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脆

關燈
【題解】

    出自《溪山琴況》中的“健”況。本篇引用“健”況内容不多,主要是其中闡述的“指必甲尖,弦必懸落”和“響如金石,動如風發”,并将“要知健處即指之靈處”改為“要知脆處即指之靈處”。

    “脆”字使用相當有新意。在早期琴書文獻中,“脆”字用來形容琴材發聲靈敏,此處用“兩手皆有脆音”來形容彈弦發力的寸勁非常貼切,并在後文中指出此處脆勁乃是出自腕。古琴屬于彈撥樂器,彈撥樂器的右手撥弦,小臂和大臂力量強,但缺點在于速度慢,指力長于靈巧快速,缺點在于力度弱,腕部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關鍵,由此可見作者對于琴技有相當的實踐經驗。本篇在十六法中屬于比較突出的一篇,“脆”字的使用和描述都相當精彩,非常有價值。

    脆者,健也。于沖和大雅中健其兩手,而音不至于滞,兩手皆有脆音。第藏之不見①,出之不易。右指靠弦,則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懸落。在指不勁②,則音膠而格③,故曰響如金石,動如風發。要知脆處即指之靈處,指之靈自出于健,而指之健又出于腕。腕中之力既到,則為堅脆。然後識滞氣之在弦,不為知音厭聽④。

    【注釋】

    ①第:但是。

    ②在:或當作“左”。

    ③則音膠而格:此指取音黏滞而受阻。膠,像膠一樣稠而黏。格,阻礙,限制。

    ④不為知音厭聽:《蕉窗九錄》作“當為知音厭聽耳”。譯文從之。

    【譯文】

    “脆”即是“健”。在沖和大雅的狀态中雙手用勁,使出音不至于滞澀,兩手都能有脆健之音。但需要使這種脆健的音隐含而不顯露,不輕易将其放出。右手食指靠在弦上挑出,則出音就會懦鈍呆木,所以說挑弦一定要用甲尖,一定要懸空落到弦上。左指不夠勁挺,則取音就會黏滞而受阻,所以說出音要像是在敲擊金石,運指要像流風般迅勁。應當知道,“脆”之處就是手指靈動之處,手指之靈自然由“健”而生,而手指之“健”又從腕而出。腕中力量到了之後,那麼出音就會堅脆。然後就能意識到弦上所存在的滞澀之氣,是知音者所不喜歡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