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有宏博之舉,浙省屈指以先君名薦。
牒下,自誓必死。
不孝輩懼甚,急走谒當事,祈哀固辭得免。
庚申夏,郡守複欲以隐逸舉。
先君聞之,乃于枕上剪發,襲僧伽服。
曰:“如是,庶可以舍我矣。
”寄清溪徐方虎先生,曰:“弟此病日深,浮生無幾,已削頂為僧,從此木葉蔽影,得苟延數年,完一兩本無用之書,願望足矣。
”世間紛紛,總不涉病僧,睹聞甲裡。
或疑之曰:“先生平生言距二氏,今以儒而墨,将贻天下來世口實,其若之何?”先君亦默然不答。
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築室于吳興埭溪之妙山,顔曰“風雨庵”。
峭壁寒潭,長溪修竹,有泉一泓,構亭其上,題以“二妙”。
先君幅巾拄杖,逍遙其間。
惟四方問學之士,晨夕從遊,有濂溪吟風弄月之意。
顧先君自此亦病甚矣。
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功之亡,一嘔數升,幾絕。
辛亥以後,遇意有拂郁,辄作。
至庚申夏,方對客語,而郡劄适至,噴噀滿地,坐客鹹愕然。
自後病益劇。
先君自知不起,嘗歎曰:“吾今始得‘尺布裹頭歸’矣,夫複何恨!但夙志欲補輯朱子《近思錄》及三百年制義名《知言集》二書,倘不成,則辜負此生耳!”于是手批目覽,猶矻矻不休。
門人子侄,苦請稍辍,以俟病間。
先君毅然曰:“一息尚存,不敢不勉。
況此時精神猶堪收拾,後此更何及耶?”雖發凡起例,稍示端緒,然亦竟不能成也。
易箦前三日,猶憑幾改訂書義,命不孝執筆,一字未安,辄伫思商酌,其神明不亂如此。
病革,門人陳等入問,勖以細心努力為學。
呼不孝輩,谕以孝友大義而已。
已而曰:“我此時鼻息間氣,有出無入矣。
”言畢,叉手安寝長逝。
此癸亥八月十有三日也。
嗚呼,痛哉! 先君少秉至性,事先祖母楊孺人極孝。
孺人雖奇愛先君,而教督尤嚴。
年十三,遘孺人喪,哀毀逾禮;又以生不得逮事繁昌公,平生每言及,未嘗不嗚咽流涕也。
祭祀必竭誠盡敬,其粢盛羹馔,必豐以潔,夙興行事,未嘗不齋肅也。
遇諱辰,未嘗不哀感也。
已病劇,支綴家人祭祀,猶必強起行禮,不以憊故自免也。
大宗祠堂圮,猶籃輿出城營度,不以瀕死怠于祖先也。
少撫于三伯父,事三伯父如嚴父。
已出為鴻胪公後,赀藏甚厚。
而三伯父故豪奢,好聲氣結納,辄揮霍盡之。
歲大饑,嘗為友代輸漕粟,一夕空其囷。
先君然,以兄親愛,視财無爾我,絕無芥蒂吝惜也。
三伯父卒,子亮功早世,以先君為喪主。
後十餘年,拮據營葬三伯父父子于高原,哭之盡哀。
又以孫懿緒繼亮功後,曰:“吾以報三兄撫養恩,亦使吾之子孫得以複奉本生繁昌公祀也。
”二伯父與三伯父兄弟異居,以禮數相持責,讒間乘之,差不相能。
四伯父撫于二伯父,而與先君友愛最笃,相與彌縫兩兄間。
四伯父卒,先君曰:“吾兄死,無為為善矣。
”哀痛過常。
遺孤才歲餘,撫視如己子,以迄于成人。
晚年事二伯父尤敬。
二伯父性徑直,先君每事推讓,視形聽聲,極意承奉之。
即有所谏正,必緩解曲譬,勿使傷其意也。
常遘疾,先君為之終夕不寐,思所以療治之法,複初乃安。
先君每曰:“吾生而無父,今兄亦隻一人存,視兄猶視父矣。
