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用以染色的胭脂是從石榴中提取,不更是與名相對應嗎?顯然,與現在食品行業中所采用的各類化學合成的添加劑、染色劑等自不可相提并論。
廣寒糕 采桂英[142],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143],炊作糕。
大比歲[144],士友鹹作餅子相饋,取“廣寒高甲”之谶[145]。
又有采花略蒸,曝幹作香者,吟邊酒裡,以古鼎燃之,尤有清意。
童用師禹詩雲:“膽瓶清氣撩詩興,古鼎餘葩暈酒香”,可謂此花之趣也。
【注釋】 [142]桂英:桂花。
[143]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
[144]大比歲:古代科舉會試和殿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另外逢國家慶典增加會試和殿試,叫做“恩科”。
凡遇到這些有會試和殿試的年份都稱為“大比之年”。
[145]廣寒高甲:即“蟾宮折桂”,指科舉高中之意。
廣寒宮為傳說中嫦娥居住的宮殿。
據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即嫦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傳說中,月宮中還有桂樹,故從中引申出“蟾宮折桂”之句,來比喻科舉高中。
谶(chèn):舊時迷信的人指預言、預兆。
殿試圖 【譯文】 采摘桂花,去掉青色的花蒂,灑上甘草水,然後和入米舂成粉,做成糕來吃。
每逢科舉之年,士人親友都做這種糕餅相贈,以求讨一個“廣寒高甲”這樣一個口彩。
又有人采下桂花稍微蒸一下,曬幹後做成香,喝酒吟詩的時候,用古鼎燃香,尤其有清雅的韻味。
童用師禹詩雲:“膽瓶清氣撩詩興,古鼎餘葩暈酒香。
”可說深得此花之趣! 【點評】 呂紀《桂菊山禽》 “廣寒糕”實際上就是桂花糕。
桂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古代栽培比較廣泛,特别是每到開花時節,香氣襲人,唐代宋之問《靈隐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名句,所以後來也稱桂花為“天香”。
用桂花與米粉制作而成的糕餅想來也香氣撲鼻,讓人胃口大開。
不過使這種糕點大為流行的原因主要還是它具有“蟾宮折桂”的含義。
對于舊時的讀書人來說,每一次科考都是徹底改變人生的最好機會,在此關頭,如能有個好兆頭,有點吉祥話,自然是再開心不過的事情,也寄予了許多人美好的祝願。
正因為如此,所以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這種現象其實現在也很普遍,比如臨近高考時,許多餐飲、食品企業就紛紛推出了許多十分“吉利”的食品,比如“狀元餅”、“狀元菜”,炒裡脊改叫“金榜題名”,清炒百合蘆筍改叫“百尺竿頭”,莼菜、枸杞、白果湯改叫“步步高升”,雖然名目不一,但祈福之心,古今一緻! 河祗粥 《禮記》:“魚幹曰薧[146]。
”古詩有“酌醴焚枯”之句[147]。
南人謂之鲞[148],多煨食,罕有造粥者。
比遊天台山,有取幹魚浸洗,細截,同米粥,入醬料,加胡椒,言能愈頭風,過于陳琳之檄[149]。
亦有雜豆腐為之者。
《雞跖集》雲[150]:“武夷君食河祗脯[151],幹魚也。
”因名之。
【注釋】 [146]薧(kǎo):幹的食物。
[147]酌醴焚枯:見三國時應璩《百一詩》之一:“田家無所有,酌醴焚枯魚。
” [148]鲞(xiǎng):剖開晾幹的魚。
[149]陳琳之檄:陳琳所作的檄文。
《三國志·陳琳傳》:琳做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 [150]《雞跖集》:宋代筆記,作者王子昭。
[151]武夷君:傳說中武夷山的仙人。
《史記·封禅書》:“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武夷君用幹魚。
”明吳栻《武夷雜記》:“考古秦人《異仙錄》雲:始皇二年,有神仙降此山,曰‘餘為武夷君,統錄群仙,受館于此。
’史稱祀以幹魚,乃漢武時事也。
” 《漁樂圖》 【譯文】 《禮記》說:“魚幹曰薧。
”古詩中也有“酌醴焚枯”的詩句。
南方人把它叫做鲞,多煨食,很少有做粥的。
最近去天台山遊玩,看到有人取幹魚浸洗,切成細塊,同米粥一起放入醬料和胡椒,說是能治療頭風病,效果甚至超過了陳琳的檄文。
也有夾雜豆腐來做的。
《雞跖集》記載說:“武夷君食河祗脯,也就是幹魚。
”因此取名為“河祗粥”。
【點評】 神也好,仙也罷,其實都是人間現實的影射,所以不同地方的神仙,也都帶有“地方特色”。
因為武夷山一帶的人喜歡吃幹魚,所以祭祀武夷君的時候,史書上的記載便是用幹魚來祭祀。
魚幹,又叫幹魚,是将新鮮魚經曝曬等程序加工而成,在古代被認為是一道美味,比如東漢末年的音樂家蔡邕在《與袁公書》中就說“酌麥醴,燔幹魚,欣然樂在其中矣。
”林洪所介紹的“河祗粥”是用魚幹熬粥,這與常規煨食的方法不同,所以讓身為福建人的林洪也很驚奇。
至于說這道粥能夠治療頭風病,效果比陳琳以檄文治療曹操頭風病還要好,則可能是因為粥裡加入了醬料與胡椒,吃起來熱氣騰騰,滿頭大汗,與曹操讀陳琳檄文出一身冷汗從而病愈是一個道理,與幹魚本身倒未必有多大關系。
松玉 文惠太子問周颙曰[152]:“何菜為最?”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153]。
”然菘有三種,惟白于玉者甚松脆,如色稍青者,絕無風味。
因侈其白者曰“松玉”[154],亦欲世之食者有所取擇也。
【注釋】 [152]文惠太子:即蕭長懋(458—493),字雲喬,小字白澤,南朝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人,南齊文惠太子,未即位而卒。
周颙(yóng):字彥倫,汝南安城人。
宋齊時著名文人。
著有《三宗論》、《四聲切韻》等,并行于世。
[153]菘:蔬菜名,即現在的白菜。
[154]侈:誇張,誇大。
【譯文】 文惠太子問周颙:“什麼菜最好吃?”周颙回答:“春初的早韭,秋末的晚菘。
”但是菘有三種,隻有比玉還白的這種非常松脆,顔色略青的一點兒風味也沒有。
因此稱白色的菘菜為“松玉”,也是想讓世上吃菘菜的人有所選擇。
白菜芹菜圖 【點評】 周颙是宋齊間的文人,具體生卒年不詳。
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同時又是一個頗有山林清趣、常年蔬食的隐士。
他其實家有妻兒,不過卻獨自一人居住在山間小屋中,過着清貧寡欲的生活。
曾有人問他在山裡面吃什麼,他回答說:“赤米白鹽,綠葵紫蓼。
”文惠太子接着問他:“菜食中哪一種味道最好?”他則回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由此不難看出,周颙對于食物和生活的選擇都是符合林洪所推崇的“清”、“雅”标準。
至于文中提到的“菘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菜。
之所以以“菘”為名,據陸佃《埤雅》所說,是因為菘菜“性隆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以“松玉”來命名這種“白于玉者”的菘菜的用意了。
雷公栗[155] 夜爐書倦,每欲煨栗[156],必慮其燒氈之患[157]。
一日馬北逢辰曰:“隻用一栗醮油,一栗蘸水,置鐵铫内[158],以四十七栗密覆其上,用炭火燃之,候雷聲為度。
