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滑

關燈
【題解】

    本篇出自《溪山琴況》中的“溜”況。“溜”況開篇講“溜者,滑也”,此處将其反轉為“滑者,溜也”。本篇全文除“乃往來之鼓動,如風發發”借用《溪山琴況》原文“而往來上下之際,更如風之發發”外,内容基本為新寫。《溪山琴況》中“溜”強調筋力的運用,為“治澀之法”,本篇中所論為“滑”與“澀”的對應辯證關系。

    在音樂中“滑”較容易理解,“澀”則是近似傳統繪畫中的“澀筆”。文中“固貴其滑,而亦有時乎貴留”的提法非常有見地,這是《溪山琴況》中所沒有論及之處。“有澀不可無滑,有滑不可無留”為全文之妙筆,指出左手走手過程中澀與滑的不同運指方式,既矛盾又統一。本篇亦屬于十六法中描述精彩有新意的一例。

    滑者,溜也,又澀之反也。音嘗欲澀,而指嘗欲滑①。音本喜慢,而緩緩出之,若流泉之嗚咽,時滴滴不已,故曰澀。指取走弦,而滞則不靈,乃往來之鼓動,如風發發,故曰滑。然指法之運用,固貴其滑,而亦有時乎貴留。蓋其留者,即滑中之安頓處也②。故有澀不可無滑,有滑不可無留,意有在耳③。

    【注釋】

    ①音嘗欲澀,而指嘗欲滑:兩“嘗”字當作“常”。

    ②安頓:安穩,安詳。

    ③意有在耳:《蕉窗九錄》作“意各有在耳”。

    【譯文】

    “滑”就是“溜”,是“澀”的反面。音往往需要澀,而指往往需要滑。琴音本來就需要慢,緩緩彈出,就像流泉的嗚咽一樣滴滴無盡,所以叫“澀”。手指需要在弦上滑動,如果僵滞的話就會不靈動,往來鼓動時應該像飄風一般迅疾流暢,所以叫“滑”。但是,盡管指法的運用以“滑”為貴,而有時也應以“留”為貴。所謂的“留”,就是“滑”中的安适閑穩之處。所以有“澀”不可以無“滑”,有“滑”不可以無“留”,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