” 平生笃于朋友之誼,遇有事,不惜頂踵以赴其急。
交遊投贈,傾筐倒箧,忠盡歡竭,曾無倦意。
嘗曰:“友,所以輔仁也。
論交既定,則急難通财乃分内事;今人以通财急難而求友,則不可以言友矣。
”顧先君之所求者在此,而友之所望于先君者或在彼。
雨雲翻覆,千變百幻,先君隻待以一誠,久而其人感動悔悟,遇之如初。
其卒不可化,或自以負途之豕,反害先君之潔身浣行而雠之者,天下皆怪歎其為人,而于先君知人之明固無傷也。
初與陸雯若先生同社,時雯若惑于讒,與先君偶相失。
他社之人乘間說曰:“請絕雯若,某等願執鞭弭以從。
”先君笑曰:“吾與雯若小有言,然門牆之阋也,于諸君何與哉?且諸君故可交,亦奚必絕雯若而後從也?”其人乃愧服。
雯若早卒,先君為之經紀其家,人謂真不愧生死者。
有浮薄子盜名,常獲陸先生左右力;比其亡也,作陸雯若墓志,痛加诋抹。
先君甚不平之,乃為刊其《東臯遺選》,序中悲涼感慨,極寓其意,所為張耳、陳餘之事是也。
甲辰歲,有故人死于西湖,先君為位以哭,壞牆裂竹,拟于西台之恸,已而葬于南屏山石壁下。
高旦中先生與先君交最厚,許以女室先君之第四子,忽緻劄曰:“某病甚,将死矣。
家貧,吾女恐不足以辱君子,請辭。
”人或勸從其請,先君正色曰:“旦中與餘義同車笠,不應有是言,此亂命耳。
”卒娶之。
時會葬高先生于鄞之烏石山。
先君芒鞋冒雪,哭而往。
山中人遙聞其聲,曰:“此間無是人,是必浙西呂用晦矣。
”高氏子弟砻石将刻墓志,先君視其文,微辭醜诋,乃歎曰:“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何為者也?”遂不複刻。
平生愛人以德,不肯為姑息,以非義相成,
牒下,自誓必死。
不孝輩懼甚,急走谒當事,祈哀固辭得免。
庚申夏,郡守複欲以隐逸舉。
先君聞之,乃于枕上剪發,襲僧伽服。
曰:“如是,庶可以舍我矣。
”寄清溪徐方虎先生,曰:“弟此病日深,浮生無幾,已削頂為僧,從此木葉蔽影,得苟延數年,完一兩本無用之書,願望足矣。
”世間紛紛,總不涉病僧,睹聞甲裡。
或疑之曰:“先生平生言距二氏,今以儒而墨,将贻天下來世口實,其若之何?”先君亦默然不答。
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築室于吳興埭溪之妙山,顔曰“風雨庵”。
峭壁寒潭,長溪修竹,有泉一泓,構亭其上,題以“二妙”。
先君幅巾拄杖,逍遙其間。
惟四方問學之士,晨夕從遊,有濂溪吟風弄月之意。
顧先君自此亦病甚矣。
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功之亡,一嘔數升,幾絕。
辛亥以後,遇意有拂郁,辄作。
至庚申夏,方對客語,而郡劄适至,噴噀滿地,坐客鹹愕然。
自後病益劇。
先君自知不起,嘗歎曰:“吾今始得‘尺布裹頭歸’矣,夫複何恨!但夙志欲補輯朱子《近思錄》及三百年制義名《知言集》二書,倘不成,則辜負此生耳!”于是手批目覽,猶矻矻不休。
門人子侄,苦請稍辍,以俟病間。
先君毅然曰:“一息尚存,不敢不勉。
況此時精神猶堪收拾,後此更何及耶?”雖發凡起例,稍示端緒,然亦竟不能成也。
易箦前三日,猶憑幾改訂書義,命不孝執筆,一字未安,辄伫思商酌,其神明不亂如此。
病革,門人陳等入問,勖以細心努力為學。