”偶一日同飲,試之果然,且勝于沙炒者。
雖不及數,亦可矣。
法若真《雪室讀書圖》 【注釋】 [155]雷公:傳說中天上掌管打雷的神靈。
《楚辭·遠遊》:“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
” [156]煨:即将食材埋入炭灰,利用高溫來加熱。
[157]燒氈之患:擔心栗子受熱後爆裂,引燃毛氈。
典出後蜀何光遠《鑒戒錄·容易格》:太祖旋令宮人于火爐中煨栗子,俄有數栗爆出,燒損繡褥子……太祖良久曰:“栗爆燒氈破,貓跳觸鼎翻。
” [158]铫(diào):古代用來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
【譯文】 晚上圍爐讀書困倦,每每想要煨栗子,但都會擔心引燃氈席。
一天,馬北說:“隻需要用一個栗子蘸上油,一個栗子沾上水,放在鐵铫内,用四十七個栗子密密地蓋在上面。
用炭火點燃,等到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聲音就可以了。
”偶然一天一起喝酒,嘗試這種方法果然有效,而且味道比沙炒的還要好。
即使栗子個數沒這麼多,也可以。
【點評】 栗子是一種香甜可口的堅果,特别是糖炒栗子,更是随處可見的市井美食。
由于栗子富含澱粉,熱量也很高,所以是充饑、補充營養的好食物。
據《清異錄》記載:晉王嘗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栗以食。
軍中遂呼栗為“河東飯”。
晉王指唐末的李克用,在戰時,缺乏軍糧時,栗子居然被用來蒸食用以充饑,所以後來“河東飯”也成了栗子的别名。
栗子具有滋補作用,《證類本草》記載其“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
”蘇轍有一首《服栗》詩專門稱贊栗子的功效:“老去日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栾城集》)對于特别是腦力勞動者而言,晚上讀書困倦欲睡時,來上幾個熱栗子,一定會體會到什麼是幸福。
許多人喜歡爆栗子吃,不過栗子爆燃炸開後,的确會有引發火災的危險。
林洪之友向他推薦的這種方法,既安全,又簡單實用,隻需要将兩顆栗子,一個沾水,一個沾油,放到最下面,上面密密地用栗子覆蓋住。
然後用炭火點燃。
聽見有噼噼啪啪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就差不多熟了。
林洪按照這個方法實踐後,發現不但效果很好,而且風味比用沙炒的還要好。
不過,為什麼隻需兩個分别沾了水和油的栗子埋在下面就有這樣的效果,就隻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東坡豆腐 豆腐,蔥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159],和醬料同煮。
又方,純以酒煮。
俱有益也。
東坡肉 【注釋】 [159]榧子:指香榧樹果實。
【譯文】 豆腐先用蔥油煎,再研磨香榧子一二十個,和醬料放入一起同煮。
還有一種方法,是完全用酒來煮。
這兩個方法都有益處。
【點評】 蘇東坡既是大文豪,又是有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菜肴非常多,如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肘子、東坡餅等,這其中有些是他自己所創,有些則是後人附會的産物。
“東坡豆腐”不見于蘇東坡的文集,但林洪所處時代距離蘇東坡尚不遠,應該淵源有自。
而且從東坡豆腐的烹饪過程來看,也确實符合蘇東坡一向的烹饪原則,就是選用家常菜,追求自然真味道。
東坡豆腐具體醬料是什麼,并沒有介紹,但提到了用研碎的香榧子使豆腐入味,這确是一個有趣的創意。
香榧子又稱香榧,大小如棗,兩頭尖,呈橢圓形,油脂含量比較高,還具有揮發油,能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宋代對香榧子的食用記載不少,但大多是作為堅果食用,用以配菜還比較少見。
僅從這一點,已經可以想象出這道“東坡豆腐”一定具有獨特的味道。
碧筒酒 暑月,命客泛舟蓮蕩中[160],先以酒入荷葉束之,又包魚鲊它葉内[161]。
俟舟回,風薰日熾[162],酒香魚熟,各取酒及酢。
真佳适也。
坡雲[163]:“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坡守杭時[164],想屢作此供用。
【注釋】 [160]泛舟:行船,坐船遊玩。
蘇轼《前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蕩:水較淺的湖。
[161]魚鲊:腌魚,糟魚。
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魚鲊》:“作魚鲊法:剉魚畢,便鹽腌。
” [162]風薰日熾:指風和日麗的好天氣。
薰,暖和。
[163]坡:指蘇東坡。
引詩為《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中詩句。
[164]守杭:擔任杭州太守。
按,蘇東坡曾擔任過杭州太守。
恽冰《蒲塘秋豔》 【譯文】 暑天的時候,和客人一起泛舟蓮蕩中,先把酒倒入荷葉,将其紮好,又将魚鲊包在其它葉子中。
等到回船時,風和日麗,酒香魚熟,各自取酒及酢。
真是上佳的享受啊。
蘇東坡說過:“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想來,蘇東坡在杭州作太守時,經常享用這道美食。
【點評】 碧筒酒,名字優雅,喝酒的方法更富野趣。
将酒倒在鮮綠的荷葉中包起來,飲用的時候,将荷葉弄破,用荷葉的柄(碧筒)直接就着喝酒,此等喝酒之法,堪稱古今一絕。
蘇東坡的詩“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就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種獨特的喝酒方法,荷葉的柄彎曲如象鼻,而在荷葉中的白酒也帶上了荷葉的清香,品酒之餘,又多了一層享受。
這種别緻的喝酒方法并非蘇東坡原創,而是始于魏晉,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酒食》中記載:魏正始中,鄭公悫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
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噏之,名為碧筒杯。
鄭悫在今天濟南一帶擔任刺史,每到夏天,都會帶着賓客到船上避暑乘涼,為了增添雅趣,便發明了這種有趣的喝酒方法,并稱其為“碧筒杯”。
後來此風傳到民間,也翕然成風。
據《浙江志·杭州府》所記,在宋代,杭州人每到農曆七月就到西湖邊納涼,此時正值荷花盛開,荷葉田田,于是人們邊遊玩,邊喝“碧筒酒”,興罷方歸。
罂乳魚 罂中粟淨洗[165],磨乳。
先以小粉置缸底[166],用絹囊濾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灑淡醋收聚。
仍入囊,壓成塊,仍小粉皮鋪甑内,下乳蒸熟。
略以紅曲水灑[167],又少蒸取出。
切作魚片,名“罂乳魚”。
【注釋】 [165]罂:即罂粟,其汁夜是制取鴉片的主要原料。
罂中粟即其種仁,呈白色,可食。
[166]小粉:用小麥、番薯等提出的澱粉。
[167]紅曲:一種調制食品的材料。
