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年事逸聞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自夏禹時代稱農曆十二月為嘉平月,後來一些文人墨客,喜歡“風雅”一番時,就沿襲舊稱管農曆臘月叫嘉平月。
清代對于歲時的一年兩節異常重視,一到臘初就準備忙年了。
賜福依照清代定制:“列聖于嘉平朔,谒闡福寺,歸,禦建福宮,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福,禦乾清宮西暖閣,召賜福守……”大清二百六十八年天下,曆代帝王都恪遵祖制,在祝祭還宮,書丹迓福,選賜臣下。
這種賜福,是特賜殊榮,跟一般賣福壽字不同,能膺懋賞的隻限于近支王公、内廷供奉(南書房、上書房師傅們)。
當皇帝拿起斑管,蘸飽濃墨,在朱紅雲龍錦箋上,揮毫書寫尺餘大福字的時候,蒙恩的王公大臣,就跪在禦案前俯伏受福,左右各有一個内監展紙。
在動筆時,就連六叩首,寫完末筆,要正好叩完俯伏,此時墨汁未幹,兩個内監将禦筆福字伸展平托,從受賜者頭上捧過,這個動作,需要從容鎮定,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雍穆得體。
據清宮内監們說:“翁師傅同龢每年都有這種殊榮,頗谙此道,行禮謝恩,非常從容有度。
有一年大學士王文韶也獲得這份榮典,此老重聽眼花,腿腳又欠利落,磕頭後頂子正好跟福字相撞,墨汁染及須眉,他固然十分尴尬,引得殿上諸人也都笑出聲了。
”至于内廷翰林和乾清門侍衛,也是蒙恩賜福的,不過那就是如意館供奉們把福字寫好,做成漏鬥,用細粉漏在彩繪的錦箋上,寫字的人隻要筆飽墨酣像描紅模字描下來,自然勁骨豐肌,龍飛鳳舞,躍然紙上。
此即宮内所謂雙鈎福壽字,比起真正的禦筆,價值就差遠了啦。
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歲次庚子的十二月,恰逢拳亂,慈禧、光緒倉皇離京,在西安蒙塵,當驚魂甫定,忽然想起這一項祖宗定制,乃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補寫福字賞賜臣下。
本來外官非年高德劭、開府一方者,是沒有資格蒙賜福字的,但那年因為洋鬼子逞兇,聖駕避地在外,為了撫綏辦差勤王諸臣,也就不遑顧及什麼定制,甚至陝西按察使馮光趻、布政使胡湘林,連四品的西安府知府胡延都得到禦筆福字一方,受賞的人都歎為異數。
按照以往的情形,如果皇帝高興多寫了幾個福字,就把它封存在乾清宮裡,等到下一年冬天,再賞賜禦前侍從、軍機大臣,這還有個名堂叫“賜餘福”,也算一種殊恩呢! 臘八粥 自古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證道的吉日良辰,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對于臘月初八都稱之為佛臘,又叫臘八節。
臘八那天,佛門弟子要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說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
自從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臘月初八那天清晨熬粥供佛,不但五谷雜糧靡不悉備,為示誠敬,還要加入各樣珍貴幹果,所以又叫七寶五味粥。
中國民間喝臘八粥,始于漢武帝時代。
到了盛唐,過臘八節啜臘八粥的風氣,曾經盛極一時。
有清一代,是信奉佛教的,到了康熙中葉,天下承平已久,物阜民豐,康熙對于漢武、貞觀又是特别崇拜的,于是由禦膳房大量熬粥,頒賜有功臣僚供佛,以示榮寵。
據說熬粥之前,要由皇太後或皇後先行把粥米、粥果的品質、分量,逐一檢視,一到子正時刻,就開始下料熬粥。
宮廷熬制的臘八粥,粥料是糯米、小米、紅豆、玉米糁、高粱米、大麥仁、苡米,粥果則有幹百合、幹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龍眼、幹紅棗等,先把紅豆洗成豆沙,把紅棗煮熟剝皮去核,棗皮、棗核用紗布包起來煮水,澄出湯來倒到粥裡,一塊熬粥,棗香柔曼,入口怡然。
粥果裡的百合、蓮子、栗子,要跟粥料一齊下鍋,至于其他粥果,例如除去皮核的紅棗、松子、杏仁、榛瓤、核桃、龍眼幹,都剝皮另放,等喝粥時再自取所需。
供佛祭祖所用容器,照宮中規定,供佛祭祖賞賜臣僚,沒有用碗盛的,一律使用粥罐。
同時粥罐裡隻準放紅糖,不準放白糖,究竟是什麼原因,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同時因為粥罐面積大,粥面易繃皮子,有巧手嫔妃宮眷,用山裡紅、荔枝、龍眼,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種款式花鳥蟲魚,仿佛蒸凫炙鸠鱗鬣宛然,放在粥皮
