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曰和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出自《溪山琴況》中的“和”況。本篇将《溪山琴況》中“和”況的調弦部分省略為“調之在弦,審之在指,辨之在音”,《溪山琴況》中原文是“辨之在指,審之在聽”。後面的結構與《溪山琴況》同,也是按照“弦與指和”“指與音和”和“音與意和”的順序展開,文字也全摘抄自《溪山琴況》,略做修改。最後“神閑氣逸”一句提出“指與弦化”達到的“太和”境界,實則也是對《溪山琴況》原文中“神閑氣靜,藹然醉心,太和鼓鬯,心手自知”的改寫。
和為五音之本,無過不及之謂也。當調之在弦,審之在指,辨之在音。弦有性,順則協,逆則矯①。往來鼓動,有如膠漆,則弦與指和。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具有分數,以位其音。要使婉婉成吟,絲絲葉韻②,以得其曲之情,則指與音和。音有意,意動指随,則衆妙歸。故重而不虛③,輕而不浮,疾而不促,緩而不弛;若吟若猱,圓而不俗,以綽以注,正而不差。纡回曲折,聯而無間;抑揚起伏,斷而複連。則音與意和。因之神閑氣逸,指與弦化,自得渾合無迹,吾是以知其太和④。
【注釋】
①矯:拂逆,違背。
②葉(xié)韻:用同“協韻”,符合韻律。葉,和洽。
③虛:據《溪山琴況》,當作“虐”。
④太和:指天地間的沖和之氣。
【譯文】
“和”是五音的根本,意思是恰到好處,沒有過度也沒有不足。這應當在弦上調節松緊,在指下分辨音高,在音中做出區别。弦有其特性,順之就能和洽,逆之就會背反。手指在弦上的運動往來,要如膠漆一般合而不分,這樣就能做到弦與指和。按音有其合律的音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都有确定的分數來定位。應當使樂曲悠揚動聽,處處合韻,以表現出樂曲的情緻,這樣就能做到指與音和。琴音中有人的意緒,如果能夠做到手指随着意緒而動,那麼各種妙處都将盡彙于此。所以右手在彈弦時,要做到厚重而不粗暴,輕靈而不虛飄,快速而不急促,遲緩而不松弛;左手按弦則在吟、猱時要圓轉而不媚俗,在綽、注時要音位正而無偏差。曲調要纡回曲折,連續而無間斷;也要抑揚起伏,中頓而又聯續。這樣就能做到音與意和。于是神情閑氣、心氣澹遠,手指與弦融為一體,自能渾然相合而無痕迹,我由此知道這樣的琴藝達到了太和的境界。
出自《溪山琴況》中的“和”況。本篇将《溪山琴況》中“和”況的調弦部分省略為“調之在弦,審之在指,辨之在音”,《溪山琴況》中原文是“辨之在指,審之在聽”。後面的結構與《溪山琴況》同,也是按照“弦與指和”“指與音和”和“音與意和”的順序展開,文字也全摘抄自《溪山琴況》,略做修改。最後“神閑氣逸”一句提出“指與弦化”達到的“太和”境界,實則也是對《溪山琴況》原文中“神閑氣靜,藹然醉心,太和鼓鬯,心手自知”的改寫。
和為五音之本,無過不及之謂也。當調之在弦,審之在指,辨之在音。弦有性,順則協,逆則矯①。往來鼓動,有如膠漆,則弦與指和。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具有分數,以位其音。要使婉婉成吟,絲絲葉韻②,以得其曲之情,則指與音和。音有意,意動指随,則衆妙歸。故重而不虛③,輕而不浮,疾而不促,緩而不弛;若吟若猱,圓而不俗,以綽以注,正而不差。纡回曲折,聯而無間;抑揚起伏,斷而複連。則音與意和。因之神閑氣逸,指與弦化,自得渾合無迹,吾是以知其太和④。
【注釋】
①矯:拂逆,違背。
②葉(xié)韻:用同“協韻”,符合韻律。葉,和洽。
③虛:據《溪山琴況》,當作“虐”。
④太和:指天地間的沖和之氣。
【譯文】
“和”是五音的根本,意思是恰到好處,沒有過度也沒有不足。這應當在弦上調節松緊,在指下分辨音高,在音中做出區别。弦有其特性,順之就能和洽,逆之就會背反。手指在弦上的運動往來,要如膠漆一般合而不分,這樣就能做到弦與指和。按音有其合律的音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都有确定的分數來定位。應當使樂曲悠揚動聽,處處合韻,以表現出樂曲的情緻,這樣就能做到指與音和。琴音中有人的意緒,如果能夠做到手指随着意緒而動,那麼各種妙處都将盡彙于此。所以右手在彈弦時,要做到厚重而不粗暴,輕靈而不虛飄,快速而不急促,遲緩而不松弛;左手按弦則在吟、猱時要圓轉而不媚俗,在綽、注時要音位正而無偏差。曲調要纡回曲折,連續而無間斷;也要抑揚起伏,中頓而又聯續。這樣就能做到音與意和。于是神情閑氣、心氣澹遠,手指與弦融為一體,自能渾然相合而無痕迹,我由此知道這樣的琴藝達到了太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