可供制造紅糟、紅酒及紅腐乳等。
【譯文】 把罂粟仁洗幹淨,磨成乳。
先把小粉放在缸底,用絹囊将乳過濾其中,去掉清水,然後放入釜中煮,稍微沸時,立刻灑一些淡醋來收聚。
之後再放入絹囊中,壓成塊,仍用小粉皮鋪在甑内,放入乳蒸熟。
稍微用紅曲水灑在上面,再稍微蒸一下取出。
切成魚片,名叫“罂乳魚”。
【點評】 “罂乳魚”雖然名魚,實則隻有魚的形狀,是一道精緻的素食。
它的原料就是用罂粟仁磨成乳,然後經濾、蒸、煮等程序做成。
雖然罂粟由于可以提汁液制鴉片而令人色變,但其種仁卻是一種應用頗廣的食物,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成份,在世界各地的色拉食物中,都有它的身影。
“罂乳魚”在制作過程中,除了用醋收斂之外,還撒了一些紅曲水。
紅曲古稱“丹曲”,是一種紅色黴菌,它在食品制作中的價值很早就被發現和應用。
比如在沒有發明醬油之前,紅曲就是許多食品的食用色素。
它既是食品,還可入藥,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難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評價它是“人窺造化之巧者也”、“奇藥也”。
“罂乳魚”中以紅曲水灑之,不但能增加味道,而且還具有染色作用,使它看起來更像一條“魚”。
勝肉 焯筍、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油、醬、香料,搜面作子[168]。
試蕈之法[169]:姜數片同煮,色不變,可食矣。
【注釋】 [168]子:類似餡餅一類的食物。
[169]試蕈:測試蕈是否有毒。
吳瑞《日用本草》謂生姜:“解菌蕈諸物毒。
” 【譯文】 用熱水焯筍、蕈,切好,加入松子、胡桃,同油、醬、香料和在一起,然後用水和面作子。
測試蕈是否可食的方法:放入幾片姜一起煮,如果顔色不變,則可以食用。
石濤《山水花卉圖》 【點評】 這是一道用筍、蘑菇做的餡餅類的食物,其鮮美自不待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蘑菇的選用。
衆所周知,蘑菇是極鮮美的食用菌,可是,并非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許多蘑菇是有劇毒的,如果誤食之後,輕則出現嘔吐等中毒症狀,重則甚至會喪生。
因此,從古到今,人們都在不斷總結經驗。
本文中便介紹了一種測試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放入幾片姜一起煮,如果顔色不變,則可以食用。
也有記載說,除了加姜,也可以加入大蒜一起煮,如果大蒜變色,也表明不可食用。
此外,鑒别蘑菇是否有毒還有幾個原則,比如看顔色,有毒蘑菇的菌面顔色往往非常鮮豔,有紅、綠、青紫等顔色,其中紫色的往往有劇毒。
再如看形狀,無毒蘑菇菌蓋較平,也比較平滑;有毒的菌蓋往往形狀怪異。
還可以聞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而有毒蘑菇則散發出怪味,比如辛辣、惡腥等。
木魚子 坡雲:“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170]。
”春時,剝棕魚蒸熟[171],與筍同法。
蜜煮酢浸,可緻千裡。
蜀人供物多用之。
【注釋】 [170]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見蘇東坡《棕筍》詩。
[171]棕魚:棕榈的花苞。
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故稱。
《本草綱目·木二·棕榈》:棕榈,川廣甚多……三月,于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
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
【譯文】 蘇東坡有詩雲:“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
”春天,将棕魚剝下蒸熟,燒制方法與筍相同。
如果用蜜煮、酢浸的話,可以帶到千裡之外。
川蜀一帶做菜多用它。
棕榈樹 【點評】 川菜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不論是烹饪方法還是材料的選取都有獨特之處。
“棕魚”便是宋代時川菜的特色之一,如林洪所說川蜀做菜多用它。
其實,據《本草綱目》:一般人都說棕魚有毒性,不能吃,隻有廣、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乃制去其毒耳。
也就是說,通過蜜煮、醋泡等手法消除了其毒性,還便于保存,能夠帶到很遠的地方。
所謂“棕魚”,又叫木魚等,其實就是棕榈的花苞。
蘇轼《棕筍》詩序說其“味如苦筍而加甘芳。
蜀人以馔佛,僧甚貴之,而南方不知也。
”可見,這在當地是一種公認的美味素食,所以當地人才将它供佛,而僧人也都非常喜歡,将其視為貴重之物。
南宋大詩人陸遊也有一首《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提及川菜時也提到了木魚:“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可見,這的确已經作為川蜀菜肴的特點而被人熟記了。
自愛淘[172] 炒蔥油,用純滴醋和糖、醬作齑[173],或加以豆腐及乳餅[174],候面熟過水,作茵供食,真一補藥也。
食,須下熱面湯一杯。
【注釋】 [172]自愛淘:類似于今天的涼面。
淘,以液汁拌和食品。
[173]齑(jī):粉末,碎屑。
此指油、醋等拌成的調味汁。
[174]乳餅:乳制食品名。
《初學記》引晉盧谌《祭法》:“夏祠别用乳餅,冬祠用環餅也。
” 【譯文】 炒蔥油,用純滴醋和糖、醬做成齑汁,或者加上豆腐和乳餅,等面熟後過一下水,澆上齑汁食用,吃了對身體有益處,堪稱補藥。
吃的時候,要同時喝一杯熱面湯。
【點評】 夏日炎炎,人的胃口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特别是熱食,更是令人望而卻步。
此時若有一碗涼面在手,既充饑又解暑,相信一定會胃口大開。
“自愛淘”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涼面。
涼面在古代被稱為“冷淘”,雖然傳說中,它的起源被歸為唐代武則天,說是武則天在未入宮前吃面時燙傷了舌頭,于是研發出涼面。
這雖然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涼面在唐代就已經盛行确實是事實,參見上卷《槐葉淘》。
《唐六典》中記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
凡朝會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這也就是說,唐時每年夏天舉行朝會時,都會給夠級别的官員提供“冷淘”來吃。
至于吃的時候,須同時喝熱面湯,從養生角度看很有道理。
避免了脾胃過度受寒,值得提倡。
忘憂齑 嵇康雲[175]:“合歡蠲忿[176],萱草忘憂。
”崔豹《古今注》則曰“丹棘”[177],又名鹿蔥[178]。
春采苗,湯焯過,以醬油、滴醋作為齑,或燥以肉。
何處順宰相六合時[179],多食此。
毋乃以邊事未甯,而憂未忘耶?因贊之曰:“春日載陽,采萱于堂。
天下樂兮,憂乃忘。
