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曰中

關燈
【題解】

    出自《溪山琴況》中的“雅”況。本篇開始即強調琴樂中的“中”,接着“攘臂弦索而捧耳于琴者”之句出自“雅”況的“遂以弦上作琵琶聲”,“空谷之響”與“郢人寡和”之句均抄自“雅”況。之後“喜工柔媚則偏”等句将“雅”況中的“俗”字改為“偏”。最後一句總結在琴樂的學習中,需要矯正所有偏倚,如音量過輕或過重,這樣就能得到“中”所傳承的真意。本篇将“雅”況中“雅”替換為“中”,對照“雅”況中“雅”與“俗”的對比,本篇易以“中”和“偏”,在表述上對于“中”的含義解釋得不夠透徹清晰。

    樂有中聲,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沒,攘臂弦索而捧耳于琴者①,比比矣②。即有繼空谷之響,未免郢人寡和。不知喜工柔媚則偏,落指重濁則偏,性好炎鬧則偏,發響局促則偏,取音粗厲則偏,入弦倉卒則偏,氣質浮躁則偏。矯其偏,歸于全,祛其倚③,習于正,斯得中之傳。

    【注釋】

    ①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形容興奮的樣子。弦索:金、元以來對三弦、琵琶等弦樂器的統稱。

    ②比比:到處。

    ③祛(qū):祛除。

    【譯文】

    音樂裡有中和之聲,而隻有琴本來就是中和之聲。自從古音失傳之後,熱衷于三弦、琵琶等弦樂器而不願聽琴的人比比皆是。即使有承續雅樂的創作,也難免會曲高和寡。殊不知追求柔媚就偏,下指重濁就偏,天性喜歡熱鬧就偏,發響局促拘謹就偏,取音粗暴猛厲就偏,入弦倉促不定就偏,氣質輕浮急躁就偏。矯正片面,回歸全面,祛除偏歪,熟習中正,這就能得到“中”的傳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