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轎子
關燈
小
中
大
“轎子”這種古老交通工具,現在坐過它的人,固然為數寥寥,就是偶或亮相,也不過是在電視、電影以及民俗文物展覽場合驚鴻一瞥而已。
台灣光複之初,在高雄縣美濃、廣興、南隆、龍山、旗山一帶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地帶,還可能看見鄉間娶親使用花轎。
這種花轎,也不過是蘆席編織,外加藍紅兩色油漆,轎頂懸挂一塊紅綢子,就算是新娘子坐的喜轎了。
雖然轎子簡陋不堪,可是在麥浪翻風盈疇綠野中姗姗閃過,倒也别有一番古趣,可惜這種喜轎,現在在鄉間也難得一見了。
說到喜轎,南方的轎型格局式樣,跟北方就大有不同,南方的喜轎以甯波式的最為考究。
轎子本身膠漆畫镂技巧橫出,寶蓋珠幢琉璃耀彩,隻可惜分量太重,轎夫又是些未經訓練的笨漢,擡幾步歇一歇,高聲喝道此呼彼應,新人明珠翠羽地坐在轎子裡,暈頭漲腦,所受的罪可就有口難言了。
北方的喜轎講究大方高雅,不尚華麗,尤其北平的喜轎有兩種不同的款式。
一般老百姓用的喜轎,多半是大紅繡花的轎圍子,錫頂紅绡,流蘇四垂,更有在轎子四角,懸挂細巧鮮花彩球,踏步行來,香風四溢。
官宦之家反而用的是大紅細呢的花轎,轎子上雖無銀飾彩,可是轎杆子漆得黑而且亮,交手纏缰鮮若丹砂,用一次換一次所以異常整潔。
這種擡轎子的人,都是經過訓練的高手,服裝整齊劃一,夏天頭戴紅纓子葦笠,冬季換戴冕高冠,冬夏一律藍色駕衣白布挽手,黑色紮腿套褲,白襪子灑鞋,走起來步履齊一,穩練飄舉,不到地頭,隻準換肩,不準落轎,新人坐在轎裡,可比坐甯波花轎舒服清靜多啦。
可是有一樁,轎子裡沒有垂腿地方,上轎後都得盤腿而坐,幸虧北方人從小習慣在炕上盤腿操作,在花轎裡盤腿而坐,似乎還不過分辛苦。
可是南方小姐到北方出閣,讓她盤腿坐花轎,一坐就是一兩小時,喜轎到門,新娘子兩腿酸麻下不了轎,那是常見的事不算稀罕呢! 從南到北辦喜事所用花轎,都是向喜轎鋪租用的,據當年上海甯波同鄉會會長烏崖琴說:“有一位甯波同鄉,是位暴發戶出身,他的千金于歸,他認為租賃的喜轎,嘉偶怨偶都坐過的不吉利,于是自己訂制了一頂花轎。
據說那頂花轎的造價,在當時可買一百畝地而有餘,當然是彩錯镂金,華缛夐絕,沒想到造好之後分量太重,八人大轎,加了一倍轎夫,才順利完成嘉禮。
喜事辦完,他把這頂喜轎捐贈給甯波同鄉會,以為辦喜事的人家,必定是争相借用。
可是擱置了半年從沒有哪位同鄉借來使用,後來細一研究,敢情誰也不願多出一倍轎夫的力錢,後來隻好當荒貨賣給撿破爛的了。
” 官轎 就是所謂八擡大轎,顧名思義擡轎子的一定是八個人了。
依照清朝定制,每晨朝參,武官騎馬,文官坐轎,到了同光年間有了玻璃篷馬車,大家為了舒服快捷,都改乘馬車。
同時因為官轎用的人多,開銷太大,有的人改乘騾車,所以到了光緒末年,乘坐官轎上朝拜客的已經不多見了。
早先按品級有綠呢官轎、藍呢官轎之分的,就轎子尺寸來說,是綠大藍小,方檐圓頂,窗牖明敞,倒也崇隆嚴麗。
走起來雖然四平八穩,可是速度太慢,随着時代進步,當然漸漸歸于淘汰。
小轎 清朝因為天街禦路漫長綿邈,朝廷顧念勳臣耆舊,賞賜穿朝馬以供朝參乘騎,可是南人未習弓馬,不谙乘騎,于是賞坐小轎。
這種小轎非常輕便,如同安樂椅加腳凳子而已,照例應當由四名小太監擡扶而行,可是實際都是由蘇拉們代勞,小太監們隻是在兩旁随行照顧而已。
這種小轎僅在東華門神武門行走,所以外間是難得一見的。
有些樸實的京官,最怕賞乘小轎,三節給太監蘇拉的賞賜,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負擔不起,實在令人作難呢。
神轎 這種轎子是專供神像出巡乘坐的,北方隻有東嶽廟、城隍廟備東嶽大帝、城隍老爺出巡專用,比起台灣各廟宇的神像如關聖帝君、上天聖母、玄天上帝、東嶽大帝、霞海城隍都要巡行全域保境安民,所以台灣省神的轎,比起别的省份的來,恐怕要多出若幹倍。
至于神轎,因為神像法身比常人雄偉健碩,所以尺寸也比一般轎子要寬大宏敞。
不但窗牖四啟而且要镂空實花,斑龍九色,轎内更是鋪錦列繡,彩牒玎珰,既壯威儀,更引善信瞻禮。
神轎有别于一般轎子的是重檐四垂,堞欄出底,這些地方現在一般人已經不太注意,其實人轎跟神轎,是大有不同一望而知,是不容随便混淆的。
