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天橋八大怪
關燈
小
中
大
在北平談到吃喝玩樂,一天打算花個萬兒八千,也有地方讓您去花,您兜兒裡隻有塊兒八毛,也能讓您樂和個夠,這就是北平有異于甯滬津漢的地方。
普羅階級的朋友,最愛去的地方是天橋,到天橋連吃帶玩,在抗戰之前,花上一塊大洋,也就富富有餘啦! 逛天橋除了看沈三摔跤、寶三耍中幡之外,就連詩人墨客學者名流偶或涉足天橋,也要光顧一下八大怪的場子聽兩段玩意兒!當年财商專校校長寶廣林、鐵路大學教務長陳蘭生都是天橋常客,沒事就往天橋溜達。
寶廣林學雲裡飛扮賣馬的秦瓊,病病歪歪幾步走,可算絕活;陳蘭生用小嗓學窮不怕,唱十朵鮮花支頤作态,簡直惟妙惟肖。
前兩天幾位老北平湊在一塊兒,談起了天橋八怪究竟是哪幾位英雄,大家莫衷一是。
根據筆者所知是這樣的。
大金牙 天橋八怪有幾位從不吐露真名實姓的,他們認為拉場子賣藝糊口,已經有辱宗族,實在不願意再稱名道姓,因為他嘴裡鑲有金牙,所以自己取名大金牙。
其實他姓焦,跟說相聲的焦德海五百年前是一家。
大金牙整天拿焦德海開玩笑,焦的嘴皮子也是不饒人的,有一次在說相聲場子上,無心中把大金牙的姓給抖摟出來了。
大金牙确實姓焦,乳名二秃子,至于學名叫什麼,焦德海就不肯說啦。
大金牙的拉洋片,邊說邊唱,不但音調铿锵,姿勢诙諧滑稽,形容義和團大師兄們愚魯無知,紅燈照的狠毒恣肆,恍如身臨其境。
加上他有十多張現場大照片,從放大的西洋鏡裡看,比後來各種書上翻闆照片,要清晰逼真多了。
後來北京大學有位教近代史的朱教授借去複印一套,代價是二百銀圓。
大金牙每逢談到這件事,就眉飛色舞,引以自豪呢! 雲裡飛 本名栗慶茂,梨園行地道科班出身,跟名須生高慶奎同是慶字排行師兄弟,不但文武不擋,而且六場通透,因為人過分聰明,難免有點孤高自賞不忮于衆啦。
他粉墨登場,隻要同場的師兄弟在台上有點差錯,他不但不給人家兜着,而且當場開攪,所以人緣越混越差,久而久之沒有人敢惹,他就流落在天橋撂地賣藝了。
雖然沒有成套戲衣,可是他能廢物利用,香煙盒當紗帽用,彩色紙糊護背旗,居然唱得有聲有色,學汪學劉能把他們的優點缺點誇大其詞地一一形容,真令人百聽不厭。
有人打幾次轉(要幾次錢)都坐着不走,一直聽到收攤散場的。
到了華燈初上,他帶着一個徒弟拿着一把破胡琴外帶漁鼓簡闆,在百順胡同韓家潭一帶清吟小班裡串串。
遇上走馬章台的闊客,他有時候學孫菊仙唱段《朱砂痣》,有時候學汪桂芬唱一段《讓成都》,老腔老調,令人興起無限思古之幽情。
偶或唱一段《道情》,抑塞磊落,淳風疾惡,頗能警惕人心。
抗戰勝利,筆者還在觀音寺道邊,看他黝顔駝背,踽踽獨行,大概已經告老收山。
田忙子 名叫德祿,是綠營旗兵,他的十番在當年可算一絕。
所謂十番是笛、管、弦、箫、雲鑼、湯鑼、提琴、木魚、檀闆、大鼓一共十樣,所以叫十番。
原本是多人吹奏彈拉的樂器,田忙子匠心獨運,自己做了一個十番架子,吹打彈拉,一人包辦。
不但箫管并奏,而且鑼鼓齊鳴,忙得他口鼻并用手腳不停。
他忙得滿頭大汗,看的人也是矍視易容。
人家田忙子盡管忙,可是吹唱铿锵,音律不亂,他的田忙子外号,就是這樣得來的。
當年北平哈爾飛戲院,改成雜耍園子,後台管事唱“蓮花落”的常旭久,認為他的玩意兒如果就此湮沒,未免可惜,而且若幹聽雜耍的座上客,不一定都逛過天橋,田忙子這檔子十番準能叫座兒。
于是找忙子談談,忙子說他伺候慣了一般販夫走卒,出言不夠雅馴,難登大雅之堂,始終不肯到雜耍園子登台獻藝。
所以直到現在提起田忙子的十番,還有好些老北平還隻聞其名,而未見其人呢! 大兵黃 “使酒罵座”四個字形容大兵黃是最得當了,大兵黃每天過午才拉開場子賣藝,小螃蟹不經醉,四兩燒刀子一下肚,立刻臉紅脖子粗,說起話來,好像舌頭短了半截。