” 【注釋】 [175]嵇康(224—263):字叔夜,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176]蠲(juān):除去,免除。
[177]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丞。
為經學博士,通《論語》,撰有《古今注》三卷。
丹棘:忘憂草的别名。
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欲忘人之憂,則贈以丹棘。
丹棘,一名忘憂草,使人忘其憂也。
” [178]鹿蔥:《本草綱目》卷十六:“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
” [179]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 【譯文】 嵇康說過:“合歡能去除憤怒,萱草可令人忘掉憂愁。
”崔豹《古今注》則稱為“丹棘”,又名“鹿蔥”。
春天時,采摘新苗,熱水焯一下,以醬油、滴醋做齑汁,或做成肉臊。
何處順任宰相治理天下時,經常吃這道忘憂齑。
難道是因為邊境未安甯,而憂愁難以忘記嗎?因此稱贊曰:“春日載陽,采萱于堂。
天下樂兮,憂乃忘。
” 【點評】 忘憂草、忘憂齑,都是很富有意趣的名字。
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多少會有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希望永遠不要回想起來,雖然已經深藏在心底,卻時不時會湧出來影響心緒。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種神奇的草,相信一定會成為最走俏的商品。
朱僻《花卉鳥蟲圖》 忘憂草本來叫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詩經·衛風·伯兮》中就有“焉得谖草,言樹之背”的詩句。
《博物志》中說:“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會先在北堂(喻母親)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思念,忘卻煩憂。
如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也可以食用,一般是摘下尚未展開、呈淡綠色的花蕾曬幹,稱“金針菜”、“黃花菜”,常用幹制品。
不過,“忘憂齑”則是選用其新鮮的嫩苗,想必會别有風味。
但鮮黃花菜含有某些化學成分,會在人體内氧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較大毒性,可強烈刺激消化系統,導緻急性中毒。
因此食用鮮黃花菜時一定要焯水并浸泡二小時以上。
脆琅玕[180] 莴苣去葉、皮,寸切,瀹以沸湯,搗姜、鹽、糖、熟油、醋拌,漬之,頗甘脆。
杜甫種此[181],旬不甲[182]。
拆且歎:“君子脫微祿,坎坷不進,猶芝蘭困荊杞。
”以是知詩人非有口腹之奉[183],實有感而作也。
【注釋】 [180]琅玕:亦作“瑯玕”,本指一種玉石。
後亦用以形容竹之青翠,遂成為翠竹的别稱。
[181]杜甫種此:其事見于杜甫《種莴苣》詩,中有“苣兮蔬之常,随事藝其子”等句。
[182]甲:萌芽。
[183]口腹之奉:做食物吃。
趙匡胤像 【譯文】 把莴苣去掉葉、皮,切成寸許小塊,用沸水煮一下,搗姜、鹽、糖,與熟油、醋拌在一起浸漬,吃起來很甘脆。
杜甫曾經種莴筍,但是十天都沒有發芽。
于是隻好拆掉并且歎息:“君子失去了菲薄的俸祿,道路坎坷不能前進,就好像芝蘭被困在荊杞叢中。
”由此知道,杜甫并不是想要吃這道菜,實際上是有感而作。
【點評】 莴苣是一種常見蔬菜。
可以生食、涼拌、炒食、幹制或腌漬。
據宋代筆記《清波雜志》中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在不得志時,就曾經跑到卓奄和尚的地裡偷食莴筍。
卓奄和尚見其非常人,于是慨然贈送。
後來稱帝後趙匡胤在原地修建了“普安道院”。
此事是真是假難以判斷,但想來宋太祖喜歡吃莴筍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杜甫《種莴筍》一詩是描寫詩人種菜的種種,不過,林洪卻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詩,認為杜甫種莴筍并非是為了自己果腹,而是有感而作,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情。
應該說,這種理解是能抓住杜甫原旨的,杜甫一生忠君愛國,自視也甚高,卻始終仕途坎坷,報國無門,所以其内心的郁悶之情又何止體現在《種莴筍》這首詩中? 炙獐[184] 《本草》:“秋後,其味勝羊。
”道家羞為白脯[185],其骨可為獐骨酒。
今作大脔[186],用鹽、酒、香料淹少頃,取羊脂包裹,猛火炙熟,擘去脂[187],食其獐。
麂同法[188]。
【注釋】 [184]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毛較粗,頭上無角。
[185]羞:精美的食品。
即“馐”的本字。
白脯:淡幹肉,呈乳白色。
[186]大脔(luán):大塊肉。
[187]擘(bò):分開,剖裂。
[188]麂(jǐ):哺乳動物的一種,像鹿,腿細而有力,善于跳躍,皮可以制革。
【譯文】 《本草》記載:“秋後,獐子的味道比羊還要好。
”道家以白脯肉為精美食品,其骨可以做獐骨酒。
現在切成大塊肉,用鹽、酒、香料腌一會,用羊脂包裹,用猛火烤熟,擘開去掉羊脂,吃裡面的獐子。
烹調麂子也用同樣的方法。
【點評】 在各種烹饪方法中,燒烤或許是最古老的一種吧。
早在《詩經》中就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記載。
而其味道之美,隻需舉出“脍炙人口”這一成語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宋代炙烤是非常流行的一種烹饪方式,烤的内容五花八門,比如炙骨頭、炙鳗、炙鳅等等,不一而足。
不過即便如此,“炙獐”這道菜依然很有特色。
将獐子肉切成大塊,用調料腌過後,用羊脂包裹,然後放到大火上去烤。
等到熟了以後,将羊脂劈開去除,取獐子肉食用。
羊脂的香味深入獐肉,而獐子肉因包裹其中,又不會有烤過頭的擔心,确實是動了一番巧心思。
這種炙烤的方法與名菜“叫花雞”頗為相似。
不過,“叫花雞”現在依然可以敞開吃,而炙獐則無緣消受了,因為獐子現在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當團參 白扁豆,北人名鵲豆[189]。
溫、無毒,和中下氣。
爛炊,其味甘。
今取葛天民詩雲“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之句[190],因名之。
【注釋】 [189]北人:北方的人。
鵲豆:《本草綱目》卷二四引蘇頌曰:蔓延而上,大葉細花。
花有紅白二色,莢在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
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蓋以其黑間有白道,如鵲羽也。
[190]紫團參:黨參的一種,因出産于壺關縣東南部和陵川縣交界處的紫團山而得名,被認為是上品。
範湖《歸田滋味長》 【譯文】 白扁豆,北方人叫作鵲豆。
性溫、無毒,具有和中下氣的功效。
