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高

關燈
【題解】

    本篇出自《溪山琴況》中的“遠”況。首句依照“遠”況改寫,《溪山琴況》中将“遠”與“遲”對比闡述,本篇則将“高”與“古”對比論之,其“古以韻發,高以調裁”之句,又将“高”與《溪山琴況》中之“宏”聯系起來。《溪山琴況》中的“宏”通過寬裕純樸的猱綽而得“音老”,本篇則是求指下“清靜”,而“清靜”原也是“遠”況所隐含之義。後句改“遠”況中“峨嵋”為“喬嶽”,“洞庭”為“江河”。

    高與古似,而實與高異①。古以韻發,高以調裁②。指下既靜既清,而又能得高調,則音、意始臻微妙③。故其為甯谧也④,若深淵之不可測,若喬嶽之不可望⑤;其為流逝也,若江河之欲無盡,若三籁之欲無聲⑥。

    【注釋】

    ①高:當作“古”。

    ②古以韻發,高以調裁:“古”靠韻緻來體現,而“高”靠格調來判别。發,體現,彰顯。裁,決定,判斷。

    ③臻(zhēn):達到。

    ④甯谧(mì):安定平靜。谧,平靜。

    ⑤喬嶽:高山。本指泰山,後成泛稱。喬,高。

    ⑥三籁:指人籁、地籁、天籁。《莊子·齊物論》:“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譯文】

    “高”和“古”相似,但其實和“古”不同。“古”是靠韻緻來彰顯的,而“高”是靠格調來判别的。指下做到靜、清之後,如果又能獲緻“高”的格調,那麼音、意才能達到微妙的境界。這樣的格調在表現甯谧的意趣時,就像深淵一樣無法窺測,就像高山一樣無法盡望;在表現流逝的意趣時,就像江河一樣似乎無窮無盡,就像天地一樣似乎寂靜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