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轎子
關燈
小
中
大
火車未設站通行之前,是旅行西北荒涼沙漠地帶的一種主要交通工具,現在是早已絕迹了。
由騾馬駕轅走起來,踱步安詳,坐在轎裡毫無颠簸抖顫之苦,而且可以垂膝伸腿,當年先伯祖文貞公遠赴烏裡雅蘇台任所,出了玉門關,大半旅程,都是乘坐騾駝轎。
有些重要奏折就是在騾駝轎跚跚其行中親筆寫的,奏折的字要勻直細密,俗稱一炷香,不是轎行平穩,是沒法落筆自如的。
西北氣候晝熱夜寒,有時遇到龍卷風,人畜都要蜷伏偃卧,等狂風過去,才能再上征途,加上草十八站水源稀少,能有騾駝轎坐,算是最舒适豪華的交通工具啦。
領魂轎 北平有錢人家出殡執事中有所謂領魂轎者,也是四人擡,錫頂素圍,莊嚴肅穆。
跟一般轎子不同的地方是轎子兩旁方窗,不用玻璃而用實地紗,據說用紗窗,是鬼可窺人,人不能見鬼,而且便于魂靈出入的。
雖然迷信無稽,可是杠房供應喪家的領魂轎,兩邊窗戶一律都用玄色實地紗那是一點兒也不假的。
這種轎子向不坐人,傳說有一家大宅門,戶主病故,靈未出堂執事擺了滿街。
有個轎夫,耍錢熬了一夜,躲在轎子裡打盹,不料就此一瞑不視,所以後來擡轎子的,誰也不敢在領魂轎裡睡覺。
雖是鬼話連篇,可是言之鑿鑿,令人疑信參半。
在南方大出喪,儀仗中也有一頂轎子,不叫領魂轎而叫“旌忠轎”,記得當年李仲軒(經羲)病故後,在上海大出喪,他生前在清朝曾經開府西南,到了民國又擔任過十八天的國務總理,所以他故後遜清、北洋都有恤典封贈。
大出喪時由旌表領先開路,緊跟着就是旌忠轎,所有褒忠狀表,要由一位未婚少男雙手持着坐在轎裡,送到營奠場所。
當時筆者正在上海,所以這個差事就由在下承當了。
這種八擡大轎固然是豁亮寬敞,走起來平穩不顫,可是從新重慶路到虹橋,走走停停足足磨蹭了四小時,可把人急壞啦。
這種旌忠轎在北方出殡,還沒有誰家用過。
爬山轎 這種轎子轎杆子奇短,轎型取其輕便,也特别簡陋,可是每頂轎子要用五個人,轎子雖然二人擡,可是擡上半小時就要大換班,旁邊還有一個瞭高的,為的是山路崎岖險巇,有人從旁幫襯,以策安全。
到戒台寺、潭柘寺禮佛歇夏,上年紀的人多半要坐爬山轎,到妙峰山進香,要走一瞪眼、兩瞪眼、鬼見愁幾處岩崖峭豎的山路,轉折參差又多,轎杆子特短,所以才有“山兜子”别名。
不過頂上支有單層布料篷子,可以遮陽避日,尤其妙峰山高岩四合,連峰鼎峙,都可以盡情瞻眺。
風景之美,比起花蓮燕子口的風景,還是嵯峨壯麗呢! 民國十四五年,江浙一帶轎子已不常見,可是我每年總要去鎮江、南通公幹一兩次,從鎮江火車站經過京畿嶺,坡峻嶺長,黃包車上坡挽曳吃力,下坡人車懸空迅若奔馬,稍一不慎,小則車打天秤,重則人仰車翻,坐在車上真是提心吊膽。
所以每次一出火車站隻要有轎子接客,我必舍車而轎。
轎子紮竹而成,布幛蘆屏輕巧舒适,上坡固然不甚吃力,下坡急走亦不擔心,一直到無人問津轎子絕迹,改坐汽車之後,才不緻視京畿嶺為畏途。
凡是到過四川的人大概都坐過“滑竿”,所謂滑竿實際也是二人小轎,不過擡滑竿兒的人,老手新手差别很大,老于坐滑竿的人,坐定之後走不了幾步就能感覺出來擡滑竿的火候了。
一般滑竿都很簡單實際,就是小圓椅,我友相倬兄說:“我坐過一次最豪華的滑竿,座椅靠墊都裝有彈簧,扶手也是軟綿綿的,坐在上面如安坐上等沙發上。
”據說那副滑竿,是合川一位袍哥老大私人所有,擡滑竿兒的奉命送客,回程放空,我們相兄碰巧趕上開了一次坐豪華滑竿的洋葷。
抗戰之前到蘇州逛天平山,也有一種轎子可坐,形式大小,跟一般山轎大同小異,隻是轎夫由健颀的男兒,改為妙齡秀發的少女而已。
有一次筆者同李榴孫、竺孫昆季,周滌垠遊完太湖,又到蘇州天平山看楓葉,一行四人雇了四乘山轎,周滌垠體重逾七十公斤,偏偏擡轎子的有一人是出道未久姣柔細的少女,山程未半,她已慵喘咻咻。
我們看她辛苦吃力,于是竺孫跟滌垠換轎而坐。
那個嬌柔少女,名叫三囝,她自從換了較輕工作,精神大振,一路上指點山林言笑無忌,在回程時候,竺孫年少好弄,讓轎子倒擡,可以面對面言笑宴宴,清興不竭。
那趟倒擡山轎逛天平山看楓葉情景,曆久不忘,算是坐轎子絕妙的一段趣事了。