燒爛後食用,味道甘甜。
現選取葛天民“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
廣寒糕 采桂英[142],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143],炊作糕。
大比歲[144],士友鹹作餅子相饋,取“廣寒高甲”之谶[145]。
又有采花略蒸,曝幹作香者,吟邊酒裡,以古鼎燃之,尤有清意。
童用師禹詩雲:“膽瓶清氣撩詩興,古鼎餘葩暈酒香”,可謂此花之趣也。
【注釋】 [142]桂英:桂花。
[143]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
[144]大比歲:古代科舉會試和殿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另外逢國家慶典增加會試和殿試,叫做“恩科”。
凡遇到這些有會試和殿試的年份都稱為“大比之年”。
[145]廣寒高甲:即“蟾宮折桂”,指科舉高中之意。
廣寒宮為傳說中嫦娥居住的宮殿。
據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即嫦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傳說中,月宮中還有桂樹,故從中引申出“蟾宮折桂”之句,來比喻科舉高中。
谶(chèn):舊時迷信的人指預言、預兆。
殿試圖 【譯文】 采摘桂花,去掉青色的花蒂,灑上甘草水,然後和入米舂成粉,做成糕來吃。
每逢科舉之年,士人親友都做這種糕餅相贈,以求讨一個“廣寒高甲”這樣一個口彩。
又有人采下桂花稍微蒸一下,曬幹後做成香,喝酒吟詩的時候,用古鼎燃香,尤其有清雅的韻味。
童用師禹詩雲:“膽瓶清氣撩詩興,古鼎餘葩暈酒香。
”可說深得此花之趣! 【點評】 呂紀《桂菊山禽》 “廣寒糕”實際上就是桂花糕。
桂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古代栽培比較廣泛,特别是每到開花時節,香氣襲人,唐代宋之問《靈隐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名句,所以後來也稱桂花為“天香”。
用桂花與米粉制作而成的糕餅想來也香氣撲鼻,讓人胃口大開。
不過使這種糕點大為流行的原因主要還是它具有“蟾宮折桂”的含義。
對于舊時的讀書人來說,每一次科考都是徹底改變人生的最好機會,在此關頭,如能有個好兆頭,有點吉祥話,自然是再開心不過的事情,也寄予了許多人美好的祝願。
正因為如此,所以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這種現象其實現在也很普遍,比如臨近高考時,許多餐飲、食品企業就紛紛推出了許多十分“吉利”的食品,比如“狀元餅”、“狀元菜”,炒裡脊改叫“金榜題名”,清炒百合蘆筍改叫“百尺竿頭”,莼菜、枸杞、白果湯改叫“步步高升”,雖然名目不一,但祈福之心,古今一緻! 河祗粥 《禮記》:“魚幹曰薧[146]。
”古詩有“酌醴焚枯”之句[147]。
南人謂之鲞[148],多煨食,罕有造粥者。
比遊天台山,有取幹魚浸洗,細截,同米粥,入醬料,加胡椒,言能愈頭風,過于陳琳之檄[149]。
亦有雜豆腐為之者。
《雞跖集》雲[150]:“武夷君食河祗脯[151],幹魚也。
”因名之。
【注釋】 [146]薧(kǎo):幹的食物。
[147]酌醴焚枯:見三國時應璩《百一詩》之一:“田家無所有,酌醴焚枯魚。
” [148]鲞(xiǎng):剖開晾幹的魚。
[149]陳琳之檄:陳琳所作的檄文。
《三國志·陳琳傳》:琳做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 [150]《雞跖集》:宋代筆記,作者王子昭。
[151]武夷君:傳說中武夷山的仙人。
《史記·封禅書》:“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武夷君用幹魚。
”明吳栻《武夷雜記》:“考古秦人《異仙錄》雲:始皇二年,有神仙降此山,曰‘餘為武夷君,統錄群仙,受館于此。
’史稱祀以幹魚,乃漢武時事也。
” 《漁樂圖》 【譯文】 《禮記》說:“魚幹曰薧。
”古詩中也有“酌醴焚枯”的詩句。
南方人把它叫做鲞,多煨食,很少有做粥的。
最近去天台山遊玩,看到有人取幹魚浸洗,切成細塊,同米粥一起放入醬料和胡椒,說是能治療頭風病,效果甚至超過了陳琳的檄文。
也有夾雜豆腐來做的。
《雞跖集》記載說:“武夷君食河祗脯,也就是幹魚。
”因此取名為“河祗粥”。
【點評】 神也好,仙也罷,其實都是人間現實的影射,所以不同地方的神仙,也都帶有“地方特色”。
因為武夷山一帶的人喜歡吃幹魚,所以祭祀武夷君的時候,史書上的記載便是用幹魚來祭祀。
魚幹,又叫幹魚,是将新鮮魚經曝曬等程序加工而成,在古代被認為是一道美味,比如東漢末年的音樂家蔡邕在《與袁公書》中就說“酌麥醴,燔幹魚,欣然樂在其中矣。
”林洪所介紹的“河祗粥”是用魚幹熬粥,這與常規煨食的方法不同,所以讓身為福建人的林洪也很驚奇。
至于說這道粥能夠治療頭風病,效果比陳琳以檄文治療曹操頭風病還要好,則可能是因為粥裡加入了醬料與胡椒,吃起來熱氣騰騰,滿頭大汗,與曹操讀陳琳檄文出一身冷汗從而病愈是一個道理,與幹魚本身倒未必有多大關系。
松玉 文惠太子問周颙曰[152]:“何菜為最?”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153]。
”然菘有三種,惟白于玉者甚松脆,如色稍青者,絕無風味。
因侈其白者曰“松玉”[154],亦欲世之食者有所取擇也。
【注釋】 [152]文惠太子:即蕭長懋(458—493),字雲喬,小字白澤,南朝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人,南齊文惠太子,未即位而卒。
周颙(yóng):字彥倫,汝南安城人。
宋齊時著名文人。
著有《三宗論》、《四聲切韻》等,并行于世。
[153]菘:蔬菜名,即現在的白菜。
[154]侈:誇張,誇大。
【譯文】 文惠太子問周颙:“什麼菜最好吃?”周颙回答:“春初的早韭,秋末的晚菘。
”但是菘有三種,隻有比玉還白的這種非常松脆,顔色略青的一點兒風味也沒有。
因此稱白色的菘菜為“松玉”,也是想讓世上吃菘菜的人有所選擇。
白菜芹菜圖 【點評】 周颙是宋齊間的文人,具體生卒年不詳。
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同時又是一個頗有山林清趣、常年蔬食的隐士。
他其實家有妻兒,不過卻獨自一人居住在山間小屋中,過着清貧寡欲的生活。
曾有人問他在山裡面吃什麼,他回答說:“赤米白鹽,綠葵紫蓼。
”文惠太子接着問他:“菜食中哪一種味道最好?”他則回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由此不難看出,周颙對于食物和生活的選擇都是符合林洪所推崇的“清”、“雅”标準。
至于文中提到的“菘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菜。
之所以以“菘”為名,據陸佃《埤雅》所說,是因為菘菜“性隆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以“松玉”來命名這種“白于玉者”的菘菜的用意了。
雷公栗[155] 夜爐書倦,每欲煨栗[156],必慮其燒氈之患[157]。
一日馬北逢辰曰:“隻用一栗醮油,一栗蘸水,置鐵铫内[158],以四十七栗密覆其上,用炭火燃之,候雷聲為度。
”偶一日同飲,試之果然,且勝于沙炒者。
雖不及數,亦可矣。
