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廣座。
愚山論學,先君不數語中其隐痛,愚山不覺汍瀾失聲,坐客皆驚,遷延避去。
于禾遇當湖陸稼書先生,語移日,甚契。
稼書商及出處,先君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君得毋誤疑是言欤?”及先君卒,稼書在靈壽,為文緻吊,猶不忘斯語焉。
龍山查漢園,少負駿才,好良知縱橫之學,解後先君,相與辨論,往複甚苦。
至夜分忽蹶而起,曰:“不聞君言,幾誤此一生矣,願為弟子。
”即舍棄場屋,過南陽村,逾月而後歸。
人問何如?曰:“殆非複人間世耳!”新安施虹玉,與其鄉人笃守考亭之學,襆被過訪,告以綱目、凡例未發之蘊,歎為聞所不聞。
平居講習,未嘗标立宗旨,曰:“吾儒之學,正當從其支流脈絡,辨别精微,方見道理精切處耳。
一立宗旨,即是颟顸鹘突,且無論其所标立者雲何,已失時中變動之義矣。
惟異端之學,有綱提訣授,吾儒無是也。
”故凡與學者言,皆随事指點,各就其識力功候之所至,或誘而進之,或折而奪之,煅煉人材之法,非可執泥。
至于本領歸宿所在,則又未嘗不同也。
誨人不倦,每講論常至丙夜。
然辭旨明快,聽者忘疲。
尤喜辨難,反複竭其兩端。
學者與先君遊,經義治事,随其淺深,無不各有所得。
負笈擔簦,不遠千裡。
遐陬荒裔之士,或有設位遙拜名弟子者。
天下方翕然以為有所依歸,而中道捐棄,宜乎聞訃之日,世之學者無不震悼,以為斯道之不幸也。
嗚呼,痛哉! 先君颀身嶽立,音如洪鐘,風采峻厲,遇事盤錯,疑難迎刃立解,精神過人。
高旦中先生常曰:“晚村百冗猬毛,八面受敵,則神愈閑,氣愈攝,精采愈煥發,殆神勇耶!”丁酉倡社邑中,數郡畢至,敦盤裙屐,樂紛沓,先君指揮部署之,終會不失一匕箸,人服其綜理之密;他人或分任什一,率不能辦也。
二伯父馭下素嚴,猝有家奴之變,奴輩百餘人,劫盟寝室,二伯父且受制,計無所出,先君為密畫擒治之,皆伏法。
從兄某,為奴所誣累,事涉錢課考覆,邑令強欲坐之,先君執不可得,雖以是忤邑令意,失好友歡,不顧也。
凡親戚有急呼将伯者,皆以身當之,弗避禍患。
其居鄉也,歲饑則議赈;疾疠作,散藥裹,所活常數千人。
萑苻充斥,則講保甲法,其措置方略,皆有至理,非人所能及。
有妖僧将構“小九華”于邑之北門,煽惑愚俗,富室輸金錢,豪猾恣漁獵,以福田形勢為辭。
既營建矣,先君适自金陵歸,見之大詫,乃贻書知交,責以衛道辟邪,且令門人董杲為邑令言,指陳利害,數有不可者七,卒毀去之。
先君雖息影深鄉,而谠言清議,人猶有所畏忌,惟恐其聞知。
其居家也,閨門之内,肅肅雍雍;教子弟,有家法;禦臧獲輩,皆嚴而有恩。
平生不事生産封殖,而以勤儉自勵,夙興夜寐,終日乾乾。
木屑竹頭,處之各當,靡不經心。
常指示不孝輩,曰:“即此便是學,汝等勿看作兩橛也。
”其冠昏祭祀,皆痛除俗禮之非,自定儀節。
喪事不用浮屠,邑中士大夫家多有效之者。
嘗讀浦江鄭氏《規範》,慨然歎曰:“吾生不得與三代,此事猶堪式萬方。
汝等其勉為之,以成吾志。
”所著有詩集幾卷、文集幾卷、制義一卷。
所評有諸先輩稿及《天蓋樓偶評》若幹。
