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瑣憶
關燈
小
中
大
前幾天到老友張宇慈兄府上聊天,正趕上他開衣箱取皮襖來禦寒,他在翻箱底發現有幾張從内地來台灣帶出來的年畫,每張畫的右下角,都蓋有戴連增監制的小墨紙,因為淨是用細蒲草簾子裹着,不但沒有破皺,就連顔色都沒變。
一張是“吉慶有餘”,一個肥嘟嘟胖小子,頭上紮着兩個抓髻,脖子上系着一件鑲黑雲頭的大紅兜肚,懷裡抱着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
一張是阖家三十晚上接财神包餃子的年景:孩子們穿着棉襖棉褲,捂着耳朵點放太平花二踢腳;男士們皮袍馬褂,在院裡天地桌前擺供上香磕頭;屋裡爐火熊熊,婦女們老少鹹集,有的坐在炕頭上包餃子,有的捧着一簸箕包好的餃子,正準備送到竈火前去下鍋,另一位婦道正站在竈台前用漏勺盛餃子往盤子裡放。
全家熙熙融融,正是北方一般家庭除夕的年景。
另外一張是《七俠五義》說部中一段故事《黑妖狐夜探沖霄樓》,襄陽王把白菊花晏飛盜來的皇上的冠袍帶履,放在布滿各種機關的沖霄樓上。
黑妖狐智化夤夜登樓,不幸被樓上月牙鍘刀把身子卡住,幸虧有百寶囊挂在小腹之上墊住,皮膚雖未受傷,可是一時無法脫身。
他的徒弟小俠艾虎,借來義父歐陽春七寶刀,打算用寶刀削毀月牙鍘刀搭救師父脫險。
王府的王官正拟登樓拿賊,艾虎的緊張,智化的焦急,都躍然紙上。
我看了這三張年畫,除興奮之外,恍然如對故人有無限親切之感,在台灣想看中國曆代古畫,所在多有,可是想看一張年畫,确戛戛乎其難了。
我想這些年畫如果給現在從事影劇電視的朋友看到,那對服裝、道具、布景的設計,可能有很大的幫助。
近十多年來,台灣對古老的民間藝術,雖然發揚提倡不遺餘力,近幾年剪紙藝術已有蓬勃的發展。
可是當年流傳最廣、大宅小戶都歡迎的年畫,反而很少人提及了,再過些年,什麼是年畫,恐怕都很少有人知道了。
年畫的發源地,在天津的楊柳青、勝芳一帶,據說在康熙年間楊柳青戴家是專門在庵觀寺院畫棟雕梁上,繪畫樓台殿閣、翎毛人物、花鳥蟲魚的畫匠。
他們繪畫多半在檐檻錯落、高閣淩空的地方仰颏懸肘工作,比起展紙平鋪作畫,不知要難上多少倍。
偏偏戴家能夠匠心巧運,繪畫出來的不但色彩鮮明,而且栩栩如生,傳到戴仲明、戴叔明兄弟,因為寺院的油漆彩畫工程時冷時熱,所以平日沒有工程承包時,就畫年畫,來維持生計,他畫年畫分雕版、印刷、上色三個步驟。
除了雕版、印刷由他們兄弟二人自行操作外,上色就由家人分任其勞了。
從仲明兄弟創作年畫大行其道後,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多到二十多家,可謂盛極一時。
傳到戴連增,對于着色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年畫貼在牆上一年,仍舊色彩明豔,毫無褪變。
從此戴連增成了店号,戴連增也變成年畫的代名詞——買年畫沒有不知道戴連增的。
戴連增的年畫,全盛時代行銷遠及山陝甘綏,可是一過黃河就沒有戴連增的年畫賣,甚至于連年畫這個名詞也不大有人知道了。
筆者在蘇浙皖湘鄂贛等地過年,就
一張是“吉慶有餘”,一個肥嘟嘟胖小子,頭上紮着兩個抓髻,脖子上系着一件鑲黑雲頭的大紅兜肚,懷裡抱着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
一張是阖家三十晚上接财神包餃子的年景:孩子們穿着棉襖棉褲,捂着耳朵點放太平花二踢腳;男士們皮袍馬褂,在院裡天地桌前擺供上香磕頭;屋裡爐火熊熊,婦女們老少鹹集,有的坐在炕頭上包餃子,有的捧着一簸箕包好的餃子,正準備送到竈火前去下鍋,另一位婦道正站在竈台前用漏勺盛餃子往盤子裡放。
全家熙熙融融,正是北方一般家庭除夕的年景。
另外一張是《七俠五義》說部中一段故事《黑妖狐夜探沖霄樓》,襄陽王把白菊花晏飛盜來的皇上的冠袍帶履,放在布滿各種機關的沖霄樓上。
黑妖狐智化夤夜登樓,不幸被樓上月牙鍘刀把身子卡住,幸虧有百寶囊挂在小腹之上墊住,皮膚雖未受傷,可是一時無法脫身。
他的徒弟小俠艾虎,借來義父歐陽春七寶刀,打算用寶刀削毀月牙鍘刀搭救師父脫險。
王府的王官正拟登樓拿賊,艾虎的緊張,智化的焦急,都躍然紙上。
我看了這三張年畫,除興奮之外,恍然如對故人有無限親切之感,在台灣想看中國曆代古畫,所在多有,可是想看一張年畫,确戛戛乎其難了。
我想這些年畫如果給現在從事影劇電視的朋友看到,那對服裝、道具、布景的設計,可能有很大的幫助。
近十多年來,台灣對古老的民間藝術,雖然發揚提倡不遺餘力,近幾年剪紙藝術已有蓬勃的發展。
可是當年流傳最廣、大宅小戶都歡迎的年畫,反而很少人提及了,再過些年,什麼是年畫,恐怕都很少有人知道了。
年畫的發源地,在天津的楊柳青、勝芳一帶,據說在康熙年間楊柳青戴家是專門在庵觀寺院畫棟雕梁上,繪畫樓台殿閣、翎毛人物、花鳥蟲魚的畫匠。
他們繪畫多半在檐檻錯落、高閣淩空的地方仰颏懸肘工作,比起展紙平鋪作畫,不知要難上多少倍。
偏偏戴家能夠匠心巧運,繪畫出來的不但色彩鮮明,而且栩栩如生,傳到戴仲明、戴叔明兄弟,因為寺院的油漆彩畫工程時冷時熱,所以平日沒有工程承包時,就畫年畫,來維持生計,他畫年畫分雕版、印刷、上色三個步驟。
除了雕版、印刷由他們兄弟二人自行操作外,上色就由家人分任其勞了。
從仲明兄弟創作年畫大行其道後,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多到二十多家,可謂盛極一時。
傳到戴連增,對于着色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年畫貼在牆上一年,仍舊色彩明豔,毫無褪變。
從此戴連增成了店号,戴連增也變成年畫的代名詞——買年畫沒有不知道戴連增的。
戴連增的年畫,全盛時代行銷遠及山陝甘綏,可是一過黃河就沒有戴連增的年畫賣,甚至于連年畫這個名詞也不大有人知道了。
筆者在蘇浙皖湘鄂贛等地過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