法若真《雪室讀書圖》 【注釋】 [155]雷公:傳說中天上掌管打雷的神靈。
《楚辭·遠遊》:“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
” [156]煨:即将食材埋入炭灰,利用高溫來加熱。
[157]燒氈之患:擔心栗子受熱後爆裂,引燃毛氈。
典出後蜀何光遠《鑒戒錄·容易格》:太祖旋令宮人于火爐中煨栗子,俄有數栗爆出,燒損繡褥子……太祖良久曰:“栗爆燒氈破,貓跳觸鼎翻。
” [158]铫(diào):古代用來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
【譯文】 晚上圍爐讀書困倦,每每想要煨栗子,但都會擔心引燃氈席。
一天,馬北說:“隻需要用一個栗子蘸上油,一個栗子沾上水,放在鐵铫内,用四十七個栗子密密地蓋在上面。
用炭火點燃,等到發出像雷聲一樣的聲音就可以了。
”偶然一天一起喝酒,嘗試這種方法果然有效,而且味道比沙炒的還要好。
即使栗子個數沒這麼多,也可以。
【點評】 栗子是一種香甜可口的堅果,特别是糖炒栗子,更是随處可見的市井美食。
由于栗子富含澱粉,熱量也很高,所以是充饑、補充營養的好食物。
據《清異錄》記載:晉王嘗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栗以食。
軍中遂呼栗為“河東飯”。
晉王指唐末的李克用,在戰時,缺乏軍糧時,栗子居然被用來蒸食用以充饑,所以後來“河東飯”也成了栗子的别名。
栗子具有滋補作用,《證類本草》記載其“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
”蘇轍有一首《服栗》詩專門稱贊栗子的功效:“老去日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栾城集》)對于特别是腦力勞動者而言,晚上讀書困倦欲睡時,來上幾個熱栗子,一定會體會到什麼是幸福。
許多人喜歡爆栗子吃,不過栗子爆燃炸開後,的确會有引發火災的危險。
林洪之友向他推薦的這種方法,既安全,又簡單實用,隻需要将兩顆栗子,一個沾水,一個沾油,放到最下面,上面密密地用栗子覆蓋住。
然後用炭火點燃。
聽見有噼噼啪啪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就差不多熟了。
林洪按照這個方法實踐後,發現不但效果很好,而且風味比用沙炒的還要好。
不過,為什麼隻需兩個分别沾了水和油的栗子埋在下面就有這樣的效果,就隻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東坡豆腐 豆腐,蔥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159],和醬料同煮。
又方,純以酒煮。
俱有益也。
東坡肉 【注釋】 [159]榧子:指香榧樹果實。
【譯文】 豆腐先用蔥油煎,再研磨香榧子一二十個,和醬料放入一起同煮。
還有一種方法,是完全用酒來煮。
這兩個方法都有益處。
【點評】 蘇東坡既是大文豪,又是有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菜肴非常多,如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肘子、東坡餅等,這其中有些是他自己所創,有些則是後人附會的産物。
“東坡豆腐”不見于蘇東坡的文集,但林洪所處時代距離蘇東坡尚不遠,應該淵源有自。
而且從東坡豆腐的烹饪過程來看,也确實符合蘇東坡一向的烹饪原則,就是選用家常菜,追求自然真味道。
東坡豆腐具體醬料是什麼,并沒有介紹,但提到了用研碎的香榧子使豆腐入味,這确是一個有趣的創意。
香榧子又稱香榧,大小如棗,兩頭尖,呈橢圓形,油脂含量比較高,還具有揮發油,能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宋代對香榧子的食用記載不少,但大多是作為堅果食用,用以配菜還比較少見。
僅從這一點,已經可以想象出這道“東坡豆腐”一定具有獨特的味道。
碧筒酒 暑月,命客泛舟蓮蕩中[160],先以酒入荷葉束之,又包魚鲊它葉内[161]。
俟舟回,風薰日熾[162],酒香魚熟,各取酒及酢。
真佳适也。
坡雲[163]:“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坡守杭時[164],想屢作此供用。
【注釋】 [160]泛舟:行船,坐船遊玩。
蘇轼《前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蕩:水較淺的湖。
[161]魚鲊:腌魚,糟魚。
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魚鲊》:“作魚鲊法:剉魚畢,便鹽腌。
” [162]風薰日熾:指風和日麗的好天氣。
薰,暖和。
[163]坡:指蘇東坡。
引詩為《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中詩句。
[164]守杭:擔任杭州太守。
按,蘇東坡曾擔任過杭州太守。
恽冰《蒲塘秋豔》 【譯文】 暑天的時候,和客人一起泛舟蓮蕩中,先把酒倒入荷葉,将其紮好,又将魚鲊包在其它葉子中。
等到回船時,風和日麗,酒香魚熟,各自取酒及酢。
真是上佳的享受啊。
蘇東坡說過:“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想來,蘇東坡在杭州作太守時,經常享用這道美食。
【點評】 碧筒酒,名字優雅,喝酒的方法更富野趣。
将酒倒在鮮綠的荷葉中包起來,飲用的時候,将荷葉弄破,用荷葉的柄(碧筒)直接就着喝酒,此等喝酒之法,堪稱古今一絕。
蘇東坡的詩“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就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種獨特的喝酒方法,荷葉的柄彎曲如象鼻,而在荷葉中的白酒也帶上了荷葉的清香,品酒之餘,又多了一層享受。
這種别緻的喝酒方法并非蘇東坡原創,而是始于魏晉,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酒食》中記載:魏正始中,鄭公悫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
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噏之,名為碧筒杯。
鄭悫在今天濟南一帶擔任刺史,每到夏天,都會帶着賓客到船上避暑乘涼,為了增添雅趣,便發明了這種有趣的喝酒方法,并稱其為“碧筒杯”。
後來此風傳到民間,也翕然成風。
據《浙江志·杭州府》所記,在宋代,杭州人每到農曆七月就到西湖邊納涼,此時正值荷花盛開,荷葉田田,于是人們邊遊玩,邊喝“碧筒酒”,興罷方歸。
罂乳魚 罂中粟淨洗[165],磨乳。
先以小粉置缸底[166],用絹囊濾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灑淡醋收聚。
仍入囊,壓成塊,仍小粉皮鋪甑内,下乳蒸熟。
略以紅曲水灑[167],又少蒸取出。
切作魚片,名“罂乳魚”。
【注釋】 [165]罂:即罂粟,其汁夜是制取鴉片的主要原料。
罂中粟即其種仁,呈白色,可食。
[166]小粉:用小麥、番薯等提出的澱粉。
[167]紅曲:一種調制食品的材料。
可供制造紅糟、紅酒及紅腐乳等。
【譯文】 把罂粟仁洗幹淨,磨成乳。
先把小粉放在缸底,用絹囊将乳過濾其中,去掉清水,然後放入釜中煮,稍微沸時,立刻灑一些淡醋來收聚。