于醫有《趙氏醫貫評》,所選有《宋詩鈔初集》《唐宋八家古文》。
惟朱子《近思錄》及《知言集》二書,未就而卒。
先君博學多材,凡天文、谶緯、樂律、兵法、星蔔、算術、靈蘭、青烏、丹經、梵志之書,莫不洞曉。
工書法,逼顔尚書、米海嶽,晚更結密變化。
少時能彎五石弧,射辄命中。
餘至握槊、投壺、彈琴、撥阮、摹印、斫研、技藝之事,皆精絕。
然别有神會,人卒不見其功苦習學也。
世每以此相歎羨,先君曰:“此鄙事耳,君子不貴也。
”常因吳自牧好弈,思谏之,遂終身不近棋局。
晚年悉力屏謝,雖書字亦不為矣。
生崇祯己巳正月二十一日,距卒康熙癸亥,享年五十有五。
娶範氏,天啟甲子舉人翠華公諱金路女,與先君有偕隐志。
子男七人,長公忠(今名葆中)、主忠、寶忠、誨忠、補忠、納忠、止忠。
孫男五人:懿曆、懿緒、懿業、懿威、懿統,以懿緒為亮功後。
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葬于識村東長坂橋西,祔太仆公之穆,遵遺命也。
先君生而孤露,長而患難,壯而風塵。
及其晚也,方思寤歌泉石,而悲天憫人之意,與逃名畏禍之心,兩者未嘗一日去于其懷。
素所負志甚遠大,既而生不逢時,乃一以著書立言為己任,孳孳兀兀,不自暇逸,曰:“庶其假我年乎?而孰知天之複靳而不予也。
”嗚呼,其命也夫!至于平日動靜語默,無行不與,神明狀貌,非可悉傳。
而又嘗命不孝曰:“吾于人倫,往往皆值其變,汝等他日欲稱吾之善而傷吾心,不可也。
”乃别作《内傳》,以紀隐德,不敢以示于人。
茲所述者,僅其什一而已。
惟世之有道君子,哀而垂覽焉。
男公忠謹述。
愚山論學,先君不數語中其隐痛,愚山不覺汍瀾失聲,坐客皆驚,遷延避去。
于禾遇當湖陸稼書先生,語移日,甚契。
稼書商及出處,先君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君得毋誤疑是言欤?”及先君卒,稼書在靈壽,為文緻吊,猶不忘斯語焉。
龍山查漢園,少負駿才,好良知縱橫之學,解後先君,相與辨論,往複甚苦。
至夜分忽蹶而起,曰:“不聞君言,幾誤此一生矣,願為弟子。
”即舍棄場屋,過南陽村,逾月而後歸。
人問何如?曰:“殆非複人間世耳!”新安施虹玉,與其鄉人笃守考亭之學,襆被過訪,告以綱目、凡例未發之蘊,歎為聞所不聞。
平居講習,未嘗标立宗旨,曰:“吾儒之學,正當從其支流脈絡,辨别精微,方見道理精切處耳。
一立宗旨,即是颟顸鹘突,且無論其所标立者雲何,已失時中變動之義矣。
惟異端之學,有綱提訣授,吾儒無是也。
”故凡與學者言,皆随事指點,各就其識力功候之所至,或誘而進之,或折而奪之,煅煉人材之法,非可執泥。
至于本領歸宿所在,則又未嘗不同也。
誨人不倦,每講論常至丙夜。
然辭旨明快,聽者忘疲。
尤喜辨難,反複竭其兩端。
學者與先君遊,經義治事,随其淺深,無不各有所得。
負笈擔簦,不遠千裡。
遐陬荒裔之士,或有設位遙拜名弟子者。
天下方翕然以為有所依歸,而中道捐棄,宜乎聞訃之日,世之學者無不震悼,以為斯道之不幸也。
嗚呼,痛哉! 先君颀身嶽立,音如洪鐘,風采峻厲,遇事盤錯,疑難迎刃立解,精神過人。
