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歸太仆:歸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著名散文家。

    唐荊川:唐順之,字應德,号荊川,江蘇武進(今屬常州)人,明代著名文學家。

    呂留良刊刻的選本也包括《唐荊川先生傳稿》《歸振川先生全稿》。

     ┃實踐要點┃ 此處呂留良詳細談了對于外甥的文章“膚淺平實”這一感受,文章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差錯,但是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地方。

    于是對症下藥,指出如何才能實現構思巧妙,比如視野要開闊,境界要高遠,才會不落入俗套。

    當然,也不必急着讀那些精微、高妙的文章,因為如果學不到其中的好處,反而更加容易落入俗套。

     吾痔瘘增劇,連年咯血,今聲嘶痰嗽不止,日就枯瘁,加以塵壒嬰逼①,意益不堪,遂削發為僧,結茅埭溪②之妙山,苟延性命。

    急欲完《知言集》及一二種要緊文字,而精神已不支,搦③筆收拾不上。

    家中子侄門人之文,概不能批看,故甥文亦不及動筆也。

    苗兄、劉兄文甚佳,北方有此神駿,尤不易得,愧殺南人矣。

    觀其志趣亦不凡,似不甘以時下自了者,故以數言慫恿之,晤間為道斯意。

    醫理難精,以糊口之心為醫,更必不精。

    其說甚長,俟歸時面言可耳。

    便信行遽,不及多語,惟善自愛,以副遠念。

    五舅字,與朱大甥。

    六月廿二日。

     ┃今譯┃ 我的痔瘡病不斷加劇,又連年咯血,現在聲音嘶啞、咳痰不止,人也就一天比一天憔悴,加上外在勢力的逼迫,意氣更加不堪了,于是削發為僧,在埭溪的妙山上造了一間草屋,苟延着性命罷了。

    我很想完成《知言集》,以及一兩種要緊的文字,然而精神已經無法支持,拿筆也用不上力氣。

    家中子侄、門人的文章,一概不能批改細看,所以外甥的文章也來不及動筆修改了。

    苗兄、劉兄的文章很好,北方有這樣的俊才,真是不容易,愧殺南方人了。

    看他們的志趣也不平凡庸俗,好像不甘心在時下沒有作為,所以也用幾句話來鼓勵他們,等見面之時,再表達我的這層意思。

    醫學方面的學問很難精通,而我隻是以糊口為目的行醫,就更加不精了。

    這個說來話長,等你回來見面的時候再說吧!寄個便信,人家行程倉促,來不及多說什麼,隻願你照顧好自己,對得起我在這裡對你的遙遠挂念。

    五舅親筆,給大外甥。

    六月二十二日。

     ┃簡注┃ ①塵壒(ài)嬰逼:指的是清廷的博學鴻儒、山林隐逸的征召,迫使身為明遺民的呂留良不得不落發為僧,方才免于清廷的種種逼迫。

     ②埭溪:埭溪鎮,地處湖州市。

     ③搦(nuò):握,持。

     ┃實踐要點┃ 呂留良大略談了自己的病症,削發為僧的尴尬處境,以及來不及完成《知言集》的編撰等狀況,還有學醫并不那麼容易等等問題,其實還是希望遠在外地的大外甥讀書專一,不要随意亂想什麼别的行當。

     二 男子志在四方,為行其道也。

    若漂泊,則何志之有?然一身猶可以自解,奈何以白發之親流離塞上?倘有意外,不得遂首丘①之仁,是誰之責欤?甚至以故婦為辭,則三妃不從蒼梧②,豈大舜反慈皇英之墓耶?若以新恩得所,樂而忘歸,甯陷其親于荒徼③,此尤與于不仁、不孝之大者,甥又何以自立于兩間也?情切,故詞直,惟甥勉之。

    十月九日舅字,與大甥。

     ┃今譯┃ 男兒志在四方,為的是實踐自己所體悟的道義。

    如果隻是四處漂泊,那又算得上什麼志向呢?如果隻是自己一個人還能理解,為什麼又讓白發的父母也跟着流離塞外?如果有個意外,不能滿足他們的首丘之念,那是誰的責任呢?甚至以亡故的婦人(墳墓在那邊)作為借口,那麼三妃不跟随舜帝到蒼梧,難道舜帝反要居守娥皇、女英的墳墓嗎?如果是因為新的恩寵而得到新的居所,高興而忘記了回鄉,甯可讓父母埋在荒遠的邊塞,這更是最大的不仁、不孝,外甥你又怎樣在這兩者之間立足呢?情真意切,所以措辭也很直白,隻是希望外甥能夠自勉。

    十月九日舅親筆,給大外甥。

     ┃簡注┃ ①首丘:傳說狐狸死的時候,頭向着巢穴所在的山,後指懷戀故鄉。

     ②蒼梧:位于梧州市北部,東毗廣東省肇慶市。

     ③徼(jiào):邊塞,邊界。

     ┃實踐要點┃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實踐道義,這自然是對的,但是讓父母也跟着漂泊于千裡之外,萬一不得落葉歸根,那就是極大的不仁不孝了。

    當然這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狀況之下,對于現代人來說,如何孝順父母自然要有所改變,然而不讓父母遭受漂泊之苦,這也是需要考慮的。

    當然孝順父母包括許多内容,除了尊敬父母,讓父母過個安逸的晚年之外,還有子女在事業上的成功,在家庭上的幸福,總之,還得多為父母着想。

    這就是呂留良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