騾駝轎 這種轎子在飛機
台灣光複之初,在高雄縣美濃、廣興、南隆、龍山、旗山一帶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地帶,還可能看見鄉間娶親使用花轎。
這種花轎,也不過是蘆席編織,外加藍紅兩色油漆,轎頂懸挂一塊紅綢子,就算是新娘子坐的喜轎了。
雖然轎子簡陋不堪,可是在麥浪翻風盈疇綠野中姗姗閃過,倒也别有一番古趣,可惜這種喜轎,現在在鄉間也難得一見了。
說到喜轎,南方的轎型格局式樣,跟北方就大有不同,南方的喜轎以甯波式的最為考究。
轎子本身膠漆畫镂技巧橫出,寶蓋珠幢琉璃耀彩,隻可惜分量太重,轎夫又是些未經訓練的笨漢,擡幾步歇一歇,高聲喝道此呼彼應,新人明珠翠羽地坐在轎子裡,暈頭漲腦,所受的罪可就有口難言了。
北方的喜轎講究大方高雅,不尚華麗,尤其北平的喜轎有兩種不同的款式。
一般老百姓用的喜轎,多半是大紅繡花的轎圍子,錫頂紅绡,流蘇四垂,更有在轎子四角,懸挂細巧鮮花彩球,踏步行來,香風四溢。
官宦之家反而用的是大紅細呢的花轎,轎子上雖無銀飾彩,可是轎杆子漆得黑而且亮,交手纏缰鮮若丹砂,用一次換一次所以異常整潔。
這種擡轎子的人,都是經過訓練的高手,服裝整齊劃一,夏天頭戴紅纓子葦笠,冬季換戴冕高冠,冬夏一律藍色駕衣白布挽手,黑色紮腿套褲,白襪子灑鞋,走起來步履齊一,穩練飄舉,不到地頭,隻準換肩,不準落轎,新人坐在轎裡,可比坐甯波花轎舒服清靜多啦。
可是有一樁,轎子裡沒有垂腿地方,上轎後都得盤腿而坐,幸虧北方人從小習慣在炕上盤腿操作,在花轎裡盤腿而坐,似乎還不過分辛苦。
可是南方小姐到北方出閣,讓她盤腿坐花轎,一坐就是一兩小時,喜轎到門,新娘子兩腿酸麻下不了轎,那是常見的事不算稀罕呢! 從南到北辦喜事所用花轎,都是向喜轎鋪租用的,據當年上海甯波同鄉會會長烏崖琴說:“有一位甯波同鄉,是位暴發戶出身,他的千金于歸,他認為租賃的喜轎,嘉偶怨偶都坐過的不吉利,于是自己訂制了一頂花轎。
據說那頂花轎的造價,在當時可買一百畝地而有餘,當然是彩錯镂金,華缛夐絕,沒想到造好之後分量太重,八人大轎,加了一倍轎夫,才順利完成嘉禮。
喜事辦完,他把這頂喜轎捐贈給甯波同鄉會,以為辦喜事的人家,必定是争相借用。
可是擱置了半年從沒有哪位同鄉借來使用,後來細一研究,敢情誰也不願多出一倍轎夫的力錢,後來隻好當荒貨賣給撿破爛的了。
” 官轎 就是所謂八擡大轎,顧名思義擡轎子的一定是八個人了。
依照清朝定制,每晨朝參,武官騎馬,文官坐轎,到了同光年間有了玻璃篷馬車,大家為了舒服快捷,都改乘馬車。
同時因為官轎用的人多,開銷太大,有的人改乘騾車,所以到了光緒末年,乘坐官轎上朝拜客的已經不多見了。
早先按品級有綠呢官轎、藍呢官轎之分的,就轎子尺寸來說,是綠大藍小,方檐圓頂,窗牖明敞,倒也崇隆嚴麗。
走起來雖然四平八穩,可是速度太慢,随着時代進步,當然漸漸歸于淘汰。
小轎 清朝因為天街禦路漫長綿邈,朝廷顧念勳臣耆舊,賞賜穿朝馬以供朝參乘騎,可是南人未習弓馬,不谙乘騎,于是賞坐小轎。
這種小轎非常輕便,如同安樂椅加腳凳子而已,照例應當由四名小太監擡扶而行,可是實際都是由蘇拉們代勞,小太監們隻是在兩旁随行照顧而已。
這種小轎僅在東華門神武門行走,所以外間是難得一見的。
有些樸實的京官,最怕賞乘小轎,三節給太監蘇拉的賞賜,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負擔不起,實在令人作難呢。
神轎 這種轎子是專供神像出巡乘坐的,北方隻有東嶽廟、城隍廟備東嶽大帝、城隍老爺出巡專用,比起台灣各廟宇的神像如關聖帝君、上天聖母、玄天上帝、東嶽大帝、霞海城隍都要巡行全域保境安民,所以台灣省神的轎,比起别的省份的來,恐怕要多出若幹倍。
至于神轎,因為神像法身比常人雄偉健碩,所以尺寸也比一般轎子要寬大宏敞。
不但窗牖四啟而且要镂空實花,斑龍九色,轎内更是鋪錦列繡,彩牒玎珰,既壯威儀,更引善信瞻禮。
神轎有别于一般轎子的是重檐四垂,堞欄出底,這些地方現在一般人已經不太注意,其實人轎跟神轎,是大有不同一望而知,是不容随便混淆的。
騾駝轎 這種轎子在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