高旦中先生常曰:“晚村百冗猬毛,八面受敵,則神愈閑,氣愈攝,精采愈煥發,殆神勇耶!”丁酉倡社邑中,數郡畢至,敦盤裙屐,樂紛沓,先君指揮部署之,終會不失一匕箸,人服其綜理之密;他人或分任什一,率不能辦也。
二伯父馭下素嚴,猝有家奴之變,奴輩百餘人,劫盟寝室,二伯父且受制,計無所出,先君為密畫擒治之,皆伏法。
從兄某,為奴所誣累,事涉錢課考覆,邑令強欲坐之,先君執不可得,雖以是忤邑令意,失好友歡,不顧也。
凡親戚有急呼将伯者,皆以身當之,弗避禍患。
其居鄉也,歲饑則議赈;疾疠作,散藥裹,所活常數千人。
萑苻充斥,則講保甲法,其措置方略,皆有至理,非人所能及。
有妖僧将構“小九華”于邑之北門,煽惑愚俗,富室輸金錢,豪猾恣漁獵,以福田形勢為辭。
既營建矣,先君适自金陵歸,見之大詫,乃贻書知交,責以衛道辟邪,且令門人董杲為邑令言,指陳利害,數有不可者七,卒毀去之。
先君雖息影深鄉,而谠言清議,人猶有所畏忌,惟恐其聞知。
其居家也,閨門之内,肅肅雍雍;教子弟,有家法;禦臧獲輩,皆嚴而有恩。
平生不事生産封殖,而以勤儉自勵,夙興夜寐,終日乾乾。
木屑竹頭,處之各當,靡不經心。
常指示不孝輩,曰:“即此便是學,汝等勿看作兩橛也。
”其冠昏祭祀,皆痛除俗禮之非,自定儀節。
喪事不用浮屠,邑中士大夫家多有效之者。
嘗讀浦江鄭氏《規範》,慨然歎曰:“吾生不得與三代,此事猶堪式萬方。
汝等其勉為之,以成吾志。
”所著有詩集幾卷、文集幾卷、制義一卷。
所評有諸先輩稿及《天蓋樓偶評》若幹。
于醫有《趙氏醫貫評》,所選有《宋詩鈔初集》《唐宋八家古文》。
惟朱子《近思錄》及《知言集》二書,未就而卒。
先君博學多材,凡天文、谶緯、樂律、兵法、星蔔、算術、靈蘭、青烏、丹經、梵志之書,莫不洞曉。
工書法,逼顔尚書、米海嶽,晚更結密變化。
少時能彎五石弧,射辄命中。
餘至握槊、投壺、彈琴、撥阮、摹印、斫研、技藝之事,皆精絕。
然别有神會,人卒不見其功苦習學也。
世每以此相歎羨,先君曰:“此鄙事耳,君子不貴也。
”常因吳自牧好弈,思谏之,遂終身不近棋局。
晚年悉力屏謝,雖書字亦不為矣。
生崇祯己巳正月二十一日,距卒康熙癸亥,享年五十有五。
娶範氏,天啟甲子舉人翠華公諱金路女,與先君有偕隐志。
子男七人,長公忠(今名葆中)、主忠、寶忠、誨忠、補忠、納忠、止忠。
孫男五人:懿曆、懿緒、懿業、懿威、懿統,以懿緒為亮功後。
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葬于識村東長坂橋西,祔太仆公之穆,遵遺命也。
先君生而孤露,長而患難,壯而風塵。
及其晚也,方思寤歌泉石,而悲天憫人之意,與逃名畏禍之心,兩者未嘗一日去于其懷。
素所負志甚遠大,既而生不逢時,乃一以著書立言為己任,孳孳兀兀,不自暇逸,曰:“庶其假我年乎?而孰知天之複靳而不予也。
”嗚呼,其命也夫!至于平日動靜語默,無行不與,神明狀貌,非可悉傳。
而又嘗命不孝曰:“吾于人倫,往往皆值其變,汝等他日欲稱吾之善而傷吾心,不可也。
”乃别作《内傳》,以紀隐德,不敢以示于人。
茲所述者,僅其什一而已。
惟世之有道君子,哀而垂覽焉。
男公忠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