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責難規過,人或不能堪,而諒其無他,卒相畏服。

    與吳自牧先生始以藝術文章交,既而進以道義,晚歲甚相依傍,忽暴疾殒,先君哭之恸,曰:“吾質已亡矣,吾亡以言之矣!”爰是有《質亡集》之刻,并及諸亡友之文章未表見于世者,綴拾其遺事以傳焉。

    蓋先君貧交死友,尤所鄭重。

    凡友人之後富且貴者,辄不複通。

    或以為已甚,先君曰:“吾自與富貴不相習耳,非忘故人也。

    ” 方在髫龀時,即能發明紫陽之學,偶與姑夫朱聲始先生議論及之,大驚曰:“不意君所見,便已到此境界,真神授也!”先君嘗謂洛閩淵源,至靖難時中絕。

    後來月川、敬軒、康齋、敬齋諸人,颠末由蘖,僅能敷述緒論,而微言不傳。

    白沙、陽明,乘吾道無人之時,祖大慧之餘智,改頭換面,陽儒陰釋,以聾瞽天下之耳目,而陽明之才氣尤足以鉗錘駕馭。

    自是以後,士之卑靡者,既溺于科舉詞章之習,其有志于講明此理者,伥伥焉,如瞽之無相,總不能脫離姚江之圈。

    若羅整庵之《困知記》,陳清瀾之《學蔀通辨》,蓋嘗極力攻其瑕颣,而所見猶粗。

    至後此講學諸儒,未嘗不号宗朱,及論至精微所在,則猶然金溪黑腰子也,然則此學何由而明哉!先君于佛、老家言,無不穿穴,諸儒學錄悉所窮究,若倉、扁之于疾,洞見其肺腑受病所在,故能力斥其非,诐淫邪遁之辭,披抉呈露,莫得而隐也。

    嘗曰:“姚江之說不息,紫陽之道不著。

    ”至人以攻王目之則不受,曰:“吾尊朱則有之,攻王則未也。

    凡天下辨理道,闡絕學,而有一不合于朱子者,則不惜辭而辟之耳,蓋不獨一王學也,王其尤著者爾。

    ”或曰:“先生痛抹陽明太過,得無為矯枉救弊之言耶?”先君曰:“不然。

    生平于此事不能含糊者,隻有‘是非’二字。

    陽明以洪水猛獸比朱子,而以孟子自居。

    孟子是則楊、墨非,此無可中立者也。

    若謂陽明此言亦是矯枉救弊,則孟子雲雲,無非矯救,将楊、墨、告子,皆得并辔于聖賢之路矣。

    且論道理,必須直窮到底,不容包羅和會。

    一着含糊,即是自見不的,無所用争,亦無所用調停也。

    即從陽明家言,渠亦直捷痛快,直指朱子為楊、墨,未嘗少假含糊也。

    然則不極論是非之歸,而務以渾融存兩是,不特非孔孟、程朱家法,即陽明而在,亦以為失其接機杷柄矣。

    ”又嘗歎曰:“道之不明也久矣!今欲使斯道複明,舍目前幾個識字秀才,無可與言者;而舍四子書之外,亦無可講之學。

    ”故晚年點勘八股,文字精詳,反複窮極根柢,每發前人之所未及,樂不為疲也。

    有疑時文恐不足以講學者,先君曰:“事理無大小,文義無精粗,莫不有聖人之道焉。

    但能笃信深思,不失聖人本領,即擇之狂夫,察之迩言,皆能有得,況聖賢經義乎?其病在幼時入塾,即為村師所誤,授以鄙悖之講章,以為章句、傳注之說不過如此;導以猥陋之時文,則以為發揮理解與文字法度之妙不過如此。

    凡所為先儒之精義與古人之實學,概未有知,其自視章句、傳注文字之道,原無意味也。

    ”已而聞外間有所謂講學者,其說頗與向所聞者不類,大旨多追尋向上,直指本心,恍疑此為聖學之真傳,而向所聞者果支離膠固而無用,則盡棄其學而學焉。

    一入其中,益厭薄章句、傳注文字不足為,而别求新得之解。

    自正、嘉以來,講學諸公皆不免此。

    故從來俗學與異學,無不惡章句、傳注文字者,而村師與講學先生,其不能精通經義亦一也。

    乃反謂經義必不可以講學,豈不悖哉?自先君之說出,天下之士始而怪,中而疑,終乃大信。

    今者鹿洞之遺書同南陽之評本,無不家庋戶肄;後生末學,皆知是非邪正,如冰炭之不可同器,骎骎然陰翳消而日月懸也,世皆以歸先君閑辟之功焉。

    又見從來講學者,每以聲利相招集,意甚疾之。

    以為學者當先從出處去就、辭受交接處,畫定界限,劄定腳根,而後講緻知、主敬工夫,方足破良知之黠術,窮陸派之狐禅。

    蓋自宋以後,春秋變例,先儒不曾講究到此,别須嚴辨,方可下手入德耳。

    平生不為小廉曲謹,而于非義所在,一介不苟也。

    嘗曰:“吾輩今日雖倒溝壑,然有數種食決不可就也。

    矯節高名,而苟且凡百,目前紛紛名輩,或未能免此矣。

    然餓死事小,當無忘此志耳。

    ”自棄諸生後,或提囊行藥,以自隐晦,且以效古人自食其力之義,而遠近複争求之。

    乃歎曰:“豈可令人更識韓伯休耶?”于是雖親故皆謝不往矣。

    每雲:“吾性畏貴人,對宦仆如伍伯也,捧大字書帖如牌檄也,登朱門則惴惴焉,大庭福堂也。

    ”抱病村居,四方交遊,羔雁造門者,皆支扉拒之。

    官于浙者,皆以不得識先君為憾。

    雖以勢強逼之,不可得而屈辱也。

    蓋先君嚴苦之節,出于至誠,而守之既久,天下亦知其素所樹立,故每能伸其志。

    世之不快于先君者,或能造作流言以相疑謗,至于立身持己,皭然不滓,則固不得而訾議之也。

    嘗遊金陵,遇施愚山先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