫民依,其中所列草木蟲魚,紛繁瑣屑,或耳目所共睹,或士夫所未谙。
類皆關系天時人事之宜,豈徒鋪張園廛漆林之勝。
顧風詩三百,箋釋者不止毛鄭數家,而爾雅一書,纂輯者僅有景純一解。
至若布諸丹青,垂諸絹素,前人未發,後學不聞。
臣早歲過庭,即承嚴訓,壯年習藝,未敢師心。
謹不揣冒昧,恭寫豳風、爾雅草木蟲魚圖全帙,幸畢一生之願,甯辭十載之勤,拜手稽首以揚言,謹敬裝池而進禦。
伏惟皇帝陛下聖德日新,睿思天縱,濯德于詩書之府,遊心于翰墨之林。
敢塵乙夜之觀,仰冀重瞳之照,庶田家物候,得備陳黼座之前,而下土怨咨,願常廑宸衷之慮。
仁宗覽奏,深用嘉悅,命賜鈔五百錠,衣二襲。
其所進畫冊,命藏麟德殿左廂,俾時時觀覽。
山人曰:元社既屋,大将軍率師北征,收其圖籍,此冊遂入内府。
餘時簪筆禁林,幸蒙賜觀。
顧其卷帙頗多,不勝悉紀,本朝又無借臨之例,故外臣不可得見。
楊鐵崖為總裁修元史,亦未載此事。
餘恐仲美之名久而湮沒也,故備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