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瑰寶:萬裡長城

關燈
地球上最偉大的建築物,可能要屬中國的萬裡長城了。人造衛星在外太空拍攝送回的地球照片,諸如舉世聞名世界十大工程,在照片中都無法顯示,隻有蜿蜒如帶的這條蟄龍——萬裡長城,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據說這是太空科學家們提出來的報道。

    最近外電報道:我國古代最宏偉的建築工程,聞名世界的萬裡長城,目前已遭到嚴重破壞。中國新華社更進一步指出:“在河北省興隆縣,逶迤于群山之間的長城已被腰斬,城牆、城基被砸得一片稀爛,連附近一座烽火台也被拆成一片廢墟,被夷平的基址上,有的墊上土,準備種地,經過實地測量,被破壞的那段,足有五百多裡來長。這一帶長城,凡是靠近村落或山勢較緩的地方,都已拆毀殆盡,甚至于觀光勝地八達嶺,遊人舉目可見的地方,都未幸免。”

    我看了這段消息,心裡真是甜酸苦鹹,百感交集,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在心頭起伏。抗戰之前筆者奉鐵道部派駐北平辦事,凡是歐美研究地質鐵路、跟鐵道部有關系的學者專家來華考察,旅程隻要包括華北,萬裡長城屬于居庸關、八達嶺、南口這一段,那是必定列為觀光考察重點的。我第一次招待鐵道部的貴賓是比利時鐵路工程專家,他們一行五人,是有備而來,好像入太廟每事必問,事無巨細,都要問個水落石出。我在大學讀書時期,每年春季旅行,就喜歡去南口、八達嶺攀登九塞,長嘯遐觀,在墱道雉堞間,總會發現古代戰争所用金石箭镞镝,去一趟多多少少都要揀些這種形式不同的紀念品回來,可是對于長城各關隘的情形,始終不十分了解。

    然而外賓如此重視,我又有引導參觀的責任,實在應當徹底研究一下,這種資料書上隻有一鱗半爪,并不完全,幸虧我在北平圖書館碰到一位經管善本圖書的姚卓吾先生,他在光緒庚子年前後做了兩任居庸關把總,所以對當地一切情形了若指掌。據姚先生說:在河北省長城重要關隘有四處,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元明清三朝都倚為北門屏障。喜峰、松亭距離北平稍遠,居庸關是北門鎖鑰,“居庸疊翠”又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所以逛長城的,遊蹤所及,自然以此處為重點了。

    長城為中國古代國防要塞,在戰國時代,燕趙秦就各築長城作為疆土屏障,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大舉發動民夫把首尾加綴起來,西邊從甘肅省安西縣布隆吉爾的嘉峪關起,橫貫河北、熱河、察哈爾、山西、陝西、綏遠、甯夏、甘肅八省,直線距離是五千五百四十裡,約為地球周圍十二分之一。若是順着長城地勢,塹山堙谷,環帶起伏來測量,實際長度達一萬二千多裡,所以叫萬裡長城,并不算誇大其詞。城的高度從十五尺到三十尺,寬度十五尺到二十五尺,内填三合土,外用磚石砌建,極為堅緻,日久凝結,刀斧不入。城上外建雉堞,内護石欄,中有甬道,每隔三十六丈築有一座墩台,舊時設官分守,常積熢燧。明朝定制,重要墩台并另貯疙疸糞(疙疸糞據說就是狼糞,其煙直上,風吹不斜)三十斤,如有匈奴犯邊,白晝舉煙,夜間舉火。

    居庸關青龍橋一帶,不但地勢屹屼險巇,而且名勝古迹也特别的多。居庸關在延慶縣,平綏路築有車站,地勢居高臨下,俯瞰關城曆曆在目,兩山巉絕,中若鐵峽,是秦代興建的,北齊叫它“納款關”,唐代改名“薊門關”,元朝改名“居庸關”。明朝洪武元年大将軍徐達認為是邊防重鎮,又重修加固,城門上又建了一座雲台,秦關麗堞,崇垣環互,氣勢雄壯之極。下辟甬道,以通車馬,洞壁遍嵌釋迦世尊、金剛力士,寶象莊嚴。工程精巧,另有西夏文《陀羅尼經》石刻,體勢勁媚,自成一家。關北在巉岩聳立的深澗中,有一方高空墜石,人稱“仙枕”,露在水面上有兩丈多高,有位太行散人在石上刻滿了詩句,可惜澗底幽暗,無有攝影。關西有一座李鳳墓,就是明武宗微服巡幸大同所遇酒家女李鳳,回京時候走到居庸關病殁,就在關西營葬。墓草糾繞,其白如雪,大家因叫它白冢,跟王昭君的青冢,都是塞上奇觀。萬山深處有一條懸泉,驚濤澎湃,如練如嘯,峭壁上镌有“龍門噴雪”四個大字,筆力豪贍,是明朝嚴嵩所寫,比北平六必居醬園那塊匾,寫得還要風神逸宕。可惜遠在深山幽谷,鮮為人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