現在坐轎子,已成曆史陳迹,就是随便聊聊,也等于白頭宮女說天寶遺事了。
由騾馬駕轅走起來,踱步安詳,坐在轎裡毫無颠簸抖顫之苦,而且可以垂膝伸腿,當年先伯祖文貞公遠赴烏裡雅蘇台任所,出了玉門關,大半旅程,都是乘坐騾駝轎。
有些重要奏折就是在騾駝轎跚跚其行中親筆寫的,奏折的字要勻直細密,俗稱一炷香,不是轎行平穩,是沒法落筆自如的。
西北氣候晝熱夜寒,有時遇到龍卷風,人畜都要蜷伏偃卧,等狂風過去,才能再上征途,加上草十八站水源稀少,能有騾駝轎坐,算是最舒适豪華的交通工具啦。
領魂轎 北平有錢人家出殡執事中有所謂領魂轎者,也是四人擡,錫頂素圍,莊嚴肅穆。
跟一般轎子不同的地方是轎子兩旁方窗,不用玻璃而用實地紗,據說用紗窗,是鬼可窺人,人不能見鬼,而且便于魂靈出入的。
雖然迷信無稽,可是杠房供應喪家的領魂轎,兩邊窗戶一律都用玄色實地紗那是一點兒也不假的。
這種轎子向不坐人,傳說有一家大宅門,戶主病故,靈未出堂執事擺了滿街。
有個轎夫,耍錢熬了一夜,躲在轎子裡打盹,不料就此一瞑不視,所以後來擡轎子的,誰也不敢在領魂轎裡睡覺。
雖是鬼話連篇,可是言之鑿鑿,令人疑信參半。
在南方大出喪,儀仗中也有一頂轎子,不叫領魂轎而叫“旌忠轎”,記得當年李仲軒(經羲)病故後,在上海大出喪,他生前在清朝曾經開府西南,到了民國又擔任過十八天的國務總理,所以他故後遜清、北洋都有恤典封贈。
大出喪時由旌表領先開路,緊跟着就是旌忠轎,所有褒忠狀表,要由一位未婚少男雙手持着坐在轎裡,送到營奠場所。
當時筆者正在上海,所以這個差事就由在下承當了。
這種八擡大轎固然是豁亮寬敞,走起來平穩不顫,可是從新重慶路到虹橋,走走停停足足磨蹭了四小時,可把人急壞啦。
這種旌忠轎在北方出殡,還沒有誰家用過。
爬山轎 這種轎子轎杆子奇短,轎型取其輕便,也特别簡陋,可是每頂轎子要用五個人,轎子雖然二人擡,可是擡上半小時就要大換班,旁邊還有一個瞭高的,為的是山路崎岖險巇,有人從旁幫襯,以策安全。
到戒台寺、潭柘寺禮佛歇夏,上年紀的人多半要坐爬山轎,到妙峰山進香,要走一瞪眼、兩瞪眼、鬼見愁幾處岩崖峭豎的山路,轉折參差又多,轎杆子特短,所以才有“山兜子”别名。
不過頂上支有單層布料篷子,可以遮陽避日,尤其妙峰山高岩四合,連峰鼎峙,都可以盡情瞻眺。
風景之美,比起花蓮燕子口的風景,還是嵯峨壯麗呢! 民國十四五年,江浙一帶轎子已不常見,可是我每年總要去鎮江、南通公幹一兩次,從鎮江火車站經過京畿嶺,坡峻嶺長,黃包車上坡挽曳吃力,下坡人車懸空迅若奔馬,稍一不慎,小則車打天秤,重則人仰車翻,坐在車上真是提心吊膽。
所以每次一出火車站隻要有轎子接客,我必舍車而轎。
轎子紮竹而成,布幛蘆屏輕巧舒适,上坡固然不甚吃力,下坡急走亦不擔心,一直到無人問津轎子絕迹,改坐汽車之後,才不緻視京畿嶺為畏途。
凡是到過四川的人大概都坐過“滑竿”,所謂滑竿實際也是二人小轎,不過擡滑竿兒的人,老手新手差别很大,老于坐滑竿的人,坐定之後走不了幾步就能感覺出來擡滑竿的火候了。
一般滑竿都很簡單實際,就是小圓椅,我友相倬兄說:“我坐過一次最豪華的滑竿,座椅靠墊都裝有彈簧,扶手也是軟綿綿的,坐在上面如安坐上等沙發上。
”據說那副滑竿,是合川一位袍哥老大私人所有,擡滑竿兒的奉命送客,回程放空,我們相兄碰巧趕上開了一次坐豪華滑竿的洋葷。
抗戰之前到蘇州逛天平山,也有一種轎子可坐,形式大小,跟一般山轎大同小異,隻是轎夫由健颀的男兒,改為妙齡秀發的少女而已。
有一次筆者同李榴孫、竺孫昆季,周滌垠遊完太湖,又到蘇州天平山看楓葉,一行四人雇了四乘山轎,周滌垠體重逾七十公斤,偏偏擡轎子的有一人是出道未久姣柔細的少女,山程未半,她已慵喘咻咻。
我們看她辛苦吃力,于是竺孫跟滌垠換轎而坐。
那個嬌柔少女,名叫三囝,她自從換了較輕工作,精神大振,一路上指點山林言笑無忌,在回程時候,竺孫年少好弄,讓轎子倒擡,可以面對面言笑宴宴,清興不竭。
那趟倒擡山轎逛天平山看楓葉情景,曆久不忘,算是坐轎子絕妙的一段趣事了。
現在坐轎子,已成曆史陳迹,就是随便聊聊,也等于白頭宮女說天寶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