呼不孝輩,谕以孝友大義而已。
已而曰:“我此時鼻息間氣,有出無入矣。
”言畢,叉手安寝長逝。
此癸亥八月十有三日也。
嗚呼,痛哉! 先君少秉至性,事先祖母楊孺人極孝。
孺人雖奇愛先君,而教督尤嚴。
年十三,遘孺人喪,哀毀逾禮;又以生不得逮事繁昌公,平生每言及,未嘗不嗚咽流涕也。
祭祀必竭誠盡敬,其粢盛羹馔,必豐以潔,夙興行事,未嘗不齋肅也。
遇諱辰,未嘗不哀感也。
已病劇,支綴家人祭祀,猶必強起行禮,不以憊故自免也。
大宗祠堂圮,猶籃輿出城營度,不以瀕死怠于祖先也。
少撫于三伯父,事三伯父如嚴父。
已出為鴻胪公後,赀藏甚厚。
而三伯父故豪奢,好聲氣結納,辄揮霍盡之。
歲大饑,嘗為友代輸漕粟,一夕空其囷。
先君然,以兄親愛,視财無爾我,絕無芥蒂吝惜也。
三伯父卒,子亮功早世,以先君為喪主。
後十餘年,拮據營葬三伯父父子于高原,哭之盡哀。
又以孫懿緒繼亮功後,曰:“吾以報三兄撫養恩,亦使吾之子孫得以複奉本生繁昌公祀也。
”二伯父與三伯父兄弟異居,以禮數相持責,讒間乘之,差不相能。
四伯父撫于二伯父,而與先君友愛最笃,相與彌縫兩兄間。
四伯父卒,先君曰:“吾兄死,無為為善矣。
”哀痛過常。
遺孤才歲餘,撫視如己子,以迄于成人。
晚年事二伯父尤敬。
二伯父性徑直,先君每事推讓,視形聽聲,極意承奉之。
即有所谏正,必緩解曲譬,勿使傷其意也。
常遘疾,先君為之終夕不寐,思所以療治之法,複初乃安。
先君每曰:“吾生而無父,今兄亦隻一人存,視兄猶視父矣。
” 平生笃于朋友之誼,遇有事,不惜頂踵以赴其急。
交遊投贈,傾筐倒箧,忠盡歡竭,曾無倦意。
嘗曰:“友,所以輔仁也。
論交既定,則急難通财乃分内事;今人以通财急難而求友,則不可以言友矣。
”顧先君之所求者在此,而友之所望于先君者或在彼。
雨雲翻覆,千變百幻,先君隻待以一誠,久而其人感動悔悟,遇之如初。
其卒不可化,或自以負途之豕,反害先君之潔身浣行而雠之者,天下皆怪歎其為人,而于先君知人之明固無傷也。
初與陸雯若先生同社,時雯若惑于讒,與先君偶相失。
他社之人乘間說曰:“請絕雯若,某等願執鞭弭以從。
”先君笑曰:“吾與雯若小有言,然門牆之阋也,于諸君何與哉?且諸君故可交,亦奚必絕雯若而後從也?”其人乃愧服。
雯若早卒,先君為之經紀其家,人謂真不愧生死者。
有浮薄子盜名,常獲陸先生左右力;比其亡也,作陸雯若墓志,痛加诋抹。
先君甚不平之,乃為刊其《東臯遺選》,序中悲涼感慨,極寓其意,所為張耳、陳餘之事是也。
甲辰歲,有故人死于西湖,先君為位以哭,壞牆裂竹,拟于西台之恸,已而葬于南屏山石壁下。
高旦中先生與先君交最厚,許以女室先君之第四子,忽緻劄曰:“某病甚,将死矣。
家貧,吾女恐不足以辱君子,請辭。
”人或勸從其請,先君正色曰:“旦中與餘義同車笠,不應有是言,此亂命耳。
”卒娶之。
時會葬高先生于鄞之烏石山。
先君芒鞋冒雪,哭而往。
山中人遙聞其聲,曰:“此間無是人,是必浙西呂用晦矣。
”高氏子弟砻石将刻墓志,先君視其文,微辭醜诋,乃歎曰:“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何為者也?”遂不複刻。
平生愛人以德,不肯為姑息,以非義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