之後再放入絹囊中,壓成塊,仍用小粉皮鋪在甑内,放入乳蒸熟。
稍微用紅曲水灑在上面,再稍微蒸一下取出。
切成魚片,名叫“罂乳魚”。
【點評】 “罂乳魚”雖然名魚,實則隻有魚的形狀,是一道精緻的素食。
它的原料就是用罂粟仁磨成乳,然後經濾、蒸、煮等程序做成。
雖然罂粟由于可以提汁液制鴉片而令人色變,但其種仁卻是一種應用頗廣的食物,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成份,在世界各地的色拉食物中,都有它的身影。
“罂乳魚”在制作過程中,除了用醋收斂之外,還撒了一些紅曲水。
紅曲古稱“丹曲”,是一種紅色黴菌,它在食品制作中的價值很早就被發現和應用。
比如在沒有發明醬油之前,紅曲就是許多食品的食用色素。
它既是食品,還可入藥,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難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評價它是“人窺造化之巧者也”、“奇藥也”。
“罂乳魚”中以紅曲水灑之,不但能增加味道,而且還具有染色作用,使它看起來更像一條“魚”。
勝肉 焯筍、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油、醬、香料,搜面作子[168]。
試蕈之法[169]:姜數片同煮,色不變,可食矣。
【注釋】 [168]子:類似餡餅一類的食物。
[169]試蕈:測試蕈是否有毒。
吳瑞《日用本草》謂生姜:“解菌蕈諸物毒。
” 【譯文】 用熱水焯筍、蕈,切好,加入松子、胡桃,同油、醬、香料和在一起,然後用水和面作子。
測試蕈是否可食的方法:放入幾片姜一起煮,如果顔色不變,則可以食用。
石濤《山水花卉圖》 【點評】 這是一道用筍、蘑菇做的餡餅類的食物,其鮮美自不待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蘑菇的選用。
衆所周知,蘑菇是極鮮美的食用菌,可是,并非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許多蘑菇是有劇毒的,如果誤食之後,輕則出現嘔吐等中毒症狀,重則甚至會喪生。
因此,從古到今,人們都在不斷總結經驗。
本文中便介紹了一種測試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放入幾片姜一起煮,如果顔色不變,則可以食用。
也有記載說,除了加姜,也可以加入大蒜一起煮,如果大蒜變色,也表明不可食用。
此外,鑒别蘑菇是否有毒還有幾個原則,比如看顔色,有毒蘑菇的菌面顔色往往非常鮮豔,有紅、綠、青紫等顔色,其中紫色的往往有劇毒。
再如看形狀,無毒蘑菇菌蓋較平,也比較平滑;有毒的菌蓋往往形狀怪異。
還可以聞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而有毒蘑菇則散發出怪味,比如辛辣、惡腥等。
木魚子 坡雲:“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170]。
”春時,剝棕魚蒸熟[171],與筍同法。
蜜煮酢浸,可緻千裡。
蜀人供物多用之。
【注釋】 [170]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見蘇東坡《棕筍》詩。
[171]棕魚:棕榈的花苞。
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故稱。
《本草綱目·木二·棕榈》:棕榈,川廣甚多……三月,于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
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
【譯文】 蘇東坡有詩雲:“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木魚子。
”春天,将棕魚剝下蒸熟,燒制方法與筍相同。
如果用蜜煮、酢浸的話,可以帶到千裡之外。
川蜀一帶做菜多用它。
棕榈樹 【點評】 川菜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不論是烹饪方法還是材料的選取都有獨特之處。
“棕魚”便是宋代時川菜的特色之一,如林洪所說川蜀做菜多用它。
其實,據《本草綱目》:一般人都說棕魚有毒性,不能吃,隻有廣、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乃制去其毒耳。
也就是說,通過蜜煮、醋泡等手法消除了其毒性,還便于保存,能夠帶到很遠的地方。
所謂“棕魚”,又叫木魚等,其實就是棕榈的花苞。
蘇轼《棕筍》詩序說其“味如苦筍而加甘芳。
蜀人以馔佛,僧甚貴之,而南方不知也。
”可見,這在當地是一種公認的美味素食,所以當地人才将它供佛,而僧人也都非常喜歡,将其視為貴重之物。
南宋大詩人陸遊也有一首《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提及川菜時也提到了木魚:“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可見,這的确已經作為川蜀菜肴的特點而被人熟記了。
自愛淘[172] 炒蔥油,用純滴醋和糖、醬作齑[173],或加以豆腐及乳餅[174],候面熟過水,作茵供食,真一補藥也。
食,須下熱面湯一杯。
【注釋】 [172]自愛淘:類似于今天的涼面。
淘,以液汁拌和食品。
[173]齑(jī):粉末,碎屑。
此指油、醋等拌成的調味汁。
[174]乳餅:乳制食品名。
《初學記》引晉盧谌《祭法》:“夏祠别用乳餅,冬祠用環餅也。
” 【譯文】 炒蔥油,用純滴醋和糖、醬做成齑汁,或者加上豆腐和乳餅,等面熟後過一下水,澆上齑汁食用,吃了對身體有益處,堪稱補藥。
吃的時候,要同時喝一杯熱面湯。
【點評】 夏日炎炎,人的胃口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特别是熱食,更是令人望而卻步。
此時若有一碗涼面在手,既充饑又解暑,相信一定會胃口大開。
“自愛淘”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涼面。
涼面在古代被稱為“冷淘”,雖然傳說中,它的起源被歸為唐代武則天,說是武則天在未入宮前吃面時燙傷了舌頭,于是研發出涼面。
這雖然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涼面在唐代就已經盛行确實是事實,參見上卷《槐葉淘》。
《唐六典》中記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
凡朝會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這也就是說,唐時每年夏天舉行朝會時,都會給夠級别的官員提供“冷淘”來吃。
至于吃的時候,須同時喝熱面湯,從養生角度看很有道理。
避免了脾胃過度受寒,值得提倡。
忘憂齑 嵇康雲[175]:“合歡蠲忿[176],萱草忘憂。
”崔豹《古今注》則曰“丹棘”[177],又名鹿蔥[178]。
春采苗,湯焯過,以醬油、滴醋作為齑,或燥以肉。
何處順宰相六合時[179],多食此。
毋乃以邊事未甯,而憂未忘耶?因贊之曰:“春日載陽,采萱于堂。
天下樂兮,憂乃忘。
” 【注釋】 [175]嵇康(224—263):字叔夜,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176]蠲(juān):除去,免除。
