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時代上早衙門
關燈
小
中
大
今年農曆閏年,碰巧趕上閏六月,既無台風,又少時雨,亢旱燥熱,炎炎夏日,烤得人無奈心煩。
又值能源枯竭,全世界普遍都鬧油荒,政府為了節約能源,各機關學校室内溫度不到攝氏二十八度一律不得使用冷氣。
有些财團富足的機關,崇台高聳,層樓隐天,在設計蓋樓之初,就是窗牖冏冏,旨在隔音,不能啟閉。
今年暑季來臨,在不能開放冷氣之下,一個個皺眉蹙額、呼天怨地起來,于是有人想起當年北洋政府公務員上早衙門的滋味來了。
現在在台灣知道“上早衙門”這個名詞的人,恐怕已經不多。
至于上過早衙門的人,可能更微乎其微了。
故都夏季入伏,雖然比不上甯滬漢渝的溽暑郁悶,可是中午時分烈日的煎逼,照樣沒處藏沒處躲呢!所以北洋時期六、七、八三個月大小衙門作息一緻一律改為早衙門了,早衙門是早晨七點到中午一點,每天工作雖然六小時,時間一緊湊,工作速度也跟着加強。
當時尚不時興什麼公文稽催、考核追蹤,可是也沒聽說哪位佥事主事老爺們,把案件一壓幾十天,變成贻誤要公遭受處分。
至于一般民衆呢,因為各機關每年夏天都改為早衙門,習以為常,也免得在夏日炎炎東跑西颠的趕忙,公私兩便,倒也沒聽見有什麼不便民的閑話。
北洋時期政府各部會,财政部總绾度支,關稅鹽稅特稅都隸财政部管轄,交通部是電訊水路交通主管,所以政府雖然窮到薪水一欠幾個月,逢年按節才能按幾折發薪救濟災官,可是财交兩部究屬有入息的闊衙門,财政部的張岱杉(弧),交通部的葉譽虎(公綽),都是寬和恤下的長官,所以财交兩部一改早衙門,到了十一點半就由大廚房開點心分送各科室給大家享用了,包子饅頭烙餅面條每天花樣翻新,綠豆粥、小米稀飯不夠盡添。
美其名叫點點饑,其實論質論量都可以當頓午餐,公事多的人,吃完繼續辦公,閑散之士剔剔牙,喝碗茶,也就該散值啦。
張岱杉先生認為暑季夜裡溽熱,拂曉趨公,多半早餐未備,十一點多鐘給每位同人供應一份豐富的點心,不但振疲醒睡,而且可以止餓療饑,對于工作效率有莫大助益。
葉譽虎先生則認為一個人每天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精神最旺盛的時候,十一點多鐘再增加一些熱力,效率仍可延長。
飽腹從公隻要能專心一志心無旁骛去工作,早衙門時間緊湊,如果調配得當,工作績效反而更能提高呢!證諸當年财交兩部辦公情形,确實不無道理呢!早衙門一散,正是烈日當空,誰都不願意頂着火毒的太陽回家,好在大家肚子都有底兒了,住在北城的多半到什刹海荷花市場去品茗,東西城的就奔北海去納涼了,住在南城的喜歡到中央公園的水榭或是來今雨軒找補一個午覺,權當一回羲皇上人,各适其性,各得其所。
雖然大家都是一群災官(最窮的機關有欠薪達二十幾月,每月七折八扣隻能領少許生活費),可是當年物價低廉,每月所費有限,也都能自甘淡泊,其樂陶陶。
民國二十二年冀察政委時代,夏季一改早衙門,同事金受申兄的内弟在什刹海搭了一個席棚子賣茶,取名藕香居。
他選地極佳,席棚搭在柳陰蔽天,荷葉田田,
又值能源枯竭,全世界普遍都鬧油荒,政府為了節約能源,各機關學校室内溫度不到攝氏二十八度一律不得使用冷氣。
有些财團富足的機關,崇台高聳,層樓隐天,在設計蓋樓之初,就是窗牖冏冏,旨在隔音,不能啟閉。
今年暑季來臨,在不能開放冷氣之下,一個個皺眉蹙額、呼天怨地起來,于是有人想起當年北洋政府公務員上早衙門的滋味來了。
現在在台灣知道“上早衙門”這個名詞的人,恐怕已經不多。
至于上過早衙門的人,可能更微乎其微了。
故都夏季入伏,雖然比不上甯滬漢渝的溽暑郁悶,可是中午時分烈日的煎逼,照樣沒處藏沒處躲呢!所以北洋時期六、七、八三個月大小衙門作息一緻一律改為早衙門了,早衙門是早晨七點到中午一點,每天工作雖然六小時,時間一緊湊,工作速度也跟着加強。
當時尚不時興什麼公文稽催、考核追蹤,可是也沒聽說哪位佥事主事老爺們,把案件一壓幾十天,變成贻誤要公遭受處分。
至于一般民衆呢,因為各機關每年夏天都改為早衙門,習以為常,也免得在夏日炎炎東跑西颠的趕忙,公私兩便,倒也沒聽見有什麼不便民的閑話。
北洋時期政府各部會,财政部總绾度支,關稅鹽稅特稅都隸财政部管轄,交通部是電訊水路交通主管,所以政府雖然窮到薪水一欠幾個月,逢年按節才能按幾折發薪救濟災官,可是财交兩部究屬有入息的闊衙門,财政部的張岱杉(弧),交通部的葉譽虎(公綽),都是寬和恤下的長官,所以财交兩部一改早衙門,到了十一點半就由大廚房開點心分送各科室給大家享用了,包子饅頭烙餅面條每天花樣翻新,綠豆粥、小米稀飯不夠盡添。
美其名叫點點饑,其實論質論量都可以當頓午餐,公事多的人,吃完繼續辦公,閑散之士剔剔牙,喝碗茶,也就該散值啦。
張岱杉先生認為暑季夜裡溽熱,拂曉趨公,多半早餐未備,十一點多鐘給每位同人供應一份豐富的點心,不但振疲醒睡,而且可以止餓療饑,對于工作效率有莫大助益。
葉譽虎先生則認為一個人每天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精神最旺盛的時候,十一點多鐘再增加一些熱力,效率仍可延長。
飽腹從公隻要能專心一志心無旁骛去工作,早衙門時間緊湊,如果調配得當,工作績效反而更能提高呢!證諸當年财交兩部辦公情形,确實不無道理呢!早衙門一散,正是烈日當空,誰都不願意頂着火毒的太陽回家,好在大家肚子都有底兒了,住在北城的多半到什刹海荷花市場去品茗,東西城的就奔北海去納涼了,住在南城的喜歡到中央公園的水榭或是來今雨軒找補一個午覺,權當一回羲皇上人,各适其性,各得其所。
雖然大家都是一群災官(最窮的機關有欠薪達二十幾月,每月七折八扣隻能領少許生活費),可是當年物價低廉,每月所費有限,也都能自甘淡泊,其樂陶陶。
民國二十二年冀察政委時代,夏季一改早衙門,同事金受申兄的内弟在什刹海搭了一個席棚子賣茶,取名藕香居。
他選地極佳,席棚搭在柳陰蔽天,荷葉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