清代對于歲時的一年兩節異常重視,一到臘初就準備忙年了。
賜福依照清代定制:“列聖于嘉平朔,谒闡福寺,歸,禦建福宮,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福,禦乾清宮西暖閣,召賜福守……”大清二百六十八年天下,曆代帝王都恪遵祖制,在祝祭還宮,書丹迓福,選賜臣下。
這種賜福,是特賜殊榮,跟一般賣福壽字不同,能膺懋賞的隻限于近支王公、内廷供奉(南書房、上書房師傅們)。
當皇帝拿起斑管,蘸飽濃墨,在朱紅雲龍錦箋上,揮毫書寫尺餘大福字的時候,蒙恩的王公大臣,就跪在禦案前俯伏受福,左右各有一個内監展紙。
在動筆時,就連六叩首,寫完末筆,要正好叩完俯伏,此時墨汁未幹,兩個内監将禦筆福字伸展平托,從受賜者頭上捧過,這個動作,需要從容鎮定,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雍穆得體。
據清宮内監們說:“翁師傅同龢每年都有這種殊榮,頗谙此道,行禮謝恩,非常從容有度。
有一年大學士王文韶也獲得這份榮典,此老重聽眼花,腿腳又欠利落,磕頭後頂子正好跟福字相撞,墨汁染及須眉,他固然十分尴尬,引得殿上諸人也都笑出聲了。
”至于内廷翰林和乾清門侍衛,也是蒙恩賜福的,不過那就是如意館供奉們把福字寫好,做成漏鬥,用細粉漏在彩繪的錦箋上,寫字的人隻要筆飽墨酣像描紅模字描下來,自然勁骨豐肌,龍飛鳳舞,躍然紙上。
此即宮内所謂雙鈎福壽字,比起真正的禦筆,價值就差遠了啦。
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歲次庚子的十二月,恰逢拳亂,慈禧、光緒倉皇離京,在西安蒙塵,當驚魂甫定,忽然想起這一項祖宗定制,乃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補寫福字賞賜臣下。
本來外官非年高德劭、開府一方者,是沒有資格蒙賜福字的,但那年因為洋鬼子逞兇,聖駕避地在外,為了撫綏辦差勤王諸臣,也就不遑顧及什麼定制,甚至陝西按察使馮光趻、布政使胡湘林,連四品的西安府知府胡延都得到禦筆福字一方,受賞的人都歎為異數。
按照以往的情形,如果皇帝高興多寫了幾個福字,就把它封存在乾清宮裡,等到下一年冬天,再賞賜禦前侍從、軍機大臣,這還有個名堂叫“賜餘福”,也算一種殊恩呢! 臘八粥 自古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證道的吉日良辰,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對于臘月初八都稱之為佛臘,又叫臘八節。
臘八那天,佛門弟子要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說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
自從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臘月初八那天清晨熬粥供佛,不但五谷雜糧靡不悉備,為示誠敬,還要加入各樣珍貴幹果,所以又叫七寶五味粥。
中國民間喝臘八粥,始于漢武帝時代。
到了盛唐,過臘八節啜臘八粥的風氣,曾經盛極一時。
有清一代,是信奉佛教的,到了康熙中葉,天下承平已久,物阜民豐,康熙對于漢武、貞觀又是特别崇拜的,于是由禦膳房大量熬粥,頒賜有功臣僚供佛,以示榮寵。
據說熬粥之前,要由皇太後或皇後先行把粥米、粥果的品質、分量,逐一檢視,一到子正時刻,就開始下料熬粥。
宮廷熬制的臘八粥,粥料是糯米、小米、紅豆、玉米糁、高粱米、大麥仁、苡米,粥果則有幹百合、幹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龍眼、幹紅棗等,先把紅豆洗成豆沙,把紅棗煮熟剝皮去核,棗皮、棗核用紗布包起來煮水,澄出湯來倒到粥裡,一塊熬粥,棗香柔曼,入口怡然。
粥果裡的百合、蓮子、栗子,要跟粥料一齊下鍋,至于其他粥果,例如除去皮核的紅棗、松子、杏仁、榛瓤、核桃、龍眼幹,都剝皮另放,等喝粥時再自取所需。
供佛祭祖所用容器,照宮中規定,供佛祭祖賞賜臣僚,沒有用碗盛的,一律使用粥罐。
同時粥罐裡隻準放紅糖,不準放白糖,究竟是什麼原因,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同時因為粥罐面積大,粥面易繃皮子,有巧手嫔妃宮眷,用山裡紅、荔枝、龍眼,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種款式花鳥蟲魚,仿佛蒸凫炙鸠鱗鬣宛然,放在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