[177]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丞。
為經學博士,通《論語》,撰有《古今注》三卷。
丹棘:忘憂草的别名。
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欲忘人之憂,則贈以丹棘。
丹棘,一名忘憂草,使人忘其憂也。
” [178]鹿蔥:《本草綱目》卷十六:“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
” [179]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 【譯文】 嵇康說過:“合歡能去除憤怒,萱草可令人忘掉憂愁。
”崔豹《古今注》則稱為“丹棘”,又名“鹿蔥”。
春天時,采摘新苗,熱水焯一下,以醬油、滴醋做齑汁,或做成肉臊。
何處順任宰相治理天下時,經常吃這道忘憂齑。
難道是因為邊境未安甯,而憂愁難以忘記嗎?因此稱贊曰:“春日載陽,采萱于堂。
天下樂兮,憂乃忘。
” 【點評】 忘憂草、忘憂齑,都是很富有意趣的名字。
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多少會有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希望永遠不要回想起來,雖然已經深藏在心底,卻時不時會湧出來影響心緒。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種神奇的草,相信一定會成為最走俏的商品。
朱僻《花卉鳥蟲圖》 忘憂草本來叫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詩經·衛風·伯兮》中就有“焉得谖草,言樹之背”的詩句。
《博物志》中說:“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會先在北堂(喻母親)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思念,忘卻煩憂。
如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也可以食用,一般是摘下尚未展開、呈淡綠色的花蕾曬幹,稱“金針菜”、“黃花菜”,常用幹制品。
不過,“忘憂齑”則是選用其新鮮的嫩苗,想必會别有風味。
但鮮黃花菜含有某些化學成分,會在人體内氧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較大毒性,可強烈刺激消化系統,導緻急性中毒。
因此食用鮮黃花菜時一定要焯水并浸泡二小時以上。
脆琅玕[180] 莴苣去葉、皮,寸切,瀹以沸湯,搗姜、鹽、糖、熟油、醋拌,漬之,頗甘脆。
杜甫種此[181],旬不甲[182]。
拆且歎:“君子脫微祿,坎坷不進,猶芝蘭困荊杞。
”以是知詩人非有口腹之奉[183],實有感而作也。
【注釋】 [180]琅玕:亦作“瑯玕”,本指一種玉石。
後亦用以形容竹之青翠,遂成為翠竹的别稱。
[181]杜甫種此:其事見于杜甫《種莴苣》詩,中有“苣兮蔬之常,随事藝其子”等句。
[182]甲:萌芽。
[183]口腹之奉:做食物吃。
趙匡胤像 【譯文】 把莴苣去掉葉、皮,切成寸許小塊,用沸水煮一下,搗姜、鹽、糖,與熟油、醋拌在一起浸漬,吃起來很甘脆。
杜甫曾經種莴筍,但是十天都沒有發芽。
于是隻好拆掉并且歎息:“君子失去了菲薄的俸祿,道路坎坷不能前進,就好像芝蘭被困在荊杞叢中。
”由此知道,杜甫并不是想要吃這道菜,實際上是有感而作。
【點評】 莴苣是一種常見蔬菜。
可以生食、涼拌、炒食、幹制或腌漬。
據宋代筆記《清波雜志》中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在不得志時,就曾經跑到卓奄和尚的地裡偷食莴筍。
卓奄和尚見其非常人,于是慨然贈送。
後來稱帝後趙匡胤在原地修建了“普安道院”。
此事是真是假難以判斷,但想來宋太祖喜歡吃莴筍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杜甫《種莴筍》一詩是描寫詩人種菜的種種,不過,林洪卻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詩,認為杜甫種莴筍并非是為了自己果腹,而是有感而作,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情。
應該說,這種理解是能抓住杜甫原旨的,杜甫一生忠君愛國,自視也甚高,卻始終仕途坎坷,報國無門,所以其内心的郁悶之情又何止體現在《種莴筍》這首詩中? 炙獐[184] 《本草》:“秋後,其味勝羊。
”道家羞為白脯[185],其骨可為獐骨酒。
今作大脔[186],用鹽、酒、香料淹少頃,取羊脂包裹,猛火炙熟,擘去脂[187],食其獐。
麂同法[188]。
【注釋】 [184]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毛較粗,頭上無角。
[185]羞:精美的食品。
即“馐”的本字。
白脯:淡幹肉,呈乳白色。
[186]大脔(luán):大塊肉。
[187]擘(bò):分開,剖裂。
[188]麂(jǐ):哺乳動物的一種,像鹿,腿細而有力,善于跳躍,皮可以制革。
【譯文】 《本草》記載:“秋後,獐子的味道比羊還要好。
”道家以白脯肉為精美食品,其骨可以做獐骨酒。
現在切成大塊肉,用鹽、酒、香料腌一會,用羊脂包裹,用猛火烤熟,擘開去掉羊脂,吃裡面的獐子。
烹調麂子也用同樣的方法。
【點評】 在各種烹饪方法中,燒烤或許是最古老的一種吧。
早在《詩經》中就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記載。
而其味道之美,隻需舉出“脍炙人口”這一成語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宋代炙烤是非常流行的一種烹饪方式,烤的内容五花八門,比如炙骨頭、炙鳗、炙鳅等等,不一而足。
不過即便如此,“炙獐”這道菜依然很有特色。
将獐子肉切成大塊,用調料腌過後,用羊脂包裹,然後放到大火上去烤。
等到熟了以後,将羊脂劈開去除,取獐子肉食用。
羊脂的香味深入獐肉,而獐子肉因包裹其中,又不會有烤過頭的擔心,确實是動了一番巧心思。
這種炙烤的方法與名菜“叫花雞”頗為相似。
不過,“叫花雞”現在依然可以敞開吃,而炙獐則無緣消受了,因為獐子現在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當團參 白扁豆,北人名鵲豆[189]。
溫、無毒,和中下氣。
爛炊,其味甘。
今取葛天民詩雲“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之句[190],因名之。
【注釋】 [189]北人:北方的人。
鵲豆:《本草綱目》卷二四引蘇頌曰:蔓延而上,大葉細花。
花有紅白二色,莢在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
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蓋以其黑間有白道,如鵲羽也。
[190]紫團參:黨參的一種,因出産于壺關縣東南部和陵川縣交界處的紫團山而得名,被認為是上品。
範湖《歸田滋味長》 【譯文】 白扁豆,北方人叫作鵲豆。
性溫、無毒,具有和中下氣的功效。
燒爛後食用,味道甘甜。
現選取葛天民“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