他姓張,自稱老毅軍
普羅階級的朋友,最愛去的地方是天橋,到天橋連吃帶玩,在抗戰之前,花上一塊大洋,也就富富有餘啦! 逛天橋除了看沈三摔跤、寶三耍中幡之外,就連詩人墨客學者名流偶或涉足天橋,也要光顧一下八大怪的場子聽兩段玩意兒!當年财商專校校長寶廣林、鐵路大學教務長陳蘭生都是天橋常客,沒事就往天橋溜達。
寶廣林學雲裡飛扮賣馬的秦瓊,病病歪歪幾步走,可算絕活;陳蘭生用小嗓學窮不怕,唱十朵鮮花支頤作态,簡直惟妙惟肖。
前兩天幾位老北平湊在一塊兒,談起了天橋八怪究竟是哪幾位英雄,大家莫衷一是。
根據筆者所知是這樣的。
大金牙 天橋八怪有幾位從不吐露真名實姓的,他們認為拉場子賣藝糊口,已經有辱宗族,實在不願意再稱名道姓,因為他嘴裡鑲有金牙,所以自己取名大金牙。
其實他姓焦,跟說相聲的焦德海五百年前是一家。
大金牙整天拿焦德海開玩笑,焦的嘴皮子也是不饒人的,有一次在說相聲場子上,無心中把大金牙的姓給抖摟出來了。
大金牙确實姓焦,乳名二秃子,至于學名叫什麼,焦德海就不肯說啦。
大金牙的拉洋片,邊說邊唱,不但音調铿锵,姿勢诙諧滑稽,形容義和團大師兄們愚魯無知,紅燈照的狠毒恣肆,恍如身臨其境。
加上他有十多張現場大照片,從放大的西洋鏡裡看,比後來各種書上翻闆照片,要清晰逼真多了。
後來北京大學有位教近代史的朱教授借去複印一套,代價是二百銀圓。
大金牙每逢談到這件事,就眉飛色舞,引以自豪呢! 雲裡飛 本名栗慶茂,梨園行地道科班出身,跟名須生高慶奎同是慶字排行師兄弟,不但文武不擋,而且六場通透,因為人過分聰明,難免有點孤高自賞不忮于衆啦。
他粉墨登場,隻要同場的師兄弟在台上有點差錯,他不但不給人家兜着,而且當場開攪,所以人緣越混越差,久而久之沒有人敢惹,他就流落在天橋撂地賣藝了。
雖然沒有成套戲衣,可是他能廢物利用,香煙盒當紗帽用,彩色紙糊護背旗,居然唱得有聲有色,學汪學劉能把他們的優點缺點誇大其詞地一一形容,真令人百聽不厭。
有人打幾次轉(要幾次錢)都坐着不走,一直聽到收攤散場的。
到了華燈初上,他帶着一個徒弟拿着一把破胡琴外帶漁鼓簡闆,在百順胡同韓家潭一帶清吟小班裡串串。
遇上走馬章台的闊客,他有時候學孫菊仙唱段《朱砂痣》,有時候學汪桂芬唱一段《讓成都》,老腔老調,令人興起無限思古之幽情。
偶或唱一段《道情》,抑塞磊落,淳風疾惡,頗能警惕人心。
抗戰勝利,筆者還在觀音寺道邊,看他黝顔駝背,踽踽獨行,大概已經告老收山。
田忙子 名叫德祿,是綠營旗兵,他的十番在當年可算一絕。
所謂十番是笛、管、弦、箫、雲鑼、湯鑼、提琴、木魚、檀闆、大鼓一共十樣,所以叫十番。
原本是多人吹奏彈拉的樂器,田忙子匠心獨運,自己做了一個十番架子,吹打彈拉,一人包辦。
不但箫管并奏,而且鑼鼓齊鳴,忙得他口鼻并用手腳不停。
他忙得滿頭大汗,看的人也是矍視易容。
人家田忙子盡管忙,可是吹唱铿锵,音律不亂,他的田忙子外号,就是這樣得來的。
當年北平哈爾飛戲院,改成雜耍園子,後台管事唱“蓮花落”的常旭久,認為他的玩意兒如果就此湮沒,未免可惜,而且若幹聽雜耍的座上客,不一定都逛過天橋,田忙子這檔子十番準能叫座兒。
于是找忙子談談,忙子說他伺候慣了一般販夫走卒,出言不夠雅馴,難登大雅之堂,始終不肯到雜耍園子登台獻藝。
所以直到現在提起田忙子的十番,還有好些老北平還隻聞其名,而未見其人呢! 大兵黃 “使酒罵座”四個字形容大兵黃是最得當了,大兵黃每天過午才拉開場子賣藝,小螃蟹不經醉,四兩燒刀子一下肚,立刻臉紅脖子粗,說起話來,好像舌頭短了半截。
他姓張,自稱老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