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瑣憶
關燈
小
中
大
從來沒看見過年畫,有之隻是英美、南洋幾個大卷煙公司,請曼陀聿光幾位名家畫的美人風景畫片而已。
至于戴連增的年畫為什麼不能南銷,據我猜想大概楊柳青一帶所畫的年畫,完全是描繪北國風土人物,地方氣息太濃,跟江浙的風土習慣各異,不太合于南方人的胃口,所以銷路不能逾河而南吧! 在平津一帶,一進臘月就有沿街叫賣年畫的了,齊如老生前說:“北平市聲茹柔吐剛、抑揚頓挫,最好聽要屬叫賣茉莉花、鮮菱角,跟叫賣年畫的了,盡管叫賣的人粗壯喑鈍,可是聲調锵铮,令人有一股子親切俊爽勁兒。
”凡是聽過這三種市聲的人,可能都認為齊如老所說的确有點道理。
下街叫賣年畫的,穿街過巷身上背着一卷蘆葦簾子,你别看卷兒不大,打開來可是包羅萬有,什麼《彭公案》、《施公案》、《白蛇傳》、《濟公傳》、《七俠五義》、《小五義》一類說部故事的年畫,靡不悉備;什麼發财拱門、迎神接福、豬肥還家、招财進寶吉祥話的年畫,反而貨色不多。
因為叫賣年畫的,多半轉來轉去總在大宅門前吆喝,一些小少爺們,一聽賣年畫的吆喝,就跑出來把賣年畫的圍上,葦簾子鋪在上馬石上,一挑就是十來張,還有論套買的。
買了那麼多年畫,可沒見大宅門誰家的客廳、書房、花廳貼着全套說部或是整出京腔大戲年畫的,那他們買的年畫貼在什麼地方呢?北平的深宅大院,前後都有大玻璃窗,每天掌燈的時候,都要覆上木制的護窗闆(這個工作是打更守夜更房裡人的專責),所有年畫就都貼在護窗闆裡扇上了,孩子們晚上沒事就可以在前後窗上盡情欣賞了。
一過臘八,拿北平來說,東四、西單、鼓樓前的空地廣場,就有人雇工搭起蘆席棚子賣年畫了。
據說段兒上(當時該管警察機構叫段兒上)僅收極少數費用給消防隊,就核發臨時準建執照,就可以搭棚營業了。
雖然棚子大小要依地勢而定,可是高度都在兩丈開外,因為年畫要一層靠一層地用小線繃挂起來,才能在大煤氣燈照耀之下,得瞧得看供人選購。
當年在北平,年根底下逛年畫的畫棚子,正月間逛古畫的畫棚子,也是有錢有閑階級人士一種消遣享受呢! 畫棚子裡的年畫,都是整批從産地趸來的,所以比沿街叫賣的貨色可齊全多啦,尤其讨口彩吉祥年畫,跟俏皮話歇後語的年畫,可以說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從臘八到祭竈半個月時間,雖然幾個銅元一張,積少成多,還真掙不少呢!小戶人家把年畫買回去,各處亂貼,尤其是大炕兩旁真有貼上十張八張的;至于大宅門買回去的年畫,就成為門房、更房、下房牆壁上的點綴品了。
當年孫家骥兄在世的時候,筆者知道他天地财神門神竈君月宮祃兒,甚至于北平的電車票、中山北海公園的門票、各大戲園電影院的入場票全帶到台灣來了,唯獨年畫一張也沒帶出來。
宇慈兄這三張年畫,雖然不敢說絕無僅有,可是也不多見了。
至于後來有人把年畫用石印或彩色套印來賣,因為淳樸鄉土氣息蕩然無存,也就沒有人把它當年畫去欣賞光顧啦。
至于戴連增的年畫為什麼不能南銷,據我猜想大概楊柳青一帶所畫的年畫,完全是描繪北國風土人物,地方氣息太濃,跟江浙的風土習慣各異,不太合于南方人的胃口,所以銷路不能逾河而南吧! 在平津一帶,一進臘月就有沿街叫賣年畫的了,齊如老生前說:“北平市聲茹柔吐剛、抑揚頓挫,最好聽要屬叫賣茉莉花、鮮菱角,跟叫賣年畫的了,盡管叫賣的人粗壯喑鈍,可是聲調锵铮,令人有一股子親切俊爽勁兒。
”凡是聽過這三種市聲的人,可能都認為齊如老所說的确有點道理。
下街叫賣年畫的,穿街過巷身上背着一卷蘆葦簾子,你别看卷兒不大,打開來可是包羅萬有,什麼《彭公案》、《施公案》、《白蛇傳》、《濟公傳》、《七俠五義》、《小五義》一類說部故事的年畫,靡不悉備;什麼發财拱門、迎神接福、豬肥還家、招财進寶吉祥話的年畫,反而貨色不多。
因為叫賣年畫的,多半轉來轉去總在大宅門前吆喝,一些小少爺們,一聽賣年畫的吆喝,就跑出來把賣年畫的圍上,葦簾子鋪在上馬石上,一挑就是十來張,還有論套買的。
買了那麼多年畫,可沒見大宅門誰家的客廳、書房、花廳貼着全套說部或是整出京腔大戲年畫的,那他們買的年畫貼在什麼地方呢?北平的深宅大院,前後都有大玻璃窗,每天掌燈的時候,都要覆上木制的護窗闆(這個工作是打更守夜更房裡人的專責),所有年畫就都貼在護窗闆裡扇上了,孩子們晚上沒事就可以在前後窗上盡情欣賞了。
一過臘八,拿北平來說,東四、西單、鼓樓前的空地廣場,就有人雇工搭起蘆席棚子賣年畫了。
據說段兒上(當時該管警察機構叫段兒上)僅收極少數費用給消防隊,就核發臨時準建執照,就可以搭棚營業了。
雖然棚子大小要依地勢而定,可是高度都在兩丈開外,因為年畫要一層靠一層地用小線繃挂起來,才能在大煤氣燈照耀之下,得瞧得看供人選購。
當年在北平,年根底下逛年畫的畫棚子,正月間逛古畫的畫棚子,也是有錢有閑階級人士一種消遣享受呢! 畫棚子裡的年畫,都是整批從産地趸來的,所以比沿街叫賣的貨色可齊全多啦,尤其讨口彩吉祥年畫,跟俏皮話歇後語的年畫,可以說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從臘八到祭竈半個月時間,雖然幾個銅元一張,積少成多,還真掙不少呢!小戶人家把年畫買回去,各處亂貼,尤其是大炕兩旁真有貼上十張八張的;至于大宅門買回去的年畫,就成為門房、更房、下房牆壁上的點綴品了。
當年孫家骥兄在世的時候,筆者知道他天地财神門神竈君月宮祃兒,甚至于北平的電車票、中山北海公園的門票、各大戲園電影院的入場票全帶到台灣來了,唯獨年畫一張也沒帶出來。
宇慈兄這三張年畫,雖然不敢說絕無僅有,可是也不多見了。
至于後來有人把年畫用石印或彩色套印來賣,因為淳樸鄉土氣息蕩然無存,也就沒有人把它